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七百八十四章:干着急的魏国公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第七百八十四章:干着急的魏国公

簡繁轉換
作者:雪泥鸿爪ad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7 23:15: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魏国公徐鹏举最近有些焦头烂额了。一方面是在收商户保护费方面跟徐阶直接打擂台。另一方面是徐家两国公府联合其他勋贵在南京模仿杭州的西湖银行成立了金陵银行。

银行与传统的钱庄、票号还是很大不同的。钱庄也就本地放贷吃息,票号则是异地汇兑存取。此外,票号以官款为主,钱庄以商贷为主。银行呢,一方面集两者功能之所长,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差异则在于银行并不追求高利贷,也不追求现银交易挣汇兑的辛苦钱。

从初期投资来看,南京这个金陵银行初始投资就有三十万两银子,并不比西湖银行差多少。而且有两个国公撑场面,怎么着也应该是非常值得信任的。

魏国公徐鹏举,甚至把国公府的老管家派过去当大掌柜,也可以看得出来,一开始魏国公是想主动拿国公府去背书的。

这事,一开始想来很简单。杭州的西湖银行能挣钱,关键还不是由织造局入股保证的潜在东厂催账的收债能力。而金陵银行直接送了两成利给裕王,还有两国公撑腰,不至于收不到钱。

于是乎,几乎是只要投效到南京勋贵门下的商户都能去金陵银行抵押借款。当然,两国公家的商户自然额度更高。

特别是前面五个月,因为知道朝廷要出兵倭国,占领石见银矿。凡是跟石见银矿概念相关的商户都得到了优先放贷。

但是,但是现在朝廷来了个180度大掉头,就把整个南京的人整懵了。

五个月,好些人贷款都花得差不多了。好些织造商户借钱扩充产能就等着征倭军人立功受赏回来大肆消费呢。

还有人在南京城外围也学杭州新城打造了三百亩的南京新城,就等着这些军官回来买房置地呢。

就算这样,魏国公这个牵头人还没必要这样慌。关键是其管家大掌柜一听到政策变动就第一时间去向所有商户抽贷要求提前还款。

这一下,有个别动作快的倒是还了,但大多数商户直接破产,立刻拖家带口肉身逃债了。

现在去杭州,去台弯,去濠镜澳,去安南甚至吕宋、澳洲,更甚至泰西。哪里去不得呢?

有了这么一出,可以想象,这银行基本算是玩完了。

为了不至于立刻崩溃,魏国公已经好几次拿自己发商人领状的保护费来填金陵银行的窟窿了。

魏国公这么死保金陵银行,倒不是存在什么感情或者信念。根本就是不得不保。

本钱三十万两虽然不算太多,但金陵银行的吸储的主要对象也是南京勋贵家族。在停止征倭的消息传来之前,已经吸储两百万两银子了。这要是倒了,真的就只有卖掉魏国公府的所有产业还债了。

还债倒是小问题,而是原本一团和气的南直隶勋贵圈,立刻就让魏国公府成了众矢之的。

在这个时候,魏国公府徐鹏举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拓展售卖商人领状的业务了,跟现在同样在拓展此业务的华亭徐阁老家自然是针尖对麦芒了。

而且,征倭这事,虽然一开始不是内阁的主意,就是嘉靖让监国殿下自己决定的事情,能被这么快叫停,内阁没推波助澜,徐鹏举是不信的。文臣历来大都是反战的,跟个缩头乌龟一样。完全忘记在之前徐鹏举内心其实而是反对征倭的。自家人知自家事,徐鹏举可不看好南直隶兵将的战斗力。

只是现在,徐鹏举也想不起这些了。只觉得徐阁老真真的越看越碍眼。没有立刻上去把徐阁老家在南京城的大掌柜捅上百十个透明窟窿已经是魏国公家百年勋贵的教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