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503石碾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503石碾

簡繁轉換
作者:工具超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7 23:16:0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到家后,唐植桐正解着绳子呢,张桂芳听到动静从屋里出来,一同出来的还有那只金被银床。

“今儿早上文文还说呢,你也该回来了。”张桂芳快走两步,想帮着儿子拿包袱。

“嘿,可不得回来了嘛,这是养了只猫?”唐植桐将包袱交给母亲,自己则将麻袋扛了起来。

民家有句俗话叫:男不养猫,女不养狗。

至于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唐植桐没有探究过,因为也他从没想着养这东西,一来是掉毛很让人厌,再者养着养着就会养出感情,而这些小动物的寿命普遍比人短,到时候难免伤心。

“唉,前阵子家里遭了老鼠,文文从她同事那抱了一只回来。”张桂芳叹口气,又想起了被老鼠糟蹋的香肠,那可是香肠啊,是肉,现在想起来她心疼。

“管用吗?这么一小只。”唐植桐看着踉踉跄跄跟在母亲后面的小猫,奶声奶气的叫着,听着很可爱。

“是猫就避鼠,别看这么一小只,自打来了咱家,就没再见到耗子。”张桂芳言语中透露着点点自豪。

“那还成,不白养。”唐植桐从看出母亲对这猫很中意,也就摁下了耗子只是躲着,并不是没了的吐槽。

不过唐植桐打算回头跟小王同学商量一下,把这猫从小训好喽,养成定点拉尿的习惯。

猫、狗都有用尿来标记领地的习性,只是狗毕竟不会上蹿下跳,即便是再标记,也只会在地面上,但猫就不一样了,房梁、屋顶、被面、桌椅、大缸等等,只要它能上的去的地方,完全是有可能过去标记一下。

尤其是这回自己带回来了玉米,装粮食的大缸那可是太对猫的胃口了!

一泡尿、或者一泡屎下去,再用爪子扒拉几下埋起来……

这并不是唐植桐杞人忧天,而是真的见识过。

小的时候,老家附近有个小卖部,为了里面的东西不被老鼠祸祸,老板就养了只猫在里面。

结果某一天,客人来买白糖,老板一铲子下去,结块了,而且颜色泛黄,还带着尿骚味!

都说一颗老鼠屎能坏了一锅汤,一泡猫尿也能坏了一盆糖。

唐植桐都不敢想那个画面,据说后来那盆白糖被扔掉了,猫怎么处理的,倒是没听说过。

“妈,您回头把大缸收拾出来,咱放玉米,后面还有一些,我慢慢往家带。”进了正屋,唐植桐将麻袋放在自己曾经睡觉的西间。

西间有一口大缸,是早年间唐奶奶用来存粮的器具,自打唐植桐记事起,这口缸就在。

在唐植桐印象中,北方的百姓用缸盛粮食的不在少数。

在以前的老家里,四邻八舍也是用这种陶土大缸盛放粮食,少数为了减少缸的占地面积,增加存储量,而采用对口瓮。

所谓对口瓮就是将两个一般大的陶缸口对口摞起来,其中一个底部朝上,中间缝隙用黄泥密封。

上面那口缸的底部是提前凿掉的,能容人进出,当做装粮、挖粮的出入口。

唐植桐听自家老辈讲,解放前的时候,老百姓不兴讲谁家有钱、谁家是万元户一类的话,那时候都是比粮食。

小到普通百姓,大到农村地主,都是存粮,用粮食来衡量一家人是否富有。

谁家要是有几对口瓮粮食,那可是了不得的事,媒婆能踏断门槛儿。

所以唐植桐特别理解前几年尚未实行工资制的时候,四九城用小米来代替工资、衡量物价。

“你这回买到了多少粮食?”张桂芳行动能力很强,说干就干,趁儿子将帽子摘下来的工夫,将缸里的东西倒腾出来,然后任由儿子将玉米倒了进去。

“四五百斤吧,不过绝大部分都是玉米,我以后慢慢往家带。”唐植桐估了一个数。

唐植桐倒是想多报一些,但自己这趟过去,在张桂芳和小王同学面前过了明面的钱并不多。

就眼下这种情况,单价太低也不合适,只能先报这么多,回头再偷偷往缸里放玉米,饿不到家里人就行了。

“不少,不少。没少费事吧?”张桂芳对这个数量很满意,收拾完粮食,娘俩开始聊天。

“还行,大伯在那边有认识的人,没费多大事。”唐植桐拉出大伯当挡箭牌。

“哦,那你大伯和小姑情况怎么样?他们那边缺粮吗?”

“缺,怎么不缺,不过大伯认识人嘛,能从东边邻居那买到低价粮,过的不算困难。”唐植桐继续撒谎,以图让张桂芳放心。

“好,那就行。那边冷不冷?我听人说很冷,文文给你借的衣服用上了吧?”张桂芳听儿子这么说,果真放下心来。

“用上了,也得亏带了,否则能把脚冻掉。用小姑的话来说,那边狗过冬,都恨不能翘起前爪来走路。您瞧我这脚上穿的,旺子哥的乌拉鞋。”唐植桐连说带比划,把那边的温度讲给亲妈听。

“唉吆,你穿过来,他还有的穿?要不要刷刷寄回去?”张桂芳心善,很多时候都是为别人着想。

“不用,大伯家好几双呢,以前的时候打了不少猎物,皮子不是做了大衣,就是做了鞋子,他们那不缺。”唐植桐满不在乎的说道,自己的那两张兔子皮扔那了,足以抵消这双鞋的皮子用量。

“行吧,你过去没吃大伯家的定量吧?”

“emm……吃了,不光吃了,我还带了些回来水饺回来。妈,您不知道大娘和小姑的热情,根本拦不住,我稍微拦拦,她们真跟我急啊!不过我走的时候,给他们留了点粮食。”唐植桐这回说的都是“实话”。

“唉,行,只要别让你大伯和小姑吃亏就行,我可是听说了,外地比咱四九城要难呢。”

“嗯,您放心吧,没让大伯和小姑吃亏。不过您可不能出去嚷嚷咱家从外面买到粮了,一旦有人知道,肯定不够借的。”唐植桐嘱咐道。

“我知道,我一把年纪了,还能这么不分轻重嘛,回头我也叮嘱一下凤芝。”

“行。妈,您给我热点饭吧,今天早上空着肚子回来的,我吃完出去转转,看看买个石碾子回来。这玉米总得碾成粉才行。”

“哎吆,这都几点了,还没吃饭?我给你热。”张桂芳一听孩子没吃饭,立马就出去端锅了。

唐植桐也没闲着,将自己带回来的包袱归置了一下。

除了带回来的水饺外,其他包袱先拿到了厢房。

出去十来天,穿着大衣在那边干了不少活,将校呢表面已经有些脏了,这个得洗洗才能再送回去。

唐植桐将鞋子换下来,然后洗漱了一番。

走到书桌前,发现有一张小王同学留给自己的纸条:你今天会回来吧?我很想你。

唐植桐想了想,拿起旁边的钢笔,在纸条上写道:

一下车,我就感受到了四九城的暖风,我知道,是你的思念暖化了寒风。我想说,我也很想你。

然后在后面画了个.。

四九城目前白天的温度还在零度以上,唐植桐没敢将靳玉梅给自己塞上的冻梨、冻柿子都拿出来,留了一部分在空间,倒是咸鹅蛋全拿出来了。

“妈,嫂子给带了点那边的水果,我怕化了,塞衣服里保暖来着,待会咱尝尝。这些鹅蛋是腌了的,小姑给的。”唐植桐将东西都放在桌子上,然后找了个盘子,将冻梨、冻柿子放在里面,慢慢化冻。

“你这孩子,怎么啥都往家拿,跟孩子抢吃的。你嫂子还好吧?”张桂芳埋怨一句,这才想起来,自己这个侄媳妇还怀着孕呢。

“挺好的,您放心吧,没事。”唐植桐也不回嘴,靳玉梅确实是大伯一家营养最好的一个,这回过去,没看出明显的瘦来。

说完,唐植桐薅起围着自己裤脚转,喵喵叫的小奶猫,这小家伙可能闻到自己身上的鱼腥味了。

“妈,这猫起名字了吗?”唐植桐一手薅着小奶猫的脖颈,一手捏着小猫前爪的肉垫玩,一捏,指甲就出来了,一松,指甲又回去了,挺好玩。

“起了,叫贝贝。快放下,洗洗手吃饭,怪脏的。”张桂芳将热好的饭盛出来,催促道。

“谁起的?还怪好听呢。”唐植桐呵呵一笑,将小猫放在地上,洗手吃饭。

“凤珍。凤芝想起名叫白白来着,我说哪能当长辈叫,给拦住了,再说花色也不对啊,又不是纯白,上面还是黄的呢。”

“哈哈,白白可不就是黄的嘛,挺应景的。”唐植桐哈哈一笑,掰下一口窝头,递到贝贝嘴边,对小奶猫说道:“贝贝,你可不能相亲啊,得勤抓耗子,不能朝三暮四,更不能腰疼。”

“又说胡话,猫还能腰疼?”张桂芳不明所以。

“嗯嗯,猫不腰疼,人就不一定了。”

吃完饭,唐植桐先在院子里挖了个坑,打算一会从外面带点“沙子”回来,充当贝贝方便的沙盆。

瞧,东边那三个人送的沙子,没几天就给贝贝用上了。

“妈,我出去一趟,看看能不能买个石碾子。”挖完坑,唐植桐进屋跟张桂芳打声招呼,然后戴好帽子、围巾、手套,准备出门。

“桉子,运回来的留意些。”在唐植桐马上要出门的时候,张桂芳不放心的出来嘱咐道。

“好嘞,妈,放心吧。我今天就去看看,回头晚上再运回来。”唐植桐知道张桂芳的担心,怕引起别人的注意罢了。

石碾子这种物件,大多见于农村,说家家都有,有些夸张,但每个村里肯定都有,数量多少不一定罢了。

早年间,石碾子是北方农民用来给农作物去皮的一种大型工具,什么大米、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甚至地瓜干,都得先用这玩意粉碎,然后再加工食用。

九十年代时,唐植桐没少用这玩意,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推碾,家里吃的煎饼、肥猪的口粮,都是这东西碾出来的。

就连上山采的野韭菜,也是用这东西碾压加工成韭花酱的。

在两统之前,四九城里粮店的老板要么用电,要么用牲畜拖动大碾,已经淘汰了这种石碾,而城里百姓也习惯了买着吃的日子,所以石碾子就慢慢都淘汰到了农村。

这就如同几十年后,农村的磨盘又回到了城里,作为公园里的铺路石一样,归根结底都是被时代淘汰的废物再利用。

唐植桐没有在城内转悠,直接蹬着自行车经东便门,沿着建国门外大街拐进西大望,奔着子坑而去。

子坑有个张老三,年初的时候,跟唐植桐换过香椿芽。

唐植桐想的很清楚,眼下大家都困难,碾子基本每个村都有,既然自己这次需要,当然是紧着认识的人换,反正张老三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

唐植桐只知道张老汉住子坑,但不知道他家住哪,不过知道他家有棵香椿树。

尽管此时香椿干枯枯的没有树叶,但不妨碍唐植桐能认出这种树。

大冬天的,村里的路上没有人,广播电台的动静从大喇叭里转播出来,在村里的天空中飘荡着。

唐植桐找了户家里有香椿的人家,敲响了门。

“谁啊?”里面的房门吱呀一声开了,说话的人中气并不是那么足。

“老乡,跟您打听个人,您知道张老三住哪吗?”唐植桐隔着门问道。

“往东走,竹子做的大门,土坯围墙,紧邻着东西路,大门朝西的那家。”里面的人没有出来的意思,在里面回了一句,随即关上了房门。

“好嘞,谢谢您。”唐植桐也不管人家能不能听见,道了谢,根据指路往前走。

至于为何不出门,唐植桐大概能理解,无非是尽量少活动,减少体能消耗罢了。

找到老乡说的那一家,唐植桐抬头往院子里瞅瞅,确实有棵高大的香椿树,这才开始敲门:“张大爷在家吗?”

“谁啊?”喊了几遍,好大一会,里面才有动静传出来。

“张大爷,年初,香椿。”唐植桐隔着门,降低了声嗓,提示了一句。

“哎吆!来了来了!”张老汉瞬间就想了起来,连忙出来给唐植桐开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