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国潮1980 > 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放眼长远

国潮1980 第一千四百七十一章 放眼长远

簡繁轉換
作者:镶黄旗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01 22:18: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这个年代在京城投入商海的人,想挣大钱,通常只有三种途径。

第一是靠关系和背景,搞来市场最紧俏的物资,谈谈笑笑,吃吃喝喝之间,就把批发文拿到手,把钱赚到手。

第二就是靠眼光好,脑瓜灵,善于钻营和打探分析政策。

总能提前在踩准政策,在即将热门的领域先走一步,然后等到政策到位时候分一杯羹。

第三就是靠能吃苦,胆子大,靠着一腔热血闯荡江湖,冒着人身安全的风险,甚至是法律风险,从遥远的地方搞到俏货,违禁品,然后弄回来赚差价的。

基本上,这就当下京商的生存状态,多以倒买倒卖的投机生意为主,主打的就是一个短平快。

毕竟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现在的京城,能够做到目光放远,愿意稳扎稳打搞实业的人很少。

这即是因为自古以来,生活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人普遍迷信权力,喜欢沾公家的光,走捷径。

也因为当下大多数经商之人,普遍还没来得及完成原始积累,根本还没到考虑长期发展方向的阶段。

要知道,真正的大生意那是需要雄厚资本的。

而交朋友,稳立足,攒库存,扩规模,也都需资本当道。

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何谈长远?何谈事业?

就只能只顾当下,以这种模式来追逐短期的效益。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不过对于宁卫民这个钱多得已经快要藏不住的异类来说,这些局限就统统不存在了。

其实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对民营资本开放的信号罢了。

现在政策上头给了,终于允许国内的私营企业粉墨登场了,

那么厚积薄发的宁卫民,自然就迫不及待地指使下属开始跑马圈地,对自己早就看好的产业出手了。

1988年4月11日,原先隶属于皮尔卡顿公司策划部的顾明海,开着自己的桑塔纳带着两个跟班儿,驱车来到HD区,最热闹的中关村大街。

这条京城西北郊不足一千米的马路,不但是中关村的“起点”。

此时也已经是全国颇有名气的中关村的电子一条街。

在这里,路边翠茂的枝叶散发着浓浓春意,连空气中都弥散着改革和科技的新鲜味道。

随着京海、科海、四通、信通等几十家科技企业相继出现,让“两通两海”成为了这个时代,这条大街的特殊符号。

尤其是一个月之后,中关村将要正式被划归为“京城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这就更预示着,京城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即将迅速扩大,这里会承载更多高新产业的“根据地”。

只不过目前落户于这条街上的高科技公司,多是以倒卖进口电子元器件为主要业务方向,多大多都是以中间商营业部的形式出现的,而且规模并不大。

尤其因为销售的产品价格昂贵,每个公司每日来询问的人虽然不少,但每个月不过几万块,十几万元的销售业绩。

哪怕此时已经大量开始生产自主研发的汉卡,在港城开办了分公司的联想,也依然显得单薄而寒酸。

总的来说,这条街还是以大集交易的形式出现的。

由于计算机办公远未到普及的程度,人们的思想意识存在着局限性,而且关键性指导政策尚未出台。

目前就连这里的从业者,都有很多人,不是很看好自己行业以及这条街的未来。

这里的高新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品牌形象,以及经营场所上来看,都给人以一种土得掉渣,像极了江湖骗子的感觉,

所以,这就给宁卫民和他的人,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投资机会??这里的租金低得可怜,大可以在此跑马圈地,领先所有人率先发力。

而宁卫民在注册了一家贸易开发公司后,第一步的计划,就是要在这里率先开办第一家正规的电子市场,而小顾就是这个项目的执行代理人。

宁卫民给小顾下的指令也很明确。

让他先在中关村大街上找一个适合办大市场的地方签个长约。

然后就大兴土木,办个合法合规的正规市场。

防火、防盗、防欺诈,保质、保量、保安全,都要做到位。

宁卫民不多的要求就是签约时间起码十五年起步,最好临街,地方够大。

至于怎么才能尽快盈利,这个问题暂时不要考虑。

因为只要租金够低,大不了还能当仓库用的,宁卫民自己的关联企业就能消化掉。

总之,绝不会无谓的闲置。

也正因为有了宁卫民这样的保障,小才会完全按照宁卫民的要求,在距离电子一条街更远一点的地方找到了一处符合他要求的地点,今天就是来看现场的。

实际上,他们一行人驾驶汽车离开了电子一条街的范畴后,又往北开了足足七百米,才最终停在了一个濒临倒闭的电子开关厂门前。

还别看距离电子一条街只有七百米的距离,但这边的景象可是背道而驰,极为荒僻。

这个开关厂的位置虽然守着大马路,可除了尘土和呼呼作响的大风之外,这里的行人和车辆少得可怜。

路边除了两个孤零零的公共汽车站的牌子,几乎一无所有,都是一长溜厂区范围内的砖墙,连一辆靠墙停放的自行车都找不着,连卖鸡蛋小米的,收破烂的都不往这儿来。

就是小顾想进这道紧锁的大铁门,还在门外狂按喇叭几分钟,才有人吱吱扭扭的把门打开来,让他们的汽车开了进去。

“顾总,这儿不行吧,也太荒凉了......”

还没下车,跟班儿中的其中之一就开始撇嘴,很是嫌弃似的。

丝毫也不看好这儿的商业前途。

“少废话,你是老板我是老板?一会儿把嘴给我闭上,别胡说八道的。”

顾明海可不惯他毛病,呵斥了一句,拔了车钥匙,拿起自己的大哥大,果断下车,和来迎接自己的人打招呼。

要说大哥大这东西就是有效。

虽然一直都是电话联系,今天只是第一次见面,可出来迎接客人的开关厂厂长,还是通过这东西,一眼就确认了顾明海的身份。

“顾总吧?您好您好,您可真是年轻有为啊。”

“好说好说,您是刘厂长吧,那您就带我在咱们厂里先转一圈吧......”

顾明海也不客气,此后就大大方方的跟在刘厂长身后四处观察,听他介绍厂里的情况。

因为有了宁卫民的指示,而且皮尔卡顿大厦的建设项目,顾明海也是参与者之一。

所以他看到的东西自然和别人不一样。

没错,这里是够荒僻的,门口的公共汽车也只有一两路。

简直让他忍不住想唱一曲最近刚流行起来的那首歌,“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

可也正因为这样,这个工厂才不会要出什么高价来。

尤其宁卫民还对他有言在先,万贯家财,不如烂地十亩。

万贯家财总有一天花光,烂地却是每年都有产出。

既然这里距离电子一条街那么近,只要真像宁卫民所说,这里已经成了政府圈定的重要科技产业扶植基地,用不了一两年,就一定会迎来爆炸式的发展和扩张。

那么真要改建成市场,肯定沾光啊。

到时候,哪怕放羊似的出租,没点头脑地收租,也能没风没雨混个温饱。

何况这个厂子的规模也不算小了,办公地点是个占地两千多平米的三层楼,稍微改造一下就能用。

估计加固下结构,再加盖一两层也不是大问题。

厂房和库房也是现成的,还带了一大片院子空场可以加盖建筑物。

厂房窗户整一下,电线电灯重新拉一下,一个车间就能放得下四十来户大柜台。

这个地方全部面积大概有八千平米,真要推倒盖起商场来,起码也能追上一半的天桥百货商场。

除了门前太冷清,还真什么毛病,的确是一块好地方。

至于没人气,那还不好办?

商场改好了,就让赵大庆的广告公司帮忙在各路媒体上打打广告。

何况屋顶还能放铁架子呢,就像赵大庆最近忙活的那些户外广告的样式。

他也能在楼顶上做个四扇门板那么大的铁架子,在上面贴四张白铁皮,再刷上雪白的油漆,让人拿红漆写上桌子大的两排美术字,就写“中关村电子市场’。

相信,哪怕远隔七百米,可电子一条街上的人,还是抬头就能看见。

那想租地方经营的人,还不跑过来看看?

这还不算,就连这个厂长干也是个实在人,基本上算是没心计的。

他连厂子已经对外承包过两次,一次比一次烂,亏损越来越严重,货物积压根本卖不出去,还欠了外债七十几万。

工人已经两月没拿到足额的工资,这些的情况都说了。

如今明显是把顾明海当成了救命稻草,刘厂长坦言说他们厂子已经赔不起了,才想把工厂出租的。

就惦记拿一笔钱先把欠工人的钱和外债给补上,然后希望租厂房的人能把厂里二百多工人帮忙安置一半,工资不低于工人原有工资,再按照合同付租金就可以了。

其他工人安置他可以找上级想办法。

就冲厂长这么实诚,顾明海也把这个开关厂看做自己碗里的肉了。

看完了场地,了解了足够的情况,就进入了谈判阶段。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年跟沙经理他们泡在一起,顾明海的手段不是厚道的厂长可比的。

他很有策略,看出厂长有点一根筋。

就先没跟厂长争执,对厂长开出的出租二十年,租金四百万,以及帮厂里还债,安置工人的要求,几乎都是一口答应。

厂长当然很高兴了,觉得他是个有实力,又办事痛快的大老板。

不但请客好酒好菜招待了顾明海他们一顿,而且马上就要签合同。

可顾明海却抻了一把。

对厂长说骂,他还要找人再好好核算一下,等凑够了足够的资金,再签合同。

然后回去他就找人帮忙了。

沙经理,赵大庆、齐彦军,这几个都是他邀请的帮手。

顾明海琢磨的招儿其实简单。

就是让这些人也去找这家厂子说要租厂房,并且放出口风告诉厂长,说顾明海的手里没有这么多钱。

然后就挨个去挑厂房的毛病,什么风水不好啊,地理位置不好啊,周围没什么人啊,总之就说这厂房干什么都不行,给开关厂的刘厂长开个极低的价格。

只要让对手的心乱了,厂长主动联系顾明海又联系不上,晾那么几天后。

然后等顾明海自己再去跟对方接触,估计厂长肯定招架不住。

肯定自己就把条件降低了。

对此,无论是沙经理,还是赵大庆,又或是齐彦军都是纷纷答应帮忙。

盛赞小顾算是出息了,这主意想得绝。

果不其然,一个月之后,开关厂的刘厂长真就上了当。

当消失了将近一个月的顾明海再联系他的时候,几乎已经绝望的他差点喜极而泣。

而顾明海在请客的时候向他哭穷摊牌,他也真当真了。

听顾明海说说他自己确实没那么多钱,而且现在买卖不好做,时间短了弄不好就赔钱。

他求爷爷告奶奶,凑来凑去,也就拿的出二百八十万来。

要是愿意呢,就把合同期限延长到三十年,他们签合同。

要是不愿意呢,那就吹灯拔蜡,买卖不成情意在。

于是厂长回去之后,认真考虑了几天,又经过最后的讨价还价,还是点了头。

双方就以二百八十五万的金额签订了二十五年的承包合同。

附加条件也有了一定的变化,顾明海不用再替开关厂还债,但需要聘用工厂三分之二的工人,至少一百五十人。

至于顾明海是怎么感谢几个老同事帮忙下局的,其实也简单。

除了请客之外,他不过是答应从沙经理手里买两箱酒水用于打点送礼,等商场装修之后,广告业务也会交给赵大庆的公司。

如此,这就是这笔大生意的全部幕后条件。

不过,哪怕是顾明海本人也不会知道,他所选择的这块地点,居然会成为中关村未来南部“黄金三角”其中的一角。

而他一手创办的中关村电子卖场,对于京城未来的年轻人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十几年之后,起码有几百万人在他创办的这家商场里买过人生的第一台电脑或是第一部手机。

而他今天所付出的二百八十五万,到时候顶多也就是这家商场四五天的租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