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 分卷阅读703

[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分卷阅读703

簡繁轉換
作者:洛娜215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3-28 23:45:5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多做一些,多建一些。

许是被他的姿态所感动,当地士绅们慷慨解囊,在朝廷救援尚未到达之时,便先一步堵住了资金的缺口,而等到半旬过去,朝中救援物资抵达时,便发现当地诸事井井有条,民中的心情和气氛极为和谐。

也正因为此最后为赵祯定下了继续修筑堤坝的念头。

为了加快速度,在秋季的飓风季到达以前将堤坝大体修葺完成,避免再次发生这一次的事件,赵祯特地派遣了当地的厢兵充作役夫,有了这股子有生力量,以及当地民众的群策群力,此处堤坝历时一年半,终于抢在天圣五年的飓风季节到来以前竣工。

在堤坝竣工之后,范仲淹并未立刻回归朝堂,他在此前便上了一奏书,请求在竣工后,自己在原地留过飓风季,他想要确认这个地自己耗尽心血所修筑的堤坝是否能够扛住飓风的这一轮攻势,此举不合礼数,但是赵祯应允了。

后,这一条由赵祯即位后,耗费近两年时间修建的第一条海堤,完美得在天圣五年的夏天抵挡住了一波海潮。

在大飓风过去之后,饱受海浪之苦的乡民们纷纷来到海岸边上,看着牢固未损的堤坝,以及并未被水淹没的农田跪了下来。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跪的是谁,是此次终于慈悲了的海神?还是一力修筑堤坝的范公,亦或者是下了圣旨的仁宗,一时之间他们都说不清楚哪个人在他们心中最重,千万般的感情,只能化为此稽首大礼。

本在视察受损情况的范仲淹见老乡们如此,赶忙避开,他可受不得如此大礼,当地的里正乡老扶得扶,劝的劝,终于将这些人拉了起来。

没有在此生活过的人,一定不能领会他们的心情。

此处是盐业重地,建有若干晒盐场,但是这些晒盐场每次过了夏秋便要被冲毁一次,但是盐没法子少收,当地盐官也是无奈,只能募集民役尽快重修,若是这一年遇到了个“回头风”,那么重修的也要白做,故无论是民役也好,盐官也罢,均都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漫入田地的海水将当地的田地均都泡成了盐碱地,直接致使当地农民因收货跟不上税赋弃田出走。即便不是靠海位置,快要收获的稻谷泡了一次海水,基本就得蔫掉大半,每年夏天,都有农民因此流离失所。

虽然依托于大宋朝的救灾设施以及其福利措施,他们远不至于像以前的朝代那样,一遇到天灾便活不下去,但是也只是活着而已,自己有手有脚的,只要有办法也快田,谁愿意靠着别人的施舍呢,又不是二流子。

目前上头的意思是要打理海边的盐碱地,既然堤坝可以护住海水,暂时也先不要种植东西,先用水冲冲将土里头的盐分冲淡一些,此处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外来因素,打理起来也较为方便。

其次,种上牧草。

汴河两岸的牧草种下也有快一年了,旁的不说,租下这块地的人转了个盆满钵满,早期的时候这地还要人费力打理,但是不过大半年后,随着租地的人在河岸边上用泥巴堆出了小堤坝,阻了田里头的水肥泄出,这地里头的状况是一月比一月好。

在当年秋天的时候便有了不错的收成,老庄家把事一看土里头的状况便觉得有了改善,只等再种上几年看看情况咧。

此次下来验工的官吏一并带来了不少牧草种子,并且承诺朝廷会派人过来收干草,价格很是不错。

关键是这几块地都免税免租三年,也算是上头的一番心意。

只可惜这些土地的原主人大部分都已经入了兵籍。

不错,这次被派来帮忙的厢兵里头就有不少是此处屡次获灾,故而弃民籍、弃固定资产而逃的流民。

这些流民被国家收编后便入了兵籍。

宋朝的兵籍一入则为终生,其本人便不再是寻常民籍,即便如今此曾经为自家财产,但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地收归国家,并且由国家重新丈量后再待售租。

为此,不少曾经是庄稼汉子的厢兵没少背过身去抹眼泪的。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看在眼里,他回京后朝上头递了一奏书。

书中没有多写堤坝情况,而是写了他在外的两年,和民众、厢兵交谈后掌握的信息。

厢兵为地方常备军,其并无演练任务,主要任务是筑城、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护卫官员等,坦白说,其承担了一部分民役的工作,但是就实际工作效率,尚且不如民役。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干多干少拿一样的钱,其积极性远不如募集而来的民役,效率很差。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写下,同时他也说了,如今西溪因屡次水灾,逃民者众,留下的人也基本有自己的田,不若还部分兵籍为流民,再将这些流民转为寻常民籍?将那些因为灾害而被迫沦为兵籍的民众重新安置,可使当地的耕民增加,同时也保证了田不至于无人可种,避免其沦为荒田,于当地有利,于国家税务亦是大善。

同时,可以满足官家削军的需要。

他这一奏书一上,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变流民为厢兵是太祖最为自豪的政策,在宋照绵延的统治岁月里,的确也是受益于此政策,故而几乎不曾发生因天灾而起的大规模民乱。

但是可能是宋太祖并未想到在他赵家的统治下,宋朝竟会灾祸不断,以至于这条收拢民心之策,变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赵祯要动此,多少让人有些忌讳,但是这一次,武将没声音——因为厢兵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文官没意见——削军什么的简直不能更棒哦!

待到天圣五年秋,一道旨意轰炸了整个大宋兵籍。

目前暂定将厢兵的终身制改为了允许退伍制,旁的兵种暂且不动。

退伍的民额根据当地的民户能够承载的数量而定,灵活调动,但一州限定一年不可超两百人。

且在退伍前,这些厢兵需要接受简易司法教育,需通过考试者方可入流民籍,由官方提供钱粮送回原籍,一年后,方可再入民籍。兵籍和民籍不同,长期的行伍生活很有可能给一个大头兵带来满身戾气,更有可能带来一眼不和就动手的习惯,必须让他们知道如果回归民籍,这些习惯会给他们带来何种结果。

而同时,还要预防禁军、边军有人动这条路子退役的想法,大宋有两百多个州,若是只出不进,一年便可削兵为民约莫四万人。对于宋国庞大的军队数量来说,这亦是不小的数字。

但是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厢兵都愿意重归民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匪类入厢兵的人来说。所以倒也不用担心厢兵当真走完了该如何处理,且根据夏安然的记忆所得,大宋每年的灾难并不少,重入兵籍的人想来也不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