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的错。当今让史书就这么刊行天下,这是什么意思?”
还能是什么意思?打压世家呗。
孙浔笑道:“当今打压世家摆在明面上了大家都看得出来。你可看出其他东西了?”
贺二郎老实地摇摇头。
孙浔翻开史书第一页,指给他看:“主持编书的翰林院学士姓孔,排在下面的严任柳唐四人,两个出身世家末尾的小家族,两个出身寒门,两个小世家出身的官员甚至排在前头。”
“用重用世家了?”
重用么,谈不上。
这套史书是世家和皇帝的博弈。世家大族实力衰退,比不过皇权,小世家位列世家没得到多少好处反而被打压,在这场博弈中用修史做投名状,抛弃世家投奔皇帝,皇帝也接受了。
孙浔指点贺二郎:“王苍家,你家,也算是小家族,而且十多年前都已经分宗,你和王苍若是有一日进入朝堂,可选的就多了。”
贺二郎陷入沉思。
不对,贺二郎摇摇头醒来:“老师,想读书做官的是我大哥,我不行的,我就想将就着考个功名,以后过富家翁的好日子。”
贺文嘉的大哥贺文茂,如今在浙江东山书院读书,已有举人功名,就等着下一届去京城考进士。
孙浔瞪了眼这个不争气的学生,明明有读书的天赋,偏偏不肯努力。
孙浔没好气道:“别口出狂言,考举人考进士跟考秀才可不一样,你肚子里的这点墨水,要是再不努力,我看你举人都考不上。”
贺二郎乖乖低头挨骂。
孙浔瞪他:“人都有爱好,你爱好吃喝也不算什么大毛病,只一条,你要分得清轻重,该努力时就当努力。”
“先生教训的是。”
“院试后也休息了一段日子了,今日回去后好好读书,给你五天时间把书读完,随后跟王苍每日来我这儿,我再教你们。”
“学生知道了。”
挨骂归挨骂,挨完骂贺二郎就伺候着先生回后院用饭,必须蹭一顿饭再走。
于氏看到师生俩进来,她笑着叫俩人过来用饭。
“老师,您尝尝这个蒸鱼,看着真新鲜。”
“还有这个茄子,烧的真软。”
贺二郎一个劲儿地献殷勤,孙浔嫌他烦,用完午食,叫他滚回去看书。
“哎,学生知道了。”
“老师,明儿我还来啊。”
贺二郎背着书箱跑了,孙浔忍不住对妻子说:“二郎但凡有王苍八分努力,三年后考举人定能榜上有名。”
于氏安慰道:“孩子嘛,爱玩闹,你当先生的多督促。”
孙浔又说渔娘:“渔娘也是,这几月叫她读史,草草读了一遍,又去画她的地图了,这丫头读书也不认真。”
于氏笑道:“她一个姑娘家,又不考科举,她爱读什么书,你就教她什么书吧。”
孙浔当初求学时,曾拜师渔娘的爷爷梅平江,前朝末年战乱,梅平江去世,梅长湖一家分宗逃难到南溪县,孙浔夫妻俩也跟着来了。
梅家,孙家,两家关系亲密,从渔娘开蒙时,孙浔和妻子于氏就是渔娘的老师,夫妻俩都拿渔娘当亲生女儿一般。
孙浔嘴上抱怨一通,心里也舍不得逼迫渔娘做不喜欢的事,咬了咬牙后,只说,过两日要骂骂她。
于氏轻笑一声,当自己没听见。
第6章活得自在些
贺文嘉去孙家一趟回来后,十分自觉地每日在书房读书,贺宁远偶尔去书房走一圈,看到儿子这般认真,心满意足了。
梅家下人过来传话,梅家后日要回清溪村住几日,问他们家可要去。
“叫夫人去清溪村散散心,再去白云观还愿,老爷我要在家盯着二郎读书,就不去了。”
梅家下人把话带回去,听说贺文嘉闭门认真读书,林氏就跟女儿说:“二郎比他哥懒散调皮了些,到底也是分得清轻重的孩子,只盼着你弟弟读书后也能这般懂事。”
在林氏眼里,自家这个儿子虽说跟贺文嘉性子不一样,爱吃的性子却是一样的。
渔娘觉得她娘多虑了,弟弟跟贺文嘉可不一样,弟弟性子静,又专注,以后定是天生的读书圣体。
“娘打算给弟弟开蒙了?”
“今年就算了,你爹说等明年吧,你当年五岁开蒙,叫你弟弟也五岁开蒙。”
“送到先生那儿?”
林氏点点头:“你爹已经跟你先生说好了。”
渔娘啧了声:“先生开私塾时就放出话了,不收蒙童,也就是咱们家了,我和弟弟都是先生开蒙。”
林氏笑道:“我们家跟外头那些人可不一样,你先生拜你祖父为师,你祖父不仅教你先生读书,你先生当年娶妻时,也是你祖父帮着操办的。”
梅家是小世家,不算巨富,但也不缺钱财。孙家可不一样,孙家聚居在村里,孙浔之前孙家也就出过两个秀才,也就看在孙家村族里有所族学的份上,孙家勉强算是耕读传家,实际孙家族里日子过得好的没几家。
孙浔幼年家贫,家里人口也不多,只剩下一个寡母。当年他考中秀后,拜师梅平江后,师父教他读书,带他去京城,顺利中举,大晋朝建立后又考中进士,后给他说了国子监祭酒的孙女于氏为妻。
林氏语气十分惋惜:“你祖父在世时曾说,你先生才华横溢,若是生在好时候,按理说前途光明得很。”
无奈生逢乱世,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百姓苦难不休,孙浔愤世嫉俗,言辞激烈地抨击时政,得罪了皇帝。后头战乱中夫妻俩没了一个孩子,孙浔更是心灰意冷,再不想出仕的事。
时也,命也。
渔娘:“现在这般也挺好,先生和师娘过得也算顺心。”
“到底,你先生夫妻俩没个自己的孩子。”
当年战乱无数京城富贵人家难逃,于氏在南下的路上诞下死胎彻底坏了身子,孙浔不愿意纳妾,夫妻二人都是能当祖父祖母的年纪了,至今膝下没个孩子,整日以教书弹琴为乐。
“先生和师娘待我好,以后我孝顺您和爹,自然也不会忘了先生和师娘。”渔娘轻哼:“我可不是没有良心的人。”
林氏压低声音:“或许用不着你孝顺,听你师娘说,安东县孙家那边给你先生写信,想过继一个孙家的孩子给你先生和师娘承嗣。”
渔娘挑眉:“早年间孙家也提过,先生不是拒了么。”
“这回不一样,这次孙家连人选都选好了,听说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还都读过几年书,名单送过来叫你先生和师娘选。”
渔娘冷笑:“十多岁的少年,还都读过几年书,他们打的什么主意?到底是给先生和师娘找承嗣的,还是让先生教他们读书科举?”
“唉,当年你先生和师娘不放心咱们家,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