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只想待在沛县,更别说对秦朝有所偏见的范增、张良等人了。
如此看来,唯有向地方下发察举之令,再遣人悄咪咪运作一番才能把这些人都聚在咸阳。
这精打细算的日子啊。
察举要时间,官员选拔要时间。
李世民惆怅:“秦小凰,你说六国什么时候动乱?”
唐朝新旧皇帝更替突厥就借机来进犯,此时的秦朝是可是真。开国皇帝逝世,那六国贵族不得爆炸?
李世民已能想出会动乱的人有哪些了。
淮海风水可能有点儿问题,自古就爱出反骨仔。淮安的韩信帮徐州的刘邦打宿迁的项羽。
所以原楚国项家一定是最热情反动的那个,还有包藏祸心但又倒霉的殷通。齐国田家,韩国张良、魏国、赵国……
自然,也别忽视自从他登基后也不知是路上耽误了,还是怎么,但从未来问安书的百越赵坨。
当然更别忽视此时正在崛起的草原秦始皇本皇冒顿,那可是能统一散乱草原,率军二十多万围困汉高帝,立压汉朝百年之久的匈奴帝国。
一桩一件李世民只能劝自己不要乱来,一切皆有解决之法。
秦小政放下手中的书籍,叹道:“六国余孽从未停止过暗中的行动。”
多么悲伤的一件事啊,李世民想。
但是道理就是如此。
心中憋闷怎么也止不住,索性不想了,李世民道:“光看奏折没用,今日下午我们去看看咸阳黔首的生活吧。”
没空去体察秦朝各地的民情,那就来看看咸阳的民情吧。
察举人才下午再和冯相等人商讨出个合适的方法,找他的臣子这个也急不来,晚间再和敬德商量下以何种暗号放入察举诏令中才能不显得突兀。
一切都只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李世民尽量让自己冷静。
赢小政没有拒绝李世民的提议,秦朝现在的情况他比对方清楚过了——内忧外患。
要不是如此,他之前也不至于疯狂想要长生不老药,怕的不就是二世压不住秦朝这些妖魔邪祟吗?
现在新皇能处理好政务,已是意外之喜,其他的强求不来。
准备好出宫事宜,边走李世民边道:“我想改秦朝官制,政觉得如何?”出门自然不能再自称朕了。
没有幕僚没关系,凡事,先跟老父亲商量下,这是谁?这可是一统六国的老父亲秦始皇啊!
改官制?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搞不好中央到地方的官员直接大暴动。
小嬴政郑重其事的问:“你想把大秦的官职改成什么样子?”
李世民委婉道:“秦朝官职中央集权。但丞相和皇帝权利过大,没有约束。官员分布不合理。”
秦始皇没有说话,但他紧蹙的眉头
说明了他的态度。
听完后,半晌,秦始皇冷硬道:“此已经是你父皇与众臣子彻夜长谈,精心修改许久才敢在大一统之后拿出来的官制了。”
你一拍大腿难道能拿出比这个还精心的官制吗?
“我有一计。”李世民道。
秦始皇一听,看来对方真有信心拿出比这个更好的计策啊。
李世民完整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阐述了下:“此制名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这个当年他基于隋文帝的“五省六曹制”而改的制度。
“宰相职权分三份,行群相制。”
“以三省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行宰相之职共议国政,不分大小。”
“细化分工,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统率六部执行。”
“中书所出诏敕,意见不同且可能有错失,本为公事,故需门下省相互纠正,尚书声执行。”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分吏、礼、户、兵、刑、工。
李世民详细地讲了官制,给便宜爹理顺什么叫做三省六部制。
“既然利益引诱出**,那就让行政与利益分离;决策和行政分离;政令和执行分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杜绝**。”
“再加上百官监察制,地方官吏县级也是中央选调等等。”
清晰明了,秦始皇一下子就看出这东西真的很适合现在的秦朝。
甚至说这个制度在秦朝的制度之上进步了不是一丁半点。
秦始皇道:“此法确实比现在的官制好。”
现有的官制并不完善。
三公九卿为政、军事、监察之职责,这三者融为一体。其中的少府、太仆、光禄勋只是为宫廷服务罢了,却占据九卿之位,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其实不利于现如今秦朝的发展。「4」
卫尉和中尉这两个只是禁卫军统领罢了,但他们的位置却不适宜,也没必要设立占据两个卿位。
更为主要的是相比较对方方才说的官制,秦朝现行的制度下,皇帝与丞相所拥有的权利大到可怕。
皇权之下只有丞相,其他人的权利皆比不上丞相,而丞相的权利有所大?大到一人就能处理全国政事。
没像三省六部一样进行权利的制衡和分权,丞相独自掌握决策、审议和行政三个大权。
相权大到可以与皇权并立。
就像一个丞相就能下诏杀皇长子和驻边大将就可见一般。
秦始皇肯定道:“群相分权,决策、审议、行政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是比三公九卿更加完善。再加之监督制度强化,三者相结合,确实可让职有常守,位有常员,法制精细而周密,施于事则简而易行。”
能更加适应秦朝现如今日益繁杂的行政事务,防止皇帝的政令出错。
但此事的践行并不容易。
秦始皇再次道:“但你要知晓,一件事情的陨落必然伴随着一拨人的利益受损,你有法子保障他们同意?”
“就是三公九卿他们就不能同意。”
“新皇即位,秦朝新旧交替本就动荡,秦朝内部百废俱兴,六国余孽虎视眈眈恨不得冲过来把你扒皮剔骨,你有余力去做此事?”
“此事干系重大,非能者不能调之,有人可为你钻研?”
“而且此制度并不完善,此制度下政令的下达需要多层审批,极为繁琐。”
是的,这个流程李世民稍微思考下流程就觉得头晕。
皇帝下政令,中书写给门下;门下誊抄审核,审核不通过再存档写理由驳回,审核通过存档一份,再参与人员联署下达给尚书省;尚书省誊抄存档分解政令……「4」
但谨慎、仔细的流程确实能防止不少问题的出现。
李世民能想到的问题秦始皇自然也能想到。秦始皇的目光紧盯李世民。
李世民也不回避直视回去。
秦始皇看到了李世民眼中的犟。
和他一样的犟。
两人的车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