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 第七百三十八章:北守南扩·嘉庆皇帝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天幕上。

一张张明显区别于中原水墨风的彩色画作快速划过。

从皇帝到官员。

从贩夫走卒到囚犯。

从小吏到军队。

无数的风景和建筑都写实的印在纸张上。

【英国使团从文化和社会学角度考察了当时的大清国。】

【宗教、仪式、农业、外贸、政府、法律、经济、文学、艺术、音乐、语言等都在考察范围内。】

{他们几首中国歌用五线谱进行了标注,并用英语模仿中文发音进行了注音,在注音之下还列出了英文的翻译文本。}

{其中最著名的歌曲就是至今仍然在传唱的《茉莉花》}

{在去往热河的路上,他们见到了长城。}

{在西方的典籍里,中国长城一直是一种神一样的存在,葡萄牙人早期的著作《十六世纪葡萄牙文学中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就提到了长城。}

{第一次见到长城英国人很激动,但冷静下来的英国人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使团中的帕里什中尉对长城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认为这堵墙可以抵挡小型火器,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墙牢固,但挡不住普通炮火的攻击。}

{经过长城时,他们还默默地估算了清朝军队的阵型和人数,他甚至量过年轻女子的脚,脚长只有五英寸半。}

{......不到14厘米?还没现在一部手机长?}

{三寸金莲吗......他妈的......}

{英国人有意识的收集着清朝一切数据。}

{而清朝......不好说。}

【当时中国处于康乾盛世末期,但英国人已经预料到它的未来并不妙。】

【这个庞然大物看上去依然雄伟无比,却过于封闭、落后,只是依靠余威来强行支撑。】

【所有的西学知识都好像没有存在过,所有对科学的崇敬都被铁板一块的集权所取代。】

【当皇帝自以为可以摒弃海外的一切来维护政权的稳定时,它的命运就注定了。】

大秦?二世(子婴继位时间线)

头戴长冠,身穿玄袍。

子婴跪坐席上。

他望着天幕,缓声道:

“......“

“朕,决意变法。”

李斯跪坐在对面,脸上毫无波澜。

他知道子一定会变法。

再不变,秦照样二世而亡。

那他废不废胡亥有毛用啊?

但变法也得看怎么变!

也得看皇帝怎么想………………

“不知陛下倾向何等?”

子双目微沉,腰背下意识挺直。

“倾向吗......”

“丞相啊......大秦为什么会在最强大的时候崩溃呢?“

李斯额头上的汗都冒出来了。

当皇帝的是不是都爱问这种要命的问题?

“依天幕言,皆因滥用民力、严刑苛法等。”

子婴不说话,他只是看着李斯。

李斯下意识的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看来得拿出点真货了。

“陛下。”

“大秦崛起和统一用了五百五十余年的时间,但从瓦解到灭亡,只用了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

“依天幕这面昭彰古今的镜子,臣归结三要,纳历代之亡。

子平抬手相叠,行礼道:

“请丞相教之。”

李斯连忙回礼,沉声道:

“项籍言,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言,大丈夫当如此矣。

“陈胜吴广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历代亡国之要,皆在此三言中。”

李斯伸手拿起案几上的竹简,刻刀与小鼎。

依次排开,嘴里道:

“项籍,六国贵族,天下上等人物。”

小鼎放在中央。

“刘邦,豪强、游侠、市民、官吏、商贾,天下中层精英。”

刻刀放在小鼎的右下角。

“陈胜吴广,大秦那些在生死存亡边缘挣扎的底层人。

竹简放在小鼎左下角。

李斯伸手示意子婴看向这三足鼎立之势,缓声道:

“于是,当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此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三句话同时出现后。”

“我大秦,就这样......摧枯拉朽般灭亡了。”

子婴看着地上的三物,微微颔首。

“但丞相,这又与历代有何关系?”

李斯收拢双手与袖中,低头道:

“因为历代亡国之路,皆寻大秦车轨。”

“大秦为什么会崩溃?”

“一言而蔽之,皆因秦法击碎了所有人的安全感。”

“他们不服从于秦的压迫和统一。”

李斯拱手,朗声道:

“我大秦固然可以通过军功上升,但也可因触犯密如凝脂,繁如秋茶的秦法而下降。”

“徒刑没有期限,终身服役,且有身份性的等级差异,如候,司寇、隶臣妾等,管理办法与法律待遇迥异。”

“只迁陵县的刑徒数量就达到了该县编户齐民的四分之一数。”

“数量巨大的刑徒削弱秦代编户齐民的根基。”

“换言之,秦法现在具有极强且狭隘的排他性。”

“它视一切不同于秦朝做法者为敌,并采用残暴的高压手段将之碾碎。”

“因此,它在文化上必然采取禁锢思想、镇压异端的政策,鼓励实用,反对人文。”

“概言之,以反文化的极端之术作为朝廷文化政策的基础。

“陛下,这不只是秦亡之因。

“历代皆如此。”

李斯觉得自己的话说的差不多了,最后总结道:

“社会凋敝,百废待兴。”

“我大秦变法要从根源迥异秦国之地。”

“第一,废除愚民政策,重视文化治国。”

“第二,以民生富庶作为立国之基。”

“第三个,确保天下长期稳定的根基,是大力压缩官府的权力、经费,厉行节俭,依法施政。”

“制度法定,克服人治。”

子婴听着听着就沉默了。

这一套下来已经不是变法了......

这是重塑大秦啊!

他看着天幕里种种景色,又想到了汉朝。

“这天下......未必不可以秦为名………………”

“丞相,项籍可有为我所用之机?”

李斯默默摇了摇头。

子婴微微叹息。

“真是可惜......”

......

大汉?昭帝时期

“以臣所见,乾隆时期的三亿多人口,不过是受益于明朝江南大开发遗留下来的大量耕地。”

霍光端坐在刘弗陵对面,目光深敛,不急不缓道:

“清朝统治者最大的功绩,也就是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国内和平,让人口可以正常增长罢了。

刘弗陵从漆盘上拿起酒爵,微抿一口,笑道:

“大将军对清朝的评价不高啊。”

霍光依然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模样,他微微颔首,轻声道:

“依臣所观,自朱棣以后的明清皇帝,皆土鸡瓦狗。”

刘弗陵拿酒爵的手微微一顿,他一副好奇的表情。

“愿闻其详。”

霍光直言道:

“唐朝,华夏航海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沿着海岸线进行长途运输。”

“到了南宋,沿海地区逐步超越长江流域的内陆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但南宋不思进取,苟且偷安,并没有将海外贸易所能带来的战略优势转化为真实的军队战斗力。”

“南宋最终被蒙古大军所灭。

刘弗陵将酒爵送到嘴边,回道:

“然后就出了一个重塑乾坤的朱元璋。”

霍光点头称是,并道:

“朱元璋的为人与政策臣不想多言。”

“但明朝的建立,再次实现弥合南北的功绩,是不可指摘的。”

“由于地理上的因素,南方经济虽然繁华,但被山地和江河切割,很难组织大兵团进行快速机动作战。”

“北方黄河两岸之地虽然土地产出少,人口少,但兵团机动性更强,而长江的宽度则不足以抵抗北方大兵团南下。”

“因此要保卫长江和东南沿海的海上贸易,新政权必须有效统治北方,并抵御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军队南下。”

“不管朱棣出于何种心态,这种决定将明朝首都迁往北京的姿态,是华夏之地的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的。”

刘弗陵嘴里念叨着必然二字,心里似懂非懂,他下意识道:

“因为南方经济的开发?”

霍光抬头看着皇帝,正色道:

“然也。”

“华夏自古以来以中原为心腹,四方为手足。”

“但到了明初,华夏有了两个心腹。”

“一是自古以来,二是天下命脉。”

“这种情况是第一次出现。”

“所以朱棣的战略是基于保全两个心腹的情况下而制定的。

“向北防御,多次亲自带领大军深入蒙古大漠,将元政权重新打散成游牧部落。”

“向南扩张,以国家力量建立起强大的海军,组织大规模船队下西洋,开拓贸易航线。”

“而在南方则投入了更多的力量从事航海活动。”

“这种变化,是疆域扩大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之后必须做出的抉择,也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天下并非一成不变的。”

“南方既然能成中原命脉,那海贸又为何不会成为华夏命脉呢?”

“儒生讲三代之治。”

霍光看着若有所思的皇帝,轻声道:

“但我大汉疆土也不是别人送来的。”

刘弗陵嘴角抽搐了一下,但用酒爵挡住了。

他现在听明白了。

这是要一步迈两步啊!

不怕扯到蛋啊!

“确实是长久之计。”

刘弗陵讲酒水一饮而尽。

“给后人指条路,慢慢走去吧。”

“也省的只在这一亩三分地上不停转圈。

“......“

刘弗陵看着天幕里的“英国人”

“让外人揍一顿。”

天幕上。

太和殿前。

一名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的宦官捧着黄绸对殿前广场高声念道:

“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路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今明足授受,为千古第一全人。”

在众臣叩拜山呼中。

头戴玄狐暖帽,身穿黄色龙袍衮服、外罩紫貂端罩的乾隆从宝座处站起。

炯炯有神的双目缓缓扫向殿前广场。

殿前广场上。

翎顶辉煌、朝服斑斓的上千名王公大臣在庄重的韶乐中,如潮水一般拜兴起跪。

看着缓缓跪倒于面前的男子。

乾隆把手中那颗宽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宝”微笑着递到跪在他面前的男子手中。

“虽然是内禅,但年号要公布。”

“就改元为嘉庆。”

“和你的亲王封号一样。”

男子结果玉玺印,按耐住激动神色,颤着声线道:

“儿子日夕祈祝皇阿玛龙体康泰。”

【乾隆六十年(1795)】

【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什么决定呢?】

【活着就把皇位交出去。】

【他说,早在刚刚登上皇位之际,他就已经向上天默誓,只当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留给祖父康熙。】

【乾隆的这个决定,让天下人都很意外。】

【因为清朝还没有一个皇帝是“禅让”的。】

【我们知道,“禅让”当然是一个很好听的词儿,因为尧舜都以禅让闻名。】

【但中国皇帝权力一般都是终身制,那么你要是禅让了,就说明你风格很高,不贪权不恋位,当然是好事。】

【但是“禅让”这个事也是很有风险的。】

【纵观历史,除了传说的中尧舜之外,自古以来,大部分禅让其实都是被迫的,绝大部分太上皇下场都很惨。】

{确实,像唐高祖李渊还没当皇帝,就被儿子李世民用刀逼下了皇位,当了九年寂寞的太上皇之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将身上裹着的被子再再次摔倒地上!

“这时候就有了是吧!”

李建成也想到了自己成为“无头骑士”

李世民有些尴尬的在位置上变换一下姿势。

别乱说!

事情都没发生呢......最起码现在没发生呢。

{唐玄宗成了太上皇后,日日在儿子的猜忌中胆战心惊地生活,身边的大臣和朋友一个个被流放,最终自己被儿子软禁,郁郁而终。}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很平静的接受了。

都习惯了。

一般那些破事的盘点,总会带上自己。

“太宗皇帝估计都看烦了。”

李隆基斜睨了一眼一脸期盼的杨玉环,酸酸道:

“所以都不怎么来教育朕了。”

“你啊,别看了!”

......

{中国历史上的另几个太上皇,比如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也无一不是悲剧人物,下场都十分悲惨。}

大明。

朱元璋倒是能理解一下乾隆的想法。

别的不提。

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解决继承问题,可以把权力交接的震动降到最低。

使王朝的稳定不受任何威胁。

毕竟权力交接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要是皇帝病危或者死亡之时,这个时候皇帝的手已经无力有效挥动手中的权柄,在交接棒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意外。

所以乾隆这样做,把历代王朝权力交接之际的风险隆到最低。

Ma......

老朱看着朱标,若有所思。

还能博一个美名。

【乾隆六十一年,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日。】

【乾隆举行了“禅位大典”。上午辰时正,乾隆的皇十五子永登基成为皇帝。】

【改元嘉庆,史称“嘉庆帝”】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的纪录诞生了。】

【中国历史上最平稳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