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堡宗别闹 > 第六百八十一章 教育体制大改革

堡宗别闹 第六百八十一章 教育体制大改革

簡繁轉換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23:41:3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陈献章其实很不乐意来乾清殿,一堆事没办,在乾清殿说几句,半天时间就没了,有这个时间耽搁,他都能把今秋的科举诸多事情安排一二。

朱见济道:“陈司长,瞧你这站立难安的神态,事情很多?”

陈献章道:“有点。”

朱见济有点不解,“按说,教育司应该是比较清闲的部门才是。”

陈献章:“……”

你站到说话腰不痛。

如果是教育司的前身国子监,确实算清闲却又有职权的部门,可如今的教育司早就不是当年的国子监了。

现在教育司要负责的事情太多了。

而且陈献章还权兼着北京大学的校长!

有一说一,现在陈献章真当得起那句“桃李满天下”了,这几年科举的进士送到北京大学深造,之后各地出仕的人也有好几千了。

都算是陈献章的“门生”。

陈献章道:“要准备今秋的秋闱,然后北京、清华两所大学今年也有一批进士深造毕业,陛下你之前定下的那些个专业方向性的大学,也在筹备之中。”

太学里还有一批精锐读书人。

这批读书人都是要去重要岗位出仕的,毕竟是科举一二甲的进士,和扩招进入北京、清华两所大学的进士是截然不同的实力。

朱见济嗯了声,“既然很忙,那就长话短说,关于各个大学的筹备工作,朕就不多嘴了,反正你们教育司那边现在也有了丰富的经验,按照北京和清华大学的方式筹建起来,之后把科举进士丢进去便是了。”

陈献章哦了一声,“那陛下还有什么圣意示下?”

朱见济道:“形势你也看见了,中南半岛、漠北等地的人才需求太大,仅靠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太学、国子监这些,今年跟不上,所以科举制度还是需要继续改革,并扩大录取率。”

陈献章立即反对,“陛下,那只是今年有缺口而已,马上就又有一批进士深造毕业,可以去弥补新增疆域的官吏缺口,而且今年秋闱又要招收几千人,明年就可以缓解人才压力,甚至过几年后,这些大学里堆积的进士们,还没地方安置!”

现在的人才缺口,是因为突然暴增的疆域。

可一个萝卜一个坑。

等疆域固定下来,每年新增数千进士,到时候长期累积下来,可是个不小的数字,陈献章就想问一句,到时候陛下你要怎么安排这些进士们!

朱见济微微颔首,“朕知道陈司长的顾虑,不用担心,现在科举已经扩招成这样了,参加科举的进士们,估计也会慢慢习惯一个道理:不是过了科举就一定能做官了!”

每年几千人,做什么官?

哪有那么多空缺!

这一两年的新增进士也就是运气好,遇到大明外扩如此顺利,才有中南半岛和漠北的各个官场缺口,否则这些人都只能去工业相关的地方部门去当个吏。

不过话说回来,全国地方的政治体系,也需要改革。

现在大明的官员,最低一级其实是县官。

应该像后世一样,把乡镇机关单位也设立出来,这样就能有更多的领头羊,从而带动百姓参与到大明的工业进化中。

不过这会是一笔很庞大的费用。

目前国库没这个项目预算。

需要等几年,等大明把中南半岛和漠北消化了,那时候国库里有钱,就可以在全国普及乡镇的政治机关单位。

建立一个健全的全面覆盖的政治体系。

对陈献章道:“明年,朕会下旨昭告天下,每一个承宣布政使司、每一个州府衙门,甚至每一个县城,都要设立诸多部门,隶属于国家官员体制内,比如我们现在正在筹备的一些大学,以后地方上也要建立大学,又比如现在医卫司在各地承宣布政使司建立的总医院以及州府医院,以后还要下行到县和乡镇,这些医院的人员,都将由医卫司从国库拿钱来养着,以提高全民医卫水平,又比如赋税收取部门、都察道这些,都要下行到县境,当然,这是明年的事情,和教育司关系不大,朕今天要和你说与教育司有关的事情,那就是科举和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陈献章心里一紧。

感觉咱们的广安帝陛下又要作妖了,不知道这次他又有什么新奇的想法。

朱见济道:“朕现在是这么想的,现在我大明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应该让更多的人来读书,所以教育司这边,要增加官学规模。”

小学、初衷、高中的模式可能无法推广。

因为现在科学理论和教材不够。

但官学的数量要提高。

陈献章松了口气,只是增加官学规模,这个操作可以接受,前提是广安帝陛下能够让户部愉快的给教育司拨钱。

朱见济道:“朕拟打算,以后承宣布政使司所在的府城,要设立一个至少可以容纳三千人读书人的官学,其余寻常府城,官学要能容纳一千五百人,州所在,官学至少要容纳五百人同时求学,而县衙所在的官学,至少三百人罢,同时,要给这些官学配备相应的授课先生和教授,并且需要多专业性的发展,比如医疗、工业相关的专业,要开设专业课程,以后这些学习专业课程的读书人,就可以考相关专业的大学,而从这些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以后,就由国家分配去相关行业工作,属于……嗯,属于吏这个体制内,但不是官员,待遇的话,朕会和吏部户部具体商讨出来,制定一个完善的体制。”

要开始打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编制体制了。

这样才能更好的管理全国。

同时,也能利用这个体制,更好的促进大明的工业进程。

陈献章默算了一下,“陛下,按照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十个人一个班的方式,扩大规模的官学,仅仅是先生和各种博士、教授,就需要数万人,这数万人都按照现有待遇来划拨财政资金的话,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关键是还有各种教学费用,算起来,朝廷在教育这一块的开销,至少要增加十倍以上。

朱见济叹道:“朕知晓,但这个钱该花。”

百年树木,十年树人。

大明的工业已经萌芽,要想继续工业化下去,就得在教育上花大力气,培养尽可能的人才,而要培养人才,以便让大明走向新时代,必须教育先行。

教育,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的基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