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堡宗别闹 > 第七百四十四章 大明:资本主义萌芽

堡宗别闹 第七百四十四章 大明:资本主义萌芽

簡繁轉換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23:41:39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如今大明,皇权稳固,而且强大。

群臣之中,虽无三杨、张局这个之类的能臣,也无王安石、欧阳修之类的豪儒文臣,但大明现今这一批臣子,都是能干实事的。

而且任劳任怨。

再者,名声都是功绩铺垫出来的。

后世评价、青史臣表中,杭敏的地位绝对不会低于历史上的张居正,就是陈循、白圭、何健等人,也已跻身名臣之列。

就不提还有一个被广安陛下御口亲封的大明长城了。

不过在学识方面,确实找不出有人能和欧阳修、王安石之类的齐肩。

张鹏、陈献章等人,终究差了不少意思。

虽然朝廷的诸多部门正在下沉,但随着官道的修建,皇权将进一步稳固,与之相应的便是大明的中央集权正在进一步的强化。

于是广安五年的后半年,在皇权的统一规划下,各项措施有条不紊的施行——只要目前不动土地兼并的问题,没有触及到地主集团的核心利益,还是没人愿意和皇权叫板。

于是乎,增发了十亿大明宝钞的大明,在广安五年出现了一副热火朝天的画面。

由国家规划工部直接负责的九条纵横全国境内,衔接诸多重镇的九条纵横水泥官道,开始火热动工,各地承宣布政使司以及当地要员到京畿乘坐北京——太原的神龙号后,被广安帝陛下宴请,一顿酒喝下来,大明这些封疆大吏们只得硬着头皮答应,由工部主导,地方配合支持,在各自辖境内修建衔接大小州府的水泥官道。

以配合主要的官道,在全国形成交通蛛网。

这些封疆大吏回到各自辖境后,立即到处找人找钱,而大明开海这么多年,加上本身就有的地主和权贵集团,有钱人已经很多很多。

官字两张口。

何况还是在地方的封疆大吏说的话,那分量有时候其实比京畿的朱见济说话还管用。

毕竟县官不如现管。

于是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全国各地的承宣布政使司根据各自的情况,先后开始动工修建支线的水泥官道。

其实关于此事,地方上的权贵和富贾虽然肉疼钱粮,但真不见得是被迫的。

因为肉眼可见。

官道一旦喜好了,对他们而言,会有更多的赚钱方式。

一些聪明的富贾权贵,在把钱粮交给当地承宣布政使司后,立即派出族中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前往京畿,去找永久自行车公司,希望能拿到货,运回本地销售,当一个中间商。

也有一些人去找皇家电力公司,希望能有一个合作模式。

朱见济早就指示过,所以这些人基本上都满载而归,只等橡胶的产量和提炼规模起来,自行车大量生产好后,通过水泥官道全国发货,又或者是在当地准备铺设电网,准备当个电力中间商,或者是希望电风扇量产后,当个电风扇的中间商。

不止这两个产业。

基本上全国所有的地主、权贵富贾,都知道土地兼并问题肯定是要动一下的,是地主集团赢还是皇权赢,目前局势并不明朗。

但上层建筑这些人不傻。

赢了固然好。

输了呢?

所以做起了两手准备,不敢再大肆兼并土地,把更多的现金用在了其他行业,尤其是见识过神龙号火车的人,更是觉得以后的交通便利会带来更多的商机。

开始打起了地域差的主意。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商业领域,于是大明的商业也在广安五年后半年,肆意发展起来,各种商行和大工坊的数量暴增。

鉴于此种情况,户部那边很快嗅到了味道。

陈循上奏,希望户部下辖的税务部门,如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一样,下沉到县级,对工商业进行税收普及。

朱见济自然同意。

他是要让大明的地主集团向资本过度,但不能让钱被资本赚完了,国家也需要通过税收来增加国库收入,如此才有更多的钱投入基建之中。

修官道、发电站,需要海量的资金。

而多资本收取到了足够的税,那就可以减少普通百姓的赋税,像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一样,种田不仅可以不交税,还有粮食补贴,那多得民心。

当然,现在的大明还做不到这一点,国库的收入方式目前来说还是有点单一,所以百姓种田始终还是要交一点粮食给国家的,是国库收入的主流。

也正因为粮食税是国库收入的主流,所以土地兼并问题才不得不解决。

因为接下来国家的商业、工业,需要的钢铁数量无比庞大,本来就因为修建官道、下沉部门的公事房、大学校区、官学扩容而忙得没有白天黑夜的工部,再次迎来挑战。

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铁矿的开采和钢铁的冶炼。

但工部确实有点捉襟见肘。

人手严重不足。

最后九卿们和朱见济商讨了数日,才拿出一个方案:彻底开放中南半岛的矿山资源,允许大明国内的商行甚至是中南半岛的本地土著,到中南半岛开采铁矿和煤矿,并兴建冶炼钢厂。

中南半岛的五大承宣布政使司接到旨意后,立即配合工部的人对辖境内的矿山进行勘察,并按照朱见济的明确指示,对矿山开采使用权进行“拍卖”。

国内的资本闻风而动。

傻子才不去。

虽然只有十年二十年的开采权,但中南半岛人力成本低下,而开采出来的铁矿如果冶炼成钢材,国家回购回去,售卖渠道不愁,而且价格也不会低,利润巨大。

若是买的是煤矿……倒是会有点风险。

毕竟现在煤矿需求量不大。

不过见识过神龙号火车的人知道,只要官道持续发展下去,煤矿的需求也会逐渐攀升起来,抢不到铁矿,抢煤矿也行。

哪怕价格方面会被国家压榨也无妨。

大不了回头压榨采矿工。

反正矿工都是在中南半岛招募,不是我大明百姓,谁会去心疼他们,给他们一个谋生的活计,他们应该感恩戴德才对。

在一些列商业和工业的推动下,大明的地主集团逐渐找到了资本的出路。

不再局限于土地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