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 第839章 【差一章,明早补】

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第839章 【差一章,明早补】

簡繁轉換
作者:天命帝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1 04:23:43 来源:源1

第839章【差一章,明早补】(第1/2页)

民族来历

賨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后汉时,“賨”即有明确说法。《说文解字》释賨:“南蛮赋也”,而释蛮:“南蛮,蛇种”。《广雅·疏正》賨作賩。向朝廷纳赋称为“賨”的这个民族,当时中原谓之“南蛮”“板楯蛮”。蛇种南蛮就是“蛇巴”。就是说,賨人本为巴人,即所谓“蛇种”巴人。

賨人参加了武王伐纣。所谓“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刘邦募賨人定三秦,见“巴渝舞”而喜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这应当是世代相传的说法。表明賨人的史迹相当古远。刘邦将“巴渝舞”引入宫廷,十分有名,传之久远。司马相如所谓:“《巴渝》《宋》《蔡》,金鼓迭起,洞心骇耳。”

巴地除有两支很有影响的巴人外,也是民族杂居共处的地方。两个版本《蜀都赋》分别写到:“东有巴賨,绵亘百濮”;“左绵巴中,百濮所充”。[8]

射杀白虎的巴蛇之巴,《后汉书》记载始于秦昭襄王时,就是以“板楯蛮”称呼的。《华阳国志·巴志》:“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所谓“蛇巴”,是以巴为图腾的原住民,他们处在大巴山及渠江、嘉陵江两河流域,倚仗天然屏障的保护,很少受到外族入侵,是一支独立发展的族群。汉代叫“白虎复夷”,又叫“板楯蛮”,两晋时也有叫“弜头虎子”的。

《舆地纪胜》记载:“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这里所说的“巴西宕渠”(东汉末为巴西郡宕渠县),即上古时生活在华蓥山西侧的一支重要民族——板楯蛮,又称賨人。他们崇拜蛇,故亦称“蛇巴”。他们在渠江流域生活了三千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839章【差一章,明早补】(第2/2页)

“板楯蛮”是他们最早的称呼,最迟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其来源是其作战时,手持弓弩,以木板为楯(即木制盾牌,以土漆制过,质地坚韧,又称彭排)进行攻击与防御。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说:“余按楯,音食尹翻,……板楯蛮以木板为楯,故名。”

“賨人”“賨民”是秦汉时对他们的称呼。古文献中,最早提及“賨”这个名称的是西汉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绵亘百濮。”东汉许慎《说文》说:“賨,南蛮赋也。”賨是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所缴的税赋,税钱称为賨钱。《晋书·李特载记》说:“巴人称寅为赋,因谓之賨人焉。”

00:28

古人命名太随意了吧,因为纳税叫賨钱、賨布,所以就被称为賨人

《说文解字》:“賨:南蛮赋也”;而“蛮:南蛮,蛇种”。《广雅疏证·释诂》賨作“賩”,训义赋税,与賨字义相同,本义表示财货。以麻布为赋物称作“賨布”,纳税的钱币称作“賨钱”。《晋书·李特载记》引《晋中兴书》:“巴人呼赋为賨,遂因名焉。”汉世称夷人皆曰“蛮”。东汉许慎明确指出,以賨纳赋之人为“蛇种南蛮”,与武陵南蛮相区别。称赋税为賨的这支巴人就被称为“賨人”了。[1]

在秦汉以前,賨人的居住比较集中,后来出土的船棺葬、各种特殊形制与纹饰的青铜器,彰显出他们鲜明的文化特点。秦汉以后,在原賨人十分集中的宕渠地区呈现出“巴夷”(即廪君蛮)与“賨民”杂居的局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