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快婿 > 99、非人力所能为

快婿 99、非人力所能为

簡繁轉換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14 00:04:4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正如钟剑屏所说,他现在正是西南最高最大那个。

官职上来说,司马忠和孔?都比他高,但就实际权力而言,至少在西南,所有禁军,厢军都在他手中。

在这个位置,连推卸责任都没法推。

而且当他手握一方兵权的时候,就不只要考虑打仗的事,还要考虑如何让皇帝信任他。

这方面历史上倒有很多教材,像王翦、萧何、张良、卫青、李靖、郭子仪等都留下宝贵经验。

......

无论如何,战场上有一条通用准则,那就是兵贵神速。

第二天,赵立宽先去见了转运使司马忠。

司马相公对他昨天的高情商发言十分高兴,直接让他的书记官带了印信跟着,有什么要求全由他做主。

只需让他的书记官开个条子回去就成。

这样的信任让赵立宽受宠若惊。

领着钟剑屏,侯景,老罗,赵季一道对接府库,粮草后勤等关键部门。

并且对后勤供给做出一些调整,梅州城加三江口有叛军八万石左右存粮,这些粮食可以运回泸州六万石。

这样后续粮草不必路途遥远的从蜀地、江南、淮南等地采买,再路途遥远送来,能大大减轻后勤压力。

留两万石则是想等战争结束后,上疏请求皇帝开仓赈济百姓,这样能就近救济梅州及其周边各县二三十万百姓。

随后又到泸州官署与吴光启对接。

来的路上他就注意到,无论是江面来来往往运输民夫、粮草的大船,还是南岸井然有序安置难民的窝棚,乃至江防城防的布置有序。

这个泸州一把手经历三年的漫长战争,肯定有些本事的。

赵立宽上来就拿出在宣州便与吴相公认识的关系寒暄,想拉近双方距离。

没想到他说了这事后,吴光启反而皱起眉头,说话也生硬起来。

随后他又交代了一下过几天曾雄一家,以及俘虏黄中景等人也会被转移到泸州,希望他帮忙照看。

吴言君答应下来。

“大军在前,后面的事就请吴知州多操劳了。”赵立宽拱手道。

吴言君回礼:“分内之事,大帅就放心吧。”

随后送他们到官署门口。

临离开吴言君的长子突然开口:“大帅,我也想到前线去,建功立业,杀敌报国!”

赵立宽愣了一下,按理吴锦衣是江阳县城,归他麾下指挥,可他根本没准备调厢军上前线。

“胡闹!”吴言君斥责。

随后道:“小孩子的玩笑话,大帅不用当真。”

赵立宽点头,没多在意,就算是给吴相公面子,他也不想带着人家长孙去战场冒险。

“告辞!”赵立宽拱手。

“大帅慢走!”吴言君回礼。

出府衙后侯景不满的说:“这知州凭啥管,就算是他儿子也是江阳县丞,就该大帅统制,他越界了。”

“他爹是知州,可他爷爷是朝廷宰相。”赵立宽道:“不是给他爹面子。”

侯景顿时闭嘴了,“那带着也是麻烦。”

......

“父亲......”众人走后,吴锦衣满脸不甘,低头不语。

吴言君面色难看:“你知道前线什么情况吗?

间谍回报叛军有五六万众兵强马壮!

现在朝廷禁军东西路凑在一块可战之兵只有两万,两万对五六万,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可赵大帅依旧去了。”吴锦衣低声道:“他们难道不知这是堵危墙?”

“你!”吴言君尽量让自己语气缓和:“我们在后方转运粮草,供养大军口粮,让他们在前线好好打仗也是大功!

昨天赵大帅才说过你忘了吗?

汉朝高祖皇帝说过,前面打仗的是‘功狗’,我们这些保障大军后勤的才是‘功人’!

你那么多书白读了,非要去前线。”

“父亲是恨赵大帅与小妹的事吧,这是公司部分。”

“混账话!”吴言君瞬间涨红了脸。

“你怎么不明白,为父这是为了你!

这是场打不赢的仗,赵立宽就算再厉害,敌军比他多了两三万大军,他拿什么取胜?

顶多不过在安州与叛军对峙罢了。”

吴言君语重心长道:“你还年轻,不知道人力有尽时的道理。

赵立宽确有本事,但局面如此,已不是他一个人能做出改变的。

最后估计就是僵持在安州,双方和谈的结局。

到时终归有人需要出来担责,别去沾这烂摊子!

这不关你妹妹的事,而是保护你的羽翼,你怎么就不知道!”

吴锦衣道:“那赵大帅的羽翼呢?”

“他有作宰相的爷爷,有作知州的爹吗?陛下圣旨明令,他能有什么办法,不得不为罢了。”吴言君干脆直言不讳:“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就该更加审慎珍视,不要轻举妄动乱了阵脚。”

吴锦衣不说话了。

“他们是逼不得已拼个出路,你用不着跟他们一样去拼命,明白吗。”

“明白了......”吴锦衣叹口气:“我只是崇敬大帅。”

吴言君坦言:“平心而论,有这样本事的少年人谁不崇敬,为父也佩服他的本事和决断。

当初他领三千人初到泸州,果断决绝,片刻不歇奔袭鸡鸣关上万敌军,别人哪有此胆,哪有这本事。

佩服归佩服,总要心静神宁,慎重思量。”

.......

江阳城南已军管许久。

士兵十人一队,趾高气昂在街道上巡逻,街道两边,墙墙下到处都是油布、木头石块搭建起的临时窝棚。

城门内搭建数个粥棚,每天给灾民打两大木勺半水半米的粥,不至于饿死,但也绝吃不饱。

不少灾民都是瘦骨嶙峋,每天按时来领粥,还有些运气好的也在江阳附近找到了活做,找到其它门路补贴口粮。

户部侍郎王丕温居高临下,俯视所有排着长队的百姓:“每天吃掉一船粮食,猪也没这么能吃的。”

身边的户部官员道:“东线溃败,官军退守安州,每天逃到江阳的百姓还在增多,只怕再过十多天,每天要吃两船粮食。

到时朝廷既要养军队打仗,还要养着这些百姓。”

泸州同知周康在一旁听着不是滋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