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快婿 > 305、矛盾 阴霾

快婿 305、矛盾 阴霾

簡繁轉換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3 04:25:45 来源:源1

二月下旬,天气回暖得越来越明显。

洛阳城里街头巷尾日日忧心,街头巷尾人人不安,每天都向街坊邻居,亲朋好友打听北面的消息。

西南战场上的事只是一时谈资,可如今西北战场上的事就与所有人息息相关了。

如果代军突破梁州,沿着河东河谷南下,很快就能到达洛阳。

不少人都因此忧心忡忡。

洛阳城外围村镇延绵二十余里,大量北方逃难来的百姓和当地百姓混在一块。

既引发了城外百姓的不满,双方冲突也愈演愈烈,甚至出现冲突和命案,神京府和周围县都弄得焦头烂额。

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甚至神京府没法裁决,上送到刑部的案子。

有数万南民拖家带口,带着能带的家私财产跑到黄河以南,洛阳周边避难。

毕竟在这种年代,只有京城周围是最安全的。

神京府也不敢赶这些难民,人太多,怕闹出事来。

在上疏朝廷准许后,神京府专门派出官员衙役管理,划出专用的安置地皮给这些难民暂时安身。

有临州一个村二十二人一块往南避难,被安置到洛阳城外一户姓孙人家的牛圈外的空地上。

这二十二人就牛圈旁的井里取水,导致孙家的牛每天喂水的水不够,要费时费力从北面河边运过来。

孙家家主气不过,带着三个儿子就去与那二十二户人交涉。

双方中途发生口角,推搡起来。

难民们认为他们不喝这井水没有干净的水源,为了活命没办法,可以派两个年轻人去帮孙家运水。

孙家的则认为这井是他家的,他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这些人的死活不关他的事,让他们去找官府解决。

双方因此起了争执,最后闹得动起手来。

难民人多势众,他和两个儿子让对方打了一顿,只有小儿子灵巧翻墙跑了。

之后也找了同乡道的几十人回去报复,趁夜烧了难民的窝棚,混乱中也不知道谁动的手。

原本只想教训下难民们,大人见起火也都跑了,结果有个三岁多的孩子被落下,睡梦中活活烧死。

第二天她母亲嚎啕大哭,难民们义愤填膺,冲到孙家院前堵住,放火烧了孙家的前院。

周围人赶忙报官,神京府的衙役半个时辰后赶到,控制了局面,孙家的大儿子被愤怒的难民石头砸成重伤,至今还下不了床。

难民和村民都有不少人到神京府衙门外请愿要求严惩对方。

如今城外剑拔弩张,逃难过来的百姓和当地居民关系很差。

打架斗殴,抢劫偷盗这种事时有发生,不闹出人命来已算好的了。

这案子牵扯太大,怎么判都可能群情激愤惹出是非。

神京府的判官不敢审理,上送刑部,刑部的官员了解前因后果后也头痛,上疏到政事堂。

坐镇政事堂的相公也意识到事情闹到这步,已不是简单的刑事案件。

一面报到陛下那,一面给出解决办法。

先把涉案的全抓起来,两方伤人的,放火的都先抓起来,给双方一个交代。

但暂不判罚,等西北战事有结果再说。

之所以会闹成这样,问题根源在于西北连连战败,百姓为求自保纷纷逃到南面。

才闹出如今的矛盾。

如果战事好转,难民能北归,矛盾没那么激烈了,就不怕激起民变,该怎么判怎么判。

说白了就是拖字诀。

陛下同意了。

以这件大案为代表,此时不仅是对代军南下的恐惧,洛阳周边的局势也十分令人不安。

原本自太祖皇帝开国不久后周国便放开自汉以来的宵禁政策。

但如今每到晚上,家家闭户关门,大人也会再三叮嘱孩子不要到城外乱跑,那些北方来的难民会把他们抓去吃了。

而在城外庞大聚居区,矛盾更加剧烈,人人都互相防备,女人孩子不敢单独外出。

外出时不少人都选择带上柴刀之类的防身。

粮价,布价的飞快上涨。

一方面是大量难民涌入,一方面则是河内、河东、河北大量青壮被动员作为大军后勤保障人员,大量士兵打仗官府开仓,又采购大量的粮食送往前线。

所有人都意识到今年粮食肯定会涨。

加之有些商人抓住这机会,故意囤积居奇。

百姓苦不堪言,也不能怪到军队和奸商头上。

军队在保护他们,奸商则与多数百姓距离很远,也惹不起,所以全部怒火都发泄到了难民头上。

矛盾就这么愈演愈烈。

神京府甚至上疏请求兵部派兵维持城外治安。

但想到士兵可能会抢劫百姓,加大事态,朝廷始终不允许。

总之,战争并非只是前线的生死搏杀,其带来的复杂庞大连锁反应,正将代价慢慢转移到每个普通百姓头上。

如果最终战胜,百姓生活回归正轨,那么这些代价能随时间逐渐消弭。

如果战败,后果不堪设想,那就不是考虑生活,而是该考虑生存的问题了,到那时情况将残酷百倍。

对于绝大多数百姓而言,军队在战场上快速取胜就是对他们最大的仁慈。

城外原本熙熙攘攘的街道此时人烟稀少许多。

大路两边的店家里人少了许多,远处河边的空地上,大量的帐篷和柳树枝,茅草,石块搭建的简易窝棚。

幸运的是现在天气回暖,春暖花开,偶有降雨也不过毛毛细雨,不用担心。

要是在冬天,不知要冻死多少人。

当地百姓和河边的难民区之间隔一条引水的水沟,双方似乎都默契以此为界。

看向对面的眼神中都是猜疑和紧张,有些路段不知谁立起了栅栏。

只有小孩们会隔着栅栏欢笑玩闹。

一处路边老柳树上,酒家酒旗绑在树枝上飘摇。

树下汇聚不少人。

随着城外气氛紧张,不少人都不敢单独外出,平日就会全汇聚到一处。

这家酒肆就是附近人们茶余饭后最爱来的地方。

里面不够坐,外面大道边上也摆满桌椅,坐满了人,还有些直接拿几条满是破洞无漆水的木凳靠墙坐着烤太阳。

熙熙攘攘,七嘴八舌,谈天说地。

只有这样热闹的气氛,才能让人们忘记恐惧,忘记冲突,暂时放松下来。

“张大娘,你不是要请媒人给你家留哥儿说媳妇吗?怎么没个动静。”有大嗓门的高声道。

张大娘是酒肆老板娘,膀大腰圆,双手撑腰大嗓门道:“请什么媒人?

现在的米都到九百八十文一石,天天还要酿酒给那你们喝,老娘哪来的钱。”

有人接话:“你这话说的,这么多人天天在你这喝酒,还不愁没酒钱?

粮食涨了,你这酒不也涨了。”

张大娘顿时不乐意,一手叉腰,一手指点比划大骂:“粮食涨几番了?

老娘这酒钱也就涨了五成,不爱喝你去别处去啊!

要不是看在街坊邻居面上,老娘早不卖了。”

那人连赔礼:“我就说个笑话,这酒三天不喝,下地都没力气。”

众人大笑。

有人提醒道:“张大娘,现在米价可不是你说那个,这几天又涨了。”

有个光着胳膊,浑身精瘦黝黑汉子道:“江南那边来的好米现在已经到两千文一石,就是你酿酒的普通米也要一千一百文一石了。”

有人叹气:“狗日的,去年西南打仗也没见涨这么多。”

“都怪那些北边来臭要饭的!”几个年轻人咬着草根,咬牙切齿。

其中年级较小的一个牌桌咒骂:“这些北方佬害我们饭都要吃不上了。

咱们过去教训教训他们!”

几个年轻人说着卷袖子就要上。

“干嘛!”却被张大娘厉声叫住:“喝点酒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你们年纪轻轻一个个想死吗?没见之前被官府拿下那些的吗。

都给老娘坐下,喝你们的,喝多了滚回家去!”

几个年轻人不服,也不敢说话,都气哼哼坐下。

小酒馆里又安静下来。

过了半晌,有人叹气:“不知道这战要打到什么时候......”

“就不能不打吗?日子过得好好的。”有人抱怨。

“代国发兵,人家代军要杀咱们!

你这软骨头真让我见识了......

不打也成啊。

让代国人把你家粮食牲畜全牵走,烧你房子,媳妇抢走,顺道伸着脖子让人把你脑袋砍下来,人家就不打你了。”旁边高个的阴阳怪气道。

那人顿时面红耳赤不再说话。

“官军打赢还好,打不赢代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杀到这了,到时候都要遭殃。”

有跑腿行商见识广的说:“北边早就有消息,最先投降代军那个柳林城,里面的人都被代军杀光了,男女老少一个不留,成了个空城。”

听到这所有人面有惧色,倒吸口凉气。

“当年我行商的时候,从梁州到这,沿着河谷都是大路,快的时候二十多天就能到。

代军那些骑兵一个人两三匹马,跑起来七八天就能杀到咱们这来。”

听到这,周围都安静下来,不少人脸色都变了。

有人脸色煞白又无奈的问:“那能怎么办。”

“就盼着官军打赢把。”

“这回领兵的是上回在西南打大胜仗的年轻将军。”

“赵立宽!我听说书的说过,是武曲星下凡来着。”

城外的百姓消息没那么灵通,对朝堂上的事也知道的少,便没有那么复杂诡谲。

“赵将军要是打赢了,我逢年过节不只拜祖宗,把他也一块拜上!”一位裹着头巾,身边放着沾满新鲜泥土锄头的汉子嚷嚷道。

“老泥鳅,人家比你儿子都小,你好意思拜?”

大汉不以为意:“有什么不败的,他打不赢,我现在辛辛苦苦种的田,等代军过来还有什么收成。

就这粮价还不能好好种田,明年我们全家就要饿死!”

“你他娘说话有时候倒有些道理。”

有人起哄:“你供我也供。”

“俺也一样!”大伙纷纷响应。

“嚷嚷什么,先打赢再说,别到时候吃个大败仗.....”

“什么乌鸦嘴!”“

老柳树下,众人正嚷闹间,运处东面城门方向忽然传来锣鼓声。

众人好奇张望过去,间一队五官差披着红布,前面两个敲锣开路,中间一个打鼓,后面两个左边的挎着包带着文书,右面的捧着一罐浆糊。

远远见他们汇聚在这,便高声叫着:“大捷,大捷!

殿前都指挥使赵立宽用兵如神,处置得当,官军奋勇杀敌,力战代军,俘虏斩敌军数万!

殿前都指挥使赵立宽用兵如神,处置得当,官军奋勇杀敌,力战代军,俘虏斩敌军数万!

大伙听了一个个站起来,围过去,看着官差在老柳树下的木牌上粘贴好了告示。

有人忍不住问:“官人,这真的假的?”

官差案首挺胸,拱手向东道:“陛下下旨让咱们办的,那还假得了。

官家大败代军,杀了数万,听说前线山谷都给代军的脑袋填平了。

咱们这位赵大帅不得了,以为告示可没这样的,陛下专门令把他名字加上去。”

围观百姓点头,随即欢天喜地,拉着衙役要去喝酒。

衙役摆摆手:“乡亲们好意领了,我们还要去别处粘贴告示,这大好消息要赶快散出去。

特别是北面来的难民,代军大的可是他们家,这下都能回家了。”

说着边离开人群。

不少人都有些不好意思。

众人一阵欢庆,高兴快乐是会传染的,不一会儿整个酒肆都沸腾起来。

大伙举碗庆贺,有人叫着要回去把赵将军也供奉上,得到不少人响应,纷纷表示俺也一样。

欢庆中,有人掏钱道:“张大娘,打二十斤酒,我给对面的送过去。”

酒肆里安静下来,有人不解:“你干嘛?”

穿长书生摸样打扮的中年人道:“都是自己人,不都是大周子民吗。

他们背井离乡挺可怜的,再说现在赵大师打赢了代军,他们之后就要走了。

来者是客,尽一尽地主之谊,别让他们回去说咱们京城人的闲话……………”

大伙沉默下来,直到有人讨了一把钱放上:“我加十斤。’

“我加五斤.....”

“那我也加十斤!别搞得咱们这都没好人似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不断加码。

过了一会儿,十余名汉子抱着大大小小酒坛,拆了不知谁立起的栅栏,给对面的难民送了过去。

人们并不是不善良,只是生活和生存的压力把他们逼得太紧。

一场大胜,不仅打破了朝堂上的阻碍,也解除了百姓心头的重担,消弭了人们之间的枷锁。

二月底,前线大胜的消息彻底在京城传开。

此前禁军兵败的阴霾一扫而空,笼罩在所有人头上的阴云散去,洛阳城内外一片欢腾,街头巷尾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