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快婿 > 24、贵人

快婿 24、贵人

簡繁轉換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9 23:56: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说什么话,当然.......当然不是老夫。”

“你这朋友初心应该是好的,不过太年轻,经历的事少了。”赵立宽一本正经的说。

“好了好了,你多大年纪说这种话,你经历得多了么?”爷爷打断了他:“你说这些........有点道理。”

“随口说说,这种国家大事,咱们说了也是放屁,能起什么作用,难道皇帝老儿还能听见不成。”赵立宽一面收杆一面道。

爷爷躬身去帮忙,网上来一尾四指宽的草鱼,随后骂道:“你那张嘴小心点,别什么话都往外说,人心叵测,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成把柄。”

吴仙衣默默看着,心里总汹涌不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白日西斜,黄昏日光为一路屋檐瓦片镀上一层金色。

街巷里时不时传来一两声狗叫,大人吆喝孩子的声音,围墙上的乌鸦静静蹲着,许久不曾展翅。

这就是宣州,不像南方那些繁华富丽的大城市那样纷繁嘈杂。

“爷爷,你觉得那泼赖说得有道理吗?”吴仙衣忍不住开口打破宁静。

爷爷看了她一眼,答应道:“有些道理,值得深思。”

她瞬间有些恼羞成怒:“他能懂什么,那可是爷爷和朝廷相公们商议出来的,他凭什么信口雌黄,还那么无礼......”

在她记忆中,从小到大爷爷都是最厉害的人,朝廷宰辅,位列三公,天下官吏之群首,除了陛下,从来没人敢说爷爷不是的。

爷爷道:“大家说话都是自以为有理的,所以听别人的道理最难,便要多思多想,只有智慧之人才能听进别人的道理。”

“我去找他,与他辨清了!”想起那家伙方才的无礼和对爷爷的编排,她更气了,这个“纳钱法”就是爷爷提出的,她已经听不见话。

从小到大坚信崇拜的爷爷居然错了,她一时间完全接受不了。

“住口!”爷爷突然斥责道:“你一个闺中女子去找他像什么话!你是求知还是求胜!圣人的书都白读了!”

吴仙衣顿时呆住,爷爷从没这么严厉说过她。

风一吹,整个人才如梦初醒一样,低头羞愧得难以言语:“爷爷.......”

爷爷叹口气:“唉,也不怪你,你自小锦衣玉食,衣食住行有人精心照顾,翰林给你陪读,皇后娘娘也亲口夸赞,是我们家的凤凰。

你有你的学问才情,可也没有赵立宽那样沙场摸爬滚打的智慧。

那沙场上课不是斗几句嘴的事,那是你死我活,他能在瓢舀河干出那样的事,跟穷凶极恶的辽人拼死活,自也有他的智慧。”

爷爷语重心长道:“圣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与人并不总是较量,也有相互学习的。

再说那小子你别看他大大咧咧,要知道他手上必是有许多人命的,你可曾见他戾气,光是这点也是个不同寻常的少年人了。”

吴仙衣不好意思道:“我知道了爷爷,只是气昏了头罢了。”

爷爷点头,意味深长的看了她一眼,让她有些心虚。

“快回去吧,你奶奶等着我们吃饭呢。”

......

夜里,院子里有虫鸣,让吴光启久久没法入睡。

脑子里全是白天河边与那小子的对话。

他越是思索越是震惊,也越惊讶于赵立宽年纪轻轻却有的敏锐思维和对百姓生活的了解。怎么想到,怎么知道这些的?

他记得去年他到郑州去赈灾,见了百姓的艰苦,每年艰苦劳作交租交税才够养家糊口,结果南方乱军一起战事一来朝廷国库钱不够还要加派,灾害一来生死只能听天由命,甚至有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身为宰辅,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想着必须为百姓做点什么。

回京后思来想去便想出这个办法,自以为能为百姓减轻负担。

他写好奏疏,让他的学生、好友,关系好的同僚都看了,大家都说是好办法。

之后才呈送御前。

却引来以卫王为首官员放对,一些地方州府官员,如大庆府、成都府等知府得到风声之后也上奏疏反对。

陛下因此让他再考虑考虑。

当时他只以为陛下偏袒卫王,觉得陛下是以私废公。

他脾气倨傲,便觉得只要自己有理,卫王可能入主东宫又如何,他的政策有利百姓,就要据理力争。

便因此和陛下争起来。

到去年夏秋相交,前方平叛的军队因军中疾疫横行而大败。

战报到京城兵部那天他还不知道,又带着奏折去奏请,据理力争,陛下大怒,将他贬到宣州作学政。

之前他仍非常不服气,觉得必是陛下任人唯亲,偏护卫王。

如今河边听了那些话,突然才觉得这事......或许不是卫王的缘故。

为什么他身边那么多朋友同僚,还有学生,没一人说他的不是。

他缓缓起身,披了一件斗篷,点着了蜡烛,坐在书桌边,心境却有些完全不同了。

再结合赵立宽的话重新审视这件事,与他之前笃定的却完全不同了,是另一番模样........

吴光启感叹,那河边钓鱼偶遇的年轻人,难不成是他的贵人吗。

这次他心境完全不同了,摊开纸,准备给陛下写封回信。

先坦言自己之前的错误,他的政策有疏漏,却误会陛下以私废公的事。并称赞陛下不用是贤明睿智的,末了也写了思想之情。

之后着重写落笔在陛下问他的事上,赵立宽这个人如何。

他思来想去,最终提笔总结:

年纪不大,在宣州颇有名声,见识多,颇精诗词之道,能带兵打仗,有行政理民才干,神思敏捷有慧根。

但行事轻浮,不懂礼仪,行事不似官人。

看完这些,他又添一句:“如尽心教养,当有作为”的评价,这么多天相处下来,他对赵立宽这孩子也有一些好感。

只是他心里也犹豫,不知道陛下为什么会关注这年轻人。若陛把他招到京城去,以他的脾性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

家里的翰林只短住两日,随后便整理行装人马,准备回京复圣命了。

临走吴光启令两个护院护送,按例送史翰林三十两盘缠,送他出城十里。

护院既是陪同照顾,也是去打听带回京城消息的。

翰林在城外驿站辞别,带着他的手书消失在南面大道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