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241章 树典型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41章 树典型

簡繁轉換
作者:肥鸟先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8 14:42:55 来源:源1

不过在这之前,苏泽还是先看向结算报告。

【《请设总理漕河专务大臣疏》通过,前工部尚书雷礼,成为第一任总理漕河专务大臣。】

【总理漕河专务大臣,成为专职大臣制度的开端,也被后世学者认为是近代行政官员专业化改革的发端。】

【专职阁臣制度,让行政官员体系更加专业化,也给技术官员入阁提供了途径。】

【国祚 5。】

【威望 500。】

好家伙,竟然成了行政官员专业化改革的发端。

想想也对,以往工部尚书很少能入阁,雷礼本身也是那种不结交党羽,专心工部事务的官员,也就是所谓的“技术官僚”。

以往这类官员的天花板,也就是六部尚书了。

而自己首倡设立了总理漕河专务大臣,也就给这些技术官员参议国政提供了途径。

苏泽也发现,随着国祚的增长,国祚增加越来越难。

这样影响深远的改革,竟然只加了5年的国祚。

不过威望增加五百算是意外之喜了。

人有了,名义也有了,要修造苏北灌溉总渠,最大的难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苏泽的办法,就是扩围商税改革的范围,在更多的地方征收商税。

但是这件事同样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如今大明商旅最繁荣的地方,就是南直隶地区,在这里开征商税的难度可想而知。

这可不是天子脚下,皇帝和内阁六部都在京城里盯着。

就说苏泽的苏州府老家,前时空就抗税不断。

别说是加税了,如今拖欠皇帝内帑金花银最多的地区,就是江南地区。

现任应天巡抚海瑞,每个月弹劾他的奏疏都能堆成小山,这还只是因为海瑞在应天十府清田。

如果开征商税,还不知道闹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南直隶商税难征,最大原因还是盘踞在南直隶的不仅仅是地方豪强。

随着大明经济发展,南直隶已经形成了一个结合了致仕官员,在任官员、读书人、地方豪强、手工业主、地主为一体的纠缠利益集团。

一名手工业主,可能兼具其中一种或者几种身份。

比如松江徐家,就是致仕官员,家族中也有在任官员,还是累世的读书人家,同时又是松江府最大的豪强,家中又有大量的土地,还是松江府最大的棉纺业主。

这其中还有文坛领袖、经学宗师、地方名士等种种身份。

这些家族还通过联姻等关系结合成利益团体,绝对不是一道圣旨就能将税收征收上来的。

但是税制改革,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税收是最重要的工具。

占据大明最繁荣地区最大利益的食利集团不交税,难道要让贫苦的百姓来交?

苏泽的办法,还是从吏治开始。

更员,这个不起眼的群体,却是切入到整个东南盘根错节利益集团的关键。

地方豪强要逃税,总要通过刀笔吏群体。

地方官府要控制地方,也要通过吏员。

现在苏泽要做的,就是往东南这个看起来铁板一块的利益团体中掺沙子。

虽然这些沙子,有很多也会被当地同化吸收。

但是只要掺的沙子足够多,沙子也会形成自己团体的需求,那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要让皇帝和内阁同意在南直隶也搞吏科试,那就要证明顺天府这个试点地区的“成效”。

而想要出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几个“典型”。

三月二十七日。

顺天府,房山县。

县令林秉正,是申时行同榜进士,也是张居正的门生。

林秉正出自福建侯官林氏,这也是福建有名的科举家族。

林秉正虽然科举第次不高,但是也升迁到了京畿担任县令。

只要在房山县做出政绩来,林秉正就能重新调入朝中。

一想到自己努力这么多年,还是个小小的房山县令,林秉正越发觉得科举真是一条天堑。

自己在外面苦哈哈这么多年,也才追上了那些留同年的起点。

同年的状元申时行,如今是直沽兵备道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不过林秉正倒是也很快摆正了心态。

科场的第次不如别人,但只要自己能做出实绩来,也有一飞冲天的机会。

新任阁老雷礼,就是科场第次不高,从县令做起,年过六十也入阁了。

林秉正才三十多岁,也未尝没有机会。

林秉正看着眼前的琉璃厂。

县吏张明远带来的建议,请县衙重办琉璃厂,并改进方法生产京师风靡的玻璃。

林秉正很支持张明远的想法,下令召集琉璃厂的工匠,由县衙出钱试验制造玻璃。

房山本身就有制作琉璃的基础,而苏泽也把玻璃制作的工艺都刊登在报纸上,张明远领着工匠很快就试制出了玻璃。

但这还只是第一步。

在苏泽公布了制作玻璃的方法后,很多工坊都造出了玻璃。

但是京师的玻璃价格依然不菲。

原因也很简单,实验室产品和工业产品是不同的。

如果只是不计成本,小规模制造,很多东西都可以“手搓”出来。

但是要赚钱,就要降低成本,规范流程,增加产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次品率,这就不是手搓可以解决的。

让林秉正意外的是,这个张明远还真是个人才。

他领着工匠们,重新开启了琉璃厂的官窑,将原本用来烧制琉璃的官窑,改成了烧制玻璃的玻璃窑。

有了厂房,张明远又就近从房山附近的煤矿购煤,房山本身就是京西煤炭产区,燃料的问题也解决了。

最麻烦的还是原料。

沙子的问题还好解决,但是碱是一个难题。

整个京师都在缺碱。

毛纺行业需要用碱,制皂工业需要用碱,玻璃也需要用碱。

京师附近的杂草都不够烧了。

而且前阵子下雨,京郊几座山上因为烧草制碱,造成了山体滑坡,顺天府也发布命令,禁止百姓随意上山烧草。

张明远也是有本事,他跑了几次京师,从一名山西同年那边,和大同范氏牵上了线。

原来,草原上有很多盐湖,这些盐湖周围就有盐碱块。

原本草原上的牧民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最多就是捡一些给牲口舔舔补充盐分。

人是吃不了这些苦涩的盐碱块的。

但是大同范氏商人很快发现,这就是天然的盐碱。

范氏的商人,将蔗酒等物资贩卖到草原,正愁没有带回来的商品。

又遇到京师碱价大涨,于是商人出钱向草原上的牧民购买这些碱块,运送回京师贩卖。

张明远联系了范氏,从他们的商队中吃下一定份额的碱,终于可以开工了。

林秉正看着玻璃窑烟囱腾起烟雾,工匠们大喊道:

“出窑了!”

工匠将发红的玻璃溶液夹出来,倒在加热后的铜板上。

紧接着又有工匠使用滚筒,将还没有凝固的溶液状玻璃压平。

等这块玻璃冷却下来,工匠又将玻璃推到后方冷却的铁板上,再重复刚才的操作。

冷却后的玻璃有些发黄,透明度也不如林秉正见过的那些高档玻璃。

他眉头微皱,张明远凑过来说道:

“大老爷,玻璃窑厂刚刚开工,匠人们说以后还可以改进。”

“卑职也在京师打探过了,这种不完全透明的玻璃也有市场,虽然卖不上大价格,也胜在量大。”

林秉正很快明白过来。

透明玻璃价格高昂,只有最顶级的权贵家里才会买,属于利润大但是销量少。

这种有瑕疵的玻璃,如果用来取代窗纸足够了,京师稍微有钱一点的人家也能买得起。

只有有利润,就不怕薄利多销。

林秉正满意的点头,房山县比起其他县,有琉璃厂积攒的技术优势,有周边煤矿的燃料优势,又靠近京师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

房山县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房山的玻璃推销出去。

这一点,张明远也有了办法。

“登报?”

张明远点头说道:“大老爷,《商报》上就有一个专门的版面,名曰广告,乃是广而告之的意思,专门刊登市场上的新奇商品。”

林秉正疑惑的问道:“商报会登吗?”

张明远做出一个吹银元的动作,林秉正立刻就明白了,商报商报,给钱就能登。

林秉正说道:“你从县衙公账上支取二十银元,剩下的到林师爷那边再支二十。”

次日,张明远就带着银元,找到了京师《商报》的报馆,缴纳了刊登广告的银元。

他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再次找到了自己的老乡张纯,试图说通张纯这个《乐府新报》的采风使,如果能在《乐府新报》上也刊登房山玻璃的报道,那一定能带火房山玻璃的销量。

张纯正在学舍茶歇,今日是苏泽来国子监讲学的日子,茶歇期间也顺带答疑。

国子监讲学是苏泽唯二不放松的事情,另外一件事是在东宫给小胖钧讲课。

苏泽看来,朱俊棠、张纯这几个贡监生,都是进士的好苗子。

官场上,又现实又不能太现实。

苏泽这种,进士及第之前的老师,按照官场说法叫做塾师。

一般来说,考上进士飞黄腾达后,和塾师就是场面上的关系了。

而主持乡试贡试的座师,明明没有教过一堂课,却成了要侍奉的师父。

但是塾师也看情况。

苏泽、沈鲤这种,眼看着都是奔着阁部重臣去的,哪有弟子会不认的道理?

张纯听说同乡来找自己,于是站起来向苏泽请假。

“你说的这个同乡,就是参加吏科试,分到了房山县,在房山县兴办玻璃工坊的?”

张纯没想到,自己闲聊时候谈及的同乡,竟然也能被苏泽记住。

他感动的说道:

“恩师竟然记得学生这位同乡?”

苏泽说道:

“请他进来,我想见见他。

“啊?”

39

苏泽正愁没有新吏的典范,没想到今日讲学还有意外收获。

张纯这位同乡,在房山兴产殖业,这不就是最好的新吏典范吗?

再加上那个房山县令,苏泽记得他似乎是申时行的同年。

如果房山县因为兴产殖业而商税大增,那也可以让皇帝和重臣们看到,新更改革对商税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在其他地区也推广新吏改革。

当然,要树立典型,这个典型也必须要自身足够硬。

强行树立的典型一旦翻车,就会对政治信用产生毁灭性的后果,所以苏泽才提出来,要亲自见一见这个张明远。

张纯来到国子监门房,找到了正在等待的张明远,对着他说道:

“十三郎快点进来,苏翰林要见你。”

“苏翰林,哪位苏翰林?”

刚刚问出口,张明远脸上就露出震惊的神色,他连忙扇了自己一下,确定自己没有做梦。

张纯一边催促这位同乡一边说道:“十三郎来的巧,今日是苏翰林在国子监讲学的日子,我曾经说过十三郎在房山县的事情,苏翰林很感兴趣,所以请你过去见一见。”

张明远走路都打颤,他原本就是想要在《乐府新报》求篇报道,却阴差阳错得了苏泽的接见。

这可是苏翰林!

就是远在房山,张明远也知道,前阵子苏泽两封奏疏,将工部尚书雷礼送入内阁的事情。

先帝朝的小阁老严世蕃,不过是仗着他老爹严嵩的名义结党营私。

京师官场暗中称呼苏泽为“小阁老”,说他是文曲星下凡。这位“小阁老”是真的能影响皇帝和重臣们。

张明远心中患得患失,要是说错话,得罪了这位“小阁老”,可要怎么回去向县令大老爷交差啊。

“十三郎见了苏翰林不要随便跪,苏翰林不喜欢别人这样,你行拜礼就行了。”

张明远向张纯投来感激的目光。

国子监,明伦堂偏厅。

在见到了苏泽后,张明远更是确定,苏泽当真是天上的仙人,这样的人物,却比县官大老爷还没架子。

苏泽和张明远攀谈了几句后,张明远也逐渐放松下来。

紧接着,在苏泽的询问下,张明远将房山县兴办玻璃工坊的过程详细说了一遍。

苏泽一边听一边点头,更是觉得这张明远是个干才。

还有那个房山县令林秉正,这都是可以被树为典型的人物。

苏泽问道:“你们房山县,一日能产玻璃多少?”

张明远说道:

“如果火力全开,一日能产玻璃50方。”

一方就是一块标准铜板的大小,也就是一丈乘一仗,大概后世九平方米大小。

苏泽对这个产量很满意,他接着说道:

“我有几样东西,你们的工匠能做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