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177章 输了什麽都没有(4k)

科技入侵现代 第177章 输了什麽都没有(4k)

簡繁轉換
作者:鸦的碎碎念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5-16 01:22:26 来源:源1

第177章输了什麽都没有(4k)

「罗伯特,来来来,看看这新闻,华国原子弹试爆成功。」

华国原子弹的试爆成功,对关注此事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震撼,尤其是华人群体。

林燃回到红石基地之后,和张闾琳闲聊起此事。

NASA内的华人工程师数量很少,少到数千人里只有寥寥数人。

张闾琳很容易就引起林燃的注意,不过一直到前年,林燃才知道张闾琳的身份,张海城和赵一荻生下来的私生子,1940年之后交给赵一荻在旧金山的好友伊雅格抚养长大,成年后从加州理工大学航天专业毕业后加入NASA。

不过和林燃短短五年时间一跃成为NASA局长比起来,张闾琳的NASA生涯就显得很平平无奇,没有什麽职位,也没有留下什麽有名的成果,平平稳稳在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

张闾琳,也就是罗伯特·张从林燃手中接过报纸看完后,很是感慨:「华国能做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啊。

不仅要面对来自阿美莉卡的压力,还需要面对来自北方的压力。」

张闾琳身为理工科人才,很清楚要想研发原子弹有多困难。

林燃同样很感慨,过去是在书本上看到这段历史,现在是从报纸上看到这则新闻:「是不容易。

英格兰和法兰西能靠阿美莉卡的技术输出,苏俄人也能从阿美莉卡人手里拿到核武器相关的技术资料,华国只能自力更生,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英格兰核武器方面高度依赖阿美莉卡,法兰西虽说名义上是独立开发,但是阿美莉卡同样通过名为极光使命的行动协助法兰西分析原子弹相关数据。

苏俄就更不用说了,某种意义上来说,围绕原子弹技术,苏俄人从阿美莉卡这拿到的比英格兰还要更多。

「是啊。」张闾琳点头道。

林燃问道:「罗伯特,你说你父亲看到这则新闻的话会作何感想?」

张闾琳在57年的时候回过台北和其父母认亲加见面,他听到后迟疑片刻后说道:「父亲应该会为此感到高兴吧?

不过父亲不一定能够看到这则新闻,那边的广播也不会对此进行报导。」

林燃若有所思,说的也对,这新闻对台北来说是战略冲击了,根本不可能会大肆报导,报导百分百要引起民众恐慌。

「你父亲的权限应该能知道这则新闻吧?」林燃想了想问道。

张闾琳摇头道:「不确定,我只回去过三次,不太清楚父亲平时生活中是否能接触到非官方渠道外的新闻。」

「世事难料啊。」

北投区复兴三路的北投寓所内,张海城坐在一张老旧的藤椅上,手里拿着一本《圣经》,目光却时不时飘向窗外那熟悉的山景。

室内陈设简单,几幅字画挂在墙上,书桌上散落着几本书籍和一盏老式台灯,唯一现代化的设备是一台来自华国大陆的熊猫牌收音机,这是赵一荻前往香江探亲时帮他带回来的。

即便如此,从带回来到他手上,也经过了反覆的检查,确保它不包含不符合规定的功能。

赵一荻轻轻推门而入,手端茶杯,脚步在木地板上发出细微的声响。

她走到张海城身旁,将茶杯放在桌上,声音柔和而平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汉卿,我刚才听广播说,大陆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张海城的手指在书页上停住,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抹惊讶,随即又归于沉静。

他放下书,接过茶杯,轻啜一口,低声重复道:「原子弹……」语气中夹杂着复杂的情绪,惊讶丶感慨,或许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失落。

他本来还想问光头什麽反应,想了想又算了,因为赵一荻也不知道。

他转头望向赵一荻,眼神深邃,仿佛在追忆往昔:「这可是件大事啊。」

说完,他目光重新投向窗外。他想起了过往东北广袤土地丶战争烽火岁月以及自己失去自由的漫长时光。

国家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而他却只能困在这方寸之地。

赵一荻在他对面坐下,双手交迭在膝上,静静地注视着他。她自然清楚张海城内心的起伏。

半晌,张海城轻叹,嘴角泛起苦笑:「当年我们打鬼子,如今他们却造出了原子弹,乾的不赖。」

赵一荻微微点头,柔声道:「是啊,时代变了。华国终于有自保的能力,这是好事。」

张海城凝视她片刻:「是啊,好事。无论谁执政,只有华国强大了,民族才有希望。」

他顿了顿,又低声道:「只是,我这把老骨头,想回去却是更难了。」

赵一荻伸出手,轻轻握住他的手:「汉卿,你已经为国家做了很多,我们能做的,就是祝福。」

张海城缓慢起身,走到柜子边,从柜子里拿出一台盒式磁带播放机,片刻后,顾正秋所唱的《壁上观》在房间里响起:

「.雪浸染万千华光钟声塑佛龛

此去蒙尘饮乐宴

朱颜改怎不见窟画昔日璀璨

却醒来作壁上观。」

一曲过后,这首歌自从他听到之后就是他最喜欢的曲子。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太符合他的心境和遭遇了。

他幽幽道:「我此生确实无论如何都只能做壁上观了,可教授都做到NASA局长这种华人前所未有的位置了,他怎麽能写出这首歌的?」

张海城很了解林燃,一来是对如此杰出的华人的好奇,二来也是因为自己儿子就在对方手下干活,去年他儿子来看他的时候两人就林燃聊了很久。

人老成精,张海城实在想不通,对方以身入局,和壁上观没半毛钱关系,怎麽能写出如此好的歌来,他的心境还差不多。

赵一荻轻声道:「天才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教授这等天才,我们又如何揣摩其心思呢。」

张海城听闻片刻后说道:「也是。

教授对华人的态度不是壁上观,不过对两边的态度倒挺像是壁上观的,我听说过周书楷去招揽教授,教授口头答应,实际上一次都没来过中央科学院,私下也没有帮周书楷给华盛顿的议员们斡旋。」

赵一荻猜测道:「会不会是因为教授身份敏感?」

「有可能,但以教授对华人的态度,他不可能一直作壁上观,我猜测他还在观察,从原子弹试爆成功来看,恐怕台北想要获得教授的支持不太可能。

数亿人能够爆发出来的能量还是比这个小小的岛上这点人要大太多。」

莫斯科,苏俄太空局总部,顺利完成月球软着陆后。

办公室内,微弱的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和结霜的窗户照射进来。

桌上堆满了蓝图丶文件和冒着热气的咖啡。

墙上挂着火箭和卫星模型。

外面街道上隐约传来低沉的嗡嗡声。

科罗廖夫坐在办公桌后,手握一份报告,眉头紧锁。

而尤里·加加林站在他面前,双手紧握,目光坚定。

科罗廖夫:「尤里,我们有一个机会,一个历史性的机会。我们已经造出了一艘能够带你登上月球的飞船。」

加加林眼睛一亮:「真的吗,科罗廖夫同志?我们准备好登月了吗?」

科罗廖夫深吸一口气:「是的,但这次任务与你上次的飞行不同。这艘飞船可以把你送上去,但返回,成功返回的机率我们估计不超过10%。」

加加林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所以你是说,我可能回不来。」

科罗廖夫缓慢点头:「没错,尤里。这可能是一次单程旅行,你可能会永远留在月球上。」

加加林短暂地低头,然后直视科罗廖夫的眼睛:「我明白。但这是为了联盟,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

科罗廖夫还是有些不忍心,他声音颤抖道:「尤里,你是我们的英雄,我不会强迫你接受这个任务。」

加加林挺直身体,坚定地说:「科罗廖夫同志,我愿意执行。

我知道风险,但我相信我们的技术,我也相信你。

三年前,我们执行载人航天任务,事先估计的成功率不也只有50%,但最终我们顺利完成了载人航天任务,成功返回了地球!

我相信这一次也一样,我有这个自信能成功归来。」

科罗廖夫沉默片刻后说道,「不,尤里,这次不一样!

上次载人航天虽然有着火箭发射失败丶轨道任务故障等风险,老实讲,我对逃生系统的设计也不太满意,整个任务确实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但那些安全隐患我都觉得是可控的,我内心没有太多担心。

这是出自对我自己的自信,也是出自对你的自信。

可这次不一样,我能做的只有确保你能够上去,能够安稳着陆,我们去年就实现了软着陆。

但我无法保证能够带你回来,因为为了确保登月的成功,我们对返回的推进系统和额外燃料做了简化,它在返回时的精度很难保证。

即便你能够成功离开月球,我也无法保证你能够按照路线返回地球。

尤里,你有自信,我都没有自信。」

科罗廖夫没有说的是,10%的返回机率都是乐观估计。

说起这个,苏俄要强行完成登月,和林燃也脱不了关系。

林燃提出人工智慧技术奇点之后,苏俄越研究越觉得有道理,IBM深蓝和巴别塔运到莱比锡博览会参展后,给所有看到的苏俄阵营的科研人员丶技术官僚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他们是如此直观感受到技术所带来的革新,技术奇点不是概念,而是能够摸得到的现实。

加上阿美莉卡在道德上处于下风,克里姆林宫的各位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在今年完成登月,完成登月之后降低对航天的投入。

航天可以慢慢搞,反正我们赢了太空竞赛。

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半导体上。

这样的战略目标转向,导致了科罗廖夫和尤里·加加林此次对话的出现。

「科罗廖夫同志,我需要回去考虑一下。」尤里·加加林说。

科罗廖夫点头道:「我们会充分尊重你的个人意愿。」

离开前加加林问道:「科罗廖夫同志,如果我不接受?」

科罗廖夫说:「尤里,你只是我聊的第一个,我们后续还会找科马罗夫丶列昂诺夫丶比科夫斯基丶尼古拉耶夫丶**维奇等一个一个来聊,我想这麽多人总有人愿意执行这个任务吧。

而且就算你同意了,你也需要经过训练和最后选拔才会成为那个执行任务的太空人。

尤里,你要明白,哪怕成功返回的概率只有10%,我们也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们进行训练,把这个概率尽可能的提高。」

加加林听完后扭头重新坐到科罗廖夫面前,「科罗廖夫同志,这个任务我接了,我相信没有人比我成功返回地球的机率更大!」

科罗廖夫内心在叹气,老实讲如果有的选,他确实不希望这些优秀的年轻人去送死,在他看来这就是去送死,但没办法,很多时候形势所迫,你没得选。

「我明白了,尤里,好好准备,我们计划要组建两个太空人训练小组,你得在这两个小组里脱颖而出才可以。」

和阿美莉卡比起来,克里姆林宫确实有非常多的迷惑操作,但苏俄民众没有对不起那面旗帜。

同样的核泄漏,车诺比核电站,毛子那是拿人命去填,通过直升机向反应堆核心投掷材料以扑灭石墨火并限制辐射释放,直升机进行了1800次飞行,投放了约5000吨材料。

所有执行任务的飞行员都需要面对巨量的核辐射和对身体前所未有的伤害。

就因为苏俄输了,所以英雄能被遗忘,霓虹的核泄漏能被视为科学的举动,输了你就什麽都没有。你的付出和牺牲都会被忘记,甚至被拍成纪录片污名化。

科罗廖夫转身望向窗外,片刻后说道:「我们的发射窗口将在1964年12月15日关闭。你需要在5月15号之前给我一个答覆,我们需要你的最终决定。」

加加林走到科罗廖夫身边,声音坚定:「我准备好了,科罗廖夫同志!」

科罗廖夫转过身,拍了拍他:「尤里,一周后你再告诉我答案。」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