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人府宗正老惠親王在知道案子真相之後大驚失色,試圖阻止宗人府那邊的審訊結果呈送禦前,可惜晚了一步,心中一片驚懼。
既是大皇子自己演的一出戲,那麽與太子爺何乾?那兩名死士要是真的視死如歸、任憑嚴刑拷打什麽都不說或許還能往太子爺身上引一引嫌疑。
但是,他們偏偏說了,反而等於替太子爺完全洗掉了嫌疑。
偏偏他們又死了,想找補都無法,這才叫真正的死無對證!
太子爺徹底洗脫了嫌疑,三皇子呢?或許皇上會疑心是他、或許不會,誰知道呢,總之,全看皇上心裡怎麽想了
得知此事,三皇子也不由眼前一黑心中冰涼。
他並不傻,此時如何還不知自己上了太子的當。
太子的人裝模做樣看似暗地裡小動作不斷,但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行動,如今想來,全都是做做表面功夫的樣子,想必為的便是引他自投羅網。
這個機會太難得了,他糾結矛盾再三,終究還是沒忍住,還是派了人去想要一石二鳥。
因為妻子善妒不孝之事,父皇對他已不如前,他也是因此心急如焚,這才舍不得錯過機會啊
誰知反倒被太子利用!
大皇子自己放火,試圖以此栽贓旁人賣慘而脫離困境,偏巧他的人在場,誤以為那是太子爺的人,動起手來便中了計。
三皇子甚至懷疑,大皇子自個兒放火這事兒也是太子爺的人誘導的,不然就老大那腦子,如何想得出來這種法子,若真想得出來,何必等到現在?恐怕早就做了。
也不一定。
孫家小姐出閣,皇上準許孫貴人和大公主添妝賀喜,顯然對老大態度已是有所松動,此時老大的府邸再飛來橫禍“被人燒了”,父皇必定會心軟順勢將他解禁。
若不是因為自己的人那日闖入,雙方打起來,還驚動了京衛指揮使司,此事未必會鬧的那樣大、以至於多方徹查。
若是不查,就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是大皇子自己乾的,或者說,若不是因為鬧得這樣大,就不會當場便查,那麽即便事後再查,大皇子也有足夠的時間掃尾安排。
那麽,大皇子豈不是如願以償了?
並且還能順便給自己和太子身上抹上疑影,讓父皇懷疑自己和太子,畢竟,只有自己和太子才最有嫌疑害他,旁人誰會去做這種事?
三皇子越想越混亂,也有些絕望。
他甚至連此事到底是誰算計的都無法得出個能自己說服自己的解釋,何況旁人?
可無論怎樣,太子的嫌疑是徹底洗脫了。
不能讓父皇懷疑他
三皇子不得不冷靜下來,火速掃尾.
人證物證俱在,皇上狠狠將卷宗朝大皇子腦袋上砸去,大罵“逆子!”,大皇子痛哭流涕,連連求饒。
他能怎麽辦?
他甚至都還蒙在鼓裡,甚至都還沒想到他之所以會想到用這個法子複寵都是受了府中下人無意之言的影響。
如今一敗塗地,惟有求饒。
皇上根本不聽他囉嗦,冷冰冰下旨將他廢為庶人,軟禁北苑行宮,終身不得出入。
大皇子滿腔怨氣徒然炸裂,口不擇言指責皇上偏心太子,不等說完就被夏公公呵斥小太監們堵了大皇子的嘴將他請出去。
皇上閉了閉眼,疲憊的面孔上露出幾許痛心。
他偏心太子有錯嗎?
太子是太子,他們與太子本就不一樣。
他之所以這麽多年不立皇后,就是為了告訴所有人他有多看重太子的嫡出地位、就是為了讓他們死心。
可惜好像沒有多少用。
誘惑太大。
哪怕他早已下定決心栽培太子,明晃晃的偏頗太子這個儲君,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儲君與別人的不同,還是沒能讓他們死心。
這大概就是皇子們的宿命.
唯一讓他欣慰的,是太子沒有辜負他的良苦用心。
此事,太子從頭到尾都沒有沾染上半點兒,乾乾淨淨、清清白白,他才是真正的局外人。
只是在大皇子府失火、大皇子一家子進宮暫住的時候出於關切特意去幹清宮請安,安慰了父皇一番。
之後,他什麽都沒有插手。
案子的審訊、徹查,從頭到尾與他沒有關系。
明明大皇子府出事兒,他是最後嫌疑的那一個。
甚至連皇上一開始都這麽想過。
畢竟皇上準許孫貴人母女給孫芳菲添妝,分明是對他們心軟了,與他們不對付的,自然坐不住。
真相大白之後知道自己誤會了太子,皇上心裡更是好不愧疚,對太子越發慈愛倚重。
死士們的身份很快也查清了,是杭州將軍雍奚的余孽。
他恨大皇子保不住他,試圖要了大皇子性命而報復,更可令太子爺和三皇子惹上嫌疑,一石二鳥。
只是沒想到那天晚上大皇子會放火,雙方碰上打了起來。
那幸存二人被拷打後供出太子爺,也不過是因為太子爺是主審、臨死想拉個墊背的罷了。
皇上面無表情翻看了結案卷宗和所謂證據,一言不發,半響,目光冷冷掃過眾人,認了這個結果。
所有人皆暗暗松了口氣,尤其三皇子。
可皇上心裡到底是怎麽想的,沒有人知道。
孫貴人無意中得知此事,絕望大哭,憤而試圖懸梁自盡。
沒想到卻被意外進入的馨妃給救了。
馨妃自己都一個大無語
皇上派夏公公怒斥孫貴人,她要是再敢尋死,先想想她的兒女。
宮妃自盡不詳,皇上可不想自己的后宮發生這等事,更不想這自盡的還是多年的故人。
孫貴人也就悲從中來一時衝動,既尋死了一次死不成,哪裡又還有第二次膽量?唯有以淚洗面而已。
皇上問起馨妃怎會去鍾粹宮?馨妃支支吾吾一開始不肯說,隻推說散步經過,也不知怎的便想過去看看畢竟大皇子搞出這麽一出來,身為大皇子的生母,孫貴人再次被人關注也很正常.(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