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假皇孙 > 187 朕亦向往之

大明假皇孙 187 朕亦向往之

簡繁轉換
作者:花间无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11 11:59:4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阎府书坊。

宾主寒暄了几句,

阎思文压根不想和李东家说话,说话简短,只想应付几句,打发李东家走人。

李东家陪着笑,

“先生,下午的事情是误会,都是误会。”

???

阎思文惜了,

“下午?老夫下午一直在家。你是不是误会了?”

李东家见他不知情,便疑惑道,

“大公子还没回来?”

听到和大儿子有关,阎思文有些急了,

“李东家,有话不妨直说。”

李东家陪着笑,

“是舍侄李炳林请客,想和大公子谈谈出书的事。结果,炳林这孩子不会说话,兄弟俩中间闹了些误会。

“哦,对了,两人吃午饭的钱,咱已经全部付了。先生不用担心。”

阎思文并没有完全相信他,

在他这里,李东家的信用已经破产了。

“既然是误会,等孩子回来,老夫说说他就是了。”

他实在不想和李东家说话,甚至都没问中间是什么误会。

他推测,是大儿子因为松记出尔反尔,去找李炳林算账了。

李东家小心翼翼地问道,

“先生,您的书稿,还是给松记出吧?”

这次来,他想拿走书稿,尽快将思文的书出了,结个善缘。

神仙打架,他这种小虾米最好左右逢源。

“哦?李东家,你不是说‘本小利薄’的吗?”

阎思文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住讽刺了一句。

李东家老脸一红,厚着脸皮道,

“先生,在下过去确实有这个担心,唯恐浪费了先生半生的心血。”

“不过,经过家里长辈的斥责,在下方才明白,如果错过了先生的大作,既是小店的损失,也是辜负了先生对小店的期许。”

阎思文捻着胡子,心中很不屑。

李东家口中的长辈,可不是他们老李家随便的一个老大爷,而是都察院的左副都御史。

现在左都御史出缺,他的这位远房族人掌管都察院。

大儿子的失业,肯定和这位左副都御史有关系。

拿权力来压老夫?

阎思文不由地呵呵笑了,脸上露出轻蔑。

李东家装作没听见,没看见,四处看了看,

“先生,您的书稿呢?在下这次也是来取走书稿的。”

“您放心,在下安排最好的雕工,选最好的雕版,挑最好的纸,最快的时间给您印出来。

李东家拍着胸脯保证。

阎思文却无心再说下去,已经准备赶人了。

“家父的书稿不放松记那出!”阎秉德大步走了进来。

看到大儿子完好无缺,阎思文放心了。

人没事就一切都好。

他又觉得今天的儿子不一样了,但是一时又想不起来哪里变了。

李东家有些尴尬,

“大公子,这.......之前都是误会,咱也和先生......”

阎秉德直接打断了他的话,冷冷地说道,

“李东家,时候不早了,早点回去歇息吧。”

李东家再厚的脸皮也坐不住了,只能起身告辞。

阎思文拿着他的礼物塞给了他,

“李东家,慢走!”

李东家灰溜溜地走了。

阎思文夫妇看着儿子,

“下午干什么去了?”阎思文呵斥道,“这么大个人了,出门也不和家里说一声!”

阎秉德陪着笑,

“走的匆忙,忘记和母亲说一声了,是儿子的错。”

其实,他不说是担心母亲不同意。

父母都不喜欢李炳林,嫌弃那小子油滑。

阎思文又呵斥道,

“说说吧,你下午做什么去了?怎么李东家说,你和他的侄子有误会?”

阎秉德冷哼一声,

“误会?是李炳林这个狗贼坑我!”

他将下午的经历说了一遍。

想起在饭店,被松记书坊的四个管事拉住不让走的情形,他依然十分后怕,

“今天要不是遇到了殿下,有他出面解围,儿子就难看了。”

阎思文很生气,李炳林太阴险了,

这是要毁了大儿子的名声,还要让老阎家丢脸。

幸好有三殿下出手,丢人的反而是松记书坊。

老妻更是破口大骂,

“刚才要是知道了,一定睡他一脸!上梁不正下梁歪!他们一家都没有一个好玩意儿!”

阎秉德有些幸灾乐祸,

“估计李东家还不知道,有了定远侯府的小公子的宣扬,松记完了!李炳林肯定不敢告诉他这些的。”

等传言在外面转了一圈,最后传到李东家的耳朵里,松记的名声肯定已经臭不可闻了。

母亲冷哼一声,

“让他们去死!免得四处害人!”

阎思文问道,

“秉德,殿下有没有和你聊什么?”

阎秉德一挺胸膛,十分神气地说道,

“殿下说他要开一家印书坊,让儿子去管着。当然,作坊也要放儿子名下。”

“儿子现在也是大管事了!”

阎思文心里咯噔一下,急忙问道:

“你同意了?”

“是啊,当然同意了!儿子现在又没事做。”阎秉德理所当然道。

阎思文急了,指着儿子,

“你,你,你个孽障!”

“这是能同意的吗?你净瞎胡来!”

这不等于宣布,阎家站队朱允了吗?

东宫的两个皇孙争储,已经越来越激烈了。

他不想家卷入风雨之中。

阎秉德解释道,

“父亲,母亲,你们猜殿下要投多少钱?”

阎思文冷哼一声,没有理会。

钱多钱少,能有命重要吗!

母亲猜测道,

“儿子,两百贯足够了吧?”

“是五万贯!五万!”阎秉德张开一个巴掌,大声说道。

嘶!

阎思文不由地吃了一惊。

殿下好大的手笔!

这是要开多大的印书坊?

“儿子,你,你说的是真的?”母亲不敢置信地看着大儿子。

阎秉德红光满面,大声道:

“当然,这下父亲的书就不用找谁了,就放咱自己的书坊印!用最好的纸,最好的工匠!”

阎思文冷哼一声,

“看你得意忘形的样子!”

阎秉德缩缩脖子,不敢再炫耀。

母亲见状上前将他推了出去,

“儿子,快去吃饭吧!”

看着儿子的身影,阎思文终于明白,为什么刚才觉察儿子不对劲。

儿子的腰挺直了!

走路也不再是慢吞吞的,而是大步流星,多了一份年轻人该有的生气!

都是殿下给刺激的啊!

五万贯!

哪个年轻人能经受得住这种考验!

殿下做事大气,也将人性拿捏的太透彻了!

虽然书坊的大管事是个很体面的工作,阎思文还是皱眉道,

“让孩子把这差事推掉吧!”

争储太惨烈了,一不小心就是杀头灭族的大祸。

老妻急了,

“他一家五口人,没事做怎么养家糊口?好不容易有个生意,你别乱来啊!”

“妇道人家懂什么!”阎思文冷哼道。

“我不懂,你懂!但是我知道,你大儿子有三个孩子要养活,他的老丈人是个病秧子,要常年吃药。”

阎思文只好低声解释,

“咱是不想儿子卷入皇孙之间的争斗。”

老妻丝毫没有在乎,当即嗤之以鼻,

“你大儿子傻吗,去掺合什么争储?就开个印书坊而已,又不是赤膊上阵,也不是去朝堂弹劾谁。”

“你儿子老老实实守着作坊,能有什么事?”

阎思文沉默了。

老妻的话也有道理,低调地看着作坊,最多以后不干就是了。

可是,如果大儿子去了朱允的作坊,简直是宣告阎家站队了三殿下。

阎思文心里天神交战。

自己的俸禄很低,现在维持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已经很勉强,快要维持不下去了。

家里急需要一笔收入。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金黄色的余辉洒落在小院里。

西墙的石榴树已经冒出了嫩黄色的新叶,余辉落下,叶子闪着温暖的光芒。

不远的屋子里,阎秉德正在给妻子描述美好的未来。

“三大书坊算什么?咱都不正眼看他们了!”

“咱都不屑于去击垮他们!”

“松记后悔了,想出咱爹的书,那是痴人说梦!”

“咱们的好日子要来了!”

“以后咱们的饭桌上也要有肉了!”

“......“

书房里,阎思文和老妻相对而坐,

听着儿子在吹?,他用力捻着胡子,脸色有些不好看,便秘一般。

最终没再提让儿子推掉书坊的活计。

当年自己醉心学问,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妻子一个人既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织布养家,公婆的身体还都不好,

孩子的学业就这样被疏忽了。

等他学有所成,有了稳定的收入,大儿子也基本定型了。

结果家里几个孩子,唯独大儿子文不成武不就。后来只能做了书吏,勉强养家糊口,

他一直觉得亏欠了大儿子,经常叮嘱老妻贴补大儿子一家。

现在大儿子当了大管事,殿下投入又这么多,虽然没有官衣了,但是生活会富足起来,再也不用为钱发愁了。

这样,也许挺好吧。

良久,他叹了口气,

“你要提醒他,不许从事辱没祖宗的风月之类的画册、话本。”

老妻见他终于同意,开心地笑了,

“放心吧,你自己的儿子,你还不知道,他还能干那些事?”

阎思文点点头,

“也是,秉德做人是有底线的。不过,出圣人典籍、诗文都要一丝不苟,马虎不得。”

老妻点头答应以后提醒儿子。

他又叮嘱道,

“你还是多提醒他,做生意要讲仁义,不能将对手赶尽杀绝。”

老妻气的直翻白眼,

“仁义?那不是要赔本吗?凭良心赚钱就行了,仁义什么?”

“你……………头发长见识短!”阎思文气的吹胡子瞪眼睛。

“老娘生的儿子,还能不知道他是什么人?放心吧,他不会走歪的!”

阎思文知道现在妻子听不进去,还是明天和大儿子谈吧。

他坐直了身子,拿起了毛笔。

老妻见状,识趣地出去了。

~

阎思文拿起两封请柬,

一封是凉国公的幕僚王行的,约他后天喝茶谈文。

王行的行文很谦虚,很客套。

阎思文本来已经写好了回信,拒绝了王行的邀请,

现在他将回信拿出来,撕的粉碎丢进了字纸篓,

拿起毛笔,他又重新写了一份。

现在大儿子要跟着三殿下混了,那三殿下的舅姥爷的幕僚也变得重要了。

为了儿子,他决定如期赴约。

另一份是黄子澄送来的,

约他明日去燕子矶码头的一个茶楼,品茶谈文。

其实就是给方孝孺送行,明天他从燕子矶坐船。

阎思文有些犹豫。

虽然上午已经拒绝了黄子澄一次,但那是气话。

论起关系来,自己和方孝孺师出同门,都是宋濂的学生,他还是方孝孺的师兄。

出于情分,是该去送行的。

犹豫再三,他还是提笔回信给拒绝了。

方孝孺已经选择了站队朱允?,自己明天再去很容易引起误会,好像师兄弟一起支持朱允?。

如果三殿下因此迁怒大儿子就不好了。

并且也显得阎家首鼠两端,有损自己的清誉。

写好两封信,他放下了毛笔。

年前年后的经历,让他彻底看清楚了,想完全超然物外是不可能的。

既然身处朝局之中,难免要卷入一些纷争的,想置身事外,只能是一种梦想了。

既然大儿子选择了,那就只有尊重。

作为老父亲,没钱没势,只能尽其所能,用自己的学问、声誉去支持儿子了。

宣德坊。

方孝孺的院子来了几个客人。

黄子澄、齐泰都在,他们是来和方孝孺谈谈道德文章,顺便商量一下明天的安排。

方孝孺郑重地说道:

“咱不喜欢张扬,三、五好友就行了,万万别呼朋唤友,一群人簇拥在码头,那样的话,咱直接登船,绝不再出来。”

众人都笑了,方孝孺就是这个低调的风格,他们也都习惯了。

黄子澄笑着解释道,

“希直兄,尽管放心。大家都知道你的脾气,不会乱来的。”

齐泰也说道,

“希直兄,明天应天府衙门会派出衙役,在码头维持秩序,以免有人冲撞了你的轿子。”

“只有这些衙役,没有歌舞,也没有太多的人。”

方孝孺陷入了沉吟,他觉的这些衙役都是多余的。

最终他还是苦笑着接受了,毕竟是大家的一番好意。

万一有什么乱子,有衙役也好弹压。

“那好吧。就这些衙役吧,各位且记不要再搞什么排场了。”

众人齐齐称是。

方孝孺这才放下心。

他深知当今陛下不喜欢排场,更不喜欢张扬。

他要去的蜀王府,蜀王也是如此。

所以,轻车简从才是正解。

他突然想起一个人,

“子澄,明天思文兄去吗?自从这次来京,我才见他一面,都没好好和他聊一聊。”

黄子澄摇摇头,面色有些不豫,

“希直兄,阎思文说明天有事,去不了。”

方孝孺叹了口气,幽幽地说道,

“不去就不去吧。咱该亲自登门拜访,去和师兄告别的。”

上次见面,想拉拢阎思文。

可惜阎思文不接招,完全一副与世无争的态度。

让黄子澄去拉拢,阎思文更是不给好脸色。

这次不让他出书,让他大儿子失业,希望能给他一些压力,让他头脑清醒一些,

在这个浊世,不可能存在完全的超然物外的。

他拿出一封信,递给了黄子澄,

“咱留了一封荐书,给思文师兄家的大公子。职位是无锡县东林书院的管事。麻烦子澄转交。”

阎思文也是大儒,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很有影响力,门生故吏也不少。

方孝孺不想放弃,还想挽救一下。

毕竟,拉拢了阎思文,就等于拉找了一大群读书人。

?子澄信随手塞进袖子,

“希直兄为人宽厚啊!这个工作既体面,收入也不错,可比他当书更强的太多了。

众人纷纷点头应和:

“小吏不能长久地干,偶尔应急还行。’

“是啊,小吏哪有什么前途可言。”

“还是希直兄想的周到,在书院和读书人打交道,接触圣人典籍,这工作多体面。”

现在的胥吏不是好差事。

因为老朱认为胥吏奸猾,一直管束严格,

惩罚也很重,不是充军就是充为工奴,下场十分悲惨。

所以书吏的社会地位、名声,都很一般。

在朝廷的六部当书吏还好,在县城几乎没人愿意当书吏,现在都是摊派的,或者是犯错的官员、读书人充当的。

黄子澄拍拍袖子,

“阎思文拿到信,就会明白希直兄的一番苦心,一定会后悔的。”

方孝孺捻着胡子,笑着点点头,

“能让秉德贤有一份像样的工作,咱也算尽了长辈的一份心。”

~

方孝孺突然问道,

“有个国子监的学生叫毛元益,子澄知道吧?”

黄子澄点点头,

“知道的。”

“子澄,他家是京郊的豪强,最近和三殿下的冶铁作坊有冲突?”

“是的,希直兄。不过应天府衙已经处理过了,惩罚了不少村民,还训斥他们的族长。”

“子澄,告诫他,以后不要再搞了。”

“希直,为什么?”

方孝孺环视众人,缓缓问道,“能直接出钢的高炉,你们见过吗?”

众人纷纷摇头。

方孝孺又说道,

“这就对了。那个作坊是头一家,对朝廷太重要了,陛下不会容忍外面有人胡来的。”

黄子澄打了个寒颤。

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希直兄,等我见了毛元益,就叮嘱他,以后消停下来。”

方孝孺点点头。

他知道,毛元益的背后站的不是黄子澄,就是殿下。

但是毛元益的方式太蠢了,纯粹是自掘坟墓。

方孝孺语重心长地说道,

“各位,在京要稳扎稳打,殿下只需要养望即可。不要冒进,更不能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黄子澄等人都拱手答应。

方孝孺看着众人,心中有些担忧。

自己走后,这些人就以黄子澄为首,

可是黄子澄做事,总有些莽撞,书生气很重。

齐泰做事稳重,思虑相对周全。可惜这人似乎对争储不太上心,只是忠于朝廷,一直没有明确效忠殿下。

几个人正聊着以后的安排,仆人来禀报,

“殿下来了!”

众人急忙起身迎了出去。

一顶轿子停在精舍的门前,朱允?从中走了出来。

众人一起上前施礼。

黄子澄不禁关心道,

“殿下每次出宫都要牙牌,没人刁难你吧?”

朱允?摇摇头,

“没有,很顺利。”

现在他出宫反而比过去方便了。

过去母妃还问东问西的,现在只要他去要,薛妃都给的。

只有一次没给,是他派了太监方义去的,后来他亲自去了,薛妃就爽快地给了。

虽然没有朱允那么自由,但是也耽搁不了多少时间,就是走个过场。

众人将朱允?迎了进去。

朱允?在上首坐下,询问道,

“先生,明天都安排好了。”

“禀殿下,船已经好了,是熟悉的船夫,路上无虞的。”方孝孺躬身回道。

朱允?遗憾道,

“先生,明日要上课,不能亲自给您送行了。

他早晨请安的时候,就顺口请假了,但是朱标没有同意。

方孝孺拱手道,

“有了殿下的这份心意,下官一路上一定顺风顺水的。”

方孝孺又关心了朱允?的学业。

看朱允?眉间带着愁容,方孝孺不禁问道,

“殿下,有何担忧的吗?”

朱允?皱眉道,

“最近都在传,朱允通造了一个直接出钢的炉子?”

众人都沉默了。

这是个大消息,众人都知道了,甚至都知道陛下,太子的态度:

【嘉许】

齐泰回道,

“殿下,是有这么一回事。”

朱允?不由地一声长叹。

感觉自己和朱允?的差距越来越大,几乎看不到对方的身影了。

他的眼圈红了。

方孝孺却本着脸,沉声道,

“殿下差矣!”

朱允?愣了,“

“先生,何出此言?”

方孝孺冷哼一声,

“殿下,炼钢、轧花机都不过是工匠做的事情,和治国何干?”

“治国靠的圣人的微言大义!”

“治国靠的是君王有崇高的道德,以民为本,要亲贤臣远小人!”

“下官读了半生的典籍,却没有看到哪个工匠能治理好国家的!”

“工匠之术,不过是小道末技,甚至是奇技淫巧!”

“古今明君是以圣人典籍为指南,是走的大道!”

屋内鸦雀无声,只有方孝孺的声音在回荡。

众人都纷纷颔首,表示赞同。

方孝孺说完了,直视朱允?,给他消化的时间。

朱允?的眼睛重新有了光彩,心中热血澎湃,

希望之火重新被方孝孺点燃。

是自己想岔了!

朱老三的奇技淫巧是小道!

圣人的典籍承载的才是大道!

看着朱允?神情的变化,方孝孺松了一口气,说明白了!

朱允?崇拜地看着方孝孺,诚恳地说道,

“方先生一语惊醒梦中人!本王受教了!”

方孝孺直接问道,

“殿下,可知日后该如何行止?”

朱允?拱手施礼,诚恳地说道,

“请先生教我!”

乾清宫。

小朝会已经散了。

重臣陆续离开。

朱元璋递给朱标一个奏疏,

“标儿,你看看,这是蓝玉和秦逵联合上的奏疏。”

朱标接过去看了起来。

凉国公蓝玉、工部尚书秦逵一起测试了钢刀的质量,他们一共测试了五十把钢刀。

劈砍了不同材质的靶子。

又放盐水浸泡了几天,

最后得出的结论,无论是韧性、强度,还是耐用性,钢材质量绝佳!

朱标放下了奏疏,心里特别的欣慰,?儿的炼钢成功了。

老朱也捻着胡子,感叹道:

“他们竟然说远超过现在最好的百炼钢!呼吁朝廷以后停止购入百炼钢。”

朱标笑了,

“父皇,?儿的钢质量最好,价格却只有百炼钢的一成,他们肯定知道怎么选择。

他想起了朱允通当时出价后的后悔的表情,笑的更开心了。

朝廷赚大了!

“标儿,朝廷可以大批量采购了。”老朱捻着胡子道。

“父皇,儿子计划第一批购买一万斤,用于工部打造军械。”

朱元璋喝着茶,不由地好奇道,

“咱一直想不通,这钢怎么能从炉子里炼出来?”

“虽然?儿讲解了一番,但是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云里雾里的。

朱标也附和道,

“父皇,儿子也是,完全想不明白。中间工序肯定有不少复杂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地方,不然工匠们早就造出来了,哪轮得到?儿去造。”

“不满您说,儿子都想去亲眼看看。”

朱元璋笑道,

“朕亦向往之!”

他干脆放下茶杯,

“标儿,明天休沐,咱想去钢厂看看。春天了,正好借机出去踏青,欣赏一下春色。”

朱标抚掌大笑,

“儿子也正有此意!”

“同去!同去!”朱元璋笑道。

“那儿子吩咐下去,准备仪仗、御、扈从。”朱标作势要起身。

老朱摆摆手道:

“标儿,咱们微服私访。大张旗鼓的太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