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 第八十一章 一对浪货

诸天影视从四合院开始 第八十一章 一对浪货

簡繁轉換
作者:洒家要吃肉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28 16:13:50 来源:源1

“这日子没法过了!你们老胡家就是狼窝!俺不跟你们过了!”王彩娥猛地从地上爬起来,一边哭喊一边开始胡乱收拾自己的几件衣服,“离婚!俺要跟你离婚!这鬼地方,一刻也待不下去了!”

胡德禄又急又气,脸涨得通红,想去拉她,又被她连抓带挠地推开。周围的邻居早就被惊动了,聚在院门口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有摇头叹息的,有撇嘴鄙夷的,更有不少人在心里暗骂王彩娥不要脸,到了这步田地还不忘撒泼耍横。

王彩娥却浑然不觉,或者说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她此刻满心都是自己的“损失”和“委屈”,笃定了是胡家兄弟坏了她的“好事”。

她拎着个小包袱,一路哭骂着冲出了胡家院子,口口声声喊着要去公社找人说理,要去离婚。

这场闹剧,很快成了石圪节村乃至整个公社比徐治功倒台更引人瞩目的谈资。王彩娥的蛮不讲理和奇葩逻辑,让所有人都见识了什么叫“倒打一耙”。

她也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将自己和徐治功那点不光彩的事,彻底晾晒在了光天化日之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最劲爆的笑料。

而远在双水村的贺耀宗,从村里人的闲谈中听到这后续风波时,只是默默地摇了摇头,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女婿叶晨当初那句“烂蒜”和“声名扫地”的含义。有些人,终究是烂在了根子上,无可救药。

石圪节村上演的这场鸡飞狗跳的闹剧,随着乡间小道上的闲言碎语,或许会慢慢飘到更远的地方,但终究传不到叶晨的耳朵里,他也丝毫没有兴趣去打听。

对他而言,徐治功这个名字,就像行车路上偶然瞥见的一颗硌脚的石子,随意一脚踢开也就罢了,不会在心底留下任何痕迹。

将徐治功这样的人从位置上挪开,于他而言,并非处心积虑的谋划,更像是一种基于本能的“清洁”行为,随手拨弄了一下棋盘上那颗碍眼的棋子而已,甚至都算不上一步正式的棋。

徐治功这种人就好像一株藤蔓,攀附在体制的大树上,看似枝繁叶茂,实则自身毫无根基于担当。

对待工作,他们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问题能推则推,能拖?拖,除非这事关自己的升迁或利益。

对待群众,他们是表面客气,实则漠不关心,原世界里孙兰花因为家中男人出轨告到公社就是最好的例子,就算是孙兰花寻死觅活,他都懒得去理会。

而对待像王彩娥这样能带来他某些“便利”或“慰藉”的对象,他却又可以“不辞辛劳”、“尽心尽力”。

这是一种标准的投机分子心态,风往哪边吹,人就往哪边倒,永远把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置于首位。

这样的人,或许在某些特定时期能凭借钻营侥幸得势,但于公于私,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他们占据着位置,却不行使应有的责任,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叶晨“踩”徐治功,没有半点心理负罪感,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必要的“清障”。这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基于一种对公共责任和底线的基本判断。

移除这样一颗体制内的“烂钉”,让更有担当,更干净的人上来,无论对石圪节公社的百姓,还是对原西县乃至黄原地区的风气,都是一件好事。

他的目光,早已越过这些蝇营狗苟的琐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深刻的时代变迁。

徐治功的起落,不过是他视野边缘的一个微小涟漪,很快便消散在更宏大的叙事洪流之中。他的笔和他的思考,注定要指向更深远的地方......

自打砖窑塌了摊子,王满银就没脸在罐子村呆下去了。本钱赔得精光,眼见着孙家也跟着败落,他只得拍拍屁股,另寻糊口的门路。

在东拉河一带,王满银是出了名的汉。可偏偏是这种人,倒像野草似的,扔到哪儿都能活。没本钱做不了大买卖,他就倒腾些猪毛猪鬃、几张羊皮之类的小玩意儿,勉强混个肚圆,也就心满意足了。

更多时候,他活像个流浪汉,在省城和黄原之间的那条公路上来回流窜。这条线儿上的大小城镇,几乎没有他没踏足过的地方。

他也结交了不少跟他一样的狐朋狗友,时常凑在一处。赶上谁手头宽裕,便混几顿吃喝;等他自己偶尔得点小利,也得预备着招待那些吊起嘴巴的朋友。

他从未想过要改变这种浪荡的生活。游手好闲的品性,仿佛早已渗进了他的骨血里。偶尔,他也会想起罐子村还有老婆孩子,心里便像猫抓似的毛乱一阵。

但只要二两劣酒下肚,这点烦扰便?到了九霄云外,继续无忧无虑地穿梭于城镇之间,做他那不用本钱的营生。

入了冬,这营生越发难做了。政策一松动,多少庄稼人趁着农闲,都做起了小买卖。像王满银这样指望着倒买倒卖过活的,顿时被挤得没了活路。

眼看身上几个钱快要吃光,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忽然听得一个消息:魔都那边木耳价钱金贵,一斤能卖二十好几块!

这“情报”让王满银心头一热,立刻动了跑去魔都贩一趟木耳的念头。本地的木耳收来才几来块钱一斤,这一转手,可是实打实的翻倍利!

他拿着仅剩的百十来元,立马托一个相熟的生意朋友弄来一批木耳,兴冲冲地坐上了南下的火车。

头一回跑这么远的地方做买卖,他非但不怕,反倒张狂得很,仿佛那白花花的利润已经攥在了手心里。

可一到魔都,王满银就傻了眼。这里的木耳价钱,远没有传说的那么高,自由市场上顶多卖个十四五块。更要命的是,他拿不出自产证明,刚下火车,货就被扣下了。公家按牌价收购,一斤只给十三块。

这可真是倒了大霉,这一趟下来,赚的那点差价全特么搭在路费和吃喝上了,找谁说理去啊?!

王满银碰了一鼻子灰,像只被打慌的野狗,灰溜溜地逃离了这座让他心寒的大城市。

当王满银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黄原时,年关已经近在眼前了。往常年景,他总会在腊月二十前后就赶回罐子村,身上多少揣着几个钱,还能给猫蛋和狗蛋扯上几尺布,或是买挂小鞭炮。

孩子终究是自己的骨血,他心里是亲的,只不过一年到头在外浪荡,大多时候也记不起自己还是个爹。唯有到了年根底下,那份为人父的责任感才像是被冷风突然吹醒似的,冒一冒头。

可眼下,别说给孩子们置办点什么,就连他自己那张回罐子村的火车票钱,都掏不出来了。

王满银像只无头苍蝇,在省城冷清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晃荡。寒风像刀子似的,刮得他缩紧了脖子。

坐不起公共汽车,只能靠两条腿,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直走到脚底板又酸又麻,才不得不返回那个临时栖身的火车站候车室。

年节逼近,候车室里一天到晚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他往往要等上老半天,才能眼疾手快地抢到一个空位。一旦坐下,屁股就像生了根,再不敢轻易挪动,生怕一离开,那点儿立足之地就被旁人占了去。

他就这样在省城一天天地推着。每天只敢去自由市场买几个硬邦邦的馒头填肚子。偶尔,也会拉下脸皮,跟卖菜的老农软磨硬泡,花一分钱买上两根蔫了吧唧的大葱,就着冷馒头啃,算是开了荤腥。

大年三十的夜晚,喧嚣的候车室终于一下子清静下来。除了少数几个像他这样有家难回的,就只剩下一些实在走不了的旅客。

大年三十傍晚,黄原地官员田福军心里记挂着那些因各种原因滞留在火车站、无法归家团圆的旅客。

他特意嘱咐机关食堂赶制了一批饺子,用一个个铝制饭盒仔细装好,亲自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在暮色中前往火车站候车室慰问。

当田福军一行人提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走进候车室时,原本沉寂压抑的空间顿时活跃起来。疲惫不堪的旅客们纷纷围拢过来,脸上写满了惊喜和感激。

田福军亲切地将饭盒??递到大家手中,说着暖心的话,问候着每个人的情况。

王满银缩在角落的长椅上,正饿得前胸贴后背,闻到那诱人的猪肉白菜馅儿香味,立刻像弹簧一样蹦了起来,挤进人群。

当他从田福军手中接过那盒沉甸甸、热乎乎的饺子时,受宠若惊,脸上的笑容瞬间绽放,皱纹都挤在了一起,活像一朵盛开的菊花。他忙不迭地弯腰点头,嘴里反复念叨着:

“谢谢领导!谢谢青天大老爷!”

田福军这些年在地区工作繁忙,很少回双水村,加上王满银常年在外浪荡,形象气质与在村里时大不相同,因此田福军并未认出,眼前这个笑容夸张,略显潦倒的中年汉子,正是孙玉厚家那个不成器的女婿。

现场,黄原日报的记者正跟随采访拍照,记录地委领导关心群众的新春佳话。

在拥挤的人群中,就数王满银的笑容最是灿烂、最具感染力,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镜头,按下快门,将王满银与正亲切递过饺子的田福军一同框进了画面。

第二天,黄原日报的头版上,赫然刊登了这张充满温情的照片。照片说明写道:“大年三十,地官员田福军亲切慰问滞留旅客,与返乡群众亲切交谈。”

画面中,田福军面容和蔼,而旁边的王满银,笑得见牙不见眼,成了这幅“官民鱼水情”主题照片中最醒目的注脚。

王满银可不管那么多,乐得嘴巴咧到耳根,端着一大饭盒饺子就缩回到角落的长椅上。他也顾不上烫,狼吞虎咽地往嘴里扒拉,吃得呼哧带响,仿佛要把这几天的饥寒全都补偿回来。

正吃得酣畅,他才注意到旁边座位上还有个女人,也端着一盒饺子,吃得飞快。

奇怪的是,这女人吃饺子时,还用胳膊紧紧夹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提包,好像生怕别人抢了去。

王满银心里哼了一声:咋的,把我当金富那号人了?我王满银虽说也坑蒙拐骗,可那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从来不干那偷鸡摸狗的勾当!

没想到,那女人倒主动跟他搭起话来。一口叽里呱啦的腔调,王满银老半天才听明白,这是个跑生意的,从南边羊城那边来的。

嘿!同行遇同行!王满银顿时来了精神,三两口把剩下的饺子塞进肚,跟这“羊城女人”热络地聊了起来。那女人见他也是“江湖中人”,便神秘兮兮地告诉他,自己提包里装的是电子手表,说着还真掏出一只来给他看。

那手表小巧玲珑,屏幕上还闪着数字,王满银看得眼都直了。”这一只.......得卖多少钱?”

他心里琢磨,这女人带这么多手表,肯定是个大富翁!他想起样板戏《红色娘子军》里有个从南洋来的富翁叫洪常青,嗯,眼前这位,保不齐就是从“南洋”来的!

“南洋女人”伸出两个手指:“二十块。”

“才二十块?!”王满银惊得张大了嘴巴,连饺子味儿都忘了。“要是在我们黄原那边,这种稀罕玩意儿,一只少说也得卖一百多块!”

这下轮到“南洋女人”惊讶地张开嘴了。她眼睛滴溜溜一转,压低声音说:“要是真能卖到五十块,多出来的利润,我分你二十块!”

王满银那双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睛瞬间亮了。他把空饭盒往旁边一推,拍着大腿说:

“哎呀!可惜我身上的钱让小偷偷光了,连回家的路费都没了!不然我全给你包圆喽!这么着,你要是信得过我,干脆跟我去市里,保准能卖上大价钱!”

“一只真能卖五十?”那女人眼睛也开始放光。

“六十都有人抢着要!”王满银把胸脯拍得砰砰响。

“能卖五十就行!”女人强调。

“为啥?”王满银有点不解。

女人凑近他,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声音压得更低了:

“老弟,不瞒你说,这表是香港那边过来的‘水货”,里面机芯都是塑料的,就是个玩具表......”

王满银整个人都愣住了,心里顿时乐开了花:好家伙!我当是遇上了真佛,原来是个同行!我卖假耗子药,你卖假表,咱俩是半斤八两,一路货色啊!

他眼珠一转,急忙问道:“那......这表能走多长时间?”

“最长......大概半年吧。”女人有点心虚。

“怕个球!半年以后,买表的人上哪儿找咱们去?”

王满银的胆子立刻壮了起来,兴致勃勃地说道:

“干姐!你要是愿意,明天就跟我去市里!不过到时候车票和吃喝你得给我报销!”

那女人略一思忖,立刻点头同意。

这真是走了狗屎运!王满银顿时神气起来,亲热地对那女人说:

“干姐!虽然你是个女的,咱们这就算拜识了!你放心,跟着我干姐,保准亏待不了你!”

“干姐?”“南洋女人”听得一头雾水,显然没明白这西北地界的称呼。

王满银赶紧连比划带解释,说这是认个干亲,比普通朋友关系更铁,往后做生意互相都有个照应。那女人跑江湖见多识广,一听这对买卖有利,便爽快地认下了这门“非常关系”。

于是,大年初一,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节日的团圆氛围中时,王满银已经带着他这位新认的“干姐”,坐上了去到市里集市的公交车。用“干姐”垫付的车票钱,他总算离开了那个冰冷的候车室。

一到集市,这对“干姐弟”片刻不停,直奔东关的自由市场。他们寻了个热闹地段,把摊子一支,“干姐”掏出那些闪亮的电子表,王满银则亮开嗓门,开始吆喝。

“来来来!瞧一瞧看一看了啊!正宗的香港电子表!高科技!带数字的!”

王满充分发挥他那张嘴皮子功夫,把那些塑料芯的玩具表吹得天花乱坠。“干姐”在一旁配合着演示,手表屏幕上的数字跳动,在阳光下确实显得挺新奇。

他们咬定每只六十五元的价格,毫不松口。这价钱对于黄原这地方来说,着实不便宜,但恰是这种“高价”,反而给人一种“高档货”的感觉。

加上王满银巧舌如簧,专挑穿着体面,像是手里有几个闲钱的人推销,还真让他们做成了几笔买卖。看着到手的钞票,“干姐弟”俩相视一笑,心里都乐开了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