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犁汉 > 第六百零五章:寸血

犁汉 第六百零五章:寸血

簡繁轉換
作者:痴人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12 12:01:47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老董将河东的盐池收入拨了三分之一给丁原用以养军。

但至于丁原要的援兵就算了。

这倒不是老董偏要将事情做那么绝,而是此时的关西正处在东西两线交战的情况下。

在他的西面,崛起于凉州的屯垦变军正在席卷凉州,他们和北宫伯玉和韩遂的变军一道威胁着三辅一带。

董卓的凉州军团已经在陈仓一带和变军战斗过多次了,现在就处在陈仓战役的关键时间点,根本不可能抽调一兵一卒的。

而东线崤函一段更是如此。此次关东方面一反常态,竟然开始主动调动兵力对关西前线的己方发动数次会战。

这大大超过了董卓的前期预料,在他眼里,经历过白马寺之变的关东,几乎就是冢中枯骨,没成想现在还能雄起一波。

不过这估计也就是最后一口气了,所以这个时候董卓更不会将崤函前线的兵力派往并州。

再且说了,最后的最后,你并州不还有雁门关、楼烦关吗?能挡得住胡人,挡不住泰山军?

所以董卓评估了一下,认为泰山军南下确实严重,但目前来看却并不是最紧要的,所以他“合理”的分配着军力。

但当丁原再次送来军报,说不仅雁门关丢了,繁峙也丢了。

这下子董卓终于坐不住了,他之前做过并州刺史,对并州的形胜是非常了解的。雁门关一丢,并州腹心的两大盆地就会直接暴露在泰山军的铁骑下。

而一旦繁峙也丢了,那就意味着泰山军所占据的河北一地和并州彻底打通了。

此前,董卓能稳坐钓鱼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他知道平城一带的困境。

那里虽然也是盆地,但因为人烟稀少,土地卤碱,泰山军要在当地获得补给是非常困难的。

而要想从河北转输,就需要从北面绕过太行山脉,光这个运输难度就会让泰山军支撑不下去。

所以董卓判断,只要雁门关方面用心把守,泰山军必然自己就退兵了。

但现在雁门关和繁峙都丢了,那情况是真危急了。

就在董卓在盘算手里的这些兵哪些是可以支援并州的时候,并州方面又送来一条军报。

却是那废物一般的丁原因为搞坚壁清野,将原平的世豪和百姓也弄反了。当地黔首在一个白波贼将杨奉的带领下,聚众起兵响应泰山军。

这个时候太原北部的防御就剩下阳曲了。

用丁原自己的话来说,此时的太原人心惶惶,每日出城避难者不可胜数。如果再无援兵,太原不保,并州不保。

对救援与否还在犹豫的董卓只能召开军中大将,一同商议。

他的亲从宿将牛辅很直接,他是这样说的:

“泰山军兵锋正锐,我军难与争锋。而一旦勉强抽调,我东西两面立即就会进退维谷。所以当宜弃并州之地,谨守关西而已。”

牛辅的话代表了一大批军中将领,他们都是东西战场的一线将领,非常清楚现在两面战役已经到了关键时期。

如果这个时候分心北面的并州,那两面战事就会陷入僵局,此前流血流汗打出的优势就会一朝丧尽。

所以他们的意思就是拿土地换时间,让丁原那个老小子带着并州人在太原死守,让他们从容收拾掉两边敌人,到时候再北上救援。

但牛辅的观点却遭到了李儒的反对。

李儒作为董卓的谋主,从大局分析道:

“太原,天下脊梁,睥睨左右。如弃并州,河东必不可保。河东殷劳,士马精强,京邑所资。如太尉弃之,军中骚然。不如请拨精兵三万,依托中条,构建防线。进可援太远,退可保河东。”

作为谋主的李儒自然是比牛辅想得更远的,他从政治上给董卓分析了救援的必要性。

那就是别看董卓好像节度关西诸军,但实际上他的嫡系基本盘就是两部分。

一部分是追随他的凉州军,另一部分就是河东兵。两大武备就如车的两轮,一左一右拱卫着董卓的武人集团。

而如果纵容泰山军拿下太原,那河东就必然不保。而保不住河东,河东兵就会心散。到时候太师府的马车,就会塌掉一个轮子,面临倾覆的危险。

更不用说,如果泰山军占据了河东,那他们就可以从东西两面威胁长安和洛阳。毕竟此前董卓就是河东太守,他是如何利用河东的地缘在东西两边骑墙的,自然不用多言了。

所以李儒才当即表态,援兵是一定要发的。

但这个救又比较讲究策略了。李儒的意思是在河东构建防线,守住河东就行了,太原那边就看丁原打的如何了。

董卓没有说话,他沉吟思考了一会,然后对人群中瘦小的一人问道:

“文和,你怎么看?”

贾诩听到这个话后,恭敬出列。

他对这件事自然也有看法,只是董卓此前不问,他不会主动提,尤其是李儒已经表达过了。但既然董卓主动问了,他就不会保留,即便李儒已经表达过了。

这一前一后看似不同,实际上皆是一个态度,即不敢为先。

贾诩是这样说的:

“太师,如今我关西与泰山军熟强?”

董卓沉吟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实话实说:

“论兵力,我们与他们在两可之间吧。他有幽燕突骑,我有凉州大马。他有冀州饶富,我有益州天府。他有百战精兵,我也不差,麾下雍、凉、益兵皆是老卒。就是……”

贾诩很直接:

“就是泰山军人心更齐,而我关西却门户之分?”

董卓听了这话一滞,但还是承认:

“我也不瞒你们,确实是这样。听咱们的,还不都是这些年咱们带出来的老弟兄?你指望西园内外军给咱们卖命,那不现实。你再说益州,现在那个刘焉小动作是越来越多了,听说他在成都的做派都堪比天子,连车舆都是仿照天子的。你说他什么态度吧。”

这个时候,董卓的侄子董璜却懵懂的插了一嘴:

“怎么会呢?那刘焉的两个儿子不是就在京都嘛,他敢反我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