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国日化1981 > 54、第 54 章

大国日化1981 54、第 54 章

簡繁轉換
作者:大江流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6 12:03:33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周渔好久没回家,林巧慧和周朵都挺想她的,所以见完顾承耕,她就准备在家多待两天。

王建打电话回来的时候,她正在村委呢。

村长跟大家说了扩大规模的事儿,大家讨论了几天,倒是都愿意,就是心里有点没谱,想要听周渔说说。

用老村长的话就是:“他们都信你,你开口大家才觉得有谱了。”

这有什么?这天早上十点??大家趁早忙完了棚里和地里的活,周渔就等在了村委,跟村里人说说该怎么做。

这可是关乎全村生计的事儿,所以九点半左右,就已经来的差不多了,周渔顺便就问了问,大家想知道什么,最关注的当然是收入问题。

当时约定的是,到了七月,周渔就放开蘑菇价格,按着批发价收购,但其实到了五月,天气热起来,蘑菇棚就不用烧炭了,成本降下来,价格也便宜了。

一斤平菇市场上价格在五毛左右,周渔的收购价一直在三毛五,跟批发价是一个价了。

也就是说,周渔提前就结束了约定,大家早就开始按着市场赚钱了。

说真的,平菇非常好种植,产量又高,若非梅树村有独家技术,根本卖不上这样的价,他们都担心,技术一旦外传,这人是约束不住的,他们要是自己种,这多一个村两个村还好,多很多村价格下来,产量多,还卖不出去怎么办?

周渔的回答是:“价格是一定会降下来的。”

这句一出,村里人都叹口气,他们已经有了心里准备,这会儿就是想听听周渔说,怎么做才能继续挣钱。

周渔说道:“扩大规模倒不是说,我们把技术告诉别人,然后我的公司收购的时候,你们也卖蘑菇,其他人也卖蘑菇。”

“这样的话,钱肯定是越挣越少的。”

“我给大家想的办法是这样的,蘑菇产业其实不止种植。你看咱们现在是怎么合作的,不就是我出菌包,你们种植,我回收蘑菇吗?”

“如果蘑菇需求量足够大,那么需要的菌包也就足够多,那我们家也得扩大规模。可我们家就这点人,根本是忙不过来的。”

“如果咱们全村掌握菌包的源头呢。”

这话一出,大家都愣了,还能这样?!就听见周渔说:“种植蘑菇其实还是有风险的。种的越多越不值钱。但是卖菌包,却是旱涝保收的生意。而且这个循环快,占地小,适合咱们村来做。”

“我目前想的是,我出菌种,村里人进行繁殖,出菌包,我们包教包会,将菌包卖给想要种植的人们,然后签订收购合同,由我来收购,卖给各大蔬菜公司。”

“这样的话,就能够保证咱们的生意。”

“农科院也提供菌种,会繁殖的人不少。我前几天去农大上课的时候,跟教授聊过,招聘农大毕业生的事儿。所以很快我们这边实验室就会建立起来,我能保证的是,我的菌种一定经过优中选优的。”

这个周渔倒不是吹牛,菌种也是会不断地优中选优的,她是从后世来,本身就学过农,她知道他们选育的方向,肯定会快一步。

“不过要做的话,就需要趁早。趁着大棚没被研究透,平菇种植没被普及,我们抢占先机。”

“大家想想,如果愿意的话,到老村长这里签个名字。”

前几天老村长回来说,大家本来想的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他们能肯定,周渔交给他们的技术,比其他人的好??从草菇的种植就能看出来,周渔的产量是小王庄的四倍左右。

凭借着这个,他们成本低,虽然以后便宜了,但也能挣得比别人多。

哪里想到,周渔却提供了新的路数。这法子听着就比他们想的要挣钱。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村委前的空地上,都是嗡嗡嗡的声音。

王建的电话就是这会儿打来的,周渔过去接了起来,就听见王建兴奋的说:“经理,大好事儿,特别大的好事儿,你恐怕都猜不到,天上掉陷阱了!”

周渔都愣了,做生意哪里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不是掉铅球就不错了。

她就问:“到底什么事?”

“你看今天的国家日报了吗?”王建问道。

周渔自然没看,国家日报是南河日报印刷厂印刷后,再发到市里的,南州就比省城要慢一天,至于梅树村还要慢一些??原先是攒着七天一送,现在好一些了,怎么也要两三天才送一次。

周渔就说:“我这里还没有,你直接说吧。”

他连忙说:“国家日报有个记者叫做徐飞,也不知道怎的,咱们开业的时候他就在省城,还跑来看了。他觉得咱们的服务态度特别好,所以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一等奖是21寸大彩电》发在了国家日报上。“

周渔是真惊讶了,不过她比王建要沉得住气,“怎么写的?“

王建这会儿已经将报道看了四五遍了,他是怎么看怎么高兴,怎么看怎么得意,你瞧瞧这国家报纸的记者就是会写,怎么能把他们夸得这么好!

他简直就是倒背如流,“就是从刘庆芬入手,说是南河省省会第一家个体户门市部,也是最大门市部开业了,前几天就开始在报纸打广告,说是可以抽奖,奖品是21寸彩电。”

“他就来这里看了看,想看看,个体户和国营单位有什么不同。然后就说了几天的见闻,采访了不少人,都是夸咱的,说咱们服务态度,不看人下菜碟,买一毛钱的东西和一百块的东西都是一个态度。”

王建概括能力挺强,很快就把文章的内容大致说了一遍,说完了他就说:“这可是国家日报,可比咱们去打广告强多了,经理,今天可是周一,原本今天的顾客要少一些的,可这会儿人一点都不少,比平时还多呢。

“我开始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还是顾客说是看了报纸过来的,我才知道的。这可是最厉害的广告了。你说,国家日报都这么夸咱们,咱们是不是在全国都出名了,全国的顾客是不是有机会都来咱们这里?”

“那......”他忍不住畅想起来,“咱们开2号店3号店是不是也快了,还有那些厂子会不会主动来提供货品?”

他还想讲,周渔却没让,“我们不是单独的一篇文章吧,这个版面还有什么文章?”

王建哗啦啦翻了翻报纸,这才说:“还真是哎,我都没注意,他这个版面是三篇文章,上面有一段,说是最近京市百货大楼发生顾客和售货员互殴事件,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是普遍问题吗?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撰写了这个专题。”

周渔本身是靠在椅子上的,听见后,身体就直了起来,“剩下两篇文章是不是写的是京市百货大楼互殴事件还原,还有各地的百货大楼服务态度究竟怎样?”

王建没看,周渔说着他就一目十行,周渔说完,他忍不住就说:“经理你神了,你怎么知道?”

“这可太好了。你看看,这顶上写着,他们进行了暗中走访,发现服务态度好的百货大楼十不存一,大部分售货员态度傲慢,很多人去百货大楼买东西,都要陪着笑脸。”

“他们都这样,咱们白纸黑字写的这么好,经理,这不就是说咱们比他们强吗?”

他都快乐死了。

周渔的表情却很慎重,“别高兴这么早。

王建一下子就卡了壳,“怎么能?国家日报表扬咱哎。”

“是日报,也是国家的,想投广告都不行的地方。你说这是好事吗?的确是,但是,来的有点早了。”

王建是自己人,而且现在自己不在省城,一号店就得王建和张小翠支撑,周渔就得把话说的更明白,掰扯的更稀碎一些。

“这是一个专题,全国的百货大楼都被批评了,只有我们一个刚开业十几天的个体户被表扬了,我们的确是做的不错。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报纸的,都会对我们印象深刻,说不定出差来南河,也会想办法来看看,买点东西。”

“可老祖宗还有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我们为什么只开在南河,对于2号店,没有主动出击,而是等待邀请。是因为南河这边的日报发过的报道,也就是说省厅甚至省领导,对我们都是支持的。”

“但其实,你也知道,市场经济全国都在摸索中,南河省是走的快的。如今报道出来,个体户做的这么大,想都知道,肯定有反对的。反对就要抨击,我们必定要遭受舆论的冲击。

“所以,我对你要求的第一点是,看好手下的人,认真服务,不要乱说话。”

王建本身笑不拢嘴,这会儿也严肃起来,他可真没想到这些,他连忙应道:“好,我马上开会去说。”

周渔叫住他:“别着急,还有呢。”

“第二点就是让大家打好精神,包括保安队。一方面是跟顾客,论事不论人,但要注意处理方法,不要起冲突,不行就报警。一方面是注意店里会发生的事,偷钱的偷东西的甚至孩子的,一定要好好处理。”

这个,王建觉得有点过于谨慎:“不至于吧。”

周渔叹口气,“怎么不至于,你知道全国的百货大楼有多少从业人员,他们有多少亲朋好友。就跟你说的一样,国家日报一报道,我可以肯定,我们的名声将传遍大江南北,那么同样,这些点了名的被批评的,也会因此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甚至没有点名的,也会因为我们的出现倍感压力。”“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整个夏国有多少人,谁能保证就没人走个偏门呢。防范比不防范好。”

王建这会儿是真服了周渔了,可这想的太周到了,这次,他没有立刻想挂断电话去安排事儿,而是接着问:“还有吗?”

“有,要维护好供货商。我们很多供货商都是国营工厂,他们不仅仅供货给我们,还给这些百货大楼。万一舆论压力大,百货大楼那边再给压力,很有可能他们会放弃我们。”

“所以,一方面你要让他们知道,货品在我们家,会有怎样的好处。另一方面,你还得赶紧物色备选供货商,这一次,重点放在民营企业上。”

“不过这个不算难办,这篇文章一发,会有慧眼识珠的商人们找上门来的。因为我们是国家日报认证的典范,只要我们顶住压力,就一定会更好。他们又不是国营厂,进不去百货大楼,我们是他们最好的出路。”

“你和张小翠要擦亮眼睛。总的来说,这是个来的比较早的机遇,但凡晚半年,我们为供货商卖半年货,他们就知道我们的可贵,就没有这么被动了。”

“所以,这一仗可不好打。过去了,我们就立住了。加油!”

王建本来被周渔考虑的全面,说得有些心慌慌了,可听到了她最后一段话,立时希望又燃了起来。

可不是吗?

一号店可不是什么好欺负的,他们是因为足够好才被报道的,怕什么?!

王建的声音都高了:“放心吧,我立刻安排下去。经理,您什么时候过来?”

周渔就说:“我要晚一些,我先去南州给他们开个会,恐怕也有不少人会来这边的门市部,我先给他们交代交代。”

王建立刻说:“这边交给我和张小翠,我们一定守好。”

等着挂了电话,外面村民还在商量着,周渔就小声跟老村长说要去市里,老村长讶异地看着她:“出事了?”

这会儿也不方便说,周渔就说:“比较麻烦的好事,晚一些我给您打电话。这边正常进行就行。”

就这样,她先去了南州,对着新提拔上来的梅树村门市部南州分公司的经理秦书一样交代了一番,这才和周三春坐着火车往省城赶。

而与此同时,更多的人看到了日报,反应各不相同。

普通人看到都一个反应:“还有这么好的门市部呢?要是咱们这里开的可太好了,也不用买个东西还受白眼。”

“可不是吗?你看这上面写着为什么京市百货大楼发生了打架事件,人家想买衣服,结果让人家等了半个小时也来人,来了催她,还把衣服扔人家脸上去了,哪里有这样的。挨打活该!”

还有热心的读者直接写信批评现在的国营商店:“原先大家是不知道什么好,但现在知道了,请问国营商店,你们是不是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个体户能做到,公家单位就做不到?你们不惭愧吗?”

当然,也有人开始批评一号店,“虽然说是发展市场经济,但是我认为一号店并不符合国家政策,国家规定,个人雇工不得超过15人。我瞧着文章中报道,一号店就有三层,每层营业面积一千平米,而且还有体验式服务,这需要的工作人员更多,按着我的估计,最少得七十人靠上。”

“请问国家日报,你们做出报道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一号店并不合法,请问南河省商业厅,你们根据什么批准的一号店开业?”

听说,当时那位跟京市百货大楼打架的顾客,还专门买了一百份国家日报,跑到了百货大楼服装柜台,一边分发给顾客们看,一边当众朗读,并嘲弄他们:“你们这样的,比人家一号店差远了,等一号店开到了京市,我看你们还有什么生意。”

可以这么说,一个专题,持各种观点的都有,外面风风雨雨,一号店这边到真的客流如潮。

好多人都是慕名而来。

开始几天还不明显,后来渐渐地人就多了,周渔过来看,张小翠小声跟她说:“好多人都是看到报道后来的,最多的就是来南河各地出差的,看到报纸后知道咱们这里服务态度好,东西多又便宜,就过来了。”

“你看!”

张小翠给周渔看的是留言簿,这也是这会儿的特色,邮电局,医院,百货大楼等都有,很多人消费过后,会留下自己的感想。

一号店也有,周渔这会儿翻开看,他们才开业不到一个月,如今居然已经写满了好几本了,上面几乎都是对他们的夸奖,而且这会儿都是自报家门的。

“我是浙东人,来这里出差,我的钢笔坏了,听说了一号店后,就过来看了看,虽然没有碰到张晓红售货员,但夏美售货员的服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对钢笔要求比较高,试用比较麻烦,可你们并没有任何不耐烦,我这才相信了国家日报上的报道,你们的服务名不虚传!”

“我是西江人,我的母亲是南河人,我这次是陪着母亲回家探亲,在省城中转,从国家日报上看到过一号店的报道,所以过来逛了逛。没想到这里品种多,样式多,售货员也非常为顾客着想,帮我用预算的价格配置了得体的礼物,我很满意。”

这样的还很多,张小翠说:“我感觉,咱们在全国都有名了。还有十几家民营厂找来了,都是南方的,有服装也有百货,王建正在考察!”

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不知道是人为的,还是客流量上来了,事儿多了起来。

就这七八天的功夫,丢钱的五起,丢小孩的一起,还有偷衣服的三起,更有各种退货的七八起,理由都特别的奇怪,譬如买了饼干回去吃了拿回来,说他们的饼干是陈的,不酥脆了。或者说他们的衣服质量不好,一穿就开档。

还好王建处理的好,饼干是好滋味的,现场比对,根本不是他们厂的。至于衣服,则现场拿了同样的,当场用手撕,根本就不开,趁机找了个裁缝过来,从开档的地方挑出了线头,发现整整齐齐的,根本就是剪断的。

送了派出所两次,也没消停下来。

但周渔认定,这肯定本地人干的,外地的不会这么针对他们。她让王建找人去打听这两个人的亲朋好友,社会关系,“用钱砸,我就不信,四邻没有一个想挣钱的。”

钱砸下去,很快就有了结果,这两人都有亲戚是百货大楼的工作人员,一个是服装柜台的组长,一个是销售科科长。

周渔直接告到了省厅厅长那里去,这些邪儿才没了。

但很快王建就来报告了,“这几天顾客太多了,人流量比开业还多,东西卖的也快,尤其是服装鞋帽,很多人愿意买回去送人,日销量是过去的一倍。我跟各大供应厂都说了,让他们尽快补货,可是,有的回复了,有的到现在都没回复。”

周渔就问:“谁回复了,谁没回复?”

“卖的最好的是海市服装厂的飘然服饰和粤东服装公司的佳人服装,后者是咱自己的公司,一直在补货。海市服装厂那边,许科长倒是回话了,不过说的是她尽量。”

“咱们可是有供货合同的,怎么就尽量了呢,不应该是立刻发货吗?”

“还有卖得好的是海市皮鞋厂的喜乐皮鞋,夏天到了,他们的凉鞋特别受欢迎,两天前库存就见底了,我就已经发了电报过去,但是一直没有回应。”

“这两天我给他们王端文科长打电话,一直没人接。刚刚好不容易接通了,是个业务员接的,他跟我说知道了,会转告王端文的,我问他们王科长干什么去了,什么时候能回话?对方说,不知道不清楚,就给我挂了。”

周渔问:“还有吗?海市化和食品厂怎么样?”

“海市日化和食品厂的存货比较多,目前还不需要。其他的倒还好,可是服饰鞋帽本就是咱们的主打产品,也是大家最愿意买的,如果这个地方空了,咱们品类齐全的牌子不就砸了吗?”

周渔就说:“我来联系一下他们。”

周渔没直接给他们打电话,而是打给了李晓明,电话拨过去,嘟嘟嘟的响着,周渔对李晓明有信心,但在这样的时刻,任何的信心也不会百分百。

所以,电话接通,李晓明的声音传出的时候,周渔其实是松了口气的,她是个坦荡的人,直接就说了:“我是真怕你也不接我电话。”

李晓明坦言:“你们最近被讨论的很热烈啊。”

“是,顾客喜欢我们,百货大楼恐怕不怎么喜欢我们。可我就是不明白,我们的顾客是一天比一天多,卖货也是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有的厂却不肯给我们供货了呢。”

周渔没点名,但李晓明是个聪明人,他一听就明白周渔的电话为什么这个时候打过来,他直接说:“自然有人施压了。”

周渔猜到是这样:“很多吗?”

“起码京市百货大楼是放出了不满的风声。”

“你要知道,你们一号店的确出货量大,可是京市百货大楼的销售量也不少,而且最重要的是,那是京市的市场啊,没有人会放弃的。”

“更何况,服务态度不好的,被点名的,或者没点名因为你们的报道被批评的,可是不少,大市场和一个店孰轻孰重,很多人是分得清的。”

周渔说:“你也收到了吗?你们也不会供货了吗?”

李晓明的回答是:“隐晦地传达到我们这里了。不过,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更看好你!”

周渔忍不住就笑了:“谢谢!”

可纵然李晓明更看好一号店,但不是所有的厂家都认为一号店更重要的。

很快,一直沉默的王端文终于回复了:“我们最近产量减少,暂时供不了货了。”

海市服饰厂的许丽华则更诚恳一些:“我发了一批不小的货,你们可以限量卖一阵子,赶紧找其他供货厂,但只能如此了,我尽力了,但对不住,我无法说服他们。”

当然,还有更可恶的,周渔放下电话,出去找王建说事儿,就听见王建跟人吵架:“你们当时合同签的好好的,如今才一个月不到,就要撤柜,没有你们这样的?”

周渔一看,好家伙,熟人啊,南河日化厂的那个业务员王一。

王一这会儿说:“我们当时签合同,也没想到你们会名声差到这样啊,全国人民上赶着批评,这对我们厂产品的名声是有影响的。你们要是不愿意,我也没办法,但我们也不会供货了,等着卖完了,你们还是没货!”

“所以我劝你们,不如现在退给我们,也算不撕破脸。”

“再说了,现在想留着我们了,早干什么去了。你们把海市日化放中间就算了,南州肥皂厂你们都要放中间,你们有尊重我们厂吗?”

“你们这样就是......”

“王建?!”周渔直接叫了一声。

王建气的要死,要不是知道这会儿是多事之秋,他非得揍一顿对方不可。

听见周渔叫,他才发现周渔来了,一想到周渔也听到了,就挺着急的,“经理,他胡咧咧,你别当回事。”

王一瞧见周渔来了,直接说:“周经理,我们这也是合理要求对不对?您也不不把我们当回事,出了事也不需要我们帮着吧。”

他以为周渔肯定要挽留两句,他可是听说了,起码有三分之一的厂子要撤,这个一号店明明顾客如潮,却干不了,谁不急啊。

哪里想到,周渔根本就没搭理他,冲着王建说:“撤,不就是撤吗?现在就撤!”

王建说:“这还营业呢,好多顾客呢。”

周渔笑:“怕什么?有人问就告诉大家实话,我们老老实实卖货搞好服务,有人嫌弃我们,背信弃义了,我们成全!撒,马上撤,一个不留。”

王一哪里想到,周渔这么干,立时急了,这要说出去了,他们还能有好名声吗?

“你不能!”

周渔都往外走了,扭头回来看着他:“我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