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大魏芳华 > 第七百七十九章 四夷舍

大魏芳华 第七百七十九章 四夷舍

簡繁轉換
作者:西风紧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1-04 20:41:30 来源:源1

最快更新大魏芳华 !

不两日,幽州刺史王颀上书,邪马台国女王、名曰“台與”(或作壹與)者,亲率使团到了辽东,请来朝贺。

王颀还在奏书中大致写了来龙去脉。魏明帝时期,邪马台国女王叫卑弥呼,便曾遣使难升米等人朝贡。

那次倭人是被动的,因为起初公孙家占据辽东、正向周围各处扩张影响力,希望能获取更多的人口和盟友对抗朝廷,便威胁邪马台国的人前来共商大事。

卑弥呼遣使难升米,坐船先到了东边的朝鮮半岛南部。(魏朝在辽东的直接统桎区域、都限于半岛中北部,没去管半岛南方山区、那些将来会称霸宇宙的部落。半岛南部有国家名叫狗邪韓国,这个名字并不是汉魏人取的,而是来自倭人;但倭奴确实是汉朝取的名字,只是倭人很喜欢、后来的和字就据此而来。因为汉朝人取名就是这样,匈奴也不是啥好名字,南匈奴人同样能接受。)

倭人难升米到了辽东之后,发现这地方的老大公孙氏不复存在了、已经变成魏国官员,难升米等人便干脆跟着魏国地方官到了洛阳,拜哪尊神不是拜呢?

当时洛阳的皇帝已经是魏明帝,远方来贺、魏明帝大喜,以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了邪马台使节,并赐了女王“亲魏倭王”金印、策封使节为率善中郎将,可谓亲善。不过魏明帝对倭人是真的亲善,看到倭人进献的东西,便对左右大臣说倭人

太可怜了,接着回礼了一大堆好东西,单是铜镜就有百余口。

邪马台的敌人、是其西南方向的狗奴国,魏明帝又遣使去狗奴国传诏、命令他们不准殴打邪马台。但狗奴国根本不买账,他们正与东吴来往,认为东吴有船能到倭奴诸岛。魏明帝也没什么好办法,距离太远鞭长莫及,只得就此算了。

虽然魏朝没能帮助邪马台、威服狗奴国;但以谜信治国的邪马台发现,从魏国带回去的金印特别受认可、做工精美的器物也非常好用,被人们当作来自天国的神器、赐一面铜镜就能对一个小国宣示主权,大大增加了政權的合法性。那两个到了魏朝、受封了官位的使者,回去也极受尊崇,国中无论怎么乱、别家都不会杀他们,反而要拉拢他们!

四年前、女王卑弥呼薨,邪马台国先是推举了一个男王,结果国人以及周围的羁縻小国根本不认,国内大乱。他们只好又从卑弥呼的宗亲里、选了一个十三岁的女王,继承“亲魏倭王”的金印、依旧让其兄弟辅政,事情才因此稍定。此人便是台舆。

率善中郎将等人的地位、台舆看在眼里,她正好在国内的威望不够地位不稳,便也想遣使得到魏朝策封的金印、以及丰厚的礼物。

近年幽州刺史王颀在辽东奉诏造海船,本是为了对付东吴,但效果不大,一支船队反倒探索到邪马台沿海去了。彼时秦亮还

未受禅即位,台舆看到魏朝大船、貌似很安全的样子(其实没有龙骨),竟然亲率使团随船出海镀金,依旧走熟路沿着狗邪韓国来辽东、想到洛阳朝贺。这次他们是主动来的,不过到了辽东才得知、魏朝已经不复存在!好在晋朝也是一样的,拜谁不是拜?倭人便把朝见魏朝皇帝的行程、改成了朝见晋朝皇帝。

对于王颀的奏书,平章政事堂很快拟出了处理方案。

诏令幽州派人护送使团来洛,并让客曹尚书诸葛诞、负责接待事宜。

侍中荀勖、散骑常侍吕巽、尚书诸葛诞到阅门西厅议事,大伙又提起了这件事。相比各种表格、上计文书,海外来客这种事务,人们显然都觉得稍微有趣一些。几个人还谈到了具体的礼仪、觐见安排,以及回赠什么礼物之类的话题。

显然朝廷诸臣对邪马台是没有敌意的,并觉得是好事。秦亮因为后世的事,当然不喜倭人。不过想想现在的倭人、完全是人畜无害的样子,而且远远没有统一,那么多部落,也搞不清楚哪些是坏人。关键没有多少油水,好像有银矿、但不知道在哪里,又隔着海,诸岛上住了一堆野人,一时间着实无从下嘴。

何况还住在三晋之地的南匈奴、秦亮都没顾得上,怎么有空理会倭人?眼前晋朝的心腹大患,依旧是东吴割据政權!吴国武德稍弱、只是相比中原,实际人口多、战力强

把周围的山越等部吊起来打。

这时荀勖说了一番言论:“倭王需要我朝策封、明文认可,以提高倭王在其国中的地位和威望。而此事对我朝也有好处,远人来服、万邦朝贺,可彰陛下乃天下共主!”

秦亮听罢,顿时微微颔首。荀勖之言不无道理,相比那点贡品和回礼的财货多寡,征治利益确实更重要!即便后世、国家也需要得到各国的承认,这是政權合法性来源之一;晋朝无须如此,但如果能得到更多地方的认同,总是一件好事,对朝廷威信大有裨益。

一旁的诸葛诞也揖道:“洛水南岸的四夷舍,已修建完成。臣请将邪马台使者、安顿到四夷舍,以待陛下召见。”

只要大臣们的方案、没有明显的问题,秦亮一般都不会反对。毕竟繁多的政务,还得靠大臣们处理,秦亮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他当即回应道:“就这么办罢。”

修建四夷舍、也是大臣们主张的,秦亮没有反对而已。

城南洛水上有一道浮桥、名曰永桥。高平陵事変时,司马懿派兵防守的就是那道浮桥,把曹爽的人马给挡在了南岸。永桥南边是一处河湾地,那里本来有个市集、名曰永桥市。

朝臣设计修建四夷舍,便位于洛水之南;先把永桥市给南迁了,接着建造四夷舍在永桥市南侧。

而在原先的河湾地腾出来、挖了一条短运河,这个地形能缩短河道的距离;运

河上又修建了一道拱桥。因为洛水太宽,直接建造拱桥的想法行不通。

这样一来,洛水上的船只、便不必再绕行北面的阳渠,可以直接沿洛水东西连通!船只行至永桥附近,便进入那段运河;运河的拱桥下方可行船,浮桥却不行。

晋朝官员非得把四夷舍修到洛水南岸,还是因为不太信任外人。诸夏好像都是天生的保守主义者,从上到下概莫如此,既想与更多的异族来往,又很有防备心、很难真正接受外人,春秋时期就有非我族类的言论。

还有一些外邦人来了洛阳赖着不走,朝廷会为使节提供食宿、但不想长期养着一帮赖皮客人;便专门在四夷舍对面、修建了四夷里,让那些人暂且住在里坊内,自己想办法生存,待钱财花完、就不得不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