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对弈江山 > 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教书先生

对弈江山 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教书先生

簡繁轉換
作者:染夕遥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23 10:51:5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孔鹤臣那老小子......竟然如此对师叔!......”苏凌有些气愤的说道。

边章淡淡摆了摆手道:“其实,只要蘅君和瑾儿愿意在那里住,我倒是真的没什么的......或许真的如他所言,为了掩人耳目,刻意低调,又或许,这也是他对我最后的考验吧,看看是不是无论他让我置身于任何处境,我都甘之如饴地接受......”

“那师叔,您到了望海城,住了那破房子之后,又经历了什么呢?”苏凌问道。

“我到了那里之......

为充州的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救助。他发现这里的疾病多与生活环境恶劣和营养不良有关,于是决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苏凌向张神农请教了许多关于改善公共卫生的方法,并结合自己在寂雪寺中学到的知识,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比如,在城中建立简易的公共浴池,定期清理街道和水沟,发放一些基础的卫生用品等。他还组织了一支由年轻医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深入到各个街区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教导人们如何预防常见病。

为了确保这些措施能够顺利实施,苏凌亲自走访了多个部门,与官员们商讨合作事宜。起初,有些人对他的提议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都是劳民伤财的事情。但苏凌没有放弃,他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来说明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给整个城市带来更大的危害。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支持他的工作。

在处理政务之余,苏凌也没有忘记边章交给自己的使命??寻找可以联合的力量。他注意到充州虽然看似混乱,但也隐藏着不少有志之士。这些人有的是因为不满现状而选择隐居,有的则是在基层默默努力改变着周围环境。苏凌通过各种途径结识了他们,包括曾经担任过地方官吏却被排挤下来的贤能之士、心系家乡发展的富商巨贾以及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宗族长辈等。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凌得知城外有一座古老的书院,名为“明德书院”。这座书院历史悠久,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然而近年来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逐渐衰落。苏凌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能够复兴这座书院,不仅可以为充州储备更多的人才,还能凝聚起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于是,他带着诚意来到了明德书院。院长是一位名叫顾清风的老先生,他对苏凌的到来表示欢迎,但也流露出对书院前途的担忧。苏凌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承诺会尽力帮助书院走出困境。他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一是向社会募捐,二是争取政府的支持,三是开发新的课程吸引更多学子前来就读。顾清风听后十分感动,当即表示愿意配合苏凌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明德书院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不仅得到了一笔可观的捐款,还吸引了几位知名学者前来任教。随着新生入学人数不断增加,书院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苏凌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并且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

正当苏凌在充州的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之时,边境却传来了紧急军情。北方游牧民族趁着大晋内部纷争不断,频繁发动侵扰。萧元彻趁机扩充势力范围,试图打通通往中原的道路。这一举动引起了南下清流势力的高度警惕,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苏凌深知不能坐视不管。他立即与张神农商议对策。老者沉思片刻后说道:“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定后方,避免让充州成为战场。同时,我们要尽快将消息传递出去,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苏凌点头称是,随即着手安排相关事宜。他一方面加强城防建设,招募民兵进行训练;另一方面派人前往各地通报情况,呼吁各方放下成见共同抵御外敌。此外,他还想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许韶生前好友、现任朝廷重臣之一的李长青。

苏凌知道,要想真正化解这场危机,必须得到朝堂上有力人士的支持。而李长青作为曾经与许韶并肩作战的老友,或许会对许韶临终前托付给自己的重任有所了解。于是,他决定冒险前往京城面见李长青。

临行前夜,苏凌独自站在院中仰望星空。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经历,他感慨万千。从寂雪寺中的闭关修炼到充州的实践历练,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而现在,他又将踏上一段未知旅程,去迎接更加艰巨的任务。

次日清晨,苏凌告别了张神农和其他伙伴,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一路上,他时刻关注着边境局势的发展,并思考着如何说服李长青等人加入到保卫大晋的行列中来。

终于,在经过数日奔波后,苏凌抵达了繁华的京城。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与充州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苏凌并没有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找到李长青。

根据打听来的消息,李长青现居住在城东的一处宅邸内。苏凌来到门前,递上名帖请求通禀。不一会儿,门房出来告诉他,主人已经等候多时了。

走进宅邸,苏凌看到一位身着官服、面容刚毅的中年男子正站在庭院中央。此人正是李长青。还未等苏凌开口,李长青便率先说道:“苏公子远道而来,想必是为了当前的边患之事吧?”

苏凌微微一愣,随后拱手施礼道:“前辈果然高见。晚辈此行正是为此事而来。”

李长青请苏凌入座后,开门见山地问道:“我与许韶兄相交多年,深知他对你寄予厚望。不知你此次前来,有何良策?”

苏凌整理了一下思绪,认真答道:“依晚辈之见,当务之急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首先,我们需要让南北两派认识到,外敌才是最大的威胁。只有停止内斗,齐心协力才能共御强敌。”

李长青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说得不错,但这谈何容易啊。萧元彻野心勃勃,而清流内部也有不少人目光短浅。”

苏凌接着说:“前辈说得没错。不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舆论引导民众支持和平统一;二是暗中联络那些真正关心国家命运的人士,组建一支秘密联盟。”

听到这里,李长青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主意!这样一来,既能在明面上缓解紧张局势,又可以在暗处积蓄力量。那么,对于具体操作你有什么想法吗?”

苏凌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他认为应该先通过文人墨客、商贾豪绅等群体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揭露那些挑拨离间者的阴谋诡计。同时,在军队内部也要做好思想工作,增强士兵们的爱国情怀。至于秘密联盟,则需要精心挑选成员,确保每个人都能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李长青听完后,拍案叫绝:“妙哉!苏公子真是智勇双全之人。老夫愿全力相助,共同为大晋的未来努力。”

苏凌感激地说道:“多谢前辈信任。我们还需尽快行动起来,时间不等人啊。”

两人商量好细节后,迅速展开了行动。李长青凭借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开始积极推动南北两派之间的对话交流。而苏凌则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苏凌还秘密联系了之前在充州结识的一些有识之士。这些人分布在不同地区,各自都有着独特的优势。经过一番沟通协调,他们纷纷响应号召,为保卫大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随着时间推移,苏凌和李长青的努力逐渐显现出成效。南北两派之间的对立情绪有所缓和,更多人开始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而在民间,一股爱国热潮正在悄然兴起。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安定贡献力量。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局势即将好转之际,意外却发生了。萧元彻突然率大军南下,直逼京城。这一举动打乱了所有人的部署,也让整个大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苏凌没有丝毫慌乱。他冷静地分析形势,迅速制定出应对策略。首先,他建议李长青向皇帝进言,请求下令全国动员,集结所有可用兵力迎击敌人。其次,他亲自前往各大军营鼓舞士气,并传授一些实用的战术技巧。

为了更好地掌握战场动态,苏凌还特意组建了一支情报小队。这支队伍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具备不同的特长。他们在前线与后方之间穿梭往来,及时收集并传递重要信息。这使得指挥中心能够准确判断敌情变化,从而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与此同时,苏凌也没有忽视后方稳定工作。他知道,在这种关键时刻,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他亲自巡视各处,检查物资储备情况,安抚民心。对于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他也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

经过一系列紧张有序的准备,大晋军队终于迎来了与萧元彻部队的正面交锋。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动地。苏凌站在一处高地之上,紧盯着前方的战斗态势。他看到己方将士们士气高昂、奋勇杀敌,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苏凌敏锐地察觉到敌军阵型出现了破绽。他立即命令骑兵迂回到侧翼发动突袭,成功打乱了对方部署。紧接着,步兵们也趁势发起猛烈进攻,逐步压缩着敌人的活动空间。

就在胜利在望之时,苏凌突然接到一份紧急情报:原来萧元彻早有预谋,在另一条线上布置了一支奇兵。此时此刻,这支奇兵正悄悄接近京城,意图一举攻陷首都。

得知这一消息后,苏凌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如果让敌人得逞,不仅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更会让无数无辜百姓陷入灾难之中。他当机立断,决定亲自带领一支精锐部队赶往京城救援。

临行前,苏凌将指挥权暂时交给了李长青,并叮嘱他一定要稳住军心。随后,他率领着数百名忠诚可靠的战士日夜兼程向京城进发。一路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穿越崇山峻岭,终于在关键时刻赶到了目的地。

此时的京城已经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城墙上下灯火通明,守卫森严。苏凌与城中将领简单交接后,便迅速投入到了防御工作中。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布防方案,增加了巡逻频率,并设置了多重防线以防止敌人偷袭。

不久之后,萧元彻的奇兵果然出现在视野之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城内众人并未惊慌失措。相反,在苏凌的带领下,每个人都表现得镇定自若。当敌人靠近时,箭矢如雨般射出,阻挡了他们的前进道路。紧接着,埋伏已久的伏兵从四面八方涌出,对敌军形成了合围之势。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萧元彻的奇兵最终被彻底击败。这次胜利不仅保住了京城的安全,也为整个战局带来了转机。消息传来,前线将士们士气大振,攻势更加猛烈。而萧元彻见大势已去,不得不撤退北归。

随着这场战争的结束,大晋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苏凌因为在这场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继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凌与李长青等人共同努力,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们致力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大晋逐渐走出了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而苏凌也在这期间成长为了真正的栋梁之才。他始终牢记着许韶等人的期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他都会以坚定信念面对,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那份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