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不是吧君子也防 > 一百三十九、

不是吧君子也防 一百三十九、

簡繁轉換
作者:阳小戎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3 04:19:13 来源:源1

已是寅正三刻,夜色乌黑,雨水飘摇。

院门前,欧阳戎放轻手脚,收起雨伞,推门而入。

有些怕吵醒阿青。

欧阳戎先是轻手轻脚的进去屋中,屋内昏暗,看不清里屋的具体情形。

阿青应该睡着...

林泽握着那支炭笔,久久未动。掌心的“清醒”二字被汗水微微晕开,像春泥里初生的根须,悄然扎进皮肉深处。他忽然觉得这字不是写在手上,而是刻进了命格??轻如鸿毛,却压得人脊梁发颤。

小女孩跑开了,笑声融进风里的纸条堆中。林泽缓缓起身,望向忆廊尽头。雨后的木架湿漉漉地滴着水,新挂上的纸条在晨光下泛着微黄,字迹有稚嫩的、颤抖的、潦草的,也有工整如碑文的。一张写着:“我昨天打了孩子,不是因为他不听话,是因为我害怕自己也变成我爸。”另一张则说:“我喜欢穿红裙子,可每次出门都换灰布衣,怕别人说我轻浮。”还有一张叠了三层,展开后只有一句话:“我终于敢承认,我不爱我的丈夫。”

这些话不再追求悲壮,也不再刻意温柔。它们只是存在,像野草从石缝里钻出来,歪斜着身子,却不肯低头。

容真走来,肩上搭着一条晒干的旧巾。“你站了很久。”她说,“墨言来信了。”

林泽接过信笺,是用雪水化开的墨写的,字迹略显模糊,但力道沉稳。信中说,守夜人营地已重建火种塔,伤者渐愈,而那瓶梅子酿,他在第七夜独自饮尽,对着北方星空说了三句话:一句谢师恩,一句祭亡友,最后一句是对未来的自己说的??“别忘了你为何提剑。”

“他还说,”容真低声接道,“北境有些村落开始自发设立‘醒灯’仪式。每到月圆之夜,家家户户点亮一盏油灯,不为祈福,只为提醒彼此:今晚,我们选择不睡。”

林泽闭眼,仿佛看见那一片孤寒之地,点点灯火如星子坠落人间,在风雪中摇曳不灭。他知道,那不是胜利的焰火,而是抵抗的呼吸。

午后,白凌急步而来,手中攥着一封密报。来自归梦城。那位老医师死了,死因是“突发心疾”,但尸体送回故乡时,家属发现他的舌根被割去一小块,伤口整齐,像是某种刑具所致。“他们开始杀人了。”白凌声音低哑,“而且不止归梦城。南方六镇陆续上报类似事件??讲述真相的人失踪,质疑美化政策的声音被定性为‘情绪失衡’,强制送入‘疗愈中心’。”

林泽沉默良久,转身走向静默屋。他推门进去,盘膝坐下。墙上那句“你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你在这里,真实地感受”静静望着他。他没有哭,也没有怒吼,只是任思绪如潮水般退去,露出底下嶙峋的礁石。

他想起小时候母亲常说的一句话:“疼的时候,不要急着捂住伤口,先看看是什么刺进了肉里。”

现在,刺进这片大地的,不只是药,不只是谎言,而是对“痛苦”的系统性羞辱。人们被告知:悲伤是病态,愤怒是失控,怀疑是软弱。唯有微笑、感恩、顺从才是健康的标志。于是有人学会了表演痊愈,有人主动献出记忆供官方重塑,甚至有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去接受“童年优化治疗”,只为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这不是遗忘,这是精神上的阉割。

三日后,林泽召集思辨议会于醒心台下。这一次,他不再宣读规则,而是带来了一面铜镜。

“这是我们从归梦城偷运出来的‘认知校正仪’部件之一。”他将镜子立起,阳光照在上面,映出众人模糊的面容。“它不照现实,只照‘理想中的你’??永远温和,永远满足,永远感激命运。”

他让每个人轮流站在镜前。有人看到自己满脸笑意,眼角却无一丝褶皱;有人看见自己跪在父母坟前哭泣,但脸上写着“感恩失去”;白凌看见的是她手持利刃斩杀衡轨余党的画面,背景音却是温柔女声反复低语:“你在行善,你在净化世界。”

“这镜子会告诉你,你是对的,你是好的,你是幸福的。”林泽冷冷道,“但它不会让你问:我为什么必须这么‘好’?”

会议最终决议:发动“破镜行动”。

第一,公开揭露“悦忆剂”与“认知校正技术”的真实机制,以《试错录》第六卷为核心载体,附医学证据、服用者脑部影像及心理追踪记录;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反驯化驿站”,为逃离美化城市的民众提供庇护,并协助他们恢复真实记忆;

第三,发起“裸述运动”??鼓励人们在无修饰、无引导、无观众期待的前提下,纯粹讲述一段经历,无论多琐碎、多矛盾、多不堪。

“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抗一种药。”林泽最后说,“是要夺回‘定义自我’的权利。”

行动迅速展开。

《试错录》第六卷以手抄本形式秘密流传,其中一篇《论幸福的暴政》写道:“当快乐成为义务,微笑成为纪律,那么最深的奴役便已完成。因为真正的自由,始于有权不快乐。”

反驯化驿站在山野、废庙、废弃矿洞中悄然建立。第一批逃出归梦城的居民抵达桃树坡时,神情恍惚,说话带着程式化的赞美词汇,甚至对饥饿都说“感谢身体提醒我节制”。容真带领医者团队用古法针灸结合冥想疗法,一点点唤醒他们的情绪感知能力。有个年轻女子花了整整七天,才第一次哭出来??因为她终于想起了妹妹死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

而“裸述运动”则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起初,人们仍习惯性地美化或戏剧化自己的故事。但在规定“不得使用修辞、不得总结意义、不得迎合听众反应”的前提下,讲述逐渐变得笨拙而诚实。

一位老兵坐在忆廊石阶上,磕磕巴巴地说:“那天打仗……我不是英雄。我尿裤子了。我想逃跑,可腿动不了。我看着战友倒下,脑子里想的是我妈给我煮的面条。”说完他就哭了,不是因为英勇,而是因为终于说了真话。

一个曾参与美化工程的心理师自首,他说:“我帮三百多人‘治愈’了童年创伤。我把虐待改成‘严父之爱’,把遗弃说成‘独立训练’。我以为我在救人……直到我梦见一个小女孩指着我说:你还记得我是谁吗?”

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身边那些“完美回忆”。有人发现父亲所谓的“奋斗史”其实充满了欺诈与背叛;有人意识到母亲口中“为你好”的教育方式,实则是情感勒索的代名词;更有甚者,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乐观性格”,不过是长期压抑情绪后形成的麻木假象。

这一年冬天格外冷。朝廷终于坐不住了。

一道诏令自京师发出,称“思辨议会蛊惑民心,传播虚无主义,动摇社会安定”,下令取缔所有相关组织,查封《人间证词》与《试错录》,并将林泽等人列为“思想逆犯”。

军队南下途中,却被百姓拦路。

不是反抗,而是静坐。

数千人坐在通往桃树坡的山道上,每人手中举着一支未点燃的蜡烛。他们不说一句话,只是静静地坐着,像一片沉默的森林。领兵将军下令驱散,士兵举矛上前,却见一个老妇人颤巍巍地掏出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我丈夫被衡轨抓走那天,我没哭。现在我想哭,但我已经忘了怎么流泪。”

将军愣住了。他认得这种纸条??三年前,他也曾在忆廊留下过一张:“我举报同窗,只为保住官职。如今夜夜梦到他瞪着我。”

队伍停滞了七日。第七夜,将军独自上山,来到醒心台。林泽正在整理即将焚毁的书稿。将军摘下头盔,跪下,说:“请让我留下一本《试错录》。我不想再骗自己了。”

林泽递给他一本,封面无字,内页却满是血迹斑斑的批注??那是前一位读者留下的。

军队最终撤回。但朝廷并未罢休。新的手段更加阴险:他们扶持一批“民间学者”,打着“理性反思”的旗号,批评林泽等人“煽动对立”、“否定进步”、“阻碍社会和谐”。这些言论通过书院讲学、茶馆说书、街头告示广泛传播,渐渐形成舆论压力。

更可怕的是,一些曾经支持觉醒的人也开始动摇。

有人质疑:“难道我们必须一辈子活在痛苦里才算真实?”

有人说:“适度的美化有何不可?总比全民抑郁强吧?”

甚至有昔日同伴写信劝林泽:“收手吧,你改变不了所有人。”

林泽没有回应。他只是在一个雪夜里,独自登上高崖,点燃了一堆篝火。火焰冲天而起,照亮了半个山谷。他拿出《无命经》,翻开最后一页,提笔写下:

**“当你说‘何必那么真’的时候,你已经准备好接受谎言了。”**

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崖边烧尽的灰烬围成一个圆圈,中间放着一本完好无损的《人间证词》,扉页上印着一只焦黑的手掌印。

这一幕被人画成图,传遍南北。有人称其为“焚书示志”,也有人说那是“心火不灭”。

春天再次来临之际,一件震惊天下之事发生:归梦城暴乱。

起因是一名少女在“集体叙事大会”上拒绝接受对她母亲死亡的美化版本。官方宣称其母是“自愿参与净化实验的先锋”,但她亲眼看见母亲在药物试验中痛苦抽搐至死。当心理师要求她朗读“感恩母亲的伟大牺牲”时,她突然撕碎稿件,大声质问:“如果这就是觉醒,那我宁愿永远昏睡!”

她被捕当晚,全城断电。然而次日黎明,数百户人家同时点亮油灯,走上街头,手中举着写满真实记忆的纸条。他们不说口号,不喊诉求,只是默默行走,如同一场无声的葬礼。

军队镇压时,竟有士兵当场扔下武器,跪地痛哭??原来他们中有许多人也是被改造过的记忆持有者,此刻被人群中的某句话、某个眼神猛然唤醒。

消息传来时,林泽正教一群孩子写字。他听完信使叙述,只问了一句:“那个女孩呢?”

“活着。”信使说,“她在牢里绝食,但每天都在墙上刻字。刻的全是她母亲临终前说的话。”

林泽点点头,转身走进静默屋。这一次,他待了整整三天。

出来时,他宣布要办一场“失语者之宴”。

地点就设在忆廊中央。桌上无菜无酒,只有空白的纸和炭笔。参与者不得开口说话,只能书写,且必须写下自己最不愿面对的事。写完后,将纸折成小船,放入溪流。

第一天,几乎无人动笔。

第二天,有人写了“我嫉妒弟弟比我聪明”;有人写“我希望婆婆早点死”;还有人写“我觉得儿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到了第三天,纸船如雪片般漂下溪水。

“我曾为了升职陷害好友。”

“我享受丈夫打我后的道歉。”

“我偷偷希望妹妹考不上书院,这样她就得留在家里帮我干活。”

没有审判,没有谴责,只有水流带走了那些沉甸甸的秘密。

当晚,林泽召集众人,说:“我们一直强调要说真话,却忘了很多人连‘承认自己不想说真话’都不敢。今天,他们终于对自己诚实了。”

夏末,墨言归来。风尘仆仆,左臂缠着绷带,眼神却比以往清明。他带回一个消息:北境已有十一座村庄宣布脱离朝廷管辖,成立“醒民自治盟”,以《人间证词》为精神宪章,实行“言述治村”制度??重大决策前,全体村民需公开讲述此事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无论矛盾与否,皆不得打断。

“他们不求完美,只求不欺。”墨言说,“有个村子为是否砍树建房争论三天,最后决定保留树林,不是因为环保,而是因为一位老人说:‘我小时候常在那棵树下躲雨,现在每次看到它,就觉得还有个人在等我回家。’”

林泽听罢,笑了。那是近年来最轻松的一次笑。

秋分那天,桃树坡迎来一位特殊访客??曾主持“悦忆剂”研发的太医院副使。他白发苍苍,拄着拐杖,身后跟着一名年轻女子,是他被迫参与实验的女儿。父女俩的记忆都被篡改过,直到女儿在一次高烧中突然恢复全部记忆,才揭穿了父亲亲手给她注射药物、抹去她对母亲死亡的真实感受的往事。

“我不是来求原谅的。”老人声音沙哑,“我是来还债的。我知道你们不会信我,但我带来的数据,足以彻底摧毁‘悦忆剂’的技术根基。”

他交出了一份密封多年的原始研究日志,其中详细记录了药物如何通过操控多巴胺与皮质醇的比例,制造“虚假感恩反射”。更令人发指的是,实验初期曾用死刑犯测试,结果发现:当一个人相信折磨是恩典时,其服从度远超恐惧统治下的奴隶。

林泽接过日志,沉默良久,然后说:“你可以留下。但你必须每天去静默屋坐一个时辰,直到你能直视你做过的事为止。”

老人点头,眼中泪光闪动。

冬至夜,桃树坡举行“重命名仪式”。

所有被美化的历史叙述被重新打开。

瘟疫不再是“净化仪式”,而是“官府隐瞒疫情导致万人丧生”;

战争不再叫“正义远征”,而是“为争夺水源发动的侵略”;

就连衡轨的覆灭,也不再简单归功于林泽一人,而是列出三百七十二位无名反抗者的姓名与事迹。

那一夜,群山回响着朗读声,如同大地本身在吐纳真相。

新年第一天,林泽收到一封信,没有署名,只有一幅简笔画:一棵桃树,树下站着许多人,有的哭泣,有的大笑,有的沉默,树冠之上,乌云裂开一道缝隙,透出星光。

他明白,这场战争永远不会结束。

总会有人想让人睡觉。

总会有人用“安定”之名压制声音,用“进步”之词粉饰伤痕,用“爱”来合理化控制。

但也会一直有人醒来,哪怕只是眨一下眼,哪怕只是低声说一句“不对”。

他走到忆廊尽头,拿起炭笔,在新挂的木架上写下一行字:

**“我们可以疲惫,但不必屈服;可以受伤,但不必伪装痊愈。”**

风吹过,纸条轻轻摆动,像一颗不肯安眠的心跳。

远处,孩子们正在排练清明祭典的新节目。这次没有巨镜,只有一面普通的清水池。他们要学会做的,不是面对镜中的自己,而是在水中看清倒影的同时,记住水波荡漾时的模样??因为真实,从来不是静止的影像,而是流动的过程。

林泽站在台阶上,望着这一切,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赢了吗?

没有。

但他们在走。

一步,又一步。

踏碎谎言,穿过迷雾,迎着痛楚前行。

而这世间最坚韧的力量,从来不是刀剑,也不是真理,

而是明知前路漫长,依旧愿意睁开双眼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