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不是吧君子也防 > 一百六十二、

不是吧君子也防 一百六十二、

簡繁轉換
作者:阳小戎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8 16:44:58 来源:源1

楼梯道内,欧阳戎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谌佳欣的表情不像是发生了严重事情的样子。

当然,也有可能是避险,怕被师尊云想衣暗中注视……但是总体而言,欧阳戎觉得谌佳欣没有传来过来什么不妙的信号,这已足以。...

夜雨如织,江州城外的芦苇荡在风中起伏,像一片无边的墨色海。柳眠坐在回音坊二楼,手中捧着那把自海上漂来的琴,指尖轻轻拂过琴弦,未弹而音已生??一丝极细微的震颤自琴腹传出,仿佛它仍在回应某段未曾终结的旋律。

窗外雷声低滚,闪电划破天际的一瞬,她看见书案上的《人间未忘录》自行翻页,纸页哗啦作响,停在了那一页新添的篇章:《沈郎中》。可就在这刹那,整本书忽然泛出温润青光,如同春水初融,又似晨雾微透。一道声音从书中缓缓升起,并非人语,却字字清晰:

“我本一介草民,无权无势,只有一双手、一颗心。若这世道忘了我,也请留我一句真话。”

柳眠怔住。这不是她写下的文字,也不是老妇人口述的内容。这是沈郎中自己的声音,穿越五十年光阴,借由《人间未忘录》与欧阳戎琴音的共鸣,终于得以重见人间。

她忽然明白??这本书早已不再只是记录者的手笔,而是所有被遗忘之人灵魂的容器。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不肯沉没的记忆;每一次讲述,都是对命运的一次轻声反抗。

她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竹帘。风雨扑面而来,湿冷刺骨,但她眼中却燃起一团火。她取来油纸伞,将琴小心裹好,背在身后,走下楼梯。回音坊的大门吱呀开启,灯火随风摇曳,在泥泞街道上投下斑驳光影。

今夜是春分后的第七日,按例并无说心会。可当她踏进街角那座废弃的小庙时,却发现已有十余人静坐其中。有卖豆腐的老翁,有守寡多年的绣娘,还有一个总爱蹲在桥头画画的少年。他们都不说话,只是抬头看她进来,目光里有种默契的等待。

“你们……怎么知道我会来?”柳眠轻声问。

少年抬起头,脸上沾着雨水和炭灰:“昨夜我梦见一座城,全是光做的。城里有人弹琴,有人讲故事。醒来后,我就听见心里有个声音说:‘去庙里等她。’”

柳眠心头一震。

她缓缓取出琴,置于膝上。手指刚触到弦,便觉一股暖流自指尖涌入心口,仿佛有谁正隔着时空,轻轻握住她的手。

她闭目,深吸一口气,开始弹奏。

不是《归灯》,也不是任何已知曲调。这是一首从未存在过的旋律,却像是她早已熟稔于心。每一个音符落下,小庙四壁便浮现出淡淡影子??那是无数张面孔,或笑或泣,或怒或安,皆是曾在世间默默行走、最终湮灭无闻的凡人。

一位老农低声开口:“我想讲讲我爹。他一辈子没出过村,临死前还惦记着要修好村口那口井。他说:‘水清了,人心才不会浑。’可没人听他的话,直到他死后三年,井塌了,淹死了两个孩子,大家才想起他。”

话音落处,墙上那张苍老的脸微微动了动,嘴角竟扬起一丝笑意。

接着是一位年轻女子,声音颤抖:“我妹妹七岁那年走丢了。我们找了整整十年,后来听说她被人贩子带去了北疆。去年冬天,我在集市上看见一个乞丐姑娘,冻得说不出话,手里攥着一只破布老虎??那是我娘亲手缝的。我没敢认,怕不是她……可我现在后悔了。”

她说完,泪水滑落。而就在这一刻,琴音骤然转柔,如月照寒潭,静静包裹住她的悲伤。柳眠不知为何,竟随着心意拨出一段从未学过的变调,宛如母亲哼唱的摇篮曲。

那女子猛然抬头,惊呼:“这……这是我娘常唱的调子!你怎么会?”

柳眠摇头,嗓音沙哑:“我不知道。但它自己出来了。”

众人默然。唯有雨打屋檐的声音,与琴音交织成网。

这一夜,小庙成了记忆的渡口。十二个人依次开口,说了十二段尘封往事。有人忏悔少年时欺凌弱者的恶行,有人追忆初恋时藏在树洞里的纸条,还有人说起战乱中为保全家性命而不得不舍弃的亲弟……每一段话出口,墙上影像便多一分清晰,琴身光芒也盛一分。

直至东方微白,最后一人说完离去,柳眠才发觉自己浑身湿透,指尖因久弹而裂出血痕。但她心中却前所未有的清明。

她抱着琴走出庙门,天光初露,晨雾弥漫。远处传来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升起。她站在泥路上,望着这片平凡土地,忽然泪流满面。

原来,真正的力量不在仙山琼阁,不在御剑飞升,而在这些无人知晓的角落,在每一个敢于说出“我记得”的瞬间。

自此之后,每月十五之外,柳眠也开始不定期举办“夜谈会”。地点不再局限于回音坊,有时在荒庙,有时在河畔凉亭,甚至曾在坟场边点灯围坐。人们带着旧物前来??一枚铜钱、一把梳子、半块糕饼,只为唤醒一段记忆。

而更奇异的是,《人间未忘录》开始显现新的规律:每当有人真诚讲述,书中便会自动浮现一页新篇,标题往往是讲述者最牵挂的那个名字。若那人已逝,则字迹呈淡金色;若尚在人间,则泛着柔和蓝光。

有人发现,那些金色篇章若被诵读三遍以上,其对应的亡魂会在梦中现身,不说一字,只深深一揖,然后化光而去。有人说,那是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放。

与此同时,天下各地陆续出现异象。

西北沙漠深处,一支商队迷失方向数日,粮尽水绝之际,领队老人忽然停下脚步,从怀中掏出一块焦黑木牌,喃喃道:“这是我祖父当年走驼铃道时用的路引……他曾说,只要记住来时的脚印,就不会真正迷路。”

话音刚落,狂风骤止。沙丘之间竟显现出一条隐约小径,两旁立着残破石碑,刻着早已失传的地名。商队沿此路前行,终得生还。事后查证,那条古道早在百年前就被黄沙掩埋,连地图上都无迹可寻。

南方海岛渔村,一位老渔夫临终前握着孙子的手说:“我这辈子捕了八千条鱼,但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条逃走的小黄鱼。那天它咬钩了,我拉上来一看,肚子鼓鼓的,显然是怀了崽。我就把它放了。我说:‘去吧,活着比吃重要。’”

他咽气那一刻,全村渔船上的灯笼齐齐亮起,虽无火种,却燃烧整夜。第二天清晨,渔民出海,竟在常年贫瘠的浅滩捕获大量鱼群,其中尤以小黄鱼最多,且每一条腹中皆有卵。

消息传开,沿海百姓纷纷效仿,设立“放生碑”,每逢捕鱼季先祭告水域,再行作业。奇怪的是,自此以后,渔获非但未减,反而年年丰盈。

而在中原腹地的一座书院里,一名穷书生因交不起束?被逐出门墙。他抱着残卷流浪街头,饥寒交迫之时,想起幼时塾师曾教他背诵《礼运大同篇》。他靠墙坐下,一字一句低声诵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声音虽弱,却引来路人驻足。渐渐地,有人跟着念,有人流泪,有人跪地叩首。当晚,书院屋顶突现祥云缭绕,匾额无火自燃,灰烬落地竟组成一行篆字:

>“学不在堂,在心。”

次日,原书院改名为“共读庐”,不收银钱,不论出身,唯求每人每日为他人讲一段所学。短短三年,门徒遍及九州。

这一切变化,皆源于那一把琴、一本书、一场又一场看似微不足道的讲述。

然而,柳眠知道,仍有黑暗未曾照亮。

某夜,她在整理新收录的故事时,忽觉胸口一阵剧痛,仿佛有冰锥刺入心脏。她踉跄起身,望向窗外??只见原本晴朗夜空突然乌云密布,北斗七星竟逆向旋转,星光黯淡如将熄灭。

紧接着,她听见一声极遥远的叹息,穿透风雨而来,熟悉得令她肝肠寸断。

“阿音……你还好吗?”

是欧阳戎的声音。

但她分明知道,他已经不在了。那一夜流星坠海,是他最后的告别。

除非??他还未真正离去。

她冲出房门,冒雨奔至江边。孤舟不见,唯有一片浓雾笼罩江面。她不顾一切跃上一艘小船,划向雾中深处。

越往前行,气温越低,水面竟结出薄冰。忽然,琴在背上自行震动,发出一声清越长鸣。雾中缓缓浮现一道身影??仍是那袭灰袍,身形瘦削,面容模糊,唯有双眼如星辉般明亮。

“你来了。”他说,声音像是从极远之地传来。

“你为何不走?”柳眠泣不成声,“你说过,灯归人间。”

“可人间还有太多黑暗。”他抬起手,指向远方,“你看。”

随着他手势,江面冰层裂开,映出万千景象:有孩童被逼习武以搏富贵,有女子被迫嫁予耄耋老翁换取家族利益,有忠臣因直言进谏而遭酷刑,更有无数百姓在饥荒中啃食树皮……他们的嘴一张一合,却没有声音传出,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无声呐喊。

“言语已被权力扭曲,记忆正在被系统抹除。”欧阳戎低声道,“有人建起了‘忘川台’,专门焚毁民间典籍、销毁口述历史。他们害怕的不是叛乱,而是觉醒。因为一旦人们开始记住真实,谎言帝国就会崩塌。”

柳眠浑身发抖:“那我们怎么办?”

“你手中的琴,已不只是乐器。”他凝视她,“它是‘心声之钥’,能唤醒沉睡的集体记忆。而你,是唯一能继续传递它的人。”

说着,他伸出手,掌心浮现出一枚晶莹剔透的冰珠,内里封存着一段微弱琴音。

“这是我最后的力量。融入琴中,它将让你听见千万人未能说出的心声。但代价是??你将再也无法停下倾听。每一句痛苦,每一次哭泣,都会如刀割心。你能承受吗?”

柳眠没有犹豫。她接过冰珠,轻轻按在琴腹中央。

刹那间,天地失声。

她听见了??

北方矿井下劳工们压抑的喘息,南方盐场童工滴落的血汗,边关将士在雪夜里思念母亲的呜咽,牢狱中志士用指甲在墙上刻诗的刮擦声……亿万种沉默的呐喊汇成洪流,冲击她的神魂。

她跪倒在船上,七窍渗血,却仍紧紧抱住琴。

“我……能。”她咬牙道,“只要还能听见,就还有希望。”

欧阳戎的身影开始消散,如同晨雾遇阳。他最后看了她一眼,唇形微动:

“谢谢你,替我活成了我想成为的人。”

然后,他化作点点星光,洒落江面,尽数融入琴身。

黎明破晓时,柳眠回到岸上。她的头发已全白,眼角添了深纹,可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坚定。

她将琴重新供奉于回音坊最高处,立下新规:从此以后,凡欲登台讲述者,必先立誓??不为博名,不为泄愤,只为让某个即将被遗忘的灵魂,再次被人记得。

不久后,第一支“巡忆使”队伍成立。他们背着竹箱,走遍山村野岭,收集散落的记忆碎片。有人带来祖母遗留的针线包,里面缝着一封未寄出的情书;有人献上父亲战死前最后一封家书,信纸已被血浸透大半……这些物件都被郑重录入《人间未忘录》副册,送往各地学堂传阅。

十年过去,百年流转。

传说中的“忘川台”终究没能挡住记忆的潮水。当第一本由孩童编纂的《百姓春秋》问世时,连皇宫内的史官都偷偷抄录副本,藏于密室。

而那把琴,据说每逢月圆之夜仍会自行轻鸣。若有心人静坐聆听,能从中分辨出两种琴音交织??一种清越悠远,如风过松林;另一种温厚绵长,似春水流淌。

人们说,那是欧阳戎与柳眠的对话,跨越生死,仍在继续。

又一个春分来临。

江州细雨依旧,回音坊门前石碑已被岁月磨得光滑。一个小女孩踮脚抚摸碑文,回头问母亲:“妈妈,什么叫‘凡人足迹’啊?”

母亲蹲下身,指着远处正在教孩子们写字的白发婆婆:“你看那位奶奶,她每天都在听别人讲故事。她说,每个人活过的样子,都值得被记住。哪怕你只是一个走路很慢的人,只要有人记得你走过这条路,你就没有真正消失。”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跑上前去,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递给老人:“婆婆,这是我最喜欢的糖,我分你一半。”

柳眠笑了,眼角皱纹如花开。

她剥开糖纸,将糖果含入口中,甜味弥漫舌尖。

那一刻,她仿佛又听见了海上的琴声,温柔地说:

“别忘了吃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