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036北宋经济危机

隆万盛世 1036北宋经济危机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5 21:58: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有流出是一定的,只不过其中缘由未必都是这个,其中应该还有大量白银进入的缘故。”

魏广德说道。

这话,自然也是做不得假。

商人逐利,自然是能够发现大明和倭国之间金银价差所带来的巨大套利空间。

而这种套利空间的存在,他们自然也是会想法设法利用为自己获取利益的。

不过魏广德相信,大明金价的变化,更多还是因为倭国和夷人大量白银的输入导致的。

对此,魏广德也没有打算藏着掖着,而是把自己想的说了出来。

“可是,就锦衣卫收集的情报看,夷人在大明和倭国大肆收集黄金运走是不争的事实。

若只是贸易原因少量流出还就罢了,可若是夷人为逐利,疯狂从我大明收走黄金.”

张居正说道这里,话音忽然顿住,他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说下去。

张居正可不是迂腐的酸儒,他是比较务实的一个官员,虽然他也想不明白黄金被夷人拿走会对大明产生什么样的危害,但是本能还是告诉他,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可他们也送来了白银。”

只是这时候,刘守有忽然插了一句嘴。

不过话一出口,刘守有不免有些后悔,两位阁老说事儿,他听着就好了,插什么嘴啊。

若不是有阁老当面,他都想给自己一巴掌,让自己长长记性。

不只是刘守有的话,确实也提醒了张居正。

先前只想到黄金流出对大明或许不利,可却忘记人家来贸易,也是带着大量白银来的,换走大明的商品,剩下的才换成黄金。

可若是禁止和海外贸易,那些作坊的产出怎么办?

要知道,这几年江南许多作坊都扩大了生产,招募许多失地流民进工坊做工。

不论如何,工坊的扩大生产对于稳定地方是有好处的。

可一旦断绝和夷人的交易,这些工人和工坊可就黄了,要出问题的。

就在刚才,张居正想到的应对办法,第一个就是断绝海贸,不和夷人交易。

不过在他眼角余光看到魏广德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法子行不通。

魏广德是当初实施海贸的主要倡导者,一手推动了月港开海,他这个时候应该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想到这里,张居正有了主意。

事儿是魏广德搞出来的政策引起来的,是不是就该让魏广德自己解决。

想到这里,张居正对着魏广德说道:“善贷,你看看,当初月港的事儿,是你极力促成的。

可现在却发生这样的事儿,虽然我不知道夷人大量套取黄金对我大明的危害,可此事必须想办法杜绝才好。

不管是瓷器、丝绸还是茶叶,卖给夷人都没问题,可是黄金还是要控制一下为好。”

张居正明确把锅甩给魏广德,可魏广德也知道自己得接住,不然开海可能就会再次成为朝臣攻讦的理由。

其实从隆庆年到现在,依旧有官员拿着开海说事儿,认为违背祖制。

只不过发话的人权势地位不高,真正高的也清楚,事儿在内阁是一致支持,说反对没用,还得罪魏阁老,划不来。

只是张居正的话,也让魏广德明白了,张首辅是真没看明白黄金和白银,或者说一国货币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心说,看样子自己有必要把事儿和张居正说个明白才好,免得他还云里雾里。

不过眼角余光看到一边的刘守有,魏广德心中就犯嘀咕,要不要让他也知道?

他带刘守有过来,其实就是为了表现此事是锦衣卫报上来的,他没什么不可对人言的事儿。

若是打发走刘守有,自己再拿着东西过来,说不得人家还说他藏藏掖掖的。

算了,让他也明白,这样锦衣卫在搜集信息的时候,才能有个明确的方向。

“叔大兄,还有思云,你们可能到现在对夷人大量套取黄金的危害还没有想透彻,我就先把这个简单说说。”

魏广德开口,打算先说清楚事儿。

于是,他接着说道:“先前已经说了,夷人从大明和倭国套取黄金,那摆明了他们那边缺黄金,可为什么缺?

只因为他们比我们还喜欢黄金吗?

我看不见得。

我明人对黄金白银也是趋之若鹜的,而且自古黄金就比白银贵,显然也是有原因的。

不说黄金白银为什么会这样兑换,但说当夷人从我大明和倭国搜集走黄金后,日导致两地黄金紧缺,金价兑换白银必然上涨。

在此,我们可以做个假设,今日夷人带着十万两银子到我大明,买走五万两的货物,剩下的换成黄金,这会儿我大明的金价可是一比七。

不说能换走多少,但就是十年以后,我大明白银流通大增而黄金减少,金价必然大涨。

届时,怕就是十五两银子才能换一两黄金。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若黄金都被夷人控制,我们需要黄金时,他们哄抬黄金和白银的兑换价格怎么办?

两位大人可别忘了,貌似夷人不缺白银。

若是他们把黄金兑换白银的价格定在二十两,甚至三十两,到时候又会如何?

白银这东西,说到底,是钱,若是民间真的需要这么多银子流通也还罢了。

可若是民间用不到这么多银子,那会是什么情况?

俩位应该知道钱也是有贵贱,前朝宋时就有过。”

魏广德开口说道。

魏广德说的贵贱,在后世说的起身就是物价,一文钱在古代的购买力,不同时期也是不一样的。

北宋政治清明、人口激增,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产值总量占据全世界的五分之一。

繁荣的商品经济市场离不开货币的大量流动,所以宋朝自然成为我国古代铸币的高峰期,各种年号的宝文钱前后多达43种,年均铸币量更是唐朝的20倍,堪称历朝之冠。

北宋王朝的一百多年间,国家平均每年铸造货币超过一百万贯,鼎盛时达到惊人的五百万贯,经济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

诡异的是,在市场经济和铸币业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北宋却深受“钱荒”之苦,时常陷入货币短缺、百货不通的窘境。

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钱荒”的现象至晚在唐末五代时就已出现,只是由于两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这一经济学现象才被无限放大。

海外贸易高度繁荣、与少数民族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赋税制度上的深刻改革,其实都涉及到货币危机,只不过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把这门学问搞明白。

对于宋朝来说,“钱荒”出现很是突兀,又是前所未有、头遭经历的,缺少前人的经验和预警,全靠自己一步步摸索,货币危机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初始,经济发展和铜钱铸造量匹配,此时宋朝经济空前发展,百业兴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的宋朝物价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日子是过的相当好的。

可惜,随着经济发展,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铜贵钱贱”,铸造出来的一文钱耗用的铜料价格比铜器价格便宜,于是有不少精明的商人偷偷销毁钱币,熔制成更值钱的铜器出售,从而赚取暴利。

根据宋朝保留下来的文档,销熔十枚铜钱就能得到一两精铜,制成的器皿价格是原来的五倍之多。

后来国家实施“铜禁”政策,铜矿资源更为稀缺,利润又涨到了十倍有余。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民间涌现出大批效仿者,不论是富商巨贾还是平头百姓,都养成了“藏钱”的习惯,宁愿堆在家里攒灰生锈,也不愿意拿到市场上用。

就连官方的钱监里,也出现了熔化旧钱铸造新钱的情况。

铜钱的价值比它的原料价值还低,大量货币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失掉了,从货币变成货物,流向了铜质器皿市场。

同时,宋朝所铸铜钱还大量流入境外,也是促成北宋出现“钱荒”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边境海关每天都有大量富商巨贾进进出出,出则满载成车成船的货币,归则带回大量塞外、海外的商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量的北宋铜钱流向周边四夷,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自然就不够用了。

不论是北边的契丹、女真、西夏、高丽,还是西南的大理、吐蕃,大大小小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在使用宋币进行商品交易。

这就好比后世的美元和人民币,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国广泛流通,正是因为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繁荣之故。

虽然宋廷制定了一系列律法限制货币外流,但还是屡禁不止,这就是为什么不论官坊铸造多少铜板都不够用的原因。

民间钱荒,自然铜钱的购买力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物价上涨。

包括李覯、王安石等在内的一批有识之士,很早就意识到北宋“钱荒”乱象的祸根,本质上源于铜币的面值低于实际价值。

从这个症结入手,北宋先后进行了多次货币改革,主要进行了两个方向的尝试:一是降低货币的原料价值,二是提高货币的面值。

北宋朝廷最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在铜币的质量上做文章。

比如在铜币中掺杂其他金属,《宋史》记载,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的许申曾向朝廷建议,将铁与铜混铸,以减少货币中铜的含量。

一枚铜钱可用三分铜、六分铁,剩余一分掺杂铅、锡等便宜金属。

没想到投入生产的时候,才发现这种方法成功率太低,耗时一个多月才造出来一万枚,铸币工人苦不堪言,这种方案也宣告失败。

后来就是减少小钱的铸造量,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铁钱等。

其实,北宋宰相蔡京对这一思路加以改进,采用黑锡和白锡掺杂在铜液中,制成“夹锡钱”在陕西一带推行。

但随着蔡京被罢免,这种刚刚流通了两年的新币也被朝廷废除。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增加货币面值无疑是更加科学有效的法子。

果然,“折二钱”普及后不久,东南一带的“钱荒”危机终于开始缓解,不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平民百姓,都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

此后,每当宋廷遇到“钱荒”,都会沿用这一方法,陆续推出了折三钱、折十钱等,直至后来首次发行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比欧洲领先了近三百年。

虽然交子的出现,在后世人看来是一场变革,很先进的变革,但在当时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钱荒发生前后,因为货币供应量失衡,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一方面,铜钱大量外流,市场流通的铜钱吃紧;另一方面,商品物价飞涨,尤其是徽宗时期爆发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以粮价为例,宋神宗熙宁年间米价平均每斗七八十钱,到靖康年间已经达到“斗米二千”,甚至出现“米斗至数十千”的现象。

“钱荒”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按说货币流通少,物价应该下跌才是。

可是宋朝对货币的需求太大,所以劣币大量出现,比如铁钱,就是按照一比十的价格和铜钱进行兑换。

宋朝政府为了缓解当时铜钱稀缺的问题,规定了允许铁钱在蜀地流通,但是流通的量要按照铁钱和铜钱的比例规定。

铁钱的流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的稀缺,但是铁钱的铸造数量过多直接导致了铁钱贬值严重,造成物价飞涨。

至于最后才出现的交子,说好听是为了大宗交易方便,其实还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而来。

北宋边患的严重,军事费用开支有增无减,加之后期宫廷奢侈浪费,吏治**,冗官俸禄赏赐增多,终于使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国家没钱了,就打起了交子的主意。

宋朝真正意义上出现通货膨胀就是在官方开始发行纸币以后,也就是设立官方的纸币发行机构“益州交子务”之后,规定交子的固定面额,并将铁钱作为交子的准备金。

之前是劣币大量出现导致物价上涨,而当朝廷选择发现交子的方式解决财政危机后,形势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说,魏广德说出宋代钱贵到钱贱的变化,就完全可以代替此时的大明情况。

现在大明的经济还算稳定,可是大量白银流入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本章完)

yetianlian.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