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326兴教育

隆万盛世 1326兴教育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2-18 10:51:52 来源:源1

“唉,就怕这税加了,可朝廷的开支也多了。”

张学颜却是叹气道,丝毫没有增加财政收入的欢喜。

显然,通过近期查看户部这些年的收支,张学颜已经意识到点什么,只是不好宣之于口。

不过,魏广德却有些纳闷。

现在户部掌握的钞关收入,还有京畿附近牙行收入,每年也有几十万两银子。

若是推广至全国,牙行这边怕是能新增百万两银子也不奇怪,可是张学颜却已经对财政表现出一丝担忧之色。

于是,魏广德笑问道:“张尚书,还有什么好担忧的?不如说出来听听,我们也好帮你参详参详。”

“是啊,我虽不知户部情况,但若是真能重新制定牙行税制,户部每年收取的牙税怕是不会少。

张尚书,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户部应该就不会亏空了。”

江治这时候也开口说道。

“江大人,你们有所不知。

就算魏阁老每年都能看到户部财政的收支,可内情怕是也一时想不到。”

张学颜依旧有些忧虑的说道。

“张尚书有什么话但说无妨,一人智穷,二人智短,三人智长,或许我们真能想到什么办法也未可知。”

魏广德依旧面带笑容问道。

张学颜看了眼魏广德,低头略微沉思后才说道:“魏阁老,去岁宫里突然要求追加灯会银钱,你以为是偶然否?”

听到这话,魏广德心里一惊,隐隐有一种猜测,只是还不能确定,于是笑问道:“难道不是?”

随即,他就看见张学颜轻轻摇头说道:‘我觉得应该不是。

其实,前两年,若不是年底突然冒出一些大笔支用,户部年底结账也是会维持勉强平衡的,断不会出现大的亏空。’

听到张学颜这么说,魏广德稍微回忆就想到了,去年是宫里多要了二十万两银子,导致财政出现实质上的亏空。

当然,账面把这笔开支压后到今年。

但实际上,还是用的去年的银子。

再往前两年,一年是兵部要的银子,说是俺答汗朝贡,朝廷赐下给俺答汗及其族人的赏赐。

再往前一年,就是张居正批的山西赈灾的银子。

是的,年底就是突然往山西拨运了一批银子赈济山西几府旱灾。

朝廷有能力,自然不能让之下百姓忍饥受冻。

“你是担忧,就算户部增加了牙行这一块税收,朝廷也会冒出其他方面的支出,最后把这笔银子给消耗了?”

魏广德小声说出自己心里的猜测。

“朝廷没银子,下面官府,甚至六部自然知道,克制开支,一些可用不可用采买,自然就断了,可上不可上项目,也绝了念头。

可是,一旦户部有了积银,他们就会巧立名目向朝廷奏禀,给开支出去。

魏阁老改元宝为通宝,为户部每年增收数十万两银子。

可随着此法推行之后,于民间极为便利,故而很轻易推广开。

可是,朝廷这两年各部索要银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不仅下面各府县报灾增加了,还是宗室禄米的开支,各省都向户部请求拨付,言地方财政已空。

就连礼部,都已经在去岁提出大修国子监和两京贡院之事,请求拨银几十万两。

朝廷增收一两,下面就提出三两的请拨。

要真通过牙行增收牙税百万两,怕不是户部就要收到几百万两银子的公函。

之前魏阁老所说,户部向常盈库借支银子超过两月就要算利钱,户部是不敢要的。”

张学颜这会儿苦笑道。

张学颜的话传到魏广德耳朵里,无异于一声惊雷。

之前,他还真忽略了这个问题。

后世其实也差不多。

古代金融思想并未进入国内,甚至在清末时,才在洋人坚船利炮威逼下,清廷因为承担不起巨额赔款,不得不尝试从西方银行借钱支付。

但是,这不过是饮鸩止渴。

借款赔款,还本金和利息,就是一道枷锁深深套在清廷头上。

之前魏广德还在考虑是不是引入“国债”的概念,在户部短期财政周转不开的情况下,通过短期借贷的方式缓解财政困局。

可是一听张学颜的话,魏广德忽然意识到,若是真把“贷款消费”这套金融骗局引入大明,怕是是祸非福。

有了朝廷借贷的银子,下面那些官员怕是还会按照本心,拼了命的往自己口袋里划拉银子,朝廷就算有金山银山也经不住折腾的。

换句话说就是,朝廷增收,其实未必是好事儿。

增收,若是按照之前的模式,其实就是朝廷在洗劫天下百姓的钱财。

但是这些钱财,依旧只会有固定数额会用到百姓头上,而增加的部份,不过是被官员中饱私囊。

是的,要说大明朝廷每年用在河工、水利上的开支不少,天下各府县受灾也是尽力赈济,但也只有这些银子,怕是会有部分落到百姓手里,其余的大部分还是被官员贪墨。

只不过历朝历代皆如此,魏广德早就看开了。

如果他还是小老百姓,自然对此极为不耻。

可当他已经改换门庭,成为这个利益集团中的一份子后,立场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悄无声息的转变。

所以,他已经能坦然面对着一切,心里丝毫没有波澜。

因为他深知,此弊端根本无从改变,除非天下的读书人真的都变成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

信仰这东西,恰恰就是中国人最缺乏的。

自从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后,中国人的信仰就崩塌了,读书人只知道为自己利益考虑,想着拼命往上挤,挤入权力巅峰。

过去,氏族门阀势力强大,大部分老百姓都只会为了五斗米折腰,氏族门阀则控制着权利。

但是从唐朝以后,随着黄巢起义,氏族门阀势力被一扫而空,于是天下就成了读书人的天下,而他们依旧沿用氏族门阀那样的方式在统治这个国家。

建立阶级壁垒,控制着知识的传播。

虽然偶有幸运者,或者说天纵之才打破这层壁垒跻身权利阶层,但是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更像是统治阶级推出来的典型,目的就是更加顺利的控制百姓。

只要你有天赋,就能出头。

受穷,那是因为你自己没本事。

实际上,他们早就信仰崩塌了,他们只热衷于眼前,不顾及国家、民族大义。

只不过,这种信仰崩塌被传统文化有效的遮掩起来,这也是历朝历代读书人都把儒学奉为经典,孜孜不倦传承“礼义廉耻”的原因。

那不过就是利益集团的遮羞布而已。

而真正能做的人太少,或许也只有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才会真正克制着本心。

当然,数百年后,倒是曾经有人做到过,那时候的人们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信仰。

只是,这样的环境也只存在了数十年而已。

魏广德意识到,以前他想简单了,以为给大明带来一大波财富,或许就能改变历史,为汉人逆天改命。

但现在听到张学颜的话,魏广德忽然意识到,真正想要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最直接的办法开始开智。

西方真正爆发,其实正是西方把普及式教育纳入国策以后才开始的。

那时候,西方大部分平民也能得到基本的教育,这让他们开智,不仅是以技术工人身份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更是让掌握权力的人,不能再肆意驱使他们。

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

而过往的经历,也让这些人进入权利阶层后,不似现在大明的读书人般,只知道纵情享乐,闯过独木桥后很快就被身边同僚同化。

因为他们的根子就不干净。

只有打通平民进入官府的通道,好像后世叫做“打破阶级固化”,才能让吏治环境稍微得到改善。

虽然这些平民一部分人难免也会被污染,但绝大部分人还是会坚守本心。

或是因为权力不够,或是因为良知未泯。

反正,魏广德此时已经把科举制度视作洪水猛兽,虽然他也是科举的受益者,但科举制度是真正锁死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枷锁。

“牙行的事,户部可先斟酌再议,工部这笔银子,先借用常盈库的银子,利钱之事暂时搁置。”

魏广德觉得头疼,他得好好琢磨琢磨。

因为,他想到一个事儿,之前张居正想要整顿学风,提醒各省提学严**院一事。

说到书院,魏广德就想到后世学校,无数莘莘学子都是从这里“启蒙”,成长,成为国之栋梁。

若是想要开办后世学校那样的机构,最终其实还是归入提学管理,是否可以再这次张居正的改革中尝试开办后世的学校,把教育惠及平民,不再让知识被士林把控?

江治从魏广德沉默中意识到这位应该想到其他东西,所以不便打搅,干脆就起身告辞,反正工部的事儿已经解决,户部会想法子凑银子。

至于魏广德想到的事儿,之后自然会找他们私下里商议。

而张学颜虽然不明就里,但也察言观色知道该跟着离开了。

反正,户部的麻烦也勉强算是解决了,还是先用常盈库的银子。

至于牙税,自己回去再琢磨琢磨,务必考虑完善了再和张居正那边沟通就是了。

他现在也觉得,在魏广德面前提及此事有些唐突,虽然此事最早的始作俑者就是魏广德。

等人离开后,魏广德没有回去处理公务,而是坐在那里思考着如何利用改革提学,把后世的学校办起来。

此时大明其实有类似的学校,那就是提学管理下,由各府县建立的县学、府学。

只不过这些学院,都只录取科举通过府试和院试的学生,还得是其中佼佼者,才能顺利入读官学。

其他人,只能在私塾读书。

私塾读书,光是束脩就不是一般人家能承担的。

许多少有家资的人家,也不过是想把孩子送到那里能识文断字,学点算术,没有天赋就尽快找份工作,不会继续攻读学问。

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不是读书的料,就不浪费家资。

这也决定了,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家里有薄财家庭的专利,对于大部分人家来说是没有半点指望的,绝大部分孩童依旧被挡在学堂之外。

魏广德想要做的,就是是否能够把这些孩童聚集到学校里,实行大明版的义务教育?

如果官府把夫子集中起来办学校,像后世那样一年两期,每期收少许铜钱,或许就会有更多人家把家中子弟送入学校读书识字,进而开智明理。

这个可能是存在的,中国人对读书人的推崇,也是融入血脉里的。

如果能够只出很少的铜钱就让自己孩子读书,大部分国人都是会愿意的,只要他们承担得起。

后世,教育开支已经成为社会各家各户重要支出之一。

如此耗费财力,但大家依旧乐此不疲。

接下来就是官府的事儿,如何办学的问题。

各地的秀才不能为官,倒是给他们个**品的官身,让他们出任学校的老师。

他们在家里办私塾,其实还不是为了赚银子。

官府委派他们,发给俸禄,有了稳定收入自然应该不会拒绝,师资问题就解决了。

至于校舍,这年头还真不难办。

府县周围找块官地盖房不是难事儿,一应支用若是让地方拨付,怕是问题多多,就有提学监督,户部或者礼部提供相应费用。

至于朝廷这笔钱财怎么来,魏广德也想好了,张学颜不是说朝廷新增税银各部衙门都要打主意吗?

劳资现在就安排上,牙税这笔银子,大部分用在建校舍和老师的俸禄上,绝了他们的心思。

让大明绝大部分百姓有机会读书识字,有天赋者不会被埋没。

最重要的还是扩大“士林”的规模,让一些别有用心者不能轻易煽动读书人。

现阶段想把后世的专业建立起来那是痴人说梦,不过就是能在四书五经外建立算术等寥寥学科而已。

让圣学传播更广,那帮老学究应该不会反对吧?

打出继往圣绝学,其实起自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都在拼命传播自己的思想,一是对本就读书之人,吸引他们加入自己学派,二就是建学,帮助更多人学习,成为读书人,拥护他们的思想。

只不过,随着独尊儒学以后,这样的传播更多是象征,而不是真正被重视。

官员教化之功,变成了看你治理地方出了几个进士、举人,而不是让多少孩童读书。

该有些变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