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340胡安·德富卡

隆万盛世 1340胡安·德富卡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05 23:08:0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随着内阁票拟了申时行的奏疏,消息也飞似的传了出来,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暗中推动。

到下午的时候,就已经传遍了整个四九城官衙。

临近散衙的时候,詹事府事翰林院,礼部右侍郎王锡爵就把翰林院里的学士全部叫到自己值房说事儿。

“大家应该都听说了吧,侍郎申时行的奏疏,内阁已经批了,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教化万民,也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做过的大事。

其中社学的课本不是四书五经,而是让我们根据《三字经》、《百家姓》,而是让我们翰林院编制《教义》,这可是一件大事儿。

等宫里批红发回来,这事儿就要提上日程。

这次请诸公来此,就是集思广益,大家商量商量看,到底该怎么做这个事儿。”

王锡爵话音落下,几位翰林院学士都是低头思索起来。

他们的前辈,依旧他们教导的后辈,一般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开头学习,认字,也是学礼。

可按照申时行的建议,用于社学的《教义》不仅要教孩童识字,还要让他们明礼,还要讲解《大明律》基本准则,最后还要加上一些民间用的上的算学。

算学,其实对于这些进士老爷们来说并不陌生。

实际上大明的读书人,并非都是智慧舞文弄墨的迂腐之人,读书闲暇也会看些杂书,其中算术类就是其中一门。

毕竟,生活中,其实很多地方都能用得上。

申时行的建议可以说是极好的,至少孩童们学完《教义》,所学能学以致用。

他们科举考的那些八股,肯定是没什么用的。

但是,一本书要把这么多东西糅合在一起,难度也是非常之大。

“某认为,《三字经》和《百家姓》还是应该列为教义的开篇,毕竟其中有传统美德,也能帮助孩童识字。

古往今来,孩童启蒙都是以此为主,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嗯,我也认为可以,特别是《三字经》,其中多是至理名言,教导为人处世之道,正是孩童启蒙最好读物。”

很快,几个学士就开始讨论起来,都对《三字经》极为推崇。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虽然后世认为其观念陈旧,内容晦涩难懂,但在经典古文里,已经是最粗浅的读物了。

至于其他什么篇幅较长,与后世社会价值观有出入这些,其实反倒是最不重要的。

须知记忆这个东西,越是记忆越是能提高记忆力。

其实到了后世,许多人阅读和背诵能力欠缺,很大可能就是因为孩童时期没有被要求背诵三字经这种朗朗上口的读物,所以记忆力倒退还不如古人。

因此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虽然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更值得家长让自家孩子熟读,熟记。

“嗯,识字确实用《三字经》不错,可以将其列入《教义》。”

王锡爵开口说道,他对此文也是推崇备至,绝对是孩童启蒙最好的书籍。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不过,也有人提出《三字经》或许是南宋陈淳用三字句写成的《启蒙初诵》,认为《三字经》从雏形到更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实际上,中国许多流传的古籍,都是被人反复修订过的,未必就是原文。

《三字经》的内容虽然涉及面极广,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但毕竟《教义》还要把《大明律》也带上,让孩童知道国法。

无知者无畏,只要让孩童知道王法厉害,才能避免他们以身试法。

这时候,一向比较低调的陈于陛忽然开口说道:“王大人,诸公。”

众人见是他说话,目光都看了过来。

王锡爵抬手笑道:“元忠,今日是我翰林院商议事务,想到什么只管说来。’

这陈于陛是隆庆二年的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

也就是说,他在隆庆五年才是七品编修,但是不过七年时间已经成为翰林院的侍读学士,其升官速度不可谓不快。

他之所以如此小心谨慎,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陈于陛是陈以勤的儿子,当初一门两进士,也曾是风光无比。

不过陈以勤致仕以后,陈于陛就开始小心起来,即便高拱去职也是如此。

至于陈于陛升官之路,自然少不了魏广德等人的照拂,一下子把人从翰林院转到其他衙门有些困难,但是在翰林院里稍微照顾一二还是可以的。

去年,陈于参与的《世宗实录》修成,升俸一级,服阕,升翰林院学士充日讲官,因此今日也有了他在这值房的一席之地。

不管是还在老家的陈以勤,或者内阁次辅魏广德的面子,王锡爵都不会轻视这个“年轻人”。

“诸位大人,吾充日讲官,参与教导陛下,观其课本,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讲述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和倒行逆施之祸,身有感触。

对于《大明律》,若是以条文印于《教义》之上,未免枯燥乏味,孩童也未必能学进去。

不若效仿《帝鉴图说》,从刑部择案例编成小故事,配以插图,或许效果极好。

陈于陛的话,一下子让屋里众人炸了锅,沈一贯当先起身说道:“元忠此法极好,《帝鉴图说》陛下也是极为喜爱,若是以此法编书,孩童学习肯定是极佳的。”

张居正策划《帝鉴图说》本就是抓准了孩童的性格特点,才想到的这个法子,基本可以说对孩童是通杀。

看书不是死背书,而是看的一个个小故事,还有精彩插图,可不让孩童喜欢。

既看了故事,也让孩童知道了那些事儿是违法的,知道后果,自然会心生畏惧,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王锡爵这时候也笑着点头,“元忠此法极好,明日我去内阁说说,我们翰林院就预先准备起来。

对于刑部案例,还得好生选择才是。”

《帝鉴图说》上的故事,张居正是从众多历史事件里选择出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汇编而成,都是他亲自选择,再找宫里华师精心绘制而成。

别看只是一本书,那几乎汇总大明最好的老师和画家联手完成,价值自然极大。

而这社学所有《教义》,大纲这块也就在这样的商议里逐渐的完善起来。

晚上魏广德还在府里,就听到下人来报,陈于陛来了。

魏广德和陈以勤关系极好,虽然人回了南充,可陈于陛在京城,两家平时也多有来往,陈于陛上门是不需要提前递帖子的。

“元忠,你可有些日子没来我这里了。”

其实陈于陛没小魏广德几岁,只不过陈以勤的关系,他见到魏广德还是得行叔侄之礼。

“魏叔,之前不是看你忙就没打搅你休息,嘿嘿………………

陈于陛乐呵呵说道。

一阵寒暄,魏广德又问了陈以勤的近况,他和老友不可能时时通信,倒是陈于陛和他爹,隔三差五会有书信来往。

“我爹现在日子过得不错,纵情山水心无旁骛,书信里说人都胖了。”

陈于陛笑着说道。

“哦,这倒让我好生羡慕。

对了,你爹就真不愿意再出仕了?”

魏广德这时候认真问道。

其实和殷士那边,魏广德也偶有联系,一年也会有一两封书信。

不过,殷士那边,身体貌似不怎么好。

别看殷士谱号称“内阁拳击手”,可毕竟是被高拱气走的,回到老家就气得不行,身体也不好了。

身体不好,自然不想出仕,即便高拱已去也是如此。

陈以勤那里,则是直接拒绝。

“我爹现在这样也挺好。”

陈于有些苦涩的说道:“其实我知道,他是怕影响我。”

去年,张居正二儿子张嗣修在丁丑科以第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外面就有许多谣传说是皇帝看在张居正面上才给的。

而且言之凿凿,下一次科举,张居正的大儿子张敬修、三儿子张懋修怕也能金榜题名。

好吧,都是预测帝在说话虽然确定最后都说中了。

但是对陈以勤来说,当初儿子上榜,其实私底下议论此事的人也不少,都说他是靠着陈以勤的关系才上榜。

对此,魏广德也是无可奈何。

嘴在别人身上,自己可管不了。

大明嘉靖朝那会儿的首辅杨廷和,在其子杨慎即便是在童年就有“神童”之名,还模仿名贤作《吊古战场文》和《过秦论》等作品,传出才名。

之后更是有李东阳极力推崇收为门人,命杨慎仿作诸葛亮《出师表》和傅奕《请汰僧尼表》,李东阳阅览后称赞其韵味“不减唐宋词人”。

但即便如此,正德十六年杨慎高中状元时依旧有人传说是杨廷和一帮考官偏袒。

或许因有此一事,严嵩的儿子严世者干脆科举都不参加了,就是丢出自己的作品,然后就是以监生身份入朝为官。

反正参加科举也会被人背后说,直接不装了。

魏广德只打算保自家孩子中个举人,其他的也不强求,多少也和此有关。

陈以勤要是回朝,就算孩子做出功劳,魏广德等人反而不好提拔,因为他会挡了孩子的道。

所以,陈以勤从来就没考虑过再回来的事儿。

反正京城有张居正、魏广德在,就凭交情,两人都不会为难一个孩子,还得给他照顾妥帖了才行。

接下来一阵闲聊,陈于陛就把今日翰林院的事儿说了出来。

“呵呵,就是图书嘛,不是什么大事儿,叔大那边不会说什么,宫里也不至于。”

魏广德笑道。

“帝鉴图说加入插图,故事行文简单易懂本就是我提出来的。”

魏广德无所谓的说道。

“如此,那小侄就不担心了。”

陈于陛提的这个建议,其实就怕张居正和内廷有想法。

“呵呵,其实你根本就不用担心,此事当初我也是看那些话本,不也都有插图才有此一提。”

魏广德无所谓笑道。

明朝的小说话本,虽然没有出现后世的“小人书”,但小说每个章节一般都有插画,只是质量层次不齐而已。

大明朝的小说话本可是真不少,后世流传的也只是一小部分,毕竟大部分小说放到后世,貌似也是被封杀的类型。

是的,《金瓶梅》、《肉蒲团》其实并非大明孤本,市面上类似的通俗小说一抓一大把,许多不得志的读书人就爱写这个,看这个书。

魏广德也看,或许是男人的通病。

由此可见,大明的识字率其实还是蛮高的,远超过清朝那会儿。

就在魏广德在大明朝大搞“义务教育”的时候,胡安?德富卡海峡也迎来了一位意外来客,英国的“金鹿号”帆船。

因为对美洲西海岸的陌生,德雷克驾船是沿着海岸线航行一路向北,不知不觉已经跨过赤道,进入到后世美加边境一代,也就是花生顿州,西雅图和温哥华以西的外海。

“船长,还要继续往北走吗?好像已经没路了。’

船员小声说道。

出来这么久,现在德雷克也有些迟疑不定,往回走还是横渡凶险莫测的太平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