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343退让

隆万盛世 1343退让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07 23:09:1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以权代儒,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里也是非常罕见的。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汉朝之后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但某些时期,如秦朝推崇法家和明朝张居正推行改革的时候,才会出现类似“以权代儒”的情况。

张居正的改革强调法治和效率,压制了儒家的传统势力,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转而依靠法家或其他学派来治理国家。

事实上,法家强调法律和中央集权,而儒家则强调道德和礼制,两者在历史上冲突就从没断过,只是多为偶然事件。

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以权代儒”事件其实主要就三件,一是秦代法家独尊,焚书坑儒,以律令取代周礼,成为早期“以权代儒”雏形。

之后则是张居正改革时期,**院、打压心学讲会,推行考成法等集权措施,压制士大夫批评,是典型的实践行动。

最后,则是或许都不会再出现的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架空内阁,削弱儒家官僚议政权,强调皇权绝对化。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君臣共治”,而张居正需要快速推行政策,认为儒家士大夫的谏诤阻碍效率,二者矛盾不可调和。

虽然魏广德已经来到这个世代多年,但是思想多少还是受制于后世,对于儒家这一套,他一般都是以旁观者身份在看待,并未切身体会儒家治国这一套的重要性。

魏广德感觉不到,以前也没看到过关于张居正教育改革的背景,自然是完全不知道的。

不过晚上在魏府书房里,魏时亮才把谜底给魏广德揭开。

诸子百家学说各异,魏广德以前也就是历史书上看到过,但是对所谓的“百家”,如果不过看过一些影视剧,他是根本不知道除了儒家、法家外,还有墨家的。

至于百家的其他“家”,魏广德在后世根本就说不清楚还有其他哪些。

就算到了现在,因为千年来独尊儒学的原因,其他的学说书籍市面上也是不多。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和道家,至于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等,早就不为人知,甚至许多已经湮灭在历史洪流中。

而此时,因为入职刑部,所以对这些有所涉猎的魏时亮就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

“先秦以法家治国,设置苛刻条,但秦二世而亡。

汉初采用的是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这在恢复经济方面有效。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需要加强,黄老思想可能不再适用。

这时候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巩固统治,然后是董仲舒出现。

他是儒家学者,可能希望提升儒家的地位。

同时,他的思想融合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央集权的理论体系,比如“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这对皇帝加强权威很有帮助。

如果放在正德朝以前,魏时亮绝对也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这在儒家学派人眼中,魏时亮的话可谓大逆不道。

毕竟,千年积累,早就给儒家人一种感觉,那就是儒家才是正统。

理学和心学,虽然都传自儒学,属于儒学的分支,但是因为心学的出现,也让读书人心里多少对于儒学的正统有了怀疑。

特别是魏时亮所在的刑部,说到底那就是个法家衙门。

民间老百姓所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其实就不属于儒家之言,而是属于法家商鞅所提。

“再者,汉武帝时期面临诸侯国问题和外部匈奴威胁,需要统一思想来强化中央集权。

儒家强调的等级制度和忠孝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减少内部矛盾。

还有对其他学派的压制,法家虽然有效但过于严酷,墨家和道家不利于集权,无法满足汉武帝所求。

通过罢黜百家,可以消除不同的声音,确保思想的统一。

此次首辅所为,其实就是为此。”

魏时亮开口缓缓说道,“我听说下午都察院那边,为此争吵激烈,重点其实就在此。

之前考成法推出,民间就以为此政是“以事功代德行”,违背孟子“民贵君轻”理念,心学称其以权术灭道统‘。”

江治这时候插话道:“下午听闻六科遵照首辅之意,向各省发出了旨意,让各地巡抚立即清查下辖所有书院,重申禁止讲学等事务,工部议论都以为六科已经臣服在首辅权柄之下。”

“是啊,所以大家都看向了都察院,现在敢向首辅开炮的,也只有都察院了。”

大明的朝臣其实惯会见风使舵,打第一枪的,一般都是科道言官,毕竟他们有权“风闻奏事”。

只有言官出手,其他衙门的官员才会跟着上奏。

毕竟,前面有人顶着,谁会愿意拿头上乌纱不当回事儿。

魏广德听了他们一番大道理,虽然让他触摸到张居正发动此次改革的真正用意,但魏广德现在最关心的还是,朝臣们对此的反应。

此刻,他的视线投到谭纶身上。

虽然在朝廷的时间,他比谭纶长的多,但是入仕途的时间,谭纶却是他的前辈,或许在分析人心上,会比自己高明。

于是,魏广德对谭纶说道:“子理兄,你看今日之事,朝中会不会翻起滔天巨浪?”

别看一下午没有什么奏疏出现,可是魏广德相信,如果有人选择上奏,那比如要经过一晚上发酵。

他们不仅需要联络更多志同道合之人,自己草拟奏疏也会反复斟酌修改。

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上奏,那肯定是在明日。

听到魏广德问起此事,谭绝不仅揉揉发胀的额头说道:“此事,之前我就想过,朝廷里肯定会有不少人上奏反对的。

今日都察院就可见一斑,他们最后并没有争出个子丑寅卯来。

而且,虽然都察院是关着门来争执,这时候必然有许多人会和同乡好友联系,一起商议探讨。

只不过,我观首辅大人,既然已经强行推动此事,断然是不会轻易放弃,定然会执意坚持己见。

最关键的还是,京师官员,虽然大半来自江南,可北方官员亦有不少。

此次首辅之举,明显是针对心学。”

谭纶说道这里,不由得环视众人。

要说魏广德这帮人里,谁是心学门人,这个还真不好说。

因为他们几个人,似乎就没一个人说过自己是心学门人。

只是江西那地界,谭纶心里也清楚,在那里学习的读书人,就没人没看过心学著作的。

见他视线扫来,魏广德等人自然知道他的意思,都是轻轻摇头。

见到几人的表态,谭纶才笑道:“如此就好理解了,善贷之前只以江西读书人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

在江西,不说那四大书院,其他书院也是多如牛毛。

就比如南昌、吉安等地,为何我江西文峰鼎盛,还不就是因此。

你我认为要是禁了书院,读书人怕是都会闹腾起来,只怕会搅动天下。

但除了两京和我们江西、浙江,这心学又有多少门人?

比起传承百年的理学,心学总是要若上一筹。

张江陵怕是就算准了此点,也就是让朝堂上那些心学门人会激烈反对。

而对于理学来说,他们已经不需要书院反击对手,朝廷要真关闭书院,那心学传播的途径就等于被切断了,此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儿。”

“子理兄的意思是,朝廷里大部分官员会支持首辅的决定?”

魏时亮皱眉问道。

今日议事,魏广德只找来了谭纶、江治和魏时亮三人。

本来劳堪也是可以来的,可他人还在江西老家。

在浙江办差完成后,他就上奏以身体有恙为由请假半年,直接跑回家省亲去了。

谭提出的观点,让魏广德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可不就是这样,他以自己的角度考虑,就认为大部分读书人都会反对,也都应该反对。

毕竟关闭学院,就等于断了学子上进之路。

可他却忘记了,此次新政最受打击的,其实不是朝廷里占大半比重的理学派,实际上他针对的是那些四处宣扬心学的心学派。

在他们聚众讲学的过程中,不仅宣传心学观点,还褒贬时政,对张居正更是口诛笔伐。

当然,其中不乏有致仕,罢免官员参与其中。

毕竟,大家其实各有目的。

被致仕和罢免的官员,对张居正是当然的不满,那些心学门人大肆贬低张居正正好和了他们的心意。

他们愿意为这些人站台,并且提供资助。

至于心学好还是理学好,其实对于当过官的人来说,心里早就有答案。

“子理兄,你这话我就想明白了。

或许会闹腾两天,但绝对不会整出大事儿来。”

魏广德苦笑道。

谭纶只是微微点头,不过脸上还是一副郑重表情。

至于江治、魏时亮两人,也都想明白了。

他们和魏广德一样,思想没有跳出江西,依旧是以江西读书人的想法去考虑天下读书人。

要说现在天下读书人心学、理学是二八开的话,那在江西,几乎已经达到四六开,许多江西学子都把心学看成至圣之言顶礼膜拜。

王明阳对江西的影响力太大了,绝不是后世可以想象的。

谭纶能想到这些,还是因为他出仕后就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做官,这些地方心学也很泛滥,但远没有江西这边厉害。

由此,他能从理学门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直接把官员分割开,而不是当成一体的读书人。

“不过,首辅搞出来这事儿,以后怕是要背上骂名。

在他倒台后,理学可不会记他的好,只会以此大肆贬低于他。

只能说,张江陵真的异于常人,能为人所不能。”

谭纶接着又说了一句。

“其实,叔大兄还是一心为国的。”

魏广德这时候也为张居正开脱道。

“是啊,考成法对朝廷有利无可辩驳,那些反对之人,不过是跳梁小丑,以为别人不知道他们的嘴脸。

可惜啊,有了功名,人就变了,变得市侩了。”

谭纶摇头,很是失望的说道。

忽然,魏广德感觉似乎这是一个机会,以前只是他和张居正私底下的一个承诺,貌似现在可以尝试着说一下。

毕竟,他所处的位置,对于张居正这条新政,似乎反应应该更激烈才是。

“诸公,对于张江陵,善贷一向很佩服,正如子理所说,能为人所不能。

且他这么做,严格说起来,也是毫无私心。

若是将来,真的是满朝倒张的时候,善贷会为他说句公道话,希望诸公也能助我。”

魏广德已经能看出来,等张居正完蛋的时候,他怕是天下皆敌的状态,甚至可能比严嵩的处境还要糟糕。

“善贷.....”

谭纶闻言,皱眉看着他,欲言又止。

“叔大兄是为了大明,并无私心。”

魏广德只是开口重复先前的态度,谭纶、江等人就明白了,不论张居正所做之事对错,他只是坚持张居正做的这些事儿,都有利于朝廷。

只不过,显然魏广德并没有意识到,真正左右对张家最后惩罚的人,并不是当朝首辅,而是皇座上端坐的皇帝。

“这个以后再说,先说眼下吧。”

谭纶叹口气,不想和魏广德继续讨论这个事儿,而是继续说道:“这事儿,我江西官员多半是会反对的,今日没有表态,也就是之前递了条子过去,才让他们暂时避开。

但是,这怕不是长久之计。”

“告诉他们,这是内廷的意思,有利于维护皇权稳定。

至于他们,地方上会有办法敷衍的。”

魏广德开口说道。

这话,也就是为了先稳住京城里的老乡,让他们别掺和进去。

万一事儿闹得大,说不得有人被拉出来立威。

福建那边丈量田地正如火如荼,眼看着很快全国就会推开。

按照之前张居正的表态,那就是从京城开始,由北向南进行清丈。

宗室、勋贵放在第一位,要是敢反对,就先收拾这些人。

但是在收拾他们的同时,如果有文官跳出来反对,也是要被收拾的。

**院,就是为了避免学子聚会闹事儿,让他们在官学或者回家学习。

官学的学子,有各地提学管着,不听话革除功名,这个处罚杀伤力可是相当大的。

“那真到地方呢?”

谭纶皱眉问道。

“他肯定早有计较,对心学为主的书院,肯定是要禁的。

江西那边,让他们先关闭几年,等等再说。”

魏广德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