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350成功在望

隆万盛世 1350成功在望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15 23:16:2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陈?也是刚发现一个情况,金鹿号上的大炮位置和俞大猷想法一样,都是两舷装炮,便于集中火力打击敌人。

而此前不管是明军还是西班牙人,他们都习惯在船头船尾布置火炮,两舷装炮较少。

他那知道这个时代各国海军,其实一般都还是在船头船尾布置火炮,就算是商船也是这样。

在两舷装炮的只有一类人,那就是海盗。

海盗不会从正面冲向肥羊,而是会利用速度优势从侧面缓缓追上目标,然后强行登船。

如果从前方或者后方,那交汇的点就那么一次,时间还很短,一旦错过就很难再追上。

所以,把炮放在侧,就能让船上的大炮在靠近前先打一炮,给敌船制造伤害,甚至吓破胆,后面就好操作了。

实际上,这时代大部分海军将官其实还是沿袭了陆军作战的模式,喜欢把大炮放在船头,正面轰击敌人战舰。

若是不能把敌人打退,那就接触战,直接强行登陆对方战船,直接俘虏敌人,还能得到一条完整大船和船上的物资。

至于俞大猷为什么没有传统将领这样的看法,还是得益于他在大明南北都有作战经验的影响。

大明的战阵都是传统战阵,也就是正面应敌,演化到海上战舰就是传统模式,在船头船尾布置大炮进行轰击。

可是在草原上,蒙古骑兵正面冲击大明军阵其实很少见,那都是击溃明军军阵以后才会开始的追杀。

当迎战结阵明军以后,蒙古骑兵一般都是围着明军军阵游弋,用箭雨不断打击军阵中明军士卒,破坏他们抵抗的士气。

一旦士气被破,出现一个逃兵,整个完备的明军军阵就会瞬间崩塌。

然后,他们就可以肆意屠戮这些士兵。

蒙古骑兵这样兜圈的战法,对俞大猷形成现在的海战模式影响是很大的。

因为明军的军阵,受限于远程火力的数量,往往只能针对一面或者有限的三面。

毕竟,如果要同时对各方进行攻击,火力分散太严重了。

所以,面对蒙古骑兵这种战法会很被动。

军阵变换却是很难,稍不小心可能军阵就散了。

于是,当蒙古骑兵游弋到军阵后方时,明军几乎无法对敌人进行反击,只能被动承受伤害。

这也是小规模明军军阵根本无力抵挡蒙古骑兵的原因。

顾头不顾腚,迟早都要被箭雨打崩。

俞大猷就是把海军战舰效仿蒙古骑兵,围着敌船游弋,这个时候船头船尾布置火炮可就不行了,火力太弱,利用船舷布置火炮,打击威力更大。

当然,这也是看到夷人商船受到的启发。

夷人商船虽然也在船头船尾布置大炮,但是船舷也开了炮窗,这是面对海盗打法不得不做出的应对。

不过这在俞大猷眼里,却仿佛看到了骑兵作战的影子。

而此时,欧洲大陆的传统强国们的海军将领才刚刚结束舰首大炮是否需要更远射程的争论。

是的,在他们眼里,如果战舰上大炮射程足够远,那么在接近敌人,进入惨烈接舷战时,舰首大炮可以多打出一轮炮也是对敌人的一种伤害。

实际上,在他们的交战历史上,舰首往往只能打出两轮火炮,就会马上进入惨烈的接舷战。

这不仅是因为这个时代火炮射程有限,还因为火炮装填缓慢,难以持续多轮进行打击。

而在二十多年前,威尼斯海军司令才在给手下战舰船长的作战手册里提出,避免试图在远距离上持续射击而应该在近距离进行一轮决定性的齐射的理念。

但是就算如此,这样的战术也是以传统作战模式下进行的选择。

更先进的,让舰队列成纵队实施舷炮攻击的战术其实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在欧洲,这种战术都还不成熟。

基于明军庞大的福船船队,在俞大猷的作战设想里,也是只把炮舰组成类似明军骑兵的构成,游弋在明军福船为主的军阵外,围绕敌军战舰进行侧舷炮打击。

其实,就是骑兵战术进入海战的变形,起到骚扰、破坏作用。

最终决胜的,还是靠福船和敌船进行的接舷战。

而这其中,多少也受到魏广德影响。

在和俞大猷的书信里,魏广德就提出布置大量火炮在侧舷,可以快速对敌船进行集火打击。

这种想法很简单,但是在当前的造船技术上要变成现实,其实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下来的,特别是大明的造船技术。

面对大明水师里大量的福船,魏广德也很难让水师接受这样的战法。

毕竟,福船的结构决定了,它更适合在船首船尾布置大炮。

不过即使如此,俞大猷还是在大明的多种船型里找到了适合侧舷布置火炮的鸟船,将其变为现实。

使用骑兵战法,也和鸟船的航速快有关系。

应该说,明军将官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

陈?在注意到从未出现过的金鹿号上,十多门大炮布置在侧舷,就让他想到了俞大猷推动的炮船计划,也算是有敏锐的嗅觉了。

“大人,那份英格兰女王的国书,是否要尽快送到京师去?”

本来应该是逐级汇报的,陈?应该先把书信交给俞大猷,由他上报朝廷。

可是现在,俞大猷虽殷正茂出使西洋,估计最快也要一年后才能回来。

可这国书放在手里就有点烫手了,总不能拖延一年才送到京城去吧。

揉揉额头,陈?终于还是下定了决心。

别看一开始收到英格兰女王书信陈?还很高兴,想到大明威名远扬,即便是欧陆一个弹丸岛国都知道大明,但现在该怎么处理,可是让他这两天费尽心思。

“派一条炮船把书信送到浙江去,然后飞报京师。”

感觉这封书信的重要性,陈?没有选择派出速度、适应性更好的蜈蚣船送信,而是决定派出炮船送信。

用炮船传信,不仅速度上受影响不大,最主要还是安全。

还是那话,虽然南海上大股海盗已经被消灭,可小股海盗依旧存在,陈?也不敢冒险。

“是,下官这就去安排。”

身后将领急忙躬身道。

“老爷,甘州有书信送来。”

芦布快步走进值房,在魏广德身前小声说道。

“哦,拿给我看看。”

魏广德抬头说道。

芦布把一份密封的文书双手递到魏广德手里,只是看了眼封口,盖着甘肃巡抚官印,这才撕开封口取出里面的书信。

拿出书信只是看了一眼,魏广德不由得轻轻“咦”了一声。

书信不是甘肃巡抚侯东莱写的,而是索南加措所写。

快速浏览书信内容,原来是南加措前往甘州弘扬佛法,侯东莱对他隆重礼敬供养,让索南嘉措受宠若惊。

索南嘉措于是就从甘州写一封信,信里表达了他对万历皇帝的祝福,并希望能够保持朝贡关系,愿意劝说俺答汗退出青海地区。

显然,侯东莱的设想实现了一部分,索南加措对明廷的示好做出了良好的反馈。

文书里,还有甘肃巡抚侯东莱的奏报,魏广德也看了眼,脸上浮起喜色。

思考片刻,魏广德就拿出一张纸条快速票拟,“渠西行劳苦,驭房酋之机已现,望竭忠尽力,为朝廷谨守疆场”。

写好一张条子,魏广德又拿出一张快速票拟,“藏僧求贡事,诚制驭房酋之一机。承示即入告主上,已荷俞允,其回赐诸物,皆命内库送不?阅过乃发,圣德柔远之仁,可谓并包无外矣。”

这会儿魏广德没有继续看书案上各省奏疏的兴趣,端起茶盏轻啜一口,这才放下。

想想,就拿起甘肃来的书信和自己的票拟起身,对芦布说道:“我这儿去首辅那边,有事儿可去那边知会我。”

“是,老爷。”

芦布躬身,等到魏广德绕过书案走出值房,这才紧随其后出了屋子。

魏广德快步到了张居正值房外,对着门口书吏说道:“进去通报一声。

“魏阁老请稍后。”

那书吏急忙躬身道,随即转身快步进了值房。

片刻后,那书吏出来请魏广德进入,魏广德大踏步走进了首辅值房。

“善贷,可有事来此?”

虽然知道这个时候魏广德过来肯定是有事儿,但张居正还是客套一句。

“叔大兄先看看吧。”

魏广德把甘州来的奏疏和索南加措的书信一并递到张居正面前,“善贷已经做了票拟,叔大兄也看看是否恰当。’

“好。”

张居正答应一声,快速翻看手里文书,脸上喜色也渐渐更浓。

“侯东莱的计策成功,有索南加措发声,想来青海的俺答汗应该会很快回到草原去。”

张居正笑道。

“接下来建庙之事,是否应该马上展开。”

魏广德笑道:“明年,索南加措应该就会去草原宣扬佛法,沿途先把那三座寺庙建起来,京城挑选的高僧,也一并派过去,虽索南加措一起进入草原。”

礼部早就挑选了京城的喇嘛,也往草原送去了一批,这次魏广德打算把那些愿意去草原弘扬佛法的喇嘛都送去。

说实话,一开始魏广德以为这些喇嘛会不愿意离开繁华的京师,不会去草原上传教。

只是让魏广德惊讶的是,礼部甫一向各喇嘛庙传达消息,报名去草原的喇嘛却是争先恐后的报名,想要争夺这个机会。

让芦布打听以后魏广德才明白,这些喇嘛为什么会放着好好的四九城不待,而积极想往草原跑。

不是因为传教,而是因为去了草原,就有机会见到上师,也就是索南加措。

对于格鲁教弟子,索南加措的地位无疑是最崇高的,在喇嘛眼里,这就是活在人间的真神,如果能被摸顶赐福,好像就是他们能得到的无上荣光。

即便是数百年后的今天,在西藏依然能够看到,跪拜着爬行朝圣的信徒。

跪拜着爬行的朝圣过程被称为“等身大礼”,这是藏传佛教中最虔诚的朝拜方式之一。

等身大礼的朝拜者通常是沿着一条直线路线,跪拜前进,全身匍匐在地,双手向前伸直,整个身体呈现出一种完全臣服和敬畏的姿态。

在朝拜过程中,他们还会不断地磕头,叩首,表示对佛祖和菩萨的敬仰和祈求。

这种朝拜方式被认为是最为虔诚和神圣的,因为它不仅需要朝拜者付出巨大的体力和精神代价,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朝拜者对佛法和众生的无限尊重和崇敬。

想想,后世文明高度发展的时候还有这样的信徒,就更别说现在了。

没有后顾之忧,魏广德自然大手一挥,只要愿意去的都可以报名,只不过人数太多不能一次性都送进草原。

现在貌似机会来了,把这些人送到边镇,让他们沿途迎接索南加措,随他一起进入草原,既可以展示朝廷对索南加措,对格鲁教的重视,也能壮大索南加措的声势,方便他快速提升在草原的影响力。

特别是这些人到了草原后,在京城的生活习惯,多少也会对蒙古人产生影响。

其实,这给时代寺庙僧道的生活水平是很高的,他们不缺有钱人的供养。

如果没有这些人,魏广德想要在草原上大兴寺庙的计划,怕是还很难成功。

但是有了这些人,让他们用京城寺庙的规模去要求草原上也兴建类似的寺庙,一旦形成规模,不仅能大量消耗草原上青壮的数量,还会耗费大笔钱财。

张居正自然也明白,侯东菜和魏广德的计划眼看着成功在望,接下来慢慢引导就好了。

“好,都很好。”

张居正乐呵呵说道,魏广德的票拟他看了,没觉得有什么,侯东菜那边只需要鼓励一番,至于索南加措那里,朝廷给些赏赐,再让魏广德给索南加描写封回信就妥了。

“善贷,既然上师如此上道,求些上次是应该的。

到时候你代表内阁写信回给索南加措,另外给侯东莱传个话,让他务必促成索南加明年动身前往草原。”

张居正说完,魏广德就点点头,“户部那边,还请叔大兄知会一声。”

“放心,能够用银子解决的事儿,自然比流血好。

这点大是大非,户部上下都是懂的。”

张居正说道的自然是虽然花了朝廷的银子,但可以免除刀戈,也相当于为朝廷省了银子,怎么看都不亏。

“对了善贷,我这里还有份奏疏,你也看看吧。”

说完,张居正把一份奏疏递给魏广德。

魏广德面上还挂着喜色,接过来只看一眼脸色微变,“施观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