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352绝了这门生意

隆万盛世 1352绝了这门生意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18 11:18:4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现代人每到冬天,总能在温暖的室内享受着空调、暖气带来的舒适,一群朋友围着火锅,身上裹着厚实的羽绒服,喝着热腾腾的饮品,冬天似乎也没那么难熬。

但在古代,每一个冬天都像一场生存考验,特别是对那些贫苦的百姓来说。

翻开历史文献,古代的冬天到底有多冷?

根据《二十四史》记载,当时的气温普遍比现在低三到五度。

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在缺乏现代取暖设备的情况下,这种寒冷足以让人难以承受。

《宋史?五行志》就记载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元?元年的冬天,京城地面冻结的深度达到了一尺五寸。

北方的情况更为严峻,极端天气下,气温能降到零下二十多度。

《齐民要术》中提到“三九四九冰上走”,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严寒。

冬季从立冬到立春,整整四个月的时间里,北方地区几乎天天滴水成冰,河面上的冰层能厚达半米。

这样的低温环境下,没有空调暖气,没有羽绒服,甚至棉衣也是明朝才逐渐开始流行起来,那他们是怎么过冬?

有钱人,自然可以围坐火炉取暖,而百姓并没有太多钱,用不起许多的炭火。

而在室外呢?

在北方,有钱人主要依靠动物皮毛取暖,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就只能穿上一层一层的衣服,用这种方式保暖。

除此以外,严寒天气下,他们还要忍受因为低温导致物价上涨的影响。

毕竟,气温太低,对商品运输也造成影响,商家也会在店里烤上火炉,这些成本也都会打在商品售价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句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很形象的表达了唐朝时期人们过冬的描写。

虽然很多人说那是反应了阶级生活的巨大差异,贵族酒池肉林,而百姓衣不遮体,食不裹腹。

要知道,杜甫既不属于中唐诗人,也不属于晚唐诗人,而是属于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

写出这句诗时,还是盛唐之时,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还要等到两年后才爆发。

而在当时的北方,已经出现“路有冻死骨”的情形,这不是写意的诗句,而是写实。

为此,魏广德专门询问了顺天府那边,询问这些年来京城及周边冬天的情况,得到的回答让他动容。

按照顺天府回答,每年京师冻死百姓不过百计,对于几十近百万人口的京城来说,似乎数字并不大。

不过,顺天府也不敢完全遮瞒魏广德,最后补充一句,那就是街头流民、乞丐并未计算在内。

实际上,冬天被冻死的人中,这部分底层百姓根本不被官府在意,也是其中最多的。

而对此,往年顺天府上报也只会以“死者甚众”敷衍,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具体计算数字。

也就是只要冻死没有上万,就不会使用“万计”这个词。

为此,魏广德专门给顺天府下文,让他们在冬季到来之前收集大量煤炭存放在一些特定区域,为百姓提供免费供暖。

后世北京四周的山多是光秃秃的,其实在明初,这里还是青山绿水的景色。

只是,乍然间北京城成为大明帝国的都城,而冬天取暖消耗大量燃料。

这年头,老百姓习惯性还是用烧柴为主,于是城外山上的树就被大量砍伐成为燃料。

为了保证北京皇宫及各衙门所需的巨额柴炭,官方选择了林木较多的太行山北段,于宣德四年设立了易州柴炭厂,当时称“山厂”,派专人管理柴炭的采烧。

山厂衙门最初设在保定府易州,柴炭也多在易州沙谷等山厂开采,但自宣德五年起,至正统十四年,“取用已久,材木既尽”,于是在景泰元年初,移厂到真定府平山、灵寿等处采烧。

后来考虑路途遥远,怕影响京师供应,到天顺元年,再次把山厂移回易州城西北二里的地方。

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五州,直隶顺天、真定,保定三府,山东兖州、青州、东昌、济南四府,负责派出采柴烧炭任务的人员,所辖砍柴夫的名额,由上述衙门分派,这些府州共佥差砍柴夫,

合计每季25855名,四季共十万名。

此外,还有运送柴炭赴京的抬柴夫,共有2000名。

如此浩大,工部在山厂部堂,设督理侍郎一员总管其事。

同时,宫廷及各衙门用木炭是很讲究的。

但正是由于他们的讲究,木材的消耗量大增,致使京畿附近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魏广德过来的时间还是晚了,若是在正统年间或许还有补救措施。

后世的大风沙尘暴天气,其实在明朝就已经出现,只不过没有后世严重。

嘉靖年间,因为周围森林资源遭到砍伐等诸多原因,北京的木柴价格大涨,每万斤要银15两以上,木炭则要银45两以上。

而京城近百万人口冬天少不了那玩意儿,于是在嘉靖朝逐渐放松了对西山煤场的管控。

要知道,在明朝对开矿是非常严格谨慎的。

为此,魏广德专门对西山煤矿进行了管理,一方面放松对煤矿的管制,另一方面也对矿主加强监督。

还是那话,大量矿工聚集,稍有不慎可就闹出民变,这还是在天子脚下。

为了减少麻烦,监督矿主就是当务之急。

矿税要收,该发给矿工的银钱也不能少。

在魏广德手里,拖欠矿工工资,那是想屁吃,自己参股的商会进入这个市场,难道还允许他们给自己拆台。

这也导致今年冬季,四九城煤炭供应大增,煤价较之往年多有不如。

借此机会,魏广德要求北方官府分别采购一批煤炭,在冬季设定公署,免费提供被百姓取暖,避免百姓,特别是流民出现“路有冻死骨”的场面。

对于这笔开支,魏广德只是以“皇帝大婚在即”一句话,轻飘飘就带过去了。

“老爷,京城划出的几处采暖所已经囤积数十万斤煤,想来应该不会出现大量冻死人的场面了。”

芦布翻出早前顺天府发来的公文,小声对魏广德说道。

数十万斤煤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价值也不过几百上千两而已。

“够那些地方一个冬天的取暖吗?”

魏广德皱眉问道,他对这些还真没太多研究,毕竟家里准备焦炭可不是他在主持,家里有专人负责此项采购。

“这个......顺天府只会汇总几个县衙报上来的数字,具体够不够我还真不知道。”

芦布不敢隐瞒,小声回报道。

“我写个条子,明日你带上几个人去顺天府,让他们带你去看看,计算一下。

往年没人管就算了,今年既然我想到这个事儿,自然不能无功而返。

去看的时候告诉下面那些人,这项开支以后每年都要做,每年冬季前务必报上数字来,就说我会让人下去监督的。

至于其他府县,让户部派人去督查一下。”

魏广德想想,四九城或许能够管一管,可其他地方,还是得让衙门出面,他贸然插手也不好。

“哦,是,老爷,那我尽快安排下。”

芦布急忙点头。

这出去查看,他是代表魏广德,自然不能把差事儿办差了。

就算这数量有些出入,但也不能出入太大,不然自家老爷面子上也不好看。

另外,他

天怕是回不来,可不得把门口的差事找个舍人来做。

“下去吧。”

魏广德写好条子交给芦布,挥挥手,这才拿起桌上奏疏看起来。

今天的差事儿还是要做完,就算这些奏疏大多无甚意思。

芦布出门不过半盏茶功夫,魏广德也只看了两本奏疏,门口脚步声响起。

魏广德抬头看了眼,芦布已经带着曾省吾进来了。

“三省,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魏广德放下手里奏疏,乐呵呵起身冲他拱拱手道。

“我的次辅大人,我这可是专门来向你禀报大事的,那还要风,我自己就眼巴巴给你送来了。’

曾省吾急忙还礼,嘴上也说道。

“请坐,芦布,上茶。”

魏广德转出书案,引着曾省吾在会客室坐下。

依旧是木椅,只是天气凉下来后,魏广德让人给每张椅子加了个软垫。

魏广德不是没打算弄沙发,不过这年头大明的铁料不行,搞不出弹簧。

没那东西,沙发也就别想了。

都说万历中后期国内的火器大家就搞出来燧发枪,其实那东西或许真能做出来,但是成本怕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普通铁好炼出来,可弹簧用的钢可不容易搞。

魏广德也不清楚毕懋康搞出来的燧发枪那机簧到底怎么做的,但想来也会很费劲才弄出少量可用的。

等两人坐下后,不等芦布上茶,曾省吾已经从袖子里拿出一份文书递给魏广德,嘴里说道:“善贷,这是旧港守备陈?发到京城的文书,说什么谙厄利亚有使者到了旧港,还说他们是奉谙厄利亚女王之命进行环球航行探险

的。”

“谙厄利亚?女王?”

魏广德听闻后,脑海里急速运转起来,想知道这个“谙厄利亚”到底是后世的哪个国家。

其实,虽然一战和二战对欧洲政治格局影响很大,但大体上那几个国家还是都差不多出现了。

而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对他们的名字采用“音译”的方式,难免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文字,读音也各不相同。

魏广德接过文书,并没有看德雷克带来的女王书信,都是字母,魏广德其实也看不懂。

当然,这也只是魏广德以为的,反正早前听说过外国分成古代和现代,意思就是差别很大。

不过如果魏广德仔细看那份所谓“国书”还是会看到许多熟悉的单词。

实际上现在英国使用的英语就是早期英语,而不是古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的差别并不大,是能连蒙带猜阅读的。

“谙厄利亚,思可齐亚,洗百尼亚,岛国,女王......”

魏广德看的是陈?多番打听,包括从德雷克嘴里,还有通过其他英国水手的话语,拼凑出来此时英国的大致情况。

看了这些拼凑出来的东西,魏广德心里其实多少已经猜出这个“谙厄利亚”是哪个国家了。

谙厄利亚,思可齐亚,洗百尼亚,实际上就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在万历中后期所著《坤?万国全图全图》上可见。

后世的英国,国名全称叫做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Ireland,简称为Britain,中文应该翻译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王国联邦或者王国”,但全称中并没有简称中的“英”字。

之所以后来中国称其为英国,实际上鸦片战争中清朝战败,英国人自称“大英”,英国之名才被中国人接受。

看完书信,魏广德当然是万万没想到万历年间英国人就已经跑到这里来了。

他知道英国传奇海盗,但绝对不记得这个人叫什么,这会儿魏广德还在思考“无敌舰队”是不是已经被英国人打沉了。

明朝驿递属于兵部管辖,所以这文书还没送礼部,按说应该是交给礼部才对。

不过魏广德没多理会这个事儿,翻看后面的内容,嘴里还是说道:“之后还是将其抄录递送礼部一份,尤其备案。”

“明白,只是事关海外,又是个以前不知道的国家,所以我就先拿过来给你看看。”

好吧,魏广德虽然不管礼部,但这几年涉及外交的事儿,貌似也是魏广德在处置。

现在的大明,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世界了,他就是这个时代的“懂王”。

“谙厄利亚这个事儿,兵部给旧港,包括缅甸那边都要发文,如果有他们的使者到来,一定要安全送到京城。”

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对于欧洲格局影响巨大,英国也是这个时代欧洲搅屎棍。

想到英国,魏广德就想到鸦片,还有就是制造鸦片的罂粟,然后就是美丽的罂粟花。

罂粟,其实唐朝以前就有,只是当做药少量使用,不像英国佬直接把生意做大,终于是搞出了毒品这个产业。

毒品,万恶之源。

有魏广德在,罂粟......

想到那东西,魏广德还是摇摇头,自己的商会不能做这个生意,就算是往国外卖也不行,他可不想成为后代嘴里的“鸦片大王”、“十六世纪大毒枭”。

不仅不能做,还得把罂粟的毒害稍微透露些出去,先绝了这门生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