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359捂盖子

隆万盛世 1359捂盖子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25 11:29:05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魏广德提出招募女真族人为大明守卫北疆,让谭纶、曾省吾还有一众兵部官员都是一愣。

此前,他们可都是把女真人当做敌人看待的,毕竟两边刚打完仗不到两年时间。

现在魏广德发现北疆辽阔,朝廷却安排不出人去守卫,就想到用女真族人去做这个事儿了。

面面相觑后,终于有人低声说道:“也不是不行,就是这甄别.....”

“是啊,不说甄别的难度,他们就是从北地逃难过来的,这时候又要把他们送回去,怕是他们也未必愿意啊。

“只能说勉强一试,那儿干附近还有许多野女真部族,都是当初不愿意南下的。

如果能带去一些女真人,想来官军过去和他们接触也会方便很多。”

说这话的显然比较了解那边的情况,至少是做过功课的。

又考虑到都是女真人,交流起来可能更加方便。

下面人的窃窃私语,谭自然也听到了。

魏广德这时候却是笑着摆摆手,继续说道:“我就这么个提议,兵部下来不妨和熟悉辽东、女真之人商议再定。”

奴儿干的一事,就因为他是定下的调子,现在看起来似乎大明因此要背上沉重负担,魏广德可不想再因为自己一拍脑子定下来个什么事儿,最后出现大纰漏。

“也好,下来兵部找人议议,最主要还是要看辽东那边的意见。”

谭纶点点头说道。

魏广德这点就很让他满意,这个时候谭纶甚至有些后悔在知道辽东出兵奴儿干所遭遇巨大困难的时候没有及时告知魏广德。

不过就算真告诉了,估计也就是想办法,还有就是北上的时间可能延后,会给戚继光留下一、两年的时间向北发展,做一些前期准备。

比如先占领怀德,把周边军报修缮一新后再分批往河送船。

至于就地取材造船,十年之内都不要想那么多。

虽然辽东山高林密,但新砍伐的木料几年内是不可能用的,又不是当柴火烧。

至于调木材造船,还不如按照戚继光想的办法,到时候直接开凿一条冰道,发动人畜和力把船拖过去简单。

等所有事儿都说完,兵部的官员也散了,魏广德还是没打算离开,而是坐在那里和谭纶、曾省吾随意聊天。

现在说韬略太早,再有几份辽东战报过来,就可以具体部署了。

之前所发布的命令,不过是为大战提前做的准备。

“善贷,刚才是不是遇到什么事儿了?”

等到曾省吾也告辞离开,值房只剩下谭给以后,他才小声询问道。

他算看出来了,魏广德似乎今天就没打算回内阁办差去。

“这几天我都泡在你这里办公。”

魏广德下意识看了眼值房大门,压低声音说道。

“嗯?内阁出什么事儿了?还是宫里有事儿?不应该啊......”

谭纶诧异道。

“别瞎猜,这几天文华殿也没我的课,就不兴我偷懒几天。”

魏广德笑着打断谭纶的话头说道。

“这不像你的作风。”

对此,谭纶只是笑着摇头,末了说了句。

“IAJNA.....“

魏广德一阵轻笑,最后才说道:“张江陵进书院的事儿,现在下面已经推开了,地方上都不敢再延误了,生怕不了施观民的后尘。

“怎么回事儿?”

谭纶立即追问道。

“施观民辞官不干了。”

魏广德轻声说了句,随即就摇头苦笑道:“看似这是最好的结局,但实际上却是让内阁最被动的做法。

嫉贤妒能这个词,怕是不容易甩掉了,我还不如不去内阁,在你这里多几天清净。

“地方上奏疏多起来了?”

谭纶小声问道。

“差不多,据外面驿站的消息,今日南面来的奏疏比往日多了许多,估摸着南京六部那边会集体反对,应该是憋不住了。”

魏广德苦笑,但他也没办法,张居正这次是铁了心要打压学风问题,现在书院里确实风气很不好,不注重讲学而更喜欢评论时政,顺带还有官员。

“另外,福建那边也闹出点幺蛾子出来,说是有地方上因为工部量具损坏,所以就自制量具测量田地数量,据说有官员用小弓当大弓记录,凭白增加不少田地出来。

地方乡绅已经集体告到巡抚,布政使衙门那里去了。”

魏广德有小声透露道,“这个消息福建那边想要掩盖,你听了也别传出去。”

后面魏广德说的消息,谭纶也是第一次听说,说明京城里还真没有传开。

不过,这消息真能掩盖住吗?

谭纶表示深切的怀疑。

不过,其实京城官员都很清楚,或者说所有大明官员其实都很清楚,现在关于田亩的事儿,要是不翻开来说,自然什么事儿都没有。

可真要被人翻开了,那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儿。

“之前让江西各家都把该交的田赋准备好,就是因为这个事儿?

张江陵真要把这事儿闹开?”

要说大明的读书人,贪小便宜的习惯也不知道怎么养成的,到现在本来只是免役发展到现在免赋。

都说张居正改革功劳最大的就是推行一条鞭法,清丈田亩,但实际上真把他自己搞死的,还是因为他想驱散那团迷雾,把读书人自己编出来的免赋特权取消掉,只维持免役特权。

只不过此时天下田亩不是在宗室勋贵手里,就是在他们这些有官身人身上,大家其实都不愿意交。

这不是一点点银子的事儿,这是一笔长久的支出。

每年一点点,放一块可就不是一点银子。

而且,这事儿还不能闹大,要是让小民都知道了,他们这些“之乎者也”如此欺骗天下人,后果太大不敢想象。

在官员和士绅的一通骚操作下来,把本该他们承担的赋税分摊到百姓头上,让人凭白帮他们交了那么多年的税,放谁身上不闹心。

“张江陵坚持免役不免税?”

谭纶皱眉问道。

魏广德点点头,“从去年起,都得把该承担的赋役承担起来,所以我才让老家那边准备一下,免得被打个措手不及。

此时,徐阁老他们似乎还没答应,听说最近两地书信往来甚密。”

“按说,这税,其实该交的。”

谭纶叹口气,小声说道。

“是啊,我也觉得该交,本来朝廷就优免了杂役,连田地赋税也想逃脱,哪朝都说不过去。

还得是当初那些大人们玩的花,居然想出这个主意,关键我读书那会儿还真就信了,以为考取功名就可以免税。

这就是这一政策即便我们知道执行不对,可却没人敢说的原因,最多就是清者自清,自己把那份赋税交上,或者干脆就不给自己留什么田地,就比如那海瑞海刚峰那样。”

魏广德开口说道。

“对了,户部有人举荐,想启用海瑞复起,出任御史负责换帖银征收。

善贷,你听到消息了吗?”

谭纶忽然问道。

“有这事儿?我没听说。”

魏广德大为惊讶,他是知道张居正不喜海瑞,因为当初海瑞没给他面子,行事太过刚直。

“昨儿我听府里人说的,说是户部那边有主事提的这个事儿。

京畿附近牙行的银子本来许多都是直缴户部,所以收取换帖银倒是没遇到太大难度。

毕竟,都是从商人处收税,没人敢不缴。

可出了北直隶,天高皇帝远,说是征收起来就有诸多麻烦,户部打算请派御史专职此事。”

谭纶说道,“可能还在户部内部讨论吧,所以没奏到内阁去。”

“海瑞起复的话,至少得给他挂副都御使衔,怕是首辅不会答应。

Fit......

收银子这差事儿,除了他海刚峰,怕是被人还真不行。”

魏广德小声评价一句。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权利,魏广德现在钱多,自然不考虑偷税漏税这条途径发财致富,所以对于是否启用海瑞负责商税掌声,真没感到太大压力。

“钱财身外之物,朝廷其实还真需要他这样的来为朝廷生财。”

谭纶也不是个贪财之人,只不过和绝大部分官员一样,衙门里发的,别管是不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反正该收还是收,只是自己不主动参与搜刮。

毕竟,这都是朝廷发的俸禄,衙门发的补贴。

兵部“漂没”的饷银,别以为就是下面官员自己揣进腰包里,那其实大部分是进了兵部的“小金库”,定时按品级发放补贴给兵部官员的。

否则,真以为那些不在职位上,弄不到半点油腥的官员会心甘情愿看别人发出?

至于其他衙门,也都一样,只要做着官,就不会少拿这笔福利。

否则,大明的官员早就饿死光了。

这也是大明到了最后的中后期,贪腐已经是集体行为,已经达到法不责众的程度。

偶有人不愿同流合污反而会成为异类,遭到大家集体抵制,打压的原因。

当然,世上人千千万,也不是真就没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但那被叫做未进士,也就是有进士功名但没有被授官,他们大多选择纵情山水之间,远离官场尔虞我诈。

“那你打算如何谋划此事?”

谭纶小声追问道。

魏广德有急智,有时候能想到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解决棘手难题。

“他们做的,其实不过是假借百姓无知,不知道旨意上说的免田其实是优免役粮,而只以为就是免了这些田地的赋税。”

不得不承认那些人真是鬼才,朝廷颁布的《优免则例》中对官员“优免役粮”和“免田”进行故意混淆,不仅瞒过了天下百姓,还让后世人也都信以为真,以为当官就不交税了。

实际上,不过就是相互交换而已,把“优免役粮”折入田亩中,以“免田”示人。

魏广德缓缓说道:“此事,其实也把我等住了,就算想要拨乱反正也只会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我之前和叔大商议过,不如顺势而为,将朝廷的免役核算后,直接折为免田,甚至直接将官员俸禄的折色也纳入其中,计入免田之列。

比如我现在年俸千石,不过到手不过四成,六成折色,呵呵.....”

魏广德说道这里,不由呵呵笑起来。

说起来,明朝官员折色其实也有许多窍门在其中,不是后世以为一样的折色。

官员俸禄折色比例大致遵循“品级越高,折色比例越高”的原则,但实际价值因受到折色方式不同和市场波动,实际购买力变化其实很大。

比如魏广德的折色其实就是折银和布匹为主,都是需要用到的东西,虽然折色价格比市场价高,但还能接受。

而低品级官员折色少,甚至末流官员仅折色两成,也就是八成实发粮食,但其月俸也不过一石粮食而已,只能说保证饿不死。

但折色的两成可能给的就是宝钞等不值钱的东西,几乎等于无,具体就看府库里留下什么没人要的东西给你抵俸禄。

“以折色为标准的话,我年俸差不多少了四百多石,折合一万亩田地粮税。”

魏广德缓缓说道。

谭纶微微点头,大明税赋,上等良田一千亩每年粮税大约54石,说起来如果是一万亩上等良田粮税可达五百多石,但需要注意的是田地等级。

万亩都是上等田地,很难得,所以大抵上其中会有不少中田或者下田,算起来魏广德说的一万亩也差不多了。

“所以,我当初给叔大提议是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五百亩;外官减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进士优免田一千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三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

这个,魏广德私底下大致算过。

如果没有张居正清丈田亩,魏广德还不好直接提出免田之事。

本来就不交税,何来免税一说。

但是如果真按照张居正的意思,让士绅都把田地的税赋交上来,那就给他们一定免税额度,至少大家面子上也好看的,也可以把这桩大明所有有功名之人集体“贪赃枉法”的事儿给遮盖过去。

“朝廷正推行银本位,以白银替代禄米,以后每年定出一石粮食的银钱,官员自愿选择领取银钱或是禄米。

至于折色部分废除,算是百官对朝廷财政不足的捐献,实则用田地免税抵偿。”

魏广德继续说道。

“他怎么说?”

谭纶虽然不觉得魏广德用免税抵俸禄是个好主意,不过还得看张居正的态度。

“他没表态,或许还在考虑斟酌。”

魏广德洒然一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