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魏广德实际上已经深刻体会到要改造大明,其实最主要就是对财政动手术,重点其实就是在于税收。
只要国家的发展,朝廷能从中分到一杯羹,就根本不会出现末代皇帝穷死,只能自挂东南枝的结局。
而导致这一切的,其实责任并不完全在朱元璋头上,他当时制定的政策,是符合当时大明国情的。
大明最大的问题还是所谓的“祖制”,这不能动那不能动,让后面的皇帝即便知道有些“祖制”不妥,但是也没办法大刀阔斧的改正。
其实,所有皇帝里,真正有能力对此做出改变的,唯有嘉靖皇帝。
不过在最关键的时候,他面对朝廷面临的各种难题,选择躲在后宫修道成仙,而不是真正进行处理。
说到底,真正阻止大明改革的,是文官集团,他们的保守作风阻止了中国在这个时代的发展。
即便是张居正这样的人,也只能在大明原有制度基础上修修改改,而高拱更是想恢复明初的制度。
他们两个,其实都是被文官集团所不喜的人。
只不过高拱有些想当然,而且恢复明初对吏治的要求,无疑大大得罪文武百官。
当然就算不喜欢他,可是等大家面前出现同样一个敌人的时候,也不妨被推出来恶心下另一个敌人。
至于张居正,是真的为大明做了实事。
清丈田亩的成绩如果能够维持下去,其实未尝不是为大明续命,至少能保住朝廷有稳定的财政收入。
只是可惜,在反攻倒算一开始,清丈田亩的成果就被无情的抛弃,皇帝用这个无比巨大的利益,甚至关系到王朝命运的利益交换了百官和士绅阶层的拥护。
而魏广德的建议,其实多少和张居正想要恢复稳定的田赋税收相悖,虽然在魏广德看来,这多少可以缓解他和百官的关系。
是的,让进士和举人真正拥有免税田产,而不是如同以往,都是下面地方上胡搞瞎搞。
混到快散衙的时候,魏广德才离开兵部,直接回到自己的府邸。
魏广德一天时间都在兵部呆着,消息自然瞒不过人。
虽然辽东消息传来的时间很短,但已经在京城各大衙门立悄然传播开来。
“打探到什么消息?”
魏广德刚吃过晚饭,正坐在正堂上休息,旁边张吉拱手而立。
“就现在得到的消息,外面说的似乎都很乐观,没有出现因为蒙古人可能大兵压境而出现之前的慌乱。
听说,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些年经过老爷励精图治,大明官军战力已经今非昔比,完全可以正面击败蒙古人,所以京城里人心安稳,城外也没有出现向城内迁移的迹象。”
张吉在下面小声汇报下午到现在打听到的消息,换做嘉靖朝的时候,京城百姓已经是闹得人心惶惶了。
“呵呵,这几年北打女真,南夺缅甸,倒是把大明老百姓的精气神提起来了,也不算白做工。’
魏广德笑道。
其实一个国家是否强盛,除了国家武功大盛外,最主要还是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提高。
若是老百姓看到外国人就显得卑躬屈膝,那这个国家就还是个被殖民的土地,大家都还只是洋人的奴隶。
清末和民国时候就是鲜明的例子,那时候对上外国人,国人都是战战兢兢的。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香江,英资公司就可以凭借权势抢夺他们看中的华人资产,甚至用打白条的方式明抢。
“你去外面看着,江大人他们来了,你就直接请进来。”
魏广德下午就让人给工部递了条子,关于松辽运河的事儿,他要事先在私下场合和江治说一声,听听他的意见。
等张吉离开,魏广德也只是笑笑,就继续看起手里的书。
现在魏广德才算真正翻阅起当初从道观买回来的道家典籍,实在是闲得无聊了。
能搞到的杂书已经看得七七八八,宫里珍藏的《永乐大典》记载杂书的册数,他也大致看过一遍了。
而今晚,在关注京城官场风向的岂止是他魏广德,张居正和张四维也非常关注外面的议论。
进入内阁和在六部时候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需要时刻关注外面的舆论,为他们行政做参考。
不多时,谭纶和江治联袂而来,也不知道两个人是事先说好还是在路上遇到的。
迎他们进入书房,很快一副地图就铺在书案上。
“张吉,多几盏灯。”
魏广德吩咐一声。
很快,张吉就带着两个下人来过来四盏烛火,摆在书案边上,把桌上地图完全照亮。
“先前子理兄已经和我说了,打算在挖运河连通辽河和松花江。
说起来这个差事儿,对工部来说不难,可这里面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钱粮,二是辽东冬季四间太长,冻土可不利于开挖河道。
而不管在哪里,夏秋都是农忙之时,难以集结大量青壮劳役开河,朝廷会为此支付更多的钱粮。”
江治还没看地图,只是根据和谭纶的交流就想到两个影响工程的关键问题,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若是平时,工部账上有钱还好说,可现在工部已经开工的迦运河河段进行了一半多一点的工程,要完成还需要两三年,但是消耗的银子可不见少。
而剩余的银钱,还要南京、浙江等地造新式海船,也是一个巨大的消金窟,不断吞噬着银钱。
“工部有没有想过其他来钱的法子?”
魏广德忽然问道。
既然是没钱闹的,那就想办法生财才是,而不是考虑如严嵩那样,从别的地方拆借过来,帐还是那些帐,不过是变成拖欠。
至于想要节省些,还是不要想了,朝廷的差事儿哪里能节省下来银钱,不多花点出去,严重超支就不错了。
“工部收的造料银都是有数的,哪来的生财之道。”
江治苦笑,不过旋即想到什么,试探着说道:“别的就不说了,除非朝廷开放更大范围的海禁之策,想来能促使各地商人大量购置海船。
工部下面几个大船厂,说不得可以从中大赚一笔,补贴一下衙门的收入。”
“下面的船厂有那么多物料造船?”
魏广德吃了一惊,要知道几年前俞大猷为了搜集造船的木料,可是大费周章从广西等地运送材料到江南这边。
甚至,出兵大琉球,就是看中岛上参天大树,可以为水师造船储备木料。
俞大猷的请求,魏广德顺势而为就推了一把,算是把台湾岛真正纳入大明治下,比历史上中央朝廷正式统治台湾岛早了一百多年。
“大琉球上已经囤积了大量木材,经过这几年的炮制已经可以用了。
现在限制船厂和水师的,其实还是银钱,除非有大量造船订单进入船厂,否则工部很难筹集到足够的银钱支持松辽运河开挖,户部那边据我所知也没多少银子可以支用了。”
工部就是个花钱的衙门,平时和户部联系较多,虽然工部有一部分收入,但总量是被限制的,所以每年都要靠户部支应一些支出。
“晚些时候,户部那边送来条子,说他们已经划拨了粮草和饷银支应三屯营,是首辅那边直接过问的。
还说现在太仓库拉出这批银两后,也差不多空了,连还在铸造厂里新铸造的银钱那点利,都已经安排好用途了。”
谭纶也开口说道。
“呵呵。”
魏广德干笑两声,知道这是户部对此事有些不满了。
又打仗,他们能高兴才怪了。
而且这次拨给兵部的饷银,想来他们没分润到好处,所以才在兵部说这些话。
不过,魏广德很快还是思考起来。
朝廷没钱,还是得想办法帮朝廷搞钱才行。
张居正的清丈田亩,真要见效还要等上两年,到时候朝廷才有稳定赋税收入填补国库,而这两年时间里会冒出什么事儿来?
万历皇帝大婚的事儿,可以等远洋船队返回,用海贸之利来操办,想来以后朝廷应该不会拒绝下西洋的行动了。
“海禁,看来是得考虑再松开条口子。”
短期来看,似乎也只有在造船上赚银子。
实际上,这个时期最暴力的生意,除了抢占殖民地搜刮金银外,造船也是项非常赚钱的行业。
都知道海贸赚钱,那船厂老板造船为什么不自己干?
不仅没有风险,而且造船的利润丝毫不比海贸少多少。
不过,船厂要赚钱,确实得大环境支持才行。
“现在朝廷在福建有月港,那你们认为在何地再开发港口,发出船引最为合适?”
魏广德看看江治,又看看谭纶,严肃问道。
“如果只开放一地的话,怕是争夺会很激烈。”
谭纶开口说道,“广东、浙江,甚至南直隶的淮安、山东的登州也都是民船集散之地,贸易非常繁华。”
“是啊,想来沿海各省都会伸手抢夺,月港之利不小,每年可为福建赚到十余万两银子。”
江治也说道,“其实既然开放,不如就多开放几地也未尝不可。”
江治这就是为工部谋利益了,当初禁海,全国的船厂只有官办还保留,民间船厂早就废弃。
官办船厂也是因为还需要漕运,所以官府不是不需要造船。
而民间自然就失去了订单,民间船厂自然只能关闭。
船厂关闭,当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再办起来的。
别看那些海商有船搞走私,其实许多船都是旧船修修补补,还有就是在海外订造海船。
国内偷偷摸摸建造的也有,但成本极高,也就是仗着海贸利润恐怖,才有人这么操作。
现在大明一旦开放海禁,官办船厂这些年的收益会极为恐怖,几乎可以说根本不愁销路。
“一下子全面铺开也不行,到时候海上太乱,容易惹出事端。”
魏广德摇摇头,江治的算盘他懂,但不能答应,就算能赚钱也不行。
魏广德陷入沉思,谭纶和江治也都不说话。
其实他们现在也对海贸产生了兴趣,谁不喜欢赚钱,只是他们只愿意赚干干净净的钱,就像魏广德一样。
魏广德参股商行,做生意赚钱,虽然被士林不耻,但没人说他赚的钱不干净。
当然,魏广德其实也赚了不干净的钱,只不过已经被人无视了。
堂堂正正做生意赚钱,谭纶、江治也想要。
谁都不会嫌弃钱多。
特别是海贸赚外藩的钱,拿起来就更没有什么负担了。
参股海贸,那就需要船引。
怎么增加船引,可不就需要朝廷开放更多的港口。
其实他们和魏广德说这个事儿,也是来时路上江治提的,江西文峰鼎盛,但这也需要有经济基础。
不少老乡其实都想入股商会,做生意赚钱,魏广德已经给他们指明了道路。
虽然别人会因为眼红耻于谈利,但真金白银面前,谁会真的舍得。
增加开放港口,自然是应该的。
从隆庆开海到现在已经十余年,其间经历不少风雨,但也确实到了该继续发展的时候了。
偌大一个大明,不可能在本土只有一个对外的港口。
只是,如何利用这件事儿,让朝廷获得更多的利益,才是魏广德需要考虑的。
造船的暴利已经被工部要到了,这对他来说当然要支持,不管怎么说工部都是他坚强的后盾。
帮助工部,其实也是在为他笼络人心。
JUR......
后世国家发展阶段,工业生产是赚钱的。
随着生产力提高,产能增大,需要殖民地分销这些产品。
但是现在还不存在这个问题,不过这里面涉及到他分给勋贵和士绅的蛋糕。
抬头,魏广德一眼看见谭纶。
当初他和朱衡在台家庄附近买地,谭纶也有参股,只是不多。
.......
想到这个词,魏广德不由得想到后世最暴利的行业??房地产。
忽然,一个想法不由得出现在他脑海里。
造一座城,做为对外开放的港口,土地全部朝廷和内廷所有,不出售所有权,而是出租使用权,这样随着海贸的发展,朝廷可以持续获得其中的利益,不再局限于税收环节。
海贸利润大,就提高租金,以后海贸利润减少就降低租金,让朝廷真正获得海贸之利。
产生这个念头,魏广德自然而然就想到后世的东方明珠。
别误会,当然不是香江,那地方是机缘巧合发展起来的,真正的东方之珠此时不过还是个小县城。
松江府周围,找到合适的港口位置,圈起来建城,依托港口建仓储。
至于原来有主之地,直接用官地置换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