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394船厂

隆万盛世 1394船厂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29 00:40:3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老爷,这是草原商会今年发的分红,两千两银子。

屋里坐着的夫人徐江兰起身,走到他面前对他说道,说话间伸手为他脱去官服,递给身旁的丫鬟,又从另一个丫鬟那里取过便服为他换上。

魏广德今日散衙回到府里,都了后院进入正房,就看见屋中间放着两口箱子。

他还在纳闷,后院正房门外怎么有四个府里侍卫,一般侍卫都是在外院各处巡逻,是不会进入后院的。

“哦,之前不是说增加纺机,可能这两年就不分红了吗?”

魏广德一边换衣服,一边出声询问道。

“原来是这么说的,不过今年毛料卖得好,又有那帮勋贵上杆子送银子入股。

即便增加了工坊,还是有不少银子多出来,所以最后商量后还是说分两万两银子的红利。”

徐江兰不紧不慢的说道。

本来,魏广德就是出主意和打通边关节,再没有比他更合适做这个事儿的人了,兵部可是他在管着。

再有边镇守将,大多和勋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发话,那些带兵的将领自然不好阻拦。

有了权利入股,魏广德直接分得了两成干股。

只不过,随着毛纺织品的面世,早知道此事的勋贵也就异常热心,之前就和托定国公徐文璧来商谈过入股的事儿。

为了让勋贵的实现从土地转移掉商业上,魏广德答应了他们的入股。

当然,这种A轮融资,代价自然不菲,高溢价是必然的。

大量股本的涌入,让即便草原商会正在大肆扩张工坊,也有了巨量的现金储备。

钱堆着干嘛,还不如直接分红。

当然,因为这些勋贵的入股,魏广德的股本也被稀释,现在已经只有一成份子了。

“霍掌柜他们算过账,以后每年两万两银子的分红可以打底,如果利润多,商会又没其他大的支出,还会多分一些。”

徐江兰又说道。

虽然她不会在外面抛头露面,直接和那些商人接触,商谈生意,那是府里管事们的活儿,但具体情况她那里都有一本账记着。

男主外女主内,大抵就是如此,府里的东西和对外投资,虽然魏广德张罗,但最后都是交到夫人手上,魏广德并没有心思去管生意上的经营。

上一辈子,魏广德也不过是混吃等死的事业单位人员,对金钱和权利都没有**,所以既不会做官也不会经商。

最初来到这里,想要的也不过是进城,在九江钞关找份活计干干,混吃等死而已。

只是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走到了这一步。

也就是凭着上辈子见识,网上刷到的一些报道想当然在做事。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超越常人的眼光还是给他带来了不错的收益。

他主导投资的产业,都能赚钱。

不管是最早和他合作的辽东商人和江西商人,还有现在围拢在他身边的商人,已经隐隐形成了一个可以抗衡盐商的庞大资本集团。

两口箱子都打开着,魏广德换好便服,就走到箱子边,伸手拿起一封红纸包裹的圆柱,从中间掰开,两边都是白花花的银元。

户部铸造的,一两银子一个的大明通宝。

现在大明铸造的各种银元,已经完成了从北到南的流通,取代了民间的银锭和碎银,成为民间主要的流通货币。

没办法,原来民间流通的银子,银锭很少,主要是锞子和碎银,成色、重量差别太大,甚至还需要专门的剪子来剪断金银,十分的不方便。

魏广德让户部铸造了一两的银子,还有一分,五分的小银币,再有铜钱补充,可就十分方便民间交易了。

为了让地方官府更加热衷于收兑市面上的散碎银两,兑换后还会有一点比例的返还奖励。

当然,铸币的大头利润还在留在户部,其中也包括黄金的收兑。

魏广德只是拿出两个通宝在手里掂量掂量,就直接?回箱子里。

“查验好就送入库房吧。”

魏广德吩咐一声。

“叫他们进来,送到外库入账。”

徐江兰马上吩咐一声,先前门口侍立的护卫进来,两人一口箱子就抬了出去,一起跟出去的还有负责联系草原商会的管事。

直到银子交付库房入账,他这次的差事儿才算完成。

“对了夫人,我记得之前府里还有不少元宝,看什么时候拉到户部去兑成通宝吧,现在外面这东西流通更方便一些。”

魏广德开口说道。

魏家早年就积攒了不少金银,大多是请人提炼、铸造成纯度九成多的银锭和金锭,这些金银就一直放在府库里不曾动用。

实在是府里给方面来钱太快,一旦进了内库,基本上就没有使用的可能,都压在仓库里。

至于府里的花销,各处的进项都用不完,每年都会积攒不少放进内外库房。

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魏广德的收入只多不少。

“又用不上那东西,懒得从库房里找出来。”

徐江兰却没答应,而是随口说道,“其实这银元用起来是方便,但放在家里看着,还是不如元宝顺眼,呵呵.....”

徐江兰乐呵呵笑道,“我听说有些大商人,直接挖地窖,窖藏白银,就是银料烧红了直接倒进地窖里。

以后家里要用钱,就直接派下去人,砸那些银疙瘩。

一些地方官府里的人去这些人家游说,拿出银锭换成等量的通宝,结果累个半死,算账好像还不赚钱,呵呵呵.....”

魏广德之前也听到过这些消息,窖藏白银的事儿,大明朝其实已经不鲜见,毕竟富裕的大商人太多了。

买地建房,又能花掉多少。

总归是投资渠道狭窄,又没有适合经商的土壤,可不就只能在家里想方设法藏点金银。

又怕被偷了,于是就有人想到了窖藏的办法。

自家取用都麻烦,就更别说偷了。

至于地方上官吏热衷此事,也是因为有户部的返利,他们觉得有利可图。

“是啊,钱放进钱庄里,还要花银子付保管费,也是够难为人的。”

魏广德笑笑说道。

不是魏广德没考虑牵头搞家银行出来,可主要还是银行搞出来,这里面风险还是挺大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搞出来的银行,你总不能还是按年息三厘放债吧。

姑且不说大明现在信贷市场到底有多大,万一支撑不起来怎么办,那不是要亏本。

毕竟,你收存金银,多少都要付息,还有场地、人工等等。

说到底,魏广德还是对银票这些东西的不够信任,也不知道威尼斯还是热那亚那些银行家是怎么开展业务的。

其实,魏广德不知道的是,早期的银行就和此时大明各地的钱庄、当铺一样,主要以兑换为主营业务,如果更准确一点其实就是外币交易。

欧洲各国铸造各国标准货币的时间较早,商业又比较活跃,所以往往需要把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方便他们在各地采买商品。

至于货币保管和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都是银行发展起来后,逐渐新增的项目,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就算是现在,欧洲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出现,虽然有一些信用良好的大商人有从事类似汇兑的业务,但还算不得是银行。

就比如魏家早年就通过九江的商人,直接在京城用条子取白银,而不是从江西千里迢迢把银子运到京城,其实就是类似的业务。

大概也就是一年以后,威尼斯才出现第一家专门的银行。

魏广德之所以没有考虑搞银行,还有个隐忧,就是担心银行的票据不安全,更担心被有心人利用。

不得不说魏广德一起看过的杂书多,知道的东西也不少,最起码最早纸钞的来历,他就看到过。

不是说宋明时期出现的交子、宝钞,而是西方的纸钞,其实原本就根本不是流通的货币,而是他们存放金银在银行的凭证。

拿着凭证,可以从银行取出金银的单据。

最早在市面上流通的这类单据,是商人们拿着金银到铸币厂和金匠那里,委托他们铸造成标准钱币的单子,凭借这些单子,他们可以随时领到委托铸造的钱币。

但是商人们发现,需要钱在时候不需要去取钱币,只需要把领取凭证交给对方就行。

这就是西方最早流通的纸币,是有铸币厂和金匠签发的,有实物金银背书的凭证,没有国家背书,担上国家信用。

即便是现在流通全球的美元,其实也是属于这类纸钞,美国政府是不会为美元背书的,承担后果的只有美联储。

美元之所以成为美国的“主要”流通货币,那是因为联邦和各州接受美联储发行的票据缴税。

换句话说,其他国家的货币或者银行发行的票据,只要得到联邦和各州的许可,成为缴税凭据,也可以成为“美元”。

这种情况下,魏广德是绝对不敢引入银行模式的,到时候还不知道会被人玩成什么样子。

大明宝钞就是先例,朝廷太难监管。

他可不想因为一场金融风暴而引咎致仕,太丢脸。

吃晚饭的时候,徐江兰又讲起下午张家王氏夫人过府的事儿。

“她来做什么?“

魏广德奇怪问道。

徐江兰口中的王夫人,其实是张四维的正妻。

别以为古代女子嫁人就会随夫姓,其实未必,得看两边家世。

王夫人是尚书王崇古的侄女,家世可不普通,自然不会改姓张王氏。

魏广德其中徐江兰也没有因为嫁入魏家就变成魏徐氏,在外依旧是徐夫人。

其实冠夫姓的传统确实存在,但并不普及,至少在清朝以前就是如此。

估计应该是清末,随着国门打开,受到西方思想影响才逐渐加深,更多人选择出嫁后改夫姓。

因为这样的传统,甚至属于法律范畴的东西,更多是在欧洲和日本有法律明文规定,必须改名。

在这些国家法律中规定,女子出嫁改夫姓,男子入赘则随女方姓氏。

“她家里有商会,想要从南海水师里买两条大号福船。

徐江兰笑道。

“呵呵....”

魏广德只是笑笑,张四维和他在内阁里关系不算好,不过也没想到他没有直接找自己,而是先让妻子这边透过风,看自己的反应。

收起笑容,魏广德淡淡开口说道:“你没答应吧。”

“没有老爷许可,我哪敢做这个主。”

徐江兰答道,“明后两天,张阁老就该找你商量这事儿了。

老爷,这船你卖吗?”

“当然卖了,只不过价格不会便宜就是了,肯定和新船一个价。”

魏广德笑道。

其实就算再加点,也有的是人要船。

毕竟,生意可不等你。

耽误一年时间,损失的可是不少的利润。

给勋戚那边的船,是成本价扣掉折旧,主要是水师其实也是军队,勋贵在其中是能伸手的。

他们找到自己这里来,不过是给他面子,不想引起不愉快。

至于其他的,关系好的就按新船成本价出售,反正那些船大多都只用了数年时间,和新船也没太大区别。

谁能想到,当初已经造多了浪费的福船,只是一个开海的消息,就被人抢疯了,还愿意加价购买。

“老爷,张吉今儿还在说,要不要咱们家也去江南办个造船厂?

有老爷在工部的关系,想来应该是能做到的。

听说浙江、广东那边几个船厂都在扩大,想要建造更大的福船。”

徐江兰忽然说道。

魏广德一愣,随即放下筷子想起来。

这个主意,肯定不是张吉想到的,他那脑袋瓜子,可想不到办船厂的事儿。

说起来好笑,大明虽然曾经禁海,对那却没有禁绝民间船厂。

毕竟,内河航运和渔民也需要那东西。

只不过要论规模,官办船厂肯定更大,特别是大型船只,几乎就是工部官办船厂的招牌,平时也靠着漕运养活着偌大的船厂。

虽然大明百余年时间里不曾建造大船,但实力还是保存下来的。

别说大明后期连郑和宝船都造不了,就说大明船厂水平下降了,其实这里面原因很多,材料就是一个主要理由。

别忘记,大明船厂还是能造贡船的,超大号的福船。

出使朝鲜、琉球等海外藩属,可都是贡船承担运输任务。

“一会儿我问问他这个事儿,再做定夺。”

海禁一旦打开,魏广德可不会再关上,这就意味着海船的需求会逐渐变大,造船还真是个捞钱的生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