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395当年

隆万盛世 1395当年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01 00:45:46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说说吧,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书房里,魏广德坐在书案后面,看着身前躬身而立的张吉。

“老爷,是这么回事儿。

前些天广东澄海吕家船厂东家吕昌黎到京城,有同顺行掌柜的引荐,往府里送了不少礼物,于是我就见了他,知道他家有个船厂,为各地商户制造一些客船和货船。”

张吉小心讲述起来,魏广德只是静静听着,并没有出声询问什么。

张吉这会儿也在偷看魏广德,见他毫无表情,于是继续说道:“现今朝廷开海,对于可航行于大海的海船需求剧增,所以吕东家就有意扩大船厂规模,想要建造大型海船。

不过,大明造船的大匠皆在官办船厂,轻易也请不到,所以就到京城,希望打通关,能获准引入一批大匠,帮助船厂建造大型海船。”

“所以,他就找到我这里来了?还提出愿意让我入股船厂?”

魏广德皱眉问道。

“嗯.....他是这么说的,我想着他那话其实没毛病,以后开海需要的海船数量庞大,造船肯定是有利可图的。

澄海距离东番岛也不远,准备造船木料也方便,也就是缺少有造海船经验的工匠而已,所以就和夫人说了此事。

老爷,如果不合适,明儿我就去和他说,推了就是。”

魏广德一直没有表露态度,让一直跟着他的张吉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自己这次的事儿到底做对了还是错了。

于是,最后赶紧找补一句。

魏广德想了想,于是开口说道:“这样,明日你去见他,让他晚上过府,我有事儿要问他。”

魏广德当然有心插足这个行业,只不过有些事儿,他之前还一直不太明白。

不是关于造船,而是早先闹倭患的时候,倭寇可是有不少海船的。

虽说后来兵部探听到,倭寇的海船,部分来源于倭国和朝鲜,甚至还有南洋,但大明沿海据说也有许多能够造船的船厂。

实际上,倭寇所用海船,近半来自大明而绝非海外。

即便是海外的船,据说也有大明的工匠指导下建造的,这就让他想到了技术外泄。

在魏广德看来,这绝对不是技术交流,而是纯粹的泄密。

就算朝廷百余年来不重视造船,可造船技术也不能够轻易外泄他国,必须搞清楚这些工匠的来历和现状,封锁建造大型海船的技术。

大明禁海,这些藩属可不禁海,他们以后需要海船,要么自己摸索着建造,要么就花大价钱来大明采购。

既然要涉足造船业,当然先把市场建立起来。

“是,老爷,明日我就通知他。”

张吉急忙应下,到此时他心里才彻底放心。

跟着魏广德多年,他也摸清楚了魏广德的习性。

不能做的,第一时间就会严词拒绝。

至于明日过来问话,那肯定是老爷也有这方面的想法,只是有些东西要问个清楚。

第二日,魏广德依旧入值内阁,只是临近晌午的时候,张四维还是找过来了。

没办法,现在可以出海的海船,皆在军中。

虽然沿海卫所也多少配备一些,但那些海船状况堪忧,若非万不得已,没人会打那些船只的主意。

最好的海船,自然是在南海水师,前些年也只有南海水师才建造了大批海船备。

只不过现在水师战船正在大规模换代,所以那些下水不过十年的福船,已经不能满足水师需求,才被闲置出来。

这次松江府的船引,真的是雨露均沾,连山陕两省都分到四条海船的船引。

早先不懂,不明白海贸的暴利也就算了。

现在知道了,若是有送上门来的生意还不做,那可不是傻,而是蠢。

张四维虽然看不上海贸那点蝇头小利,还是更在乎自己的官声,但备不住家里有这方面的需求。

船引,靠着他张阁老的名头,自然能够要到。

可是这最关键的海船,却实在难住他们了。

工部和兵部,张四维实在都没什么发言权,和勋贵的关系也只是一般般,想通过他们搞船,实在太难了。

“善贷,听说南海水师有一批福船闲置,准备出售换取银两打造新式炮船……………”

在次辅值房,闲聊几句,张四维就把话题引到海船上。

“南海水师确实之前建造了一批福船,随着水师需求转向炮船,这些福船在南海水师已经作用不大,所以准备逐步移交给东海水师和西海水师。

等奴儿干都司恢复,以奴儿干城为基地,我还准备组建北海水师,都需要用到海船。

炮船虽利,但重在作战,运兵运粮还得靠福船。”

魏广德笑道。

虽然水师现在重点是打造炮船,但绝对不是说大明水师都要换成炮船的,还是会留下近半的船只作为后勤辅助船,而福船无疑是其中重点,特别是数千料贡船,那更是水师极为倚重的大型海上补给船。

“也是,四海水师成军也近在眼前了,只是.....不知道南海水师是否还有多余的福船,大号福船。

魏阁老你也知道,我家是商人世家,比不得魏阁老武勋出身。

这山西也分到船引,家里也争取到了,可现在却因为没船可用而烦恼。”

张四维讪笑道。

“子维是打算买南海水师的旧船,还是去江浙订购新船?”

魏广德开口问道。

大明船厂,官办大型船厂主要集中在江浙,说到底不仅是保证海船,还有为内河航运建造船只的任务。

“若是江浙造船,只管和工部打招呼,让他们把大人的船排到前面就是了。”

魏广德笑道。

造船,那那么简单,现在民间造船材料已经是一木难求,都在疯抢这些材料,价格更是被炒的水涨船高。

东番岛虽然前些年就采集了不少木料,可那也是属于水师的。

没有水师、兵部、魏广德点头,谁敢碰那些木料。

找死。

一个大帽子扣下来,不死也要脱层皮。

所以,沿海沿江的小船厂里准备的,建造渔船、客船的材料,都被世家大族看在眼里,都在下手搜集,但是却没人敢往南海水师那些材料上打主意。

“现在船材难觅,听说水师有船准备出售,所以就想问问,南海水师是否还有多余船只,我家的商会也想买两条。”

遮遮掩掩的交流,张四维也觉得没有意思,都是狐狸,说什么聊斋。

直接问好了,虽然之前在内阁议事时有时候他针对魏广德,但其实有些话他也是不得不说。

总不能他闭嘴,让张居正来提吧。

下属没有用,留着干嘛。

“.....“

听到对方已经直接说出了要求,魏广德当然不会拒绝。

那些福船肯定有多的,而且现在按照新船卖出,以后水师需要,再建造就是了。

有了东番岛,造船木料已经不缺。

何况,其实吕宋也是有木料的,可以说大明二百年内造船木料根本不缺。

至于再往后,魏广德不知道二百多年后的海船,是否已经开始尝试建造铁船。

反正后世,造船已经不需要大批量采购木料,都是钢铁造船。

所以,也就没必要省什么。

至于什么保护植被,貌似番岛和吕宋其实更需要被开发,而不是保护。

“我这里不会反对,最好直接派人去南海水师那边,先看船,定下来再商议价格。”

魏广德开口说道。

“如此就多谢魏阁老了。”

张四维马上起身拱手道。

“嗨,举手之劳,你这样算怎么回事儿。”

勋贵跑南边和水师洽谈买船的事儿,在京城当然是藏不住的秘密,魏广德可不相信张四维不知道。

当然,水师的船在那里,愿意卖给谁,又是另一回事。

魏广德点头,那这船就是买定了,无非就是多花钱和少花钱的差别。

这里,两个人都是不缺钱的主儿,自然懒得谈钱的事儿。

下面的人,自然会妥当处置。

张四维找来了,不过张居正却没有为此找过他。

想想也是,张居正家族现在玩的就是耕读传家,倒不是说张家真的要耕地,就那么个意思。

有点土地收地租,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科举上,要入仕,成为官宦之家,根本就不参与商业贸易,做什么大商人大富豪。

晚上散衙,魏广德回到府里,吃过晚饭后在后院待了一会儿,就去书房看书。

进去没多久,张吉就进来,小声禀报那澄海吕昌黎到了。

“让他进来吧。”

魏广德放下手里的道经,吩咐道。

很快,吕昌黎就被张吉引入书房。

进入房中,吕昌黎就直接跪倒给他行礼。

“起来吧,无须如此客气。

魏广德笑笑说道。

等人起来,魏广德绕出书案,把人引到一边茶几旁坐下,这才随口问了几句吕家的情况,问问他一路北行看到的场景。

自然,吕昌黎就是对当下大明各地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一番吹捧,只说魏广德等阁臣治理的好。

下面是什么情况,魏广德知道些。

其实当下大明,可能超过绝大部分人的想象。

生活困苦的人有,但并不是绝对,那只是少数,不能以偏概全。

实际上大明百姓过得什么日子?

自然是富有的日子,特别是江南百姓,这也是为什么倭寇在江南肆掠后,即便遭遇朝廷大军围剿,依旧不愿意向北或者去其他地方活动的原因。

实际上,此时的大明百姓是富有的,他们的富,来自强大的生产力。

虽然皇帝,太监和大臣们互掐,不断秀出下限,但大明更新换代的生产技术却还是在不断提高。

从种地打粮到纺线织布,各行各业都在发展,虽然期间也受到倭乱的影响,一度出现倒退的情况。

可是经过这十余年时间的恢复,江南各地,特别是沿海曾经受到倭乱侵袭的地区,大多已经恢复如初。

但就粮价说事儿,一石米南方半两多银子,大约为十钱银子左右,北方贵些,也不过十二三钱银子,都不到一两。

为什么呢?

因为农业产量大,江南此时上等田地,如果风调雨顺一亩最高可产三石大米。

此外,猪肉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也都很便宜,这也就是为什么盐商操纵盐价,但百姓依旧可以承担的主要原因。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看到大明的场景都为止惊叹。

因为此时的西方,百姓还在为一日三餐吃饱肚子而苦恼。

但是这些困扰,在大明,绝大部分百姓是不存在的这些问题的。

即便缴纳“沉重”的地租和赋税,百姓依旧可以过得很好。

在嘉靖朝以前,甚至“穷苦”百姓之家,闲时还可以穿上丝绸衣服出来闲逛。

倭乱对江南经济的影响很大,这些风景都已经不存在,毕竟那些年朝廷在江南征收重?剿,确实把百姓搞穷了。

而现在,江南也正在恢复如初。

而北方的情况则稍差些,主要还是这些年天灾太多,而且经济本身南方也重于北方。

吕昌黎在魏广德面前,大抵把他一路北行看到的事务详细叙述了一遍。

“南北差异,一时半刻也没法缓和,特别是北方前些年水患,这些年又有出旱灾的征兆。”

听完,魏广德只能摇头叹气。

“朝廷将船引分散在各省,应该就是希望让北方各省也像南边一样,重手工坊提高百姓收入吧。”

吕昌黎试探着问道。

“确有此意,不止是南北,东西也有差异,东部省份百姓生活还算不错,可西部省份就差了很多。

朝廷自然也希望各地百姓生活都能富足,如此才会安居乐业。”

魏广德点头。

“魏阁老关心黎民百姓疾苦,是我等百姓的大幸事,草民就带天下百姓给大人磕头感谢了。”

没想到,说道这里,吕昌黎演上了,直接起身又给魏广德磕头。

“好了好了,你起来说话。”

魏广德皱皱眉,随即脸色浮现笑意,叫他起来。

“说说造船之事吧,叫你来,也是有些事儿要问问你。”

寒暄的差不多,魏广德进入正题。

“听说早年间倭寇就能自造海船,吕东家为何会造不出?”

“这.....魏阁老,那些倭寇,其实大多是海商家奴,他们靠着主家关系,花钱从船厂请去大匠帮忙造船。

小的可没那资本,只能造些内河航运的小船,没关系和船厂提举搭上话,请出匠人帮忙造海船。”

吕昌黎算是直接把当初的事儿抖出来了,还真和魏广德猜测的一样,海商搜集木料,然后请龙江等官办船厂的匠人帮忙造船。

然后嘛,锅全是“倭寇”背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