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459草原消息

隆万盛世 1459草原消息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03 02:26:47 来源:源1

魏广德希望调整朝廷的宗室政策,逐渐向清朝靠拢,但是张居正看的也很准,木已成舟根本就没法改,所以直接就把魏广德的试探给否了。

明朝宗室爵位以及承袭制度设计的比较简单,总结起来就是“生而有爵”。

魏广德的办法,虽然没有直接打破这个制度,但降等袭爵的话,皇帝的儿子就不能长期做亲王,维持王爵,两代人下来就只能做“将军”,五代人后就变成“中尉”了。

谁会甘心?

而且,朝廷已经封了那么多世袭罔替的亲王和郡王,该如何处理也是麻烦事儿。

对于其他的,张居正不反对,但提到的说通宫里,其实也表示张居正是持支持态度的。

“下来你还是先写个章程,我们再合计合计。”

张居正最后说道,“回头我也把这些年朝臣上奏关于宗藩不合理的条例再想想,尽可能补充完善了再往上面报。”

“也好,谋而后动。”

魏广德点点头。

大明各方面问题其实已经堆积了很多,而且许多事儿都相互参杂着,很难理清楚。

而且官员的节操上,也存在问题,很多时候都先考虑自己再考虑朝廷,这让他们做事顾虑也不少。

等散衙回到府里,刚进门,张吉就在魏广德身边小声说道:“老爷,老家来信了。”

“哦,现在也没到江西乡试的时候啊。”

魏广德有些纳闷,嘴里随口说了句。

他大儿子魏福安已经中了秀才,别管怎么中的,反正现在也算有功名在身。

接下来就是打算在南昌府参加乡试,冲击举人这个关口。

过了举人,肯定还要冲击会试,考进士的。

这么说起来,自己家也算是诗书传家了。

“这个小的就不知道了,书信已经送到夫人那里了。”

张吉小声说道。

很快,他们就过了二门,就看见两个丫鬟弯腰扶着一个小女娃子在院子里走的摇摇摆摆的。

“爹,爹.....”

小女孩看到魏广德进了院子,激动的就要往这边走。

“你给我慢着点,别摔了。”

这是侧室生的孩子,也就是徐江兰的贴身丫鬟所生,已经一岁多,正是学着走路的年龄。

她这一拉扯,后面弯腰扶她的两个小丫鬟也只能急忙跟着走过来,动作很是辛苦。

魏广德笑笑,伸手就把小家伙儿抱起来。

穿着官服,明朝的官府袖袍都不短,其实很不方便抱个小孩子。

不过魏广德知道这个年龄就是人憎狗嫌的年纪,要是不抱着,后面的小丫鬟就得一直弯腰扶着。

“怎么不在花园玩,跑出来了。”

“花园不好玩。”

说了几句,魏广德就打算招木匠做点小孩子的玩具放在花园里,弄些棉垫,直接把小孩子丢里面,也不怕摔倒。

虽然是自己的孩子,可魏广德也没多少耐心,问了几句就把孩子丢给丫鬟,伸手又捏捏她的小脸蛋,他直接往后院走去。

就算丫头还一个劲想往他怀里蹦,魏广德也没有再伸手接过来。

这就是庶女,魏广德不怎么在乎嫡庶之分,但到了这里还是得注意。

到了后院,徐江兰带着丫鬟过来服侍他更衣,换上便服,也说了家里来信的事儿。

不多时,魏广德身着常服坐在正房,一边放着茶香渺渺的盖碗儿,手里拿着家书。

“老爷,你看是不是费心想想,咱家也是该有个字辈了。”

老爹书信的内容很简单,说了家里人都好,就是他年岁大了,现在魏广德在京做官,家里也算是开枝散叶了,就得效仿别人家,也给咱家弄个字辈出来。

毕竟,他就一个世袭百户的武勋,也只会传给长房这边。

其实老魏家以前也有兄弟,就是去辽东和山西的两支,不过走得早,又断了联系,江西基本上都算是几代单传。

魏家出身淮西,不过家里穷,也不是什么大家族出来的,自然没什么家族、字辈的说法。

魏广德其实很怀疑自家也不是淮西的人,只不过是先辈流浪到淮西,在那里加入的朱重八的义军。

如果不是那个时代的流民,再怎么说家里也应该和家族在一起,应该是有什么字辈说法的。

只不过到了现在,估摸着老头子大限也快到了,所以想着学那些大户人家也把自己的事儿处理一下。

怎么说也算一大家子人了,有个字辈以后好区分辈份。

“嗯,一会儿我翻翻书,看看该怎么起。”

魏广德开口说了句。

家里大哥家有孩子,两儿一女,自己有两个儿子,不过外面还有一儿一女,下面一辈儿已经是七个。

倒是辽东找到的那支,到现在还是一脉单传。

“定下字辈,还要给盖州那边去信,把情况说说。”

魏广德开口说道,“这个事儿,算起来,那边的辈分和我爹还是一辈的,也是我的长辈。”

“盖州那边已经谋个百户职儿,以后也不会太差。”

徐江兰在一边说道:“再说,现在辽东是戚大帅总兵,他上次来信不也说了,正在帮他们累功,功劳累多了,就奏请兵部给个世袭百户的职儿。

有世袭武勋打底儿,家里也不会差到那里去了。”

明朝世袭武勋最低级就是百户,下面的总旗和小旗虽然也有承袭的传统,但那多是靠着亲近的关系,给自家子弟从百户大人那里谋到的差事儿。

“这信里又在问山西的事儿,上次兵部都已经清理档案找到陕西去了。

我看?,那一支可能在战乱中已经没了。”

魏广德叹口气,辽东那支家族,魏广德当初联系上就问过,要不要转出来。

毕竟兵部那边他能说上话,转个军户为民籍其实不算难。

都是私底下操作,一个小兵转民籍,也不需要报皇帝批准。

可若是真上了武勋,再想转民籍可就难了。

可那边觉得当兵也还不错,至少是个铁饭碗。

而且他们又不在辽东边境上,地处腹地,也没什么危险的。

魏广德能做的,就是找人帮他们往上挪官位,从总旗升到百户,再谋个世官,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这些动作,都得一步步慢慢来,他倒是可以直接弄下来,可魏广德还在乎自己的名声,而且天下太平的年代,要求个世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和文官体系不同,武官体系分流官和世官,流官就是凭借军功获得的升官,而世官就是世袭的武勋,可以传承的官职。

大明朝文官体系里,可没有世官一说。

如果硬要说有,那也就是钦天监里的阴阳官了。

早些年大明边防溃烂,形同虚设,蒙古骑兵可以随意攻打长城关隘,让边民苦不堪言。

许多卫所军户的驻地都被攻击,百姓和军户四散逃命,许多都跑到了山陕一带求生。

魏广德当初委托兵部帮忙查找,山西那边各地接受的难民都清查了花名册,没有找到魏家的人。

兵部那边也算真办事儿,又帮着让陕西那边也查查,多少都接受了宣大一带跑出来的难民安置。

没一会儿,晚饭就好了。

饭桌上,就魏广德和夫人,还有小儿子寿康,至于两个庶子,则是在自己小院子吃饭。

“我打算在花园里弄个给孩子们玩的地方,明日你找木匠来......”

魏广德把后世淘气包说了下,那地方适合几岁一下的孩子玩儿,主要是垫子做好就不怕孩子摔碰到。

“呵呵,今天在前院看到丫丫,小丫头说花园不好玩,正到处乱蹿看稀奇,我就想着给她弄个玩儿的地方。”

魏广德简单说了前因后果,因为两个庶子都是徐江兰贴身丫鬟所生,倒没有什么豪门家族里嫡庶之间狗屁倒灶的事儿。

徐江兰虽然对两个庶子不算好,但也绝对不算差,按照哥儿,小姐该有的待遇,安排专人看着,负责伺候。

以后两个侧室在他们吃饭的时候还要过来伺候,负责端茶倒水,现在也都不用过来,在自己院子吃饭就行了。

吃过晚饭,魏广德直接就进了书房,考虑该怎么排字辈合适。

字辈,也叫作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俗称派。

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由于各种原因,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字辈谱对世人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字辈属于类诗体,因为有时候他并不是像诗那样严格讲究对仗平仄,一般是以四言、五言的居多。

除了类诗体以外,还有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字辈,但是这种形式的不是太常见。

还有就是纯粹以五行相生定下的字辈,譬如高氏钢公后裔,36代到45代为“墀铭泉树炳,堂锦洙机?”。

再有的就是单纯规定偏旁的字辈,譬如《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心之言可,山间日世,像前四个字一般都是做偏旁用的。

还有一种用法就是像《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人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

这套字辈规定后代字辈是单双字间隔的,像“人”实际说的就是以人为偏旁。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

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在于,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

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

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其实是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魏家以前都是大头兵,又是单传,自然没有订立家族字辈的传统。

现在魏广德出人头地了,确实也该认真考虑下这个问题。

至于下午和张居正说的宗室问题,还是先放放,反正也不急。

现在魏广德为官,一举一动都是被人看着的。

虽然排字辈是私事儿,可里面稍微用错字儿,可能就会有人背后说三道四,搞出一场政治风暴出来。

魏广德自然不能乱用文字,还得表现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

好吧,家族靠军功得了武勋,那是祖宗恩泽,也是朝廷的恩惠,家族要继续繁衍,还要能一直发展下去。

很快,魏广德就铺好纸,自己开始慢慢磨墨。

等墨汁磨好,心中也定下了该怎么排。

伸手提笔,直接在纸上笔走龙蛇,写下“国朝存祖泽,一本尔能联,仁孝宗先正,永世发家祥”二十个字儿。

很正统,没什么出格的,也把想表达的希望都表达了。

排好字辈,魏广德就开始给老家写信,还得征得老爹同意才行。

家书写好,魏广德也没急着收,就放那里等墨干,就起身背着手走出书房。

书房不是谁都可以进的,魏府里规矩森严,除了一个负责书房打扫的书童,其他人是不能进来的。

后面几日,在张居正指示下,吏部开始大肆选派官吏为接下来旧港、吕宋和缅甸等地的清丈做准备。

同时,户部也开始筹划来年大造黄册之事。

这些都是张居正在负责,魏广德倒不需要操心,有张四维和申时行协助,推进倒是很快。

一晃已经过去半个月,草原上终于传回消息。

书信是太医所写,走锦衣卫密探的渠道送回,重点自然是经过他们诊治后俺答汗身体的病情。

刘守有在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带着手本送到内阁。

“按书上所说,俺答汗拖不过两年,很可能就在明年年中前后。”

进入值房,刘守有简单把草原上的情报进行了报告。

魏广德没说话,只是翻看太医所写俺答汗病情。

都是些老年病,并没有发现有人动手脚的迹象。

“他那些儿子都在做什么,有没有厉兵秣马准备争夺汗位。”

魏广德乐呵呵看着刘守有问道。

“之前几个台吉私底下有所动作,但顺义夫人给几个台吉去信以后,他们暂时都消停下来了。”

刘守有答道。

“哦,这么说俺答汗应该已经有了安排。”

魏广德笑道,“如此也好,我们静观其变,看看俺答汗到底是属意黄台吉还是把汉那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