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552罢黜

隆万盛世 1552罢黜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3 16:38:56 来源:源1

宋初,国家财赋归之三司,户部仅管理上贡等事务,权利很小。

元丰改制后,三司归于户部,方有“今之户部,祖宗时三司之职,国之会计出纳,无所不统”。

两宋时户部分左曹、右曹、度支、金部、仓部五司,分享不同职事,机构庞大,相应的官员也较多。

左曹与右曹因职事重要而繁杂,六部长贰除尚书不常置外,置户部侍郎二员,五司郎官各一员,即左曹由四十五人,右曹由四十一人。

户部下有度支司,官员包括度支司郎中一员,为度支司之长,领度支司事。

度支司原先吏额六十九人,宋时精简机构后,度支司吏额减为四十六人。

户部下还有金部司,官吏员额多时七十七人,后减为五十六人。

此外,户部下还有仓部司,其实就是明代户部总督仓场衙门,有官员二十八人。

他们执掌的事务,其实就和现时户部十三清吏司并仓场,大明只设官员百人不到,而宋时超二百人。

“老爷,老爷。“

就在魏广德思考时,耳边忽然听到芦布的呼唤,旋即回过神来。

“…

魏广德随意答了一句,这才收敛心神,仔细看起奏疏来。

刚才,芦布是看到魏广德拿着奏疏明显心不在焉,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儿走神。

不过眼前的奏疏,宫里传过来的时候递了话,让内阁尽快处理,甚至内都只在外面中书那里过了名录,就直接送到这里来了。

手里的奏疏是张世则弹劾王国光鬻官货、赃私狼藉,这份奏疏卷首有万历皇帝的御批,“着有司查实。”

好吧,这算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应对弹劾奏疏的批注。

魏广德将其放在一边,又拿起一本翻看,这次当打开奏疏时,魏广德眼睛就瞪大了。

这份奏疏是杨寅秋弹劾王国光有六大罪状,其中就写了诸多事例,其中还牵扯到张四维的。

而这份奏疏抬头处,万历皇帝字迹清晰可辨,“可恶,着罢黜为民。”

吏部尚书王国光就这么被万历皇帝打发了。

“罢黜为民”是古代对官员的严厉惩处措施,兼具“罢官”与“剥夺官身”的双重性质。

古代王朝官员的处罚有几种情况,一是免职,也就是所谓的闲住,官职被革除,但保留官身等待吏部重新安排官职。

二是降职,因为过错被降低官职叙用。

前者保留品级,后者这是被降级了,还是得等候吏部新的任命。

此外就是罢官了,罢官也是分两类,一类是罢官还乡,这就是官职免了,但保留官身回乡养老,朝廷不安排新的官职给你,意味着仕途彻底断绝。

这一类人里,一般还有两个小分类,就是享受和不享受官员致仕后的待遇。

这里面包括折扣的俸禄和役夫,有的官员皇帝还念着一丝情义,往往会让其保留体面,地方上就会以徭役的形式安排役夫前去做抬轿之类的粗使活。

当然,也有被彻底断了朝廷待遇的,俸禄没有,役夫自然也没有。

除此外就是王国光受到的处罚了,官职被罢免,还要剥夺出身,成为普通平民。

这是对官员最严重的处罚,进士身份被剥夺,就差革职问罪了。

魏广德是没想到万历皇帝的处罚会如此之重,刚才那本还是让有司查实,这一份一下子就到了罢黜的程度,查都不用查了。

是的,不查了,已经处罚了,还是最严厉的处罚。

魏广德拿着那份奏疏仔细品味,终于回过一丝味来。

小皇帝似乎打算力挺张四维......

这个念头在魏广德脑海里一闪而过,他知道,他的教育貌似成功了,自己的学生终于是把平衡之术用来对付自己了。

为什么会如此想?

这份奏疏里,可有牵扯张四维的地方,可万历皇帝对此视而不见,只是针对王国光进行处罚。

这份奏疏和御批流传出去,可不就透露出皇帝对张四维的无比信任。

下面几份奏疏,都是针对王国光的,包括早前被万历皇帝留中的奏疏,这次也一并发还,只不过没有继续批注。

毫无疑问,皇帝不打算问罪,只是罢黜,也算是点到为止。

几份奏疏翻完,没有看到弹劾冯保的奏疏发还。

魏广德抬头,目光看向张四维值房,嘴角扯出一丝苦笑,很是勉强。

有些东西,不是他想不做就不做的,有时候是逼不得已必须用出来。

高拱用过,现在轮到他了。

魏广德起身,拿着奏疏走回里面,坐在书案后,让芦布研磨后,随即提笔草拟奏疏。

罢黜官员的圣旨,没必要花团锦簇,上来直接就是重点,“着吏部尚书王国光罢黜为民,立即离京。

罪名,没必要,都不查,还提什么罪名。

好吧,在封建王朝,这也算是天家给大臣留下的最后体面。

如果坐实罪行,那就要称其为“犯官”了。

魏广德写好圣旨,直接递给芦布,让他送出去。

此事内阁里,中书和书吏之间已经开始传播这条炸裂的消息。

吏部尚书被皇帝罢黜为民,算是仕途尽毁。

很快,这道消息还会传出宫去,然后快速传遍整个官场。

没有什么官做的好好的,突然就被皇帝罢黜,人接旨时当场愣住的戏码。

此时王国光就在府中,只是静静坐在书房里,等待朝廷最后的决定。

当宫中天使过来,不等王府布设香案就直接宣布了旨意。

很短,却字字带着凌冽之气。

“罢黜为民。”

王国光接旨后,嘴里喃喃低语,不由得回想起当初嘉靖二十三年时中进士是何等意气风发。

没想到,为公事劳心劳力,几十年宦海浮沉,最后换来的是这样的结果。

之所以如此感慨,概因为王国光的仕途从一开始就充满坎坷。

嘉靖二十三年,王国光中进士,但随即就接到家中母亲亡故的消息,虽然是继母,但依旧是未赴职,在家守服。

或许当时这一切就是在提示他,他的仕途不会一路坦荡。

嘉靖三十九年和四十四年,他两次离开官场,但是因为好友张居正的书信,在隆庆三年他后来又回来。

然后就是一直到现在,如果当初坚持留在家乡,或许……………

王国光木然的收好旨意,在周围家人难过的情绪下安排道:“收拾收拾,带上东西,我们离开这里,回乡。

管家留下,处理府中房产,完成后跟上来。”

说完话,王国光迈步朝着书房走去。

内阁,魏广德收到消息。

六科处理这份奏疏效率出奇的高,直接抄录留档后,直接核准。

“Agg......“

魏广德只是一阵苦笑,这其实都是张居正做的孽,结果倒霉的成了王国光。

六科对张居正的怨念,都报应在他的那些朋友身上了。

当初的张居正,可是因为天子年幼而节制六科,这帮子疯狗哪里能忍。

于是在张居正面前,自然是阿谀奉承,现在就亮出了獠牙。

“奇了怪了,冯保的奏疏怎么没出来。”

魏广德对冯保没什么大意见,不过这人太贪,和他尿不到一块去。

魏广德自认为是君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不是什么财都贪的。

体制内的,他该拿就拿,他不拿,别人怎么拿?

其他的,他也看不上那点钱,主打一个和光同尘。

他之所以不帮冯保,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宫里的二、三把手,似乎品德都比冯保要好得多,有节操得多。

张宏这个人,历史上名声不显,但为人忠厚朴实,在宫中能身居高位而不自傲,实不多见。

此外就是张诚,和其名字一样,也是诚实忠信之人。

再往后才能见到陈矩,反正现在陈矩在宫里虽然地位超然,但依旧被三座大山压着。

不过没关系,这些人都比陈矩年长,熬也能熬出头。

至于冯保的下场,魏广德也想好了,总归是裕?出来的人,如果万历皇帝真要重重处罚,那就像对待吕方那样,送南京养老好了。

打发的远远的,眼不见为净。

这么做了,那些和裕?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旧人,高低得说他一声,“魏公高义”。

不过没见到,魏广德自然就暂时熄了保人的动作。

书案上还有些没处理完的奏疏,拿起来继续处理。

至于魏广德惦记的那两本奏疏,此时自然是在乾清宫御书案上摆着,万历皇帝却还没有想好该如何批红。

而此时后宫,冯保已经知道那两本奏疏的事儿。

他也明白,这奏疏,肯定是张四维叫人上的,是对自己的报复。

要是放在以前,他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多大点事儿。

可现在不同,他是知道皇爷似乎对张居正不满意,对自己可能要不会很友好。

特别是弹劾的内容里,涉及长公主的事儿,他确实收了别人的银子。

好吧,如果太后因此不满,那才真是万劫不复,于是思虑良久,他没有前往乾清宫,而是起身往慈宁宫走去。

现在能救他的,也只有李太后。

只要李太后还要他帮忙盯着朝政,就定然不会不管他。

至于在太后面前装惨,这个其实冯保很拿手。

当初永宁公主事儿发后,李太后也是气得不行,他不是就丢出两个小太监让主子出气。

反正那事儿,他冯公公也是被人蒙蔽的,并不知情。

咬死这点,局势就还有挽回的余地。

而万历皇帝一个人在大殿里看着奏疏,思考该如何批的时候,乾清宫里一处静室,张宏正在怒骂张鲸。

“你个兔崽子,整出这么大的事儿,要如何收场,冯公公的事儿是你能掺和的吗.....”

张鲸这会儿低眉顺目跪在那里不言语,不过心里怎么想,却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等张宏骂累了,坐下喝水的功夫,张鲸才小声说道:“干爹,这事儿并不是我的主意,是皇爷授意的。

“皇爷,皇爷会让你找人上奏疏整人?

别以为我不知道,皇爷不过是抱怨两句,你就背着我搞出这些事儿。

你确实体会到皇爷的心情,可皇爷没下旨,太后那边也没发话,你掺和什么。

说不得,冯双林去太后那里苦求,这事儿就过了。

等过些时日,你看冯双林会如何收拾你。”

张宏虽然气,可毕竟是自己干儿子,也是寻思着该如何保的。

直接找冯保,肯定不行。

就算在这节骨眼上,冯保答应不追究,可时过境迁又是什么样子,谁知道。

可真和冯保斗上,张宏也没信心。

冯保最大的靠山其实不是皇帝,而是李太后。

裕?时,冯保就是跟在还是侍妾的李太后身边。

可以说,李太后能够走到今天,冯保没少为她出谋划策。

说实话,普通侍女,因为裕王一夜风流,最后成为太后,李太后的人生绝对传奇。

就她的见识,相信没有冯保的指点,怕是早就不知道被谁斗倒了。

裕王身边的美人可是不少,他又是风流成性的人,宫廷的明争暗斗比朝堂还厉害。

“干爹。”

就在张宏思索的时候,门外有声音传来。

“进来,什么事儿?”

“冯公公去慈宁宫了。”

门打开,一个太监进来,小声对他们说道。

“知道了,你去看着点。”

张宏点点头,让他出去后,跪在地上的张鲸抬头问道:“干爹,那我是不是去皇爷那里?”

“去吧,伺候好皇爷。”

张宏只说了句,依旧在考虑该如何做。

斗冯保,他从未考虑过。

实际上,张宏就不是个喜欢“争”的人。

可当下情况,要保住干儿子,貌似没其他办法,除非他去求冯保.....

张鲸出了静室,很快就回到大殿外。

“若愚,皇爷在里面?”

此时大殿外立的两名太监,其中之一正是刘若愚,而另一个叫王安。

“皇爷把咱们都撵出来了,这时候进去,怕是皇爷不会高兴。”

刘若愚见张鲸想进去,马上小声提醒道。

“没事儿,我去看看,顶多也被撵出来。”

张鲸脸皮厚点,更重要是他也更得宠,皇帝很多话都能和他说,所以胆子自然大。

刘若愚不吱声,旁边的王安更不说话。

他地位更低,而且还是属于冯公公那边的人。

现在冯保被前朝官员弹劾的事儿,在宫里已经不是秘密。

虽然大家都对冯公公有信心,可王安常年在这里伺候,多少能觉察到皇帝对冯保的态度。

这时候夹着尾巴做事,就怕被人注意到。

不是他不忠心,而是大势之下,他逆势而为就是被碾成齑粉的下场。

前朝通过科举建立师生关系,后庭也是如出一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