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1571出征

隆万盛世 1571出征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22 17:02:24 来源:源1

1571出征(第1/2页)

对马岛地处日本与朝鲜半岛间的海上交通要道,距朝鲜釜山约50公里,古称津岛。

全岛海岸线复杂,建有金田城等防御工事,江户时期石高约16万石。

镰仓时代起由宗氏家族长期统治,掌控对朝鲜贸易权。

1274年蒙古来袭时,守护代宗助国率兵抵抗阵亡。

1419年朝鲜远征期间宗贞盛投降并承诺遏制倭寇,随着倭国进入战国时代,织田信长势力愈发强大,更是利用织田水军和九鬼水军合并壮大海上力量,迫使宗氏臣从。

九鬼嘉隆是日本战国时代熊野水军统领,出生于志摩国,作为九鬼家族第八代当主,先后效力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

1574年,其率水军支援织田军镇压伊势长岛一向一揆,因功受重用。

天正六年即1578年,在第二次木津川口之战中,指挥铁甲船击败毛利水军。

现今,为了保证织田氏和朝鲜之间的贸易,九鬼水军一部就常驻对马岛,其主力则是在濑户内海驻扎,防备毛利水军偷袭关东。

小船从釜山码头深夜出发,躲过了明军水师巡逻的船队,到达对马岛时也已经是第二天下午。

主要还是晚上行船多有偏差,几经调整绕了不少道,才终于看到对马岛的轮廓。

“快,快点。”

船上月代头老者不断催促两个船工划桨,希望尽快靠岸登陆。

他本是宗家派到釜山城开设商馆的管事,主要就是帮助倭国商人在釜山和朝鲜商人进行贸易提供便利。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可月前明军水师一部进入釜山城后就变了。

明军将釜山城里的倭国人都监控起来,禁止他们离开,釜山码头船只也是准进不准出。

如此变化,自然让老者生疑。

只可惜,来的是明人,虽然这些年明人甚至明人水师也时常出现在釜山,听说他们是前往北海,也就是日本海巡逻的,但老者和他们打交道的机会也不多。

和他熟悉的朝鲜官府人员,只收到朝鲜王下达一切听从上国命令的旨意,除此以外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此时,釜山城里传出明军要经过釜山向极北之地的奴儿干城输送人员和物资的消息,其实这在去年就有过传闻。

奴儿干城,那是极北苦寒之地,大明早些年因为投入巨大而受益微薄选择撤军,放弃的土地。

现在,他们打算依靠海路,重新在那里派驻军队。

此时的倭国,对于苦夷岛其实并无兴趣,与苦夷岛临近的奴儿干地区也自然没有兴趣。

那里在这个时代,都属于生命禁区,苦夷人或者野女真在那里生活本就极为困苦,倭国大名自然不会对那种地方产生兴趣。

实际上,相对来说,倭国最看重的还是朝鲜和琉球两地。

最起码,都有能居住、耕种的土地。

受到这个消息的影响,一开始倭国商馆也以为会如此,只不过一次偶然发生的事件让他们警觉。

是的,明军水军一个总旗和手下在休假时进入釜山城酒馆,醉酒后提到佐渡岛。

恰好,当时老者也在酒馆里喝酒。

在倭国和朝鲜,有点身份地位的,或者说有文化的人,都是会几句华夏语言的,他自然能听到这些明国官军说的什么。

听到佐渡岛,熟悉商业的老者自然就想到了属于本间氏家族的领地。

要知道,佐渡岛在战国时代由本间氏控制,该家族通过开采砂金和银矿积累了财富,成为地方势力的重要支柱。

据老者所知,此时的佐渡岛年产金数万两,产银百万两,因为本间氏依附于织田氏,和他的主家宗室一样,所以才能知道这些消息。

这些金银许多都被上贡到主家手里,用来满足庞大的军事需求。

明军这些基层官军都知道佐渡岛的存在,那是否说明最近釜山港的一些列变化,是否就和此有关?

财帛动人心,老者是很相信这点的。

佐渡岛庞大的金银矿产,是足以让大明动心的财富。

于是,利用暗藏的小船,老者当夜就带着手下两个心腹偷偷到了釜山港附近,观察了明军巡逻的规律后,瞅准机会跑了出来。

小船很快靠近对马岛,岛上高处的瞭望哨自然也看到了小船。

于是很快,几条小船离开小岛,迎了过来。

两边会和后,老者亮出身份,对这群属于宗室的水兵来说,自然老者地位很高,于是护卫着小船驶入附近港湾。

很快,老者带回来的消息就哄动了宗氏,随后马上又报到九鬼水军统领处。

“明国人可能对佐渡岛出手?这怎么可能”

宗氏家主和九鬼水军统领都是一脸不可置信的样子,可自家家臣从釜山冒死带回来的消息,也不似作假。

最近半个多月里,对马岛确实没有看到有倭船返航本州。

之前,他们还只是奇怪,但并未多想,可有这个消息,证实釜山已经被明军封锁,那可就不一样了。

很快明军大军还会开到釜山,虽然只是猜测,但几乎可以推测明军肯定是在附近有大的军事行动,否则不至于对釜山城进行封城。

“必须尽快报告家主。”

很快,两个人就达成共识,虽然织田信长死了,可名义上他们依旧属于织田氏,家督是年幼的织田信秀。

虽然他们也听说了,现在掌握大权的羽柴秀吉和柴田胜家、织田秀吉关系很僵,甚至有随时决裂的可能。

“或许,有这个消息,会让家族暂时放弃内斗,进而先齐心协力准备应付明人的攻击。”

于是,两人很快联名写了书信往清洲城送去,暂时这里就是织田氏的大本营,家督织田信秀常年居住在此。

而真正掌权的羽柴秀吉,此时人却不在这里,而是前往石山本愿寺,寻找筑城的地方。

羽柴秀吉打算在石山附近筑大阪城,做为他以后的根基。

他也需要独属于自己的力量,等平定了织田氏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后,才能算高枕无忧。

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城,无疑可以在面对危险时为自己提供更强的安全保障。

而依靠原有的城池,人员太过复杂,羽柴秀吉并不能放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571出征(第2/2页)

消息传递很快,在第三天的时候,书信就被送到清洲城,毕竟倭国也就那么大,信使也是拼死了往回传递情报。

而清洲城的信使也很快被派出,召集包括羽柴秀吉、柴田胜家等织田氏的重臣,商议对策。

大明,京师。

万历皇帝在兵部上奏后第二天临朝,由大太监张宏宣读了东征圣旨。

就在旨意正式发布后,京城各处鞭炮声络绎不绝。

其中有东南商人自发的庆祝,也有魏广德让人安排的,总之要从下到上营造一种百姓苦倭寇久矣,等这一天太久的感觉。

随着鞭炮声,大明将派军东征倭国,拒倭寇于国门外的消息风似的传播京城,飞入寻常百姓的耳朵里。

而兵部的信使早就准备后文书,在旨意发布后立即打马离开兵部,带着文书分别送往天津、登州和松江府等地。

倭国将在几日后收到情报的事儿,他们也是丝毫未知,甚至在倭国的锦衣卫收到消息,倭寇已经从釜山城探听到一部分情报的事儿,都已经来不及往回送。

不过,战争终究拼的是实力。

只有实力强大的一方,才有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情报的泄露,对于大明和倭国来说,似乎并不会影响什么。

万历十年十月十八日巳时,登州水营寨门打开,一艘艘满载军械和将士的战船鱼贯而出。

消息五天前已经送到,三天前所有需要运送的第一批粮草军械都已经装船,只等时辰到时全军登船。

就在登船前的最后一次集结,由东征总兵官戚继光宣读了圣旨,到此时再次集结多日的明军官兵才知道他们此行目的,是东征倭国。

随后,按照早已准备的顺序,集结将士依次登船出海。

在登州水城外完成水师完成编队后,向着东海而去。

与此同时,松江府码头上和登州水城类似,两万余明军再次列阵,由俞大猷当众宣读了朝廷的开战诏书后,南海水师战船搭载着大军出海,向倭国进发。

码头上,俞大猷为陈璘、邓子龙送行,又反复叮嘱他们作战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两人虽然在吕宋、缅甸都有实战经验,在国内也多次参加平叛之战,但此次毕竟不同以往,乃是在距离大明千里之外和倭国交战。

“倭寇战力你们应该听说过,此前兵部的韬略就是用火器狠狠打击他们,击溃他们,而不是和他们陷入缠斗,妥善利用那两千狼兵,近战时也只有他们敢打敢拼.”

随着明军陆续登船,一支支海船离港向远海行去,俞大猷一直站在码头上目送战船远行。

这是第一次明知官军出征而不能跟随,自他入伍后从未有过。

此次兵部并没有派他出征,主要原因也是俞大猷的身体难以支持这次的远征行动。

而他只能站在码头上,目送船队远行,从帆影重重到完全消失不见,俞大猷都静静伫立在那里。

或许,他心里也知道,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他能做的就是大明南军的吉祥物,鼓舞南军作战士气。

至少,不管遭遇任何艰难险阻,他们都知道南军还有他这个主心骨。

而在京城,太极殿里,盛大的出征仪式正在进行。

王锡爵,是今日大殿内的焦点。

作为老乡,魏广德在召回这位嘉靖四十一年榜眼后,暂时并没有给他安排职务。

直接入阁,太过惊世骇俗,他当初因为阻止张居正夺情而被迫致仕时也不过一部侍郎。

就算召回朝廷,也跨不过这一步。

不过魏广德选择给他另一个机会,东征经略。

戚继光是此次东征大军的总兵官,对军队有绝对的指挥权,但是文官也需要有人出任事实上的,明军最高指挥。

魏广德事先和王锡爵聊过,要不要参与此次东征。

在魏广德看来,有戚继光带兵征伐倭国,这功劳就是白捡的一样,他只需要满足南北两军后勤保障的工作,打仗的事儿交给戚继光、刘綎、陈璘他们去就好了。

即便王锡爵从未带过兵,打过仗,这功劳也不会小,只要他不擅自干涉戚继光的命令。

凭借东征大功,再有本身三甲榜眼的加持,还有当初力阻张居正夺情的事例,功成之后魏广德是可以保他入阁的。

要知道,此时他的同年申时行已经入阁多年,而余有丁也时刻在寻找入阁的机会。

魏广德就这么把天大的功劳送到他头上,只需要一年,就可以保他入阁。

王锡爵没有拒绝,虽然之前夺情时拒接魏广德,没有选择置身事外,但不代表他没有智慧。

只不过,有些事儿他觉得该做,有些事儿却不该做。

上次的事儿,他觉得不该听魏广德的,应该坚持本心,所以做了。

而这次,魏广德送上门的功劳,他自然也不会浪费。

于是今日巳时,太极殿上,王锡爵就从万历皇帝手上接过节钺,成为此次明军东征事实上的最高军事长官。

而天子遣将出征当然不是一次朝会那么简单,昨日万历皇帝就已经斋戒一日,穿戴通天冠、绛纱袍至太庙祭祀,并将军牙六纛放置于太庙北侧。

至今日,方才授予王锡爵,让他带着前往天津,坐船东渡。

没有什么平台召对,此时对于万历皇帝来说,一切都不合适。

魏广德携张四维等朝中重臣送王锡爵出宫,午门外亲兵已经集结,随后跟随主将出征。

这次的出征仪式可能是大明开国以来对外作战最简单的一次,按照明初大军在南京集结出征,都是一次性集结数万大军随总兵官出发。

即便是英宗北伐,京营也有好几万兵马随行。

而这次,王锡爵从京城带走的只有八百护卫,是从京营中挑选的精锐随行,保护经略大人。

此次对倭作战,京营一共就调动了一千八百人,另外一千人则是属于火器营的兵马,被编入北军,早就已经调往登州,随大军出海。

这也是近三十年来,京营第一次出征。

京营这台战争机器,实在是被遗忘太久了,不过是因为每三年一次的大阅,才勉强让他重新焕发了活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