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835应天和北京

隆万盛世 835应天和北京

簡繁轉換
作者:平行空间来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5 21:58: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明代推行全国的一条鞭法是从嘉靖九年开始的,实行较早的首推赋役繁重的南直隶和浙江省,其次为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

但这时也只限于某些府、州、县,并未普遍实行。

由于赋役改革触及官绅地主的经济利益,阻力较大,在开始时期进展较慢。

可即便如此,应天十府的百姓也对一条鞭法是有所了解的,毕竟他们所在的府县或许两年前就还在执行这条税法。

只不过后来不知什么缘故,忽然又不施行了。

行与不行,这些东西离老百姓的距离实在遥远,他们也是不懂,但施行此法对他们生活的利弊还是清楚的。

庙堂之高,江湖之远,老百姓不知道,可在官差衙役再次来到各个村子宣传朝廷要恢复执行一条鞭法征税后,老百姓总体来说还是支持的,毕竟施行前后对比非常明显,方便了许多。

虽然要缴的赋税并没有变少,可每年两次征收就算完成,而不会一年十几次,被官府催缴各种税赋,税赋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别说老百姓,官差都不一定说的明白。

“官爷,你说的这个税是像原先那样,搞两年老爷一换又不收了还是要一直这么收下去?”

“是啊官爷,我记得前些年,胡大人在的时候也这么收了一年多,然后胡大人调走了,马上就变了。”

“对啊对啊,我记得就是胡大人一走就不用了,还是现在这样收税,以后会不会又变回去?”

一个较大的村子里,一群衣衫褴褛的村民围在一个官差身边,叽叽喳喳询问个不停。

被吵得有些烦了,官差不耐烦的吼道:“停停停,都他么给我闭嘴。

以后是什么,那是朝廷,是老爷们考虑的事儿,岂是你们能说的。

再说了,现在推这个.这个一条鞭法我哪知道能做多久?

还不是大老爷怎么吩咐,我就来怎么说。

真要说起来,这样收税我们也方便,谁特么愿意一年下来几十次,就为了收点东西。”

对着百姓一阵吼,四周围着的老百姓虽然没有马上作鸟兽散,不过也都不自觉退后好几步,官差身边也空出不算小的地方。

这时候,那官差才对身旁一个穿着稍显体面的老汉说道:“秦甲长,我这次下来呢,事就是这么个事儿,现在衙门里又要按照胡大人那会儿搞的那样收税,你还记得吧?”

“记得记得,到时候差爷只管来村里,我一准做好。”

秦甲长也是这个村的村子,这会儿面对县衙拍下来的衙役那是点头哈腰道。

“看看伱们村这些人,问的那么多,怪不得穿着这么破烂,有问话的闲工夫,还不如多织两尺布,穿的体面点。

朝廷要怎么收税,你们照做就好了,你们方便,我们也方便不是。”

那官差瞥了眼周围的村民,一脸不屑的说道。

“是是是,差爷说得对,这帮村民就是成天好吃懒做,所以才过成这样。

他们那点地,要是当年听我的,投献给徐二公子安心做个佃户,那这么麻烦,差爷你说对不对?”

那甲长又说道。

“还是秦甲长识相,不过现在老爷们的心思又变了,投献这种话也不能说。

前面几个村子知道又恢复成这样,刚投献没两年的人哪个悔呀,呵呵.

我就说,你们哭嚎个啥,说不准等两年又变回来了,有啥好哭的,你说对不对。

反正都是农民,就他们手里那点地,又算的了什么?

人家徐二公子看都不带看一眼的,好心收你的地,还让你跟自家时候一样种地,你还奢望其他?

只管安心种地就得了,真以为土里能刨出个金娃娃啊,就那么点地,人家真要看上了,两年你就得哭着求着送人家。”

那官差一脸戏谑的笑道,显然他以前也没少做一些见不到光的事儿,貌似对下面的事儿也看的很开。

确实,他的话也没错,当初那些听了他话,把地契连带户册投献出去的,现在虽然没了家传的那点土地,可日子过得简单。

只要每年把租子交了,啥都不用管。

要是这一片的农户都把地送出去,他这趟也就不用往这里来了,谁特么愿意跑这穷乡僻壤。

“好了,收拾一下吧,我还要赶回县里交差。”

那官差看了眼周围的农户,一脸轻蔑之色。

“差爷,村里准备了一份薄礼,我这就给你送过来。”

那甲长急忙陪笑道,又冲身后自家儿子挥挥手,示意他回去那东西。

“这怎么好意思,回回来都要秦老哥破费。”

那官差假意推辞道,这会儿称呼也变了,不再那么生硬,而是亲切称呼为“老哥”。

“差爷不辞劳苦到我们这小村里,本就辛苦,村里也没啥好东西,就一些土特产,还请差爷笑纳.”

“好了好了,别说了,那我就厚着脸皮收下了,看你这客气的,不收好像还是我的罪过.”

官差和衙役有说有笑就走出人群,往村外走去,村头一棵大树下还栓着一头驴。

不多时,驴背上已经被绑着鸡鸭一类的家禽,那官差只是冲秦甲长拱拱手,就解开缰绳翻身上了驴背,骑着驴,嘴里哼着小调晃晃悠悠的走了。

就在这两天,应天府的百姓也开始议论纷纷,对于忽然又被推出的“一条鞭法”指指点点。

大部分有地有户的百姓当然是支持这条税法的,因为实行此法后他们虽然负担会稍微重一点,却可以不用再担心被抽丁让他去徭役,那可是破家的根源。

虽然他们支持这条法令,可也担心如以前一样,执行一、两年就被废除,又回到原来的征税方式上,又要提醒吊胆小心伺候着村里的甲长、里长这些大人物。

至于衙门里的官差,离他们还有些远,倒是不怎么担心。

而对那些已经把土地投献出去的,自然是最希望此法能够很快寿终正寝的,因为他们亏了。

自家的土地送给了别人,至少明面上是这样,地契是别人的名字,自家只能继续耕种,而之所以会如此,还不就是因为自家和甲长、里长关系不好,担心被抽去服徭役,客死他乡。

土地虽然送人,每年要缴纳的地租算起来其实也只是比那些自耕农稍微重一点,但不再担心服徭役的事儿,貌似还是能够接受的。

只是,若是以后朝廷真的就按照此法长期执行的话,那就有点亏了。

毕竟最最重要的就是,投献后他们的身份变化了。

不仅没了名义上的土地所有权,还没了户册,成为主家的奴仆,自家要是能出个有出息的孩子,都不能参加科举,这可就对不起先人了。

和后世人对此时代农民看法截然不同的是,虽然大明的百姓整体上承受着各种“苛捐杂税”,但整体生活水平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低。

各家农户都会在自家孩子八、九岁的时候送孩子蒙学,进私塾学习个一两年时间,让他们能识几个字,至少会写自己的名字。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深入人心。

如果私塾老师再说孩子有天赋的话,那就是砸锅卖铁也会供自家孩子学业,直到供不起为止,为的就是赌科举的独木桥,希望自家孩子能从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路,举人、进士的功名,最后入仕为官,彻底改变一家的命运。

江南为什么文化昌盛,因为民风如此,大家都愿意让自己孩子读书博前程,甚至不惜卖房卖地,赌上一家老小的未来。

当然,这样的人家毕竟也是少数,私塾老师也不会为了每年那点束脩昧着良心说瞎话,把没读书天赋的孩子骗到私塾来读书,说什么文曲星下凡的话。

都是有功名的人,脸面还是要有的。

收太多不成器的弟子,结果没几个能考取哪怕是秀才功名,在同窗好友面前也会觉得抬不起头来。

对于开私塾的老师来说,自己的功名之路已经无望,所以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家孩子和学士身上,对学士的要求自然是宁缺毋滥。

而这个时候,那些投献土地的人家就会悲哀的发现,自家的孩子因为是主家奴仆的关系,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就算主家发善心同意自家子弟去考试,也必须是以主家子弟的名义。

于是乎,他们的心就开始有了变化。

为了孩子的出人头地,有些人家就会开始向主家闹事,希望团结更多人的力量,一起改变什么。

地契已经改名,自然就不要奢望了,可是只要通过向官府告状的方式,就算不能要回土地,可是最起码也想从和主家之间的奴仆关系变成佃户关系,恢复自家的户册,这样就能让自家孩子可以读书。

官面上,应天十府及下属州、县开始轰轰烈烈向百姓传递执行“一条鞭法”政策的时候,在民间的百姓也开始自发的串联起来。

当然,参与串联的都是那些早年间投献土地委身为仆的人家,而其中最活跃的自然就是家中有人读书,而又被先生认为有读书天赋的人家。

不过,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虽然下面有所动作,但并没有完全闹开,大家更多的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朝廷政策的变化。

直到数日后,知道江西早在去年就得到朝廷许可开始全省推行一条鞭法试点,朝廷还似乎有打算全国推行后,他们之前本就蠢蠢欲动的心才彻底燥热起来。

一张张的状子飞进了县衙、府衙,不管是县令还是知府,都深知其中关节,原本这样的状子要是平常时候递到他们手里,那是直接弃之如履,根本都不会多看一眼,可现在情况不同了。

应天巡抚是什么人?

那可是有名的海瑞,敢抬着棺材对嘉靖皇帝谏言的海瑞,一篇奏疏骂皇帝,骂奸臣,完全不顾生死的人。

他在江西和浙江任上就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士绅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好吧,这些状子,貌似在淳安和兴国就没少见,要是这时候装傻充愣糊弄,整不好自己就要倒霉了。

官大一级压死人,就算官员们惧怕士绅,可这个时候他们更担心的还是海瑞。

要是这位老兄发疯起来,他们也是惹不起。

于是乎,收到的状子官员们都齐齐往巡抚衙门里送,他们惹不起,那就看看海巡抚敢不敢惹。

就在海瑞每天阅读各府县送来状子,感觉触目惊心的时候,京城皇城内阁里,魏广德等阁臣又一次被李春芳召到值房里议事。

这次是商议今日出现的几份奏疏,都是阁臣看了有些不便拿主意,所以交到首辅这里等他拿主意的。

“诸位都看了,我们就先说说第一份奏疏,总督两广都御氏刘焘以海寇既平,辞免兼理福建军务一事,并言广东伸威兵备兼制福建漳泉系一时权宜所设,今请改复旧衔。”

李春芳开口道。

要是没有看到魏广德拿出那封俞大猷的书信,这样的奏疏肯定就是“可”。

可现在情况有所不同,都知道海盗倭寇并未被剿灭,只不过都退到海上。

虽说是被官军杀怕了,可终究有复来的可能。

李春芳话音落下,看到众人都把目光看向魏广德那里,显然都是等他说话。

这封奏疏魏广德中午倒是听殷士谵提了提,是他送到李春芳这里来的。

魏广德也注意到了,看到陈以勤、张居正都看向他,只好咳嗽一声就开口说道:“诸公,以善贷之意,就从了吧。”

他清楚殷士谵提交这份奏疏的原因,就是担心海盗卷土重来,若是批了,到时候责任可就在他头上。

皇帝是不会有错的,错的只有辅臣。

“现在大股海盗已经被官军剿灭,小股海盗已经不成气候,即便恢复闽粤原有军制也能应付。”

魏广德继续说道,解释下自己这么说的原因,那就是现有的海盗已经对大陆不构成威胁,所以不需要让刘焘继续总督福建军务。

“逸甫,你觉得呢?”

李春芳听了魏广德的话,转头对陈以勤问道。

陈以勤点点头,魏广德的话他倒是认可,虽然当初俞大猷说了只是打败了大股海盗,但是也有散兵游勇逃窜。

殷士谵有担心也是正常的,不过魏广德的话似乎更为切实。

于是点头对李春芳道:‘首辅大人,我对善贷的话没有意见,内阁可以支持。’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