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神探1546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天不怕地不怕

大明神探1546 第二百二十四章 天不怕地不怕

簡繁轉換
作者:兴霸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18 14:16:24 来源:源1

第二百二十四章天不怕地不怕(第1/2页)

北镇抚司门前。

孙维贤勃然变色地看着海玥。

这里是什么地方?

你怎么敢?

你怎么能?

轻而易举的说出这番话来!

“孙佥事~”

海玥却好似打了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招呼,身子微微远离了些,又真的用一种好奇的目光打量了一番孙维贤,然后伸手道:“请!”

孙维贤心脏怦怦狂跳,脚下缓步跟上,却突然反应过来。

不对……

我是锦衣卫啊!

他猛地上前两步,凑近了身子,冷冷地低声道:“本官乃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世袭锦衣卫,与你口中所言绝无半分牵扯,你再敢胡言乱语,血口喷人,休怪本官不客气!”

“孙佥事说话时尽可以大声些,没必要压低嗓子。”

海玥笑了笑,声音并不大,却也清晰地传了过来:“若论家世清白,谁还不是呢?”

锦衣卫多以世袭制度,祖辈是有依据可查的,孙维贤是浙江绍兴人,这点应该没错。

但琼山海氏也是书香门第,往上几代都可追溯,由于祖辈叫海答儿,后世还有人怀疑其本是回族人,后来汉化,但孤证不立,仅仅因为一个名字就诸多猜测,史学界大多是不认可的。

无论如何,相比起金陵,海南可就偏远多了,那个与当地黎人直龇牙的岛屿,受贬的官员都不见得愿意去,更遑论锦衣卫。

真要调查的话,哪一家更方便呢?

“请吧!”

看着对方有恃无恐之色,孙维贤的脸色终于难看起来。

他原本以为,海玥小小年纪,哪怕学业有成,金榜题名,其爹娘也不会将这等牵连全族的大事告知,到时候自己正好以此为把柄,将惊骇恐惧的此子拿捏在手里,不仅于锦衣卫的仕途上大有帮助,更能成为以后拿捏那对夫妇的底牌。

毕竟你们的儿子高中榜眼,进了翰林院为储相,未来还要当大官,也不想让朝廷知道他的身世秘密吧?

真要那般发展,从金陵调入京师,还真是因祸得福了!

结果万万没想到,堂堂新科榜眼,翰林院编修,敢在锦衣卫门前提及建文两字,简直比起其爹娘还要丧心病狂,更是直接将帽子扣了过来。

诚然,他们可以互相攻击攀咬,你说我是建文遗脉,我说你是建文余孽,但结果是什么呢?

这位新科榜眼的圣眷肯定会失去,仕途势必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可这种事情,终究不好放到明面上来说,由于其进士功名,荣登三鼎甲,下场顶多是找个借口,将其问罪流放,贬去岭南。

嘿,那正好是海玥的家乡。

相比起来,他孙维贤的下场会更惨。

锦衣卫终究是家奴性质,威风起来,可以把平日里大权在握,高高在上的朝堂重臣抓入诏狱,百般凌辱折磨,更能将勋贵抄家,捞得盆满钵满,可天子一句话,也能让他们从云端打落尘埃,处决得悄无声息,正如他的前一任萧震。

所以此时此刻,孙维贤再和海玥对视,能从对方的眼神里清晰地看到一句话——

拿我的前程……

赌你的命!

你敢么?

孙维贤深吸一口气,举步跟了上去。

后方的心腹谭经只觉得震撼不已,就见到三言两语之间,那位年轻的翰林编修居然反客为主,再见到自己的顶头上司,居然乖乖跟随,只觉得脑袋嗡嗡的,一时间不知作何反应。

而等穿过青砖铺就的宽阔通道,抵达主院,来到屋前,孙维贤开口道:“奉茶!”

“是!”

谭经如蒙大赦地退下。

两人入了屋内,孙维贤视线一扫,耳朵再耸了耸,确定周遭没有外人,沉声道:“你要怎样?”

海玥潇洒地坐了下来,观察了一下对方的办公风格,然后慢条斯理地道:“孙佥事这话问的奇了,是你来翰林院寻我的,不知有何要事?”

孙维贤现在哪里还顾得上正事,两家的牵扯就是正事,语气放缓:“海翰林,虽不知令尊令堂如何教诲于你,但你我两家本不该至此境地!纵使百年前同宗同源,后来各奔前程,如今天涯相隔,也断无结仇之理,只是……”

他微微一顿,脸上挤出一份亲近:“世事弄人,而今重逢,难免生出些龃龉误会罢了!”

海玥看着他,不可置否地道:“是么?”

“当然!”

孙维贤几经权衡,缓缓地道:“令堂对你说了那段往事么?要不要听一听在下的讲述?”

“愿闻其详!”

接下来,这位锦衣卫指挥佥事,用一些彼此间都能听得懂的代指,讲述了一段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二百二十四章天不怕地不怕(第2/2页)

这位的重点,居然不在于建文帝朱允炆,而是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

朱允炆确实没有死于那场火灾,借由密道逃出金陵城后,心灰意冷,剃度出家,远走海外。

这点基本与后来的推测相符,比如张居正还对万历说过,“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建文帝)削发披缁而走”。

不过很多人忽略了,随建文帝一并离开的,还有一个儿子。

时年六岁的儿子朱文奎。

朱元璋的皇曾孙,建文元年就被立为皇太子的朱文奎。

朱允炆毕竟是成年人,目标明显,但朱文奎一个六岁的孩子,想要隐藏起来就简单许多了,在秘密的保护下,改头换面,长大成人,娶妻生子。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活得胆战心惊,亦或是天意如此,朱文奎子嗣并不多,有妻子有妾室,但也没有留下活到成年的子嗣,最后只剩下三个女儿。

朱文奎无奈,只得招女婿入赘上门,许多事情多有谋划,却终究未能实施,一生并无什么长久,唯独寿数挺长,一直活了八十多岁,到了成化十六年才去世。

这一年,严嵩都出生了。

事实上朱允炆的二儿子朱文圭活得也挺长,只有二岁时,就被朱棣幽禁起来,一直关在凤阳的广安宫,被称为“建庶人”,后来明堡宗发动夺门之变,恢复帝位,联想起自身遭遇,怜悯朱文圭被无辜长期囚禁,还将其开释出来。

所以百多年岁月固然很长,可若是有一个寿数悠久的老人,其实又能将许多人与事关联起来。

期间的细节,孙维贤没有多言,但听其意思,朱文奎的三个女儿虽然各自招了夫婿,将朱姓沿袭下来,可上门女婿终究不如亲生儿子,再传个两三代,开枝散叶,许多事情渐渐就淡了。

直到现在,许多事实上与之相关的家族,却根本不知祖辈的隐秘。

毕竟朱姓又不见得都是国姓,天下州县也有不少朱氏家族,谁又会往那个上面联想?

而知道祖辈隐秘的一个标志就是,传承了昔日的宫廷绝学。

这才是他出手试探海浩朱琳夫妇的本意。

海玥默默听着。

母亲朱琳承认,祖辈乃洪武三十五年的三大护卫之一,得赐朱姓,这才传承下这些武学来。

而孙维贤的说法又有不同,哪怕朱文奎三女各自为脉,祖上也都是出自一系。

对方如今的所获,是出自其祖母,虽不同姓,这份血脉相连,却比起某些同姓但出了五服的还要亲密。

讲述这些的过程,孙维贤还一直观察着海玥的表情。

然而海玥津津有味地听着,时不时还问上一两句细节,好像听故事一般。

“此子要么就是城府极深,要么就是江湖客亡命徒的习性,骨子里是天大地大,谁也不怕!”

这种反应,令孙维贤心头沉下。

想当年他第一次听祖母说起这些秘闻时,吓得腿都软了,很长一段时间,夜里常常惊醒,疑神疑鬼,就担心有朝一日,自己的惊天身世揭露出来,朝廷对其抄家灭族。

后来渐渐长大,发现昔日建文朝的往事早就无人问津,再随着在锦衣卫里面的职位越做越大,待得成为南镇抚司的首领,这才变得泰然自若,甚至谋划起一些事情来。

可事实证明,骨子里面,孙维贤还是畏惧的,所以才有了之前那样的反应。

结果现在一个远比自己年轻的人,听了那么多秘密,始终泰然自若。

孙维贤左思右想,总觉得对方不太可能是城府深到极致,应该是出身在琼海那样的蛮夷之地,心中无敬畏,练就了这般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情。

这就麻烦了啊……

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

海玥真的就是当故事听。

他能够理解古人对于这种家世背景的执着,但于他而言,超出三代以上,其实就不值得介怀了。

无论祖上如何辉煌,亦或者祖辈如何贫苦,只要没有贱籍的限制,那就与自己没什么太大干系。

室内安静下来,外面则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

谭经将茶准备妥当,站在门外,一时间不知道该不该进来。

孙维贤全神贯注,海玥开口道:“进!”

谭经走入,奉上茶盏后,又听海玥道:“出去吧!我与孙佥事有话要说!”

谭经不敢应声,直直地看向孙维贤,就见这位还真的摆了摆手。

“这雨前龙井当真沁人心脾,人生在世,原该珍惜当下的滋味。”

海玥轻执茶盏,悠然地品了一口,嘴角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孙佥事今日相邀,想来不止为追述前尘,既已品过新茶,也该为陛下分忧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