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创业在晚唐 > 第三百三十九章 :好汉

创业在晚唐 第三百三十九章 :好汉

簡繁轉換
作者:痴人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7 04:30:53 来源:源1

当赵怀安的令书,被分别送到三山和三河的时候,果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紫蓬山和大潜山上,王稔和刘长遇接到请柬后,都陷入了犹豫。

他们都是本地土豪,求的不过是大门一关,自成一统。没有太多的野心...

自入翰林院以来,陆崇康的日子便愈发忙碌起来。每日清晨,他便需入宫,随侍天子左右,起草诏令、批阅奏章,偶尔亦参与朝政议事。虽非要职,然因翰林院乃天子近臣所在,陆崇康所言所行,皆备受瞩目。

起初,他尚觉新奇,然不过数月,便觉压力如山。翰林院中,皆是才学出众之士,或以辞章闻名,或以策论见长,陆崇康虽自幼苦读,然在此地,仍觉才力有限,每每起草诏书,皆需反复推敲,唯恐出错。

更兼朝堂之上,党争未息,王仲甫虽执掌朝政,然李德昭旧部仍在,朝中暗流汹涌,稍有不慎,便可能卷入风波。陆崇康深知自己虽已入翰林院,然根基尚浅,若欲站稳脚跟,还需谨慎行事。

赵怀安亦察觉陆崇康的处境,时常召他入府,指点其言行。某日,陆崇康入府,神色略显疲惫,赵怀安见状,便命人设宴,亲自为其斟酒。

“你近来可还顺遂?”赵怀安轻声问道。

陆崇康点头道:“尚可,然翰林院中事务繁杂,学生每每起草诏书,皆觉字字斟酌,不敢有丝毫懈怠。”

赵怀安微微一笑,道:“你已非昔日少年,能有此心,实为可贵。然则,翰林院虽为天子近臣,却亦是是非之地。你若欲在此立足,除才学之外,还需懂得审时度势。”

陆崇康沉吟片刻,拱手道:“学生愿闻其详。”

赵怀安缓缓道:“你如今虽为王相门下弟子,然朝中局势未明,王相虽掌权,然李党旧部仍在,你若一味依附王相,恐将来局势有变,反受其累。你当知进退,善结人缘,既不可锋芒太露,亦不可过于低调。”

陆崇康听罢,心中一震,拱手道:“学生明白。然则,学生初入翰林,若欲结交,恐遭人猜忌。”

赵怀安点头,道:“你所虑甚是。然则,长安之中,能人辈出,你若欲立足,必须广结善缘。我有一计,或可助你。”

陆崇康连忙道:“请节帅指点。”

赵怀安微微一笑,道:“你可于翰林院中,设一‘文会’,邀诸同僚共聚一堂,谈诗论文,以文会友。此举既能彰显你之才学,亦可拉近与同僚之关系,且不至于引起王相疑虑。”

陆崇康听罢,眼前一亮,拱手道:“节帅高见,学生受教。”

数日后,陆崇康果然于翰林院中设下文会,邀诸同僚共聚。一时间,翰林院中才子云集,众人或吟诗作赋,或论政议策,气氛颇为融洽。

其中,尤以翰林待诏杜元亮与陆崇康最为投契。杜元亮乃江南名士,年长陆崇康数岁,才学渊博,尤擅策论,陆崇康与其交谈,受益匪浅。

杜元亮亦对陆崇康颇为欣赏,曾私下对其言道:“陆兄才学出众,且谦逊有礼,若能再加磨砺,必成大器。”

陆崇康听后,心中感激,遂与杜元亮交往渐密,二人常于文会之后,共饮清茶,论学谈政,彼此间情谊渐深。

然则,陆崇康虽于翰林院中渐得人望,然朝堂之上,风波再起。

原来,王仲甫虽掌权,然其政令多偏向江南士族,引起北地士人不满。李德昭虽被贬岭南,然其旧部仍在,暗中联合北地士人,意图反击。

朝中党争再起,形势愈发紧张。王仲甫为稳固权势,开始拉拢江南士族,而陆崇康因出身江南,且曾受李德昭赏识,一时之间,竟成为两派争相拉拢之人。

一日,王仲甫召陆崇康入府,神色凝重。

“陆公子,”王仲甫缓缓道,“近日朝中局势未稳,我有意荐你入中书省,担任中书舍人,你意下如何?”

陆崇康心中一震。中书舍人乃朝廷要职,掌诏令之权,若能入中书省,前途无量。然则,此举亦意味着他将彻底站在王仲甫一方,与李党彻底决裂。

他沉思片刻,拱手道:“学生愿从相公安排,然学生才学尚浅,恐难胜任。”

王仲甫微微一笑,道:“你之才学,我已深知。若非可用之人,我亦不会轻易荐举。”

陆崇康听罢,心中暗自权衡。他知王仲甫此举,实为拉拢江南士族,而自己若入中书省,虽可得高位,然亦将彻底卷入党争之中。

思索良久,他终是拱手道:“学生愿从相公安排。”

王仲甫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命人起草奏章,荐举陆崇康为中书舍人。

数日后,圣旨下达,陆崇康果然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正式进入中书省,参与朝政。

然则,就在他入中书省不久,朝中便传来一则惊人消息??李德昭旧部联合北地士人,密谋弹劾王仲甫,指责其“擅权专政、任人唯亲”,请求皇帝罢免其相位。

此事震动朝野,王仲甫大怒,下令彻查,然朝中党争愈演愈烈,局势愈发紧张。

陆崇康身处其中,亦觉压力倍增。他虽已入中书省,然因出身江南,且曾受李德昭赏识,不少人对其心存疑虑,甚至有人暗中散布流言,称他“两面三刀、心术不正”。

陆崇康虽极力自清,然朝堂之上,风向难测,他亦觉孤立无援。

某日,赵怀安召他入府,神色凝重。

“你如今已入中书省,然朝堂之上,风波未息。你若欲自保,须得谨慎行事。”赵怀安缓缓道。

陆崇康拱手道:“学生明白,然学生已入王相门下,恐难以置身事外。”

赵怀安沉默片刻,道:“你若欲自保,唯有两面周旋,不可偏废。王相虽掌权,然李党仍未倒,你若一味依附王相,将来局势有变,恐反受其害。”

陆崇康听罢,心中一震,沉思良久,终是拱手道:“学生愿听节帅教诲。”

自此,陆崇康在朝堂之上,愈发谨慎。他虽为王仲甫门下弟子,然亦时常与李党旧部接触,以示中立。同时,他亦在中书省中,广结善缘,力求在党争之中,保全自身。

然则,长安的风雨,远未结束,而他,亦将在这片繁华之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秋风渐起,长安城内落叶纷飞,街巷间弥漫着一股萧瑟之气。陆崇康身着官服,缓步行于朱雀大街,心中却难掩沉重。自他入中书省以来,朝堂之争愈演愈烈,王仲甫与李党旧部的较量已进入白热化,稍有不慎,便可能卷入漩涡之中。

近日,王仲甫命他起草一份关于江南赋税改革的奏章,意图削减江南士族的税负,以换取他们的支持。然而,此举却引发了北地士人的强烈反对,朝中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指责王相此举“偏袒江南,不顾北地”。

陆崇康深知,这道奏章若由他起草,将不可避免地被贴上“王党”的标签。然而,若他拒绝,又恐王仲甫心生不满,甚至影响仕途。思前想后,他决定前往赵怀安府中,请教应对之策。

入府后,赵怀安已在书房等候。见陆崇康神色凝重,他微微一笑,示意其落座。

“你今日前来,想必是有心事。”赵怀安缓缓道。

陆崇康拱手道:“学生近日受命起草一份江南赋税改革的奏章,然此举恐引北地士人不满,学生不知该如何应对。”

赵怀安听罢,沉思片刻,道:“你可知,王相此举,实为拉拢江南士族,以稳固自身权势。然则,若你贸然起草此奏,必将成为北地士人攻击的靶子。”

陆崇康点头道:“学生亦有此虑,然王相已亲自交代,学生若拒,恐遭猜忌。”

赵怀安轻叹一声,道:“你如今身处中书省,已然无法置身事外。然则,你若欲自保,须得巧妙应对。我有一计,或可助你。”

陆崇康连忙道:“请节帅指点。”

赵怀安缓缓道:“你可于奏章之中,加入一条‘兼顾北地民生’之策,言明江南赋税虽减,然亦需对北地百姓加以扶持,以示公允。如此,既可迎合王相之意,亦可避免北地士人对你生怨。”

陆崇康听罢,眼前一亮,拱手道:“节帅高见,学生受教。”

回到中书省后,陆崇康依计而行,于奏章中加入了关于北地民生的建议。果然,奏章呈上后,虽仍有北地士人不满,然因陆崇康在文中提及“兼顾北地”,故未遭猛烈抨击。

王仲甫阅后,亦未有异议,反而对陆崇康的谨慎与周全表示赞赏。

“陆公子心思缜密,果然不负所托。”王仲甫在朝会上夸赞道。

陆崇康听后,心中稍安。然则,他亦知,此举虽可暂缓一时,然朝堂之争仍在继续,他仍需步步为营,方能自保。

数日后,朝中又起风波。原来,李德昭旧部联合北地士人,再次上奏,指责王仲甫“擅权专政、任人唯亲”,并列举其种种弊端,请求皇帝罢免其相位。

王仲甫大怒,下令彻查,然朝中党争愈演愈烈,局势愈发紧张。皇帝虽未表态,然朝中已有传言,称皇帝对王仲甫渐生不满,或有意更换宰相。

陆崇康身处其中,亦觉压力倍增。他虽已入王相门下,然因出身江南,且曾受李德昭赏识,不少人对其心存疑虑,甚至有人暗中散布流言,称他“两面三刀、心术不正”。

某日,赵怀安召他入府,神色凝重。

“你如今已入中书省,然朝堂之上,风波未息。你若欲自保,须得谨慎行事。”赵怀安缓缓道。

陆崇康拱手道:“学生明白,然学生已入王相门下,恐难以置身事外。”

赵怀安沉默片刻,道:“你若欲自保,唯有两面周旋,不可偏废。王相虽掌权,然李党仍未倒,你若一味依附王相,将来局势有变,恐反受其害。”

陆崇康听罢,心中一震,沉思良久,终是拱手道:“学生愿听节帅教诲。”

自此,陆崇康在朝堂之上,愈发谨慎。他虽为王仲甫门下弟子,然亦时常与李党旧部接触,以示中立。同时,他亦在中书省中,广结善缘,力求在党争之中,保全自身。

然则,长安的风雨,远未结束,而他,亦将在这片繁华之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