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创业在晚唐 > 第三百三十八章 :中隐

创业在晚唐 第三百三十八章 :中隐

簡繁轉換
作者:痴人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7 04:30:53 来源:源1

那边郑綮走了,官印绶带统统留在了衙署,他把自己画好的庐州山水形势图也留了下来,只带着一头毛驴,两匣书,两个仆奴走了。

在庐州的三年,他的确没贪过一分钱,没纳过一次妾,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庐州...

春闱放榜那日,长安城内万人空巷,太学门前更是人头攒动。陆崇康与几位同窗早早赶到,站在人群最前排,仰头望着榜文,心跳如擂鼓。

榜单缓缓展开,墨迹未干的字迹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陆崇康的目光在密密麻麻的姓名中游走,终于,在榜尾处,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陆崇康”。

那一刻,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连忙揉了揉眼睛,再定神望去,那两个字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向他微笑。

“中了!你中了!”身旁的同窗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声音几乎要压过人群的喧闹。

陆崇康怔怔地站在原地,良久,才缓缓跪倒在地,朝着赵怀安府邸的方向重重叩首:“学生……中了。”

消息传到节度使府邸时,赵怀安正在书房批阅军务。赵八匆匆赶来,满脸喜色:“节帅,陆公子中了进士!”

赵怀安放下朱笔,抬眼望向赵八,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好,总算不负此番心血。”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长安城,心中却并不轻松。进士及第,对陆崇康而言,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当夜,赵怀安设宴为陆崇康庆贺。府中灯火通明,宾客盈门,张龟年、李长史等心腹皆到场祝贺。陆夫子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连连向赵怀安叩首谢恩。

陆崇康亦是百感交集。他起身敬酒,声音哽咽:“若无节帅提携,学生今日焉能登科?此恩此德,学生永世不忘。”

赵怀安举杯轻啜,微笑道:“陆兄,你今日之成,乃自身勤勉所致。我不过为你铺路,真正走上去的,是你自己。”

众人纷纷附和,席间气氛热烈。然而,赵怀安的目光却始终带着几分深沉。他清楚,陆崇康虽已登科,但若想在朝堂立足,仍需经历重重磨砺。

果然,几日后,朝廷举行殿试,陆崇康被安排在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虽非头名状元,但能在众多士子中脱颖而出,已是不易。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陆崇康的仕途将一帆风顺之时,朝中却突然传出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李德昭因“结党营私、私通藩镇”之罪,被贬出京,外放为岭南节度使。

此事震动朝野,不少人纷纷猜测,这是新任宰相王仲甫对李德昭一党进行清洗的开始。而陆崇康,因曾受李德昭赏识,一时之间,也成为众矢之的。

朝中有人上奏,称陆崇康“攀附权臣,心术不正”,请求取消其进士资格。一时间,陆崇康的名声再度陷入危机。

赵怀安闻讯,立刻入宫面圣,力保陆崇康。他在御前陈词:“陆崇康虽曾得李德昭赏识,然其才学皆出于自身,与党争无涉。若因一人之过,而废一才子,恐寒天下士子之心。”

皇帝沉吟良久,最终采纳赵怀安之言,未予追究。但陆崇康的仕途,也因此受阻,未能如愿入翰林院,仅被授以秘书省校书郎之职。

陆崇康得知后,心中颇为失落。他原以为,进士及第之后,便可一展宏图,未曾想竟会遭遇如此波折。

赵怀安察觉他的情绪,便将他召至书房,语重心长道:“陆兄,仕途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今日虽未得高位,但只要勤勉自持,终有出头之日。切莫因一时挫折而灰心。”

陆崇康低头沉思,许久,才缓缓点头:“学生明白。”

赵怀安又道:“你如今在秘书省,虽只是校书郎,但却是天下典籍汇聚之地。若能潜心钻研,广结贤才,日后未必不能青云直上。”

陆崇康听罢,心中豁然开朗。他郑重向赵怀安叩首:“学生谨记节帅教诲,定当勤勉自励,不负所望。”

自那以后,陆崇康每日早出晚归,埋头于秘书省之中。他不仅精研经史,还时常与同僚切磋学问,渐渐在士林中赢得口碑。

赵怀安见状,心中亦感欣慰。他虽身在节度使府,却始终关注着陆崇康的一举一动。每当陆崇康在朝中有所建树,他便暗自点头;每当陆崇康遭遇挫折,他便适时指点。

转眼间,三年过去。陆崇康因在秘书省表现出色,被调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他的仕途,终于步入正轨。

而赵怀安,也在这三年中,逐渐将手中的权力交出,准备归隐田园。他深知,自己虽曾为节度使,但终究不是长安之人。而陆崇康,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临别前夜,赵怀安设宴为陆崇康送行。席间,陆崇康眼含热泪:“节帅,若无您当年提携,学生今日焉能至此?此恩此德,学生永世不忘。”

赵怀安轻轻一笑,举杯饮尽:“陆兄,你已长大,我亦该退场了。愿你日后,能在这长安城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陆崇康郑重叩首:“学生定不负节帅厚望。”

夜风轻拂,烛影摇曳。赵怀安望着眼前这位昔日的少年,如今已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士子,心中满是欣慰。

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而长安的未来,将由陆崇康这一代人去书写。

长安春日,细雨绵绵,城中街道湿漉漉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清香。陆崇康身着青衫,独自漫步于朱雀大街,望着街边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却难掩几分惆怅。

他如今已是秘书省校书郎,虽非显赫之职,却也得以日日与典籍为伴,潜心治学。然而,朝堂风云变幻,昔日的恩人李德昭被贬岭南,陆崇康也因此受到牵连,仕途受阻,未能如愿入翰林院。虽有赵怀安力保,然朝中权臣对他仍多有防备,甚至有人暗中散布流言,称他“攀附权贵,心术不正”,意图借此打压。

陆崇康虽年少,却并非不谙世事之人。他深知,自己如今虽已登科,但若无根基,便如浮萍无根,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因此,他收敛锋芒,潜心学问,每日早出晚归,在秘书省中研读经史,抄录典籍,力求以才学立足。

这一日,正值春分,赵怀安召他至府中议事。陆崇康换上正装,整理衣冠,缓步行至节度使府邸。

入府后,赵怀安已在书房等候。见陆崇康进来,他抬眼打量了一番,点头道:“你近来愈发沉稳,看来是真正懂得了长安的生存之道。”

陆崇康拱手道:“学生不敢懈怠,只愿能以才学立足,不负节帅厚望。”

赵怀安微微一笑,示意他坐下,缓缓道:“你如今在秘书省,虽只是校书郎,但却是天下典籍汇聚之地。若能潜心钻研,广结贤才,日后未必不能青云直上。”

陆崇康听得认真,点头应下。

赵怀安顿了顿,又道:“然则,长安终究非比乡野,士子虽多,然能真正立足者,皆有根基。你若欲在朝中站稳脚跟,单靠才学远远不够,还需人脉与靠山。”

陆崇康闻言,神色微动,低声道:“学生明白。只是……如今朝中局势未明,学生恐贸然结交,反惹祸端。”

赵怀安轻叹一声,缓缓道:“你说得不错。如今朝中权臣更替,王仲甫新任宰相,李德昭虽被贬,然其旧部仍在,朝堂之上,暗流汹涌。你若欲自保,须得谨慎行事。”

陆崇康沉思片刻,拱手道:“学生愿听节帅教诲。”

赵怀安点头,从案上取出一封书信,递予他道:“此信,乃我昔日旧友所托,此人名唤裴元礼,乃国子监祭酒,亦是王仲甫一系之人。你若愿,可持此信前去拜访,或可得其引荐。”

陆崇康接过书信,神色复杂。他自然知晓裴元礼之名,此人乃当朝大儒,门生遍布天下,若能得其引荐,的确是一条捷径。然则,他亦明白,此举意味着他将正式踏入朝堂之争,从此再无回头之路。

赵怀安似乎看出他的犹豫,缓缓道:“你若不愿,我也不会勉强。然则,若你欲在长安立足,终究要做出选择。”

陆崇康沉默良久,终是郑重道:“学生愿试一试。”

赵怀安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好,既然如此,我便为你安排。”

数日后,陆崇康依约前往裴府。裴元礼年过五旬,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一见陆崇康,便露出几分欣赏之色。

“赵节帅曾言,陆公子才学出众,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裴元礼笑吟吟地说道。

陆崇康连忙拱手道:“学生才疏学浅,岂敢与诸位前辈比肩?”

裴元礼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谦虚,又道:“听闻你在秘书省颇为勤勉,此乃好事。我观你文章,辞藻华美,气势亦不俗,若能加以磨砺,将来必成大器。”

陆崇康听得心中一动,连忙道:“学生愿向先生请教。”

裴元礼微微一笑,点头道:“你若有心,可常来我府中论学。我亦有意,将你引荐于王相。”

此言一出,陆崇康心中顿时一震。王仲甫如今执掌朝政,若能得其引荐,他日仕途自是平坦许多。然则,此举亦意味着他将彻底站在王仲甫一方,与李德昭旧部划清界限。

他深知,赵怀安虽曾助他入京,却始终与王仲甫并无深交。若他选择投靠王仲甫,恐怕会令赵怀安失望。然则,若不如此,他或许将永远被困于秘书省,难有出头之日。

思索良久,陆崇康终是郑重道:“学生愿从先生教诲。”

裴元礼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命人取来几卷典籍,道:“你且先研读此书,待我安排你与王相见面。”

陆崇康接过典籍,恭敬行礼,退下而去。

自那日起,陆崇康开始频繁出入裴府,与裴元礼门下弟子切磋学问,渐渐在士林中赢得声望。裴元礼亦未食言,数月后,果然安排他与王仲甫相见。

那日,王相府中宾客盈门,皆是当朝名士。陆崇康身着青衫,步入府中,虽表面镇定,实则心中忐忑。

王仲甫端坐主位,目光如炬,见陆崇康进来,微微颔首:“此便是赵节帅所荐之陆公子?”

裴元礼笑道:“正是。”

王仲甫细细打量了一番,缓缓道:“听闻你在秘书省颇为勤勉,且文章亦有可观之处。不知你对当今朝政,可有何见解?”

陆崇康心中一凛,连忙拱手道:“学生浅薄,不敢妄言朝政。然则,学生以为,国之根本,在于教化与民生。若欲天下安定,当以士子为本,以百姓为重。”

王仲甫听罢,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缓缓道:“言之有理。你若愿,可入我门下,我亦可荐你入翰林院。”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翰林院乃天子近臣所在,若能入内,前途无量。

陆崇康心中震动,连忙叩首道:“学生愿从相公教诲。”

自此,陆崇康正式成为王仲甫门下弟子,仕途亦随之顺畅。数月后,他果然被调入翰林院,任翰林学士,专司起草诏令,参与朝政。

而赵怀安,亦未因陆崇康的选择而有所不满。他依旧如往常一般,时常召陆崇康入府议事,言谈间亦无丝毫疏远之意。

陆崇康心中感激,每每入府,皆恭敬有加。他深知,自己今日之成,皆因赵怀安昔日提携。即便如今已入翰林院,他亦不敢忘本。

然而,他亦明白,自己已踏上另一条道路。长安的风雨,远未结束,而他,亦将在这片繁华之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