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三十五章 英才济济龙凤姿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第三十五章 英才济济龙凤姿

簡繁轉換
作者:赵子曰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5-07 01:0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三十五章英才济济龙凤姿(第1/2页)

“大元帅,临汾已为李善道攻拔。”一个吏员驰马赶到中军,向李世民禀报。

这吏员三十多岁,不到四十,裹黑幞头,着窄袖袍衫,腰束蹀躞带,佩剑,下着胡裤,足穿长腰皮靴,视其相貌,肤色颇白,形容俊美,却不是别人,便是奉命为李世民谋佐的豆卢宽。

“豆卢”意为“归顺”,豆卢宽的祖上为后燕时的北地王慕容苌。慕容苌后降北魏,被赐姓豆卢。四代传至豆卢宽。豆卢宽的父亲为杨坚的妹婿,他是杨坚的外甥。李渊起兵,攻下长安的时候,他时为关中河池郡郡治梁泉的县令,乃与郡守萧瑀率豪右赴长安,投从了李渊。

——萧瑀是梁明帝萧岿的第七子,杨广的皇后萧皇后的同母弟,亲戚关系上说,李渊是他的表姐夫。是以,李渊一遣书往召,萧瑀就举郡相投。作为关中顶尖贵族的出身,必须得说,这个出身不但对李密大有帮助,对李渊同样也是极大的助力。

李渊召萧瑀的书信,系李世民亲自转送。豆卢宽,也是那时,就与李世民相识了。

骑在马上的李世民一边策马前行,一边正看着地图。

听得豆卢宽进禀,他将视线从地图上移开,接过豆卢宽递来的军报,略略看了眼。

临汾郡不大,县总七个,其中称得上重镇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北部与西河郡接壤的霍邑,一个就是南部与绛郡接壤的临汾县。此两县,都扼在汾水的东岸,是从西河郡南下、或者绛郡北上的必经之地。按理言之,临汾县城失陷,对整个的河东战局,肯定会造成更不利於唐军的情况。但李世民看罢这道军报过后,神色并无多少异常,仅是眉头微蹙了下而已。

将军报还给豆卢宽,李世民展开眉头,轻描淡写地说道:“李善道几乎集其全军之力,攻我临汾,城今为其所得,不足为奇。临汾虽失,霍邑尚在我手。霍邑乃从绛郡北上,进军西河、太原的锁钥,只有此地不失,我军就仍可控扼要道,我等出兵之前议定的方略就仍可施行。”

从行在李世民左近的文武官属颇多,皆屏息静听,待李世民言毕,纷纷点头,心中稍安。

一个也是三十来岁,比豆卢宽年轻些的吏员应声说道:“郎君言之甚是。临汾虽失,然霍邑只要不丢,对出兵前大王与郎君议定的救援河东的方略就无甚大碍。”顿了下,又抚须笑道,“李善道部自入河东,虽然屡战屡胜,但今攻临汾,他却主力毕集,还攻了这么多天,才勉强打下,由此却则可见,其兵锋已钝,士气难继。这对我军来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个吏员亦肤色颇白,面容圆胖,一部好胡须,眉宇间透着几分机智与从容。

此人即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尽管是贵戚子弟,自少好学,博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李渊渡河,到了关中后,他赶到长春宫谒见李渊,遂被委以重任,随李世民征战,北定渭北、西击薛举,诸战皆有参与,屡献良策。此次又被李渊任为了李世民行军大元帅的典签,依旧随军参赞,辅佐机宜。

——“长春宫”是北周武帝时所建,初名晋城,位於冯翊郡,后世之大荔县,东临黄河,面对蒲坂渡口,后因四时如春,改名长春宫。李渊渡河入关中之后,最先就是驻在此处。

“典签”,典者,掌管;签者,签名。此职始於南朝,为朝廷监视出任方镇的诸王而设,多以天子近侍充任,因其权势特大,故又有“签帅”之称。到了於今,典签的权力固已经没有南朝时大,但依然负责协助主帅处理军务,上传下达,地位相当重要。——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妻兄,两人的关系当然亲近,李渊用长孙无忌出任李世民的典签,也是对他儿子的信任。

李世民欣赏地看了看长孙无忌,亦展开了点笑容,说道:“签帅所言极是。李善道虽得临汾,却已露疲态。其兵锋既钝,我军正可借此良机,伺机反攻,夺回失地。”

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而“签帅”一词,显是开玩笑之语。

诸吏听得他的话,临汾失陷这个消息所带来的一点不安,愈是消散,好几人陪着轻笑出声。

一个年纪比豆卢宽稍大点的吏员沉吟了稍顷,说道:“殿下,料李善道攻下临汾县后,必会继续北进,接着攻打霍邑。诚如殿下所言,临汾之得失,不足为要,但霍邑却不能再失了。我军离龙泉郡渡口,还有三日路程。为防意外,仆愚见,可急令李公等,务必坚守霍邑。”

这吏的个头不如豆卢宽、长孙无忌,中人身高,却一双眼,细而具神,眼睛细长而有光彩,瞳孔明亮如凤目,面部轮廓圆润,下颌丰满,鬓秀须雅,穿着一件素色的袍服,气质温雅,虽是身在风尘仆仆的行军途中,观之风神内蕴,颜温气清,让人一见便生好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五章英才济济龙凤姿(第2/2页)

其人便是早前曾被李善道向清河房氏族人询问过,现为李世民大元帅府记室参军的房玄龄。

房玄龄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他的父亲,著名学者房彦谦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十八岁时,齐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县尉。隰城,是西河郡的郡治。也因此,李渊起兵后,他投从了李渊,之后一直到现在,都在李世民帐下为吏。

房玄龄的提议深得李世民之心,他颔首表示赞同,便就令道:“传檄我堂叔、三胡,河东此战,能否得胜,眼下关键,就在霍邑。必得在我军到龙泉郡前,将霍邑守得如铁桶一般,断然不可有失!如若有失,虽宗属之情、骨肉之亲,世民之法,不可废也,亦按军法严惩。”

即有一吏,取纸笔出来,按照李世民的意思,撰写了军令一道,呈与李世民,审核无误后,落下印章,快马送出。

——这起草军令之吏,年亦三十余,名儒颜之推之孙,尝被杨素惊叹的才士颜师古是也。

颜师古其先本居琅邪,世仕江左,及其祖颜之推,历事周、齐,齐灭,始居关中。颜师古本人早年仕隋,政绩突出,寻坐事免,归长安,十年不得调任新职,家贫,以教授为业。李渊起兵入关中后,他因他早前的长吏薛道衡与李渊有旧,便和长孙无忌等一样,也到长春宫谒投,现任李世民秦公府的文学。但与长孙无忌等有所不同的是,他非一人现为李世民属吏,其父颜思鲁、其弟颜相时当下都任职李世民帐下,其父为记室参军,其弟与他同,亦为文学。

待檄文送出,房玄龄旁边的又一吏员,进言说道:“殿下,‘兵贵神速’,霍邑若失,则既定之策,恐将难以再得施展。今虽已令李公等严守,仆之愚见,我军仍不能掉以轻心,宜传令各部,加快行速,以期尽快抵达龙泉郡。并可令骑兵一部,先行赶往。”

此吏的年岁比房玄龄小些,大约三十三四岁,身高、相貌都不突出,却自有一股英爽之气,不失儒雅,举止言辞干练,乃京兆杜氏之后人,名杜如晦。现为李世民帐下法曹参军。

李世民从谏如流,便下令:“就按参军所议,传令各部,加紧行军。同时……,嗣昌兄,选精骑一部,令郑仁泰、杜君绰统之,轻装先行,两日内赶到龙泉。霍邑如果遇急,急驰往援。”

“嗣昌兄”者,柴绍也。嗣昌,是柴绍的字。

郑仁泰、杜君绰皆是李世民帐下敢战的骑将。

柴绍是李世民的三姐夫,今年亦三十多岁,他家就在临汾,不过其族早就迁居长安。

柴家也是隋之贵族,其父曾为废太子杨勇的东宫右内率,——右内率是近侍武官,掌备身以上的禁内侍卫,他自身曾为杨广长子,已死的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其出身将门,自幼便矫捷有勇力,以抑强扶弱而闻名,善骑射,李渊初起兵时,他被任为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兼领马军总管,歼灭宋老生部、下临汾、平绛郡,历战其并先登陷阵,功勋卓著。

——“右领军大都督”,就是李渊刚起兵,将军队分为三军时,任给负责统率右军的李世民的军职。自这时起,柴绍就在了李世民的帐下,随从李世民征战到今。

却这柴绍,不仅武勇出众,且有智谋。从长安投奔李渊之际,他在路上碰上了从河东前往晋阳的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当时追捕李建成、柴绍等的文书甚急,李建成兄弟很担心,就与他相谋,认为“隋郡县连城千有余里,中间偷路,势必不全”,不如“且投小贼,权以自济”,柴绍反对:“不可。追既急,宜速去,虽稍辛苦,终当获全。若投小贼,知君唐公之子,执以为功,徒然死耳。”李建成从之,於是共走太原。他们这才安然无恙地赶上了李渊的起兵。

柴绍闻令应诺,虽是李世民的姐夫,尊卑有别,且则现是在军中,李世民是一军之主,他不以姐夫之身而疏忽礼节,行了个军礼,然后才拨马归骑兵队伍,执行李世民的军令去也。

望着柴绍驱马离去的雄健背影,李世民摸着短髭,寻思了会儿,顾问左右:“陈公何在?”

陈公,在降从李渊前,仕隋为绛郡通守的陈叔达。

绛郡新被李善道攻下,在此获知临汾县又刚被汉军攻取的此际,李世民找陈叔达来见的目的,很明显了。便有一个年不到二十、相貌与李世民稍像,打扮也颇像,——或者说是刻意求像的英朗少年,大声应了句:“阿兄,俺去请他来!”拨马转走,即向后边的车马队驰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