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灵异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三十八章 惊竟炼狱民生苦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第三十八章 惊竟炼狱民生苦

簡繁轉換
作者:赵子曰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5-07 01:02:0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三十八章惊竟炼狱民生苦(第1/2页)

“东入长平此策,不可用之;转攻宇文歆、李靖,先稳固文城此策,亦不可用之。屈突公,你此三策,我意与你相同,仍攻霍邑,是为上策!”李善道决定说道。

霍邑地势险要,不好打。

然也正因此,当下最好的选择,便是赶在李世民所率的第二批唐援到前,争取先将此地打下。

但“仍攻霍邑”,尽管的确是当下的上策,既然已经考虑到了李世民有可能会“围魏救赵”,则文城郡,包括河东郡方面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当然也不能不重视。

於是,李善道在作出决定后,又接连下了三道命令。

第一道命令下给窦建德,他令道:“传令窦公,无须理会宇文歆、李靖部,闭城不出,加强城防;李世民部唐援到后,如果当真主力往犯,不可浪战,固守城池即可,等候援兵。”

第二道命令下给黄君汉、季伯常、郭孝恪,他令道:“传令黄公等,继续坚壁清野,收百姓入城,并亦加强龙门等地城防;李世民若攻昌宁,无我军令,不可擅自出援。”

第三道命令下给秦敬嗣、苏定方等,他令道:“传令秦敬嗣、苏定方,蒲坂渡口、风陵渡口是重中之重,给我守好了,决不可放唐军一兵一卒自此两渡过河。”

却秦敬嗣部的部分主力,在接到李善道命渡河北来会合的军令后,已从陕县渡河,到了河东郡。李善道将留守蒲坂县城、控制风陵渡口的重任,交给了秦敬嗣。

蒲坂渡口,李善道在攻下蒲坂县城之前,就已令苏定方往去占据,苏定方现仍驻兵蒲坂东渡。

龙门、柏壁、正平打下来以后,坐镇的任务,李善道则是交给了黄君汉部。其中,黄君汉守龙门县城和龙门东渡、季伯常守柏壁、郭孝恪守正平,又三人之中,黄君汉为主将。

刘黑闼听了他的这三道军令,说道:“郎君,令窦建德闭城固守、黄公等不许驰援,可是担心李世民若果真往攻昌宁的话,或许会采取‘围城打援’之策?”

被刘黑闼一语中的,他猜得半点不错,李善道确实是有此顾虑。

“李渊诸子,李元吉虽然纨绔子弟,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却有其父之凤。尤以李世民,观其过往用兵,此子不可轻觑!文城郡方面,我现在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如李世民果真是欲‘围魏救赵’,窦公等只要能将昌宁诸地守住,令李世民不得胁我后方、侧翼,便就足矣。”

李善道一边回答着刘黑闼,一边看着地图,斟酌忖思,自认为就文城郡可能会面临的风险这一方面,通过补充的这三道军令,该当是已经做到万无一失。只要各部严守军令,都唯以守城为务,不出城与唐军野战,则即便李世民巧计百出,料亦无能为也,是乃以拙应巧。

可话再说回来,仍是那句话,面对的对手毕竟是李世民。

尽管已觉万无一失,李善道还是又征询了下屈突通等的意见:“公等以为我这般部署何如?”

屈突通应道:“大拙若巧。大王的此番应对之策,表面来看,似拙实巧,正合以静制动之道。李世民若欲‘围魏救赵’,又纵有千般计谋,我军坚守不出,其亦无可奈何。大王部署极佳。”

打窦建德时,都没有见过李善道这样的谨慎,而又自入河东以后,三路兵马并进,所向克捷,於今的士气更且正是旺盛,但不意李善道却愈发小心,对还没有到来的李世民,竟如此重视,刘黑闼暗自称奇,随着屈突通的话,也回答说道:“郎君此番部署确实严整,上佳之策。”

三道军令相继送出。

李善道从胡坐上起身,叉着腰,回顾了下西南方向,——李世民及其所率的唐援现就正在这个方向上,昼夜兼驰,逼近文城郡,他望了好一会儿,收回了视线,没再说多余的话,举起马鞭,向着北边一扬,便短有力地下令说道:“传令各部,加快行进,后日开始攻打霍邑!”

“大王,臣有一个建议。”刘黑闼等各还本部,执行李善道催促行军的命令后,屈突通说道。

李善道扶着他,等他上了马,自亦翻身上马,说道:“公请说。”

“刘武周打下晋阳后,已连着多日,按兵不动。他的企图自然是很明显了,欲坐山观虎斗,待我军与唐军两败俱伤,再行图谋,可当此之际,形势已有变化,——李世民率步骑数万,即将到至河东,他这一到,河东的局面必就会出现改变,甚至转折。则当此际,刘武周即使为他本人的利益着想,也不应再按兵不动。故臣建议遣使前往刘武周处,陈明利害,促其出兵,与我军协同作战。如此一来,既可分散李世民的兵力,又能避免刘武周坐收渔翁之利。”

李善道从善如流,拊掌说道:“公此策大好。”

即令新被他辟为记室参军的薛收,代写书信一封,遣吏飞赴晋阳,面呈刘武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八章惊竟炼狱民生苦(第2/2页)

……

沿汾水直上,过霍邑县城,经由位处在汾水西岸的雀鼠谷驿道,穿过灵石县境,即至介休。

沿途山势险峻,林木葱茏。

给刘武周送信的此吏虽有胆气,兼有精骑一队护从,却仍不时因道路之险,感心弦紧绷。

在霍邑县界和快出雀鼠谷时,碰上了两伙盗贼,护从的精骑一个冲锋,将之杀散了事。

到了介休,城外驻扎数营,一旗招展,上书“尉迟”,此正尉迟敬德围攻介休之部。

闻报李善道有使到此,尉迟敬德亲自接见,听明来意,当即遣吏为其前导,引之前去晋阳。

介休到晋阳之间,现已都是刘武周部的占领区。绕过介休县城,前为一方圆数百里的大泽,此泽名蒿泽,古名“昭余祁”,系是与山东巨野泽、湖南云梦泽等齐名的一个大湖,——不过此湖,到后世时,已是不复存在,分化成了若干小湖。汾水在这里,汇入此泽之中。沿着此泽的边缘,行过此泽,接着沿汾水而前,过祁县、太谷两县,再行数十里,就是晋阳县城。

好一座雄城!

地跨汾水,占地方圆数十里,晋阳宫城、仓城、居民区皆在其内。遥望城墙,三丈多高,内又有更高大的城墙,高出外城墙,乃便是晋阳攻城的城墙,高达四丈八尺,与洛阳宫城相当,按后世计长单位,十四米多高。外城墙宽大坚固,城楼巍峨,城墙上布满垛口,箭楼林立,宛如巨龙盘踞,在外城墙内外,又有瓮城、羊马城、宽至四十米的护城河,构成多重防线。

送信给刘武周的此吏,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这样的一座雄城,李元吉怎居然会不战而逃?

渐行近城外。

城外连营,旌旗蔽日,营帐如云。大大小小的军营,如灰色的潮水般蔓延在汾水两岸,各色的旗帜招展其间。各个营地的外边,大都散落着掳掠得来的牛、羊、猪、狗。出外掳掠还回、或者出营掳掠的刘武周部的将士,三五成群,或骑马,或步行,神色骄横。

见这些刘武周部的将士们中,有汉人,也有突厥胡人。

正好有一二十骑索发胡服,掳掠而归的突厥胡骑,从这吏等边上驰过。

他们腰间悬挂着酒囊,马上放置着掳来的财物,还有两个妇人脸朝下的被按在鞍前,有的开心地哼着不成调的胡曲,有的边策马狂奔,边粗野大笑,尘土飞扬中,妇人哭声隐约可闻。

沿着官道望去,晋阳县城周近多水,是太原盆地的腹心肥沃之地,田畴交错,盛时县有民口一二十万,号为富庶,但於今原本肥沃的田野已化作一片焦土。

麦秆被肆意践踏,田垄间散落着农具和百姓的衣物。

路边的槐树歪歪扭扭地生长着,树干上残留着箭矢,树下横七竖八地躺着几具尸体,有的衣衫褴褛,有的身上穿着被血浸透的粗布麻衣。这些尸体大多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瞪大双眼,脸上凝固着惊恐与绝望的神情,嘴里还塞着破布,显然是被抢掠或掳掠时挣扎而遭毒手。

再往远处,几座村庄已被夷为平地,断壁残垣间升起袅袅青烟,那是被焚毁的房屋在最后的挣扎。这吏望见,有两条野狗,也不知是野狼,在废墟中穿梭,啃食着无人认领的尸体。

再行几里,到了护城河边。

河水浑浊,分明可见河面上飘着一具具的尸体,有唐军的兵卒,身着残破的兵服,有无辜的百姓,衣服被剥走,仅剩破布蔽体,浮肿的面孔在水中若隐若现,眼珠凸出,如在无声诉说着战乱的惨烈。岸边的芦苇被血水染红,随着微风摇曳,似在哀悼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护城河的对岸,晋阳城墙依旧巍峨,却此时再看,这吏但觉却难掩其背后的苍凉与悲怆。

晋阳城头,刘武周的大旗高高飘扬,取代了往日唐军的旗帜。

城墙下,堆积着攻城时破损的攻城器械,斑斑血迹、残肢断臂,尚都未被清理干净。

等着尉迟敬德派的前导吏进城通报的空儿,送信此吏依稀听到城内传出的哭喊声和砸门声,夹杂着士兵的叫骂;热浪滚滚的午后,鼻子中嗅到同样城里传出的弥漫着焦糊与血腥交织的气味。刘武周的部曲,却是直到此时,还没有停止对晋阳城内士民的烧杀抢掠。

曾经车水马龙的晋阳,如今已沦为人间炼狱。

见多了李善道部的军纪严明,战后极少掳掠百姓,此吏对眼前所见所闻,既感伤痛,也惊愕。

等了小半个时辰,通报的前导吏驰出,却是刘武周没在城中,在城外的营里。

就转向刘武周的中军营地所在,一行人疾驰而去。

到了营外,又等这前导吏先进营通报,之后,刘武周召见的命令传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