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墙头草 > 第一百章 就怕有文化

大明第一墙头草 第一百章 就怕有文化

簡繁轉換
作者:随轻风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5 02:51:23 来源:源1

第一百章就怕有文化(第1/2页)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两天转瞬即逝。

考前白榆也顾不上别的,就是练字,主要还是速度。

毕竟速度是他看家本事,八股文比他更好的人多得是,但不会有人比他的写作速度更快!

科举第三关院试比县试、府试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首先是有了专业的主考官,而不是由地方官兼任主考。

其次县试、府试更像是大撒网式的海选,参考人数很多,在京城动辄有几千人报名。

院试的人数就少多了,今年京城宛平县的院试也就几百人参加。

考生质量也更“精英”,可以说经过县试府试二轮筛选过的考生,基本都有了秀才的水平。

当然,录取率还是一样感人,几百个考生里能被录取的可能也就几个,最多十来个。

既拼实力,也拼运气。

又因为考生人数也就几百,所以不必启动规模宏大的贡院,在县学就行了。

把县学所有堂口、廊下都利用起来,塞进去几百个考生还是能做到的。

因为县衙有人关照,白榆的考试位置安排在一处背阴的廊下。

既避免日晒又开敞通风,在初夏乃是最佳的福地。

凌晨开始搜身和进入考场,天亮后开始发放考题,一切都按部就班。

题目还是三道,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参加考试的白榆已经是个老手了。

所以他心里毫无波澜,更谈不上有压力。

考试四步骤:看清考题,打开AI助手,输入考题,开始抄写。

夏天天亮的早,大概五六点考试开始,到了八点多,白榆就把三篇文章都抄写完了。

这时候早晨还没过去,别人还在吭哧吭哧为第一篇文章打草稿。

对于被知情人评价为“天下第一快枪手”的白榆而言,单纯的考试过程就是这么简单。

比较费功夫的事情,其实都在考场之外。

强忍着趴下睡回笼觉的**,白榆站了起来,这时候不能睡,要保证第一个交卷。

主考官、北直隶提学御史邹应龙坐在县学大门内的新搭凉棚里,看着白榆真的第一个走来交卷,又想到开考还不到一个时辰,瞳孔都快爆了。

又翻了翻试卷,完整无误,确实是标准的三篇应题八股文,没有格式错误。

邹御史怀疑自己是不是失忆了,曾经提前告诉过白榆考题,但又忘了。

不然的话,完全无法解释白榆不到一个时辰就把三篇命题文章写完的事迹。

白榆低声提醒说:“按照约定,我第一个交卷了,希望大宗师不要失约。”

邹御史呆若木鸡的目送白榆离去,忽然又想到一个问题。

如果录取了白榆,以后怎么跟别人解释自己真没有给白榆开后门?

走出县学考场,白榆咂摸了一下院试的滋味,感觉比县试府试更简单,一恍惚就过了。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院试主考官历史名气最大,更容易被自己拿捏把柄。

想到这里,白榆衷心的希望,以后考试遇到的主考官们一个比一个名气大。

然后又过了三天,早晨时候,还没搬家的白榆正在老屋里呼呼大睡。

伤势接近痊愈的白爹已经起身,正在屋前简单的活动腿脚,同时与倒座房李老头有一句没一句的闲扯。

冷不丁的忽然听到铜锣声从远处传来,而且越来越近。

不多时,又看到十多个衙役冲进了院子,当中一人举着红色大帖子。

他看到白爹和李老头,询问道:“白家可是在这里?”

白爹点头道:“这里正是。”

这一群人顿时猛敲铜锣,又齐声高呼道:

“今日提学老爷放了榜!恭喜贵府大爷白讳榆鲤鱼跃龙门,被录取为宛平县学生员!”

几句报喜宛如炸雷,把整个大杂院众人都炸的里焦外嫩。

对于白榆最近混得好,大家也都能理解了。

毕竟籍贯在锦衣卫体系内,只要会溜须拍马又碰上了贵人,上升一点也是正常。

但突然考中秀才是什么鬼?学问上的事情,也能如此糊弄的吗?

大院里谁不知道,当年白榆才上了三个月社学,就被对门阎先生赶出来了?

想到这里,众人不约而同的看向大院里文化水平最高的老阎,你不是说秀才非常难考,所以你考了二十年都没考中吗?

却见此时阎家父子眼珠子都红了,嫉妒情绪一点都不带遮掩的。

没人能理解,白家小子到底凭什么能从千军万马里杀出来?这可能是他们一辈子遇到的最为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获得秀才功名,那可就脱离普通人平民身份了,直接跨入士人阶层,俗称穿上了长衫。

随之而来的还有免税、免役、免刑、免跪、进入士林圈子等多种政治经济特权,对平民而言好处太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章就怕有文化(第2/2页)

别的不说,左邻右舍办红白事,摆席面时,总得请位秀才相公坐在首桌上压压阵。

一位平民,或许可以随便被权贵想法子弄死;但一位士子,就不能随便死了,这就是最大区别。

白爹懵逼之后清醒了过来,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别人一大群跑过来报喜,当然是为了喜钱啊!

可是最近白榆拿回家的只有银子,没有可以大把大把散去的铜钱。

于是白爹一边招呼报喜的人坐下喝水,一边请李老头拿着银子,去街上钱铺换一筐铜钱。

在屋里睡懒觉的白榆终于被吵醒了,揉着眼睛从屋里出来。

他看了眼家门前的场面,听了几句报喜声,“哦”了一声就去上厕所了。

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自己心里乐呵乐呵就行了,没必要在众人面前手舞足蹈。

报喜的衙役对白爹说着好听话:“令郎如此镇静,气度深沉,必能成大事啊!”

白爹谦虚的说:“可能是还没完全睡醒。”

报喜的衙役不只是带来了喜讯,还带来了通知。

秀才只是口语俗称,官场正式的称呼是学校生员,意思是可以进官学读书学习了。

当然现在各级学校没落,进学读书就是个形式了。

今天新生员应该带着礼物去拜谢老师,这里的老师指的是录取你的主考官,称之为座师,是士人圈子里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

明天可以去县学领衣服,自己亲自领或者派人领都行。

生员制服叫襕衫,颜色近乎墨蓝,是一种宽袍大袖的直裰,形状近似于后世戏台上的书生戏服。

后天就是新生员的入学仪式,主要是在学宫祭拜孔圣人,由县学教官主持,也会有大批老生前来观礼。

一直坐到了中午,报喜的衙役才带着大把喜钱,心满意足的离去。

今天别人去拜师,白榆没特意去,因为在都察院大门当保安就能见到了。

次日去领制服,白榆也懒得跑,打发了家丁去代为领回。

又次日县学典礼,白榆就不得不亲自走一趟。

其实白榆对县学生活兴趣不是很大,他要的是功名特权,又不是真冲着县学读书去的。

在县学大门聚集着一百多号读书人,皆身穿襕衫,各自攀谈交际。

混圈子是当今读书人的基础技能,不会混圈子的读书人就不会有出息。

今年新录取的生员有八人,算是今天的焦点,但现在只到了七个。

有位老生不满的说:“这个叫白榆的新人是不是太过于无礼了?让我们这些前辈都在等他?”

又过了一会儿,众人便看到了姗姗来迟的最后一名新生员,只是这服饰跟别人有点不一样。

大家穿的制服襕衫都是直裰,没有腰带,外形十分宽大。

而这位新来的生员却在腰间束了一条革带,而且腰带上挂着两样东西,一样是佩刀,另一样是腰牌。

有老生指责说:“这位同学,你怎能带着刀来县学?”

白榆手抚刀柄,笑嘻嘻的说:“晚辈本职乃是替父服役的锦衣卫旗官兼东厂坐探,随身带着刀很合理吧?”

众人:“......”

我靠!这同学竟然是个正儿八经的厂卫特务,他怎么考上秀才的?这程序合法吗?

不知不觉的,一百多人的闲聊声音都渐渐停住了。

这时代有句话是“公论出自学校”,意思就是读书人最喜欢聚在各级官学聊时政,形成巨大舆情并且扩散。

文化精英聚在一起,聊聊政治总是难免的,但此时身边有个厂卫特务,那还聊什么聊?

白榆摆了摆手说:“不用管我,你们聊你们的!

如果同学们有心学聚众讲学的线索,欢迎来举报...啊不,欢迎来转告我,我也想去听听心学。”

忽然有人叫道:“我想起来了,白同学就是前月持刀在府衙大肆砍人的那位官校!”

于是场面更寂静了,连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都没了。

可以在秀才和特务之间自由切换身份,享受多方面特权的人,实在太可怕了。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流氓不可怕,就怕有文化!

今年的宛平县新生员入学仪式,可能是历年来最安静肃穆的一次。

典礼结束后,县学教官刘教谕对新生讲解了一下注意事项。

最重要的内容有两点,一是每月月初学校生员会文。另一层意思是,其他时间不想来就不用来。

二是每年有春秋两祭,大家要凑钱祭祀孔圣人。另一层意思是,别忘了顺便给清贫的学校教官送点礼。

不过在正式解散后,刘教谕又把特立独行的新生白榆留下了,显然是要单独谈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