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天唐锦绣 > 第两千七六章 在外而生

天唐锦绣 第两千七六章 在外而生

簡繁轉換
作者:公子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28 14:29:50 来源:源1

李泰扫视一眼,见一众兄弟当中有惊喜,有乐有忧,忍不住提醒道:“陛下仁爱,不愿将吾等圈禁于长安城内混吃等死,而是将天下四方予以封建,那么吾等自应感念皇恩,竭尽全力为国藩篱,将来到了封地切不可恣意妄

为、无视法纪,否则纵使陛下不忍罢黜汝等,朝堂之上那些御史言官,宗室之内那些除爵之人也饶不得你们。”

其实在他来,对于一众太宗子孙来说出外就藩远比身在长安更为危险。

身在长安之内,周边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自己必是谨言慎行,循规蹈矩,唯恐行差踏错遭致弹劾。

可身在封地藩国,难免疏于防范、放飞自我,更容易犯下大错进而万劫不复。

毕竟无论多么遥远之封国,名义上依旧是大唐之藩属,受大唐朝堂之监督、律法之管辖,并不意味着成为国中之国、脱离大唐统治……………

想到这里,他心里陡然一惊。

一个念头不可遏止的涌上心头,这该不会是一个“阳谋”吧?

诸王身在长安,若是出现任何意外都会有人将罪名安插在陛下头上,即便不是陛下之错,只因陛下口口声声“仁爱手足”也要对诸王予以维护。

反之,若诸王出京前往封地就藩,那么若因违反法纪而遭受惩罚,则任谁也怪不到陛下头上。

换言之,诸王身在长安,陛下想做什么也忌讳甚多,束手束脚;而诸王就藩封国,出现任何意外都不关陛下之事………………

下意识的,李泰扭头看向李治。

正与蜀王李?说话的李治似有所感,抬起头,与李泰目光对视,继而粲然一笑。

李泰便知道,自己这位聪慧绝伦的弟弟也猜到自己所想。

但看上去却好似无所谓.......

酒宴散去,诸王纷纷离开晋王府,独魏王李泰留下来。

晋王妃王氏给两人奉上香茗,知道两人有事要谈,施礼之后退出书房。

李治抬手,请李泰饮茶。

李泰也不客气,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水,轻叹一声,道:“雉奴啊......要不,我替你在陛下说一声,就不必前往封国就藩了,稳稳当当待在这长安城享受荣华富贵,如何?”

无论陛下是否当真宽恕了李治的罪过,对于李治来说,出外就藩危险重重,留在长安才是保命之道。

李治摇摇头,轻声道:“谢谢青雀哥哥爱护,不过若事情当真是最坏那种情况,我又能躲到几时呢?该来的迟早会来,躲是躲不过去的。

若陛下宽恕他是假,秋收算账是真,他又岂能躲得过去?

为人臣不忠,当死。

更何况他岂止是不忠?

他是谋逆!

李泰急道:“陛下宽仁,必然不会事后追究,可我怕那些别的什么人要弄阴谋手段,既害了你的性命,又令陛下沾染残害手足之骂名,何如留在长安安守本分,以期长远?”

一旦出了长安城,那便不是想要守住本分就行的。

那些个世家门阀对陛下恨之入骨却又奈何不得,必然要拿晋王李治做筏子,各种阴谋诡计使将出来,再加上朝中御史言官默契配合,到时候李治便是一身是嘴也解释不清。

国法如山,当所有人都说李治该死,陛下又能如何?

还能再赦免一次吗?

李泰几乎可以预见,只要李治封国就藩,结局必死无疑......

李治却笑着道:“青雀哥哥之担忧,我亦有所猜测,但与此相比,我更担忧这一生都在监视之下度过......我不会再对那个位置有任何企图,但我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虽然陛下解除他的圈禁并且不限制他的行动,可他身边依旧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窥视,有“百骑司”,有御史台,甚至有大理寺、刑部、中书省......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监视之内。

一堵无形的高墙将他圈禁其内,毫无自由可言。

按说他既然犯下谋逆大罪,能够被免除死罪,解除圈禁已经是法外开恩,自当心满意足,可既然有了一个远走高飞、封国就藩的机会,又怎能不心生向往呢?

与其困于内,不如求死于外。

李泰连连摇头,口干舌燥却是劝不动,有些恼火道:“你怎地不知好歹?这不是侥幸之事,只要你封国就藩,必然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但凡一丝半点的错处都会被无限放大,予以弹劾攻讦,而后置你于死地!”

李治依旧笑容粲然:“那我离远一些,让那些人看不见,听不到不就行了?”

“再远又能远到哪里?水师于大海之上横行无忌,到处都是开辟出来的航线,无以计数的商贾往来于这些航线之上,你躲到哪里都有人盯着,消息传输极快。”

“听闻水师自?婆以东海峡向南穿行,有大岛人迹罕至,荒无人烟,若能带领一支亲兵驰骋其上,建立邦国、繁衍血脉,他朝亦为华夏疆土,岂不美哉?”

“?婆以南的大岛?”

李泰倒也听过这地方,不过却蹙眉道:“水师也只是抵达彼处而已,并不曾探索其间,那岛上有茹毛饮血的野人生存,极其愚昧,只知渔猎而不知刀耕火种,荒凉得很。

东洋、南洋诸国虽然亦是野蛮愚昧,但毕竟长期遭受华夏文化之熏染、同化,也算是一方文明,与那等野人生存之岛屿不可同日而语。

长处其间与野人为伍,那是何等凄惨?

李治非但不以为然,甚至心生向往:“能够活着驰骋于阳光之下,便是与野人为伍又有何妨?”

李泰说不出话。

留在长安,便要丧失自由,时时刻刻受到监视监控,出去就藩,还要防备有人阴谋陷害、朝不保夕。

与此相比,当真能够去往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打下一片疆土,封建一国,似乎还真挺不错....………

“你当真愿意去往那处大岛?”

“固所愿也,还望兄长在陛下面前为小弟多多美言。”

李泰摇头叹气:“你若去往那处,怕是这辈子咱们兄弟都难再见了......也罢,既然如此,为兄自然要鼎力相助。不过我想陛下不会轻易答允,他也是心疼你的,等着房俊回京,我求他一并向陛下谏言。

无论陛下对雉奴之爱护是出自真心亦或假意,都不会轻易答应其封建那样一处荒凉大岛,否则定会被人攻讦为“无容人之量”“任晋王自生自灭”………………

李治欣喜道:“若兄长与姐夫一同说项,陛下定然答允!”

李泰埋怨道:“你呀你,当初何必那般糊涂?你看看我,吓得有多远滚多远连边都不敢沾,你却作死到那等地步!”

李治苦笑道:“青雀哥哥莫说了,我如今也悔之晚矣!只不过当时被舅父所蛊惑,心生觊觎、贪心不足,这才铸下大错!”

“哼!老贼死不足惜!”

李泰愤然骂了一句。

待李泰走后,晋王妃王氏从外间入内,目光莹莹的看着李治,犹豫半晌,才轻声问道:“当真要远离大唐,去往那等荒凉野蛮之地?”

李治喝了口茶水,叹气道:“不那样又怎么办呢?留在长安,迟早死无葬身之地。”

王氏坐在他身边,柔声道:“陛下宽仁,既然宽恕了殿下,想来并不会反悔。”

李治摇摇头:“你以为身为皇帝便可为所欲为,一言九鼎了?陛下固然对我有爱护之心,但未必人人都愿意成全陛下宽仁之名,不逼着陛下杀了我,又岂能打碎陛下身上的荣耀光环?”

有着“宽厚”“仁和”之类的光环加身,陛下便刀枪不入。

唯有将这些东西全部打碎,败坏陛下的名声,宗室里那些人才有机会。

时至今日,陛下与宗室早已仇深似海,与其说是血亲同族,倒不如说是生死仇敌.......

王氏流下眼泪:“无论殿下去往何处,妾身自是生死相随,只可怜咱们的孩子,要在那等野兽蛮荒之地生长,一辈子无法踏足华夏故土,更再无机会回到这长安、洛阳,看一看他们的祖辈留下的锦绣河山。”

这一言,使得李治心中刺痛。

沉默良久,无奈苦笑一声,喃喃道:“时也命也,如之奈何?”

假若当年父皇并未早早驾崩,或许诸君之位早已落在他的头上。

假若当初兵变成功,今日他更是已经坐在太极殿里君临天下......

可惜,时不顺心、事不遂意。

如今为了保命、为了自由,不得不远渡海外,踏足蛮荒......

见王氏还在伤心流泪,李治勉强笑道:“倒也不必这般伤怀,你对自家郎君的本事还信不过?那处大岛虽然遥远,荒芜,但也正因此远离世人之视线,以我的本事定能将其经略为一方胜地,十年、二十年之后,繁华兴盛未必

逊色于新罗、倭国。咱们夫妻便在那里繁衍血脉,做一对无冕之帝后,言出法随、尊崇无比,不亦快哉!”

王氏抹了把眼泪,“嗯”了一声,柔声道:“中土也好、海外也好,生也罢,死也罢,妾身永远服侍殿下身边,永不分离。”

李治握住王氏的手,轻叹一声:“委屈王妃了。”

王氏露出笑容,泪珠盈盈:“跟着殿下,不委屈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