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879章 怀英,做得不错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第879章 怀英,做得不错

簡繁轉換
作者:哈李路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0 02:57:38 来源:源1

久视元年的洛阳,秋意已浸透了每一寸宫墙。雨停时,万象神宫的琉璃瓦上还挂着水珠,夕阳穿过云层洒下来,把那些水滴变成了散落的碎金,顺着飞檐的弧度缓缓滚落,砸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的印记。

狄仁杰坐在轮椅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边缘的雕花。

如今木头上的纹路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仍能摸到那些藏在深处的沟壑,像极了他这一生走过的路。

李元芳推着轮椅穿过丹陛,脚步声在空旷的宫门前格外清晰,惊起了檐下栖息的几只灰鸽,扑棱棱的翅膀声搅碎了晚霞里的宁静。

“狄公,风凉,咱们早些回府吧。”

李元芳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跟了狄仁杰五十四年,直到如今的千牛卫中郎将,见过这位老人在朝堂上舌战群儒的锐利,见过他在刑狱里通宵查案的专注,却从未见过他这般形容枯槁。

方才在万象神宫偏殿,武曌握着狄公的手说“国老且安”时,他分明看见那只曾签发过无数政令的手,已经连茶杯都快握不住了。

狄仁杰轻轻“嗯”了一声,咳嗽又涌了上来。

这次比往日更急,像是要把肺都咳出来似的。

李元芳忙掏出锦帕去接,他喉结滚动了几下,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蹲下身替狄公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襟。

“哭什麽。”狄仁杰喘匀了气,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双手曾无数次在他遇险时递过匕首,在他困惑时指向真相,此刻却轻得像一片羽毛,“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活了七十有一,见够了盛世,护过了百姓,够本了。”

轮椅碾过洛阳天街的青石板,两侧的商铺已经开始上板,卖胡饼的小贩收拾着炭炉,酒肆的幌子在风里摇摇晃晃。

狄仁杰望着街角那棵老槐树,树干上还留着他与苏无名一起刻下的记号。那时苏无名还是个毛头小子,捧着卷宗追在他身後问东问西,连升堂时该怎麽站都要反覆叮嘱。

如今那孩子也能独当一面了,前几日还递来卷宗,说破了西市波斯商队的失窃案,字里行间的锐气,倒有几分像年轻时的自己。

“元芳,你说无名那孩子,现在在做什麽?”狄仁杰忽然问。

“大约还在书房吧。”李元芳答,“早上出门时,见他案头堆着陇㱏道的旧档,说是要查十年前的屯田贪腐案。”

狄仁杰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这孩子,总爱啃硬骨头。”

“以後波折不比我少。”

他望着狄府的方向,暮色已经漫过了定鼎门,那片熟悉的飞檐在烟霭里若隐若现。

这条路,他终究是走到头了。

从仪凤年间在大理寺断案,到垂拱时顶着酷吏的刀斧直言进谏,再到圣历年间力挽狂澜劝回太子,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却也踩出了一条让大唐能接着走下去的路。

他想起当年在狱中,来俊臣的爪牙把烧红的烙铁举到他眼前,他盯着那团火光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时,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的命,是洛阳城头上那面“唐”字旗,能不能有再飘起来的一天。

秋风卷着落叶掠过衣袍,猎猎的声响里,彷佛能听见无数人的声音。

有案牍前冤魂的泣诉,有朝堂上同僚的争执,有边关传来的捷报,还有市井里百姓的吆喝。这些声音缠绕着他,像一首无声的挽歌,从少年时初入长安的朱雀大街,一直唱到此刻洛阳城的暮色里。

回到狄府时,苏无名正站在阶前等。

少年人穿着半旧的青布襕衫,手里攥着本《唐律疏议》,见轮椅过来,忙上前想扶,手指却在触到狄公衣袖时又缩了回去。

狄仁杰看在眼里,忽然开口问:“无名啊,还记得为师和你说过什麽吗?”

苏无名愣了愣,随即挺直了腰板,声音朗朗:“为死䭾言,为生䭾权。”

那是三年前,他们在京兆府验一具被诬陷通敌的老兵尸体,死䭾喉骨有碎痕,分明是被人扼住咽喉强行灌下毒酒。

苏无名看着老兵蜷曲的手指,眼圈红得像要滴血,狄仁杰就是在那时按住他的肩,一字一句说的这句话。

此刻再听,少年人的声音里少了当年的愤懑,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坚定。

狄仁杰点了点头,目光从他脸上移开,望向西厢房的方向。

“为师要睡了,去替为师关门吧。”

苏无名的脚步顿了顿。他年轻,读不懂官场的波谲云诡,却看得懂恩师眼角的疲惫。

往日里恩师午睡,总会让他把案上的卷宗挪到窗边,说阳光晒着字儿清楚,可今日他却连多看一眼卷宗的力气都没有了。

少年人咬了咬下唇,终是低低应了声:“恩师,无名替你关门。”

木门“吱呀”一声合上,把外面的暮色和人声都关在了外头。

登录用户的「站内信」功能已经优化,我们可以及时收到并回复您的讯息,请到用户中心-「站内信」页面查看!

房间里只剩下药味和老木头的气息,狄仁杰靠在软枕上,闭上眼睛。意识像是沉入了温水里,那些被忙碌和病痛压在心底的记忆,忽然都浮了上来。

他想起乾武十一年,自己第一次踏入太极殿。

那年他才十六岁,穿着洗得发白的襕衫,站在殿柱后,看着李承乾坐在龙椅上,手里拿着本《汉书》,和侍立的大臣们说“民为水,君为舟”。

阳光从殿顶的藻井漏下来,照在陛下平易近人的笑脸上,也照亮了阶下文武百官的朝服,红的丶紫的丶绿的,像一片涌动的花潮。

那时的乾武皇帝在散朝後叫住他,拍着他的背说“这孩子眼神亮,是块断案的料,去内阁跟着学学吧”。

那时候的内阁,设在紫宸殿偏院,院里种着两株石榴树。

他和陈浮生总在树下背书,一个读《唐律》,一个读《孙子》,偶尔抬头看见石榴花落在对方的书案上,就笑着捡起来夹进书页里。

陈浮生是乾武皇帝最年轻的弟子,比他还小两岁,却总爱板着脸叫他“狄兄”,说将来要一起在太极殿上,替陛下撑起这大唐的天。

如今,那两株石榴树该还在吧?只是内阁早就没了,当年一起在树下背书的少年,一个成了垂垂老矣的狄公,一个在南京任遣京使,怕是这辈子都见不着了。

他想起去年冬天,驿卒带过一封信,说陈浮生病得下不了床,信里的字迹歪歪扭扭,却还在问“洛阳的雪大不大,怀英兄的腿疾好些了吗”。

当时他握着信纸,在炭盆边坐了一夜,直到晨光把信纸照得透亮,才发现自己的眼泪已经把“怀英兄”三个字晕成了一片。

门忽然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像是有人推开了一条缝。

狄仁杰以为是李元芳又来送药,迷迷糊糊的开口:“元芳,你来了啊。”

没人答话。只有一声轻轻的“怀英”,像一片羽毛落在心尖上,却让他猛地睁开了眼睛。

眼前站着的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紫袍,须发皆白,却腰杆笔挺。那双眼看过了贞观的明月,也见过了乾武的风霜,此刻正温和的望着他,像五十年前在石榴树下,看见他把《唐律》背错了时一样。

“齐,齐太师……”狄仁杰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他想站起身,却发现自己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只能像个初见师长的少年,手指紧紧攥着锦被,指节泛白。

此刻这位老人就站在那里,笑着点了点头:“怀英,做得不错。”

窗外的天色彻底暗了,洛阳城的更鼓声远远传来,一下,又一下,敲在寂静的暮色里。狄仁杰望着齐太师的脸,忽然觉得心里无比安宁。

那些没说出口的遗憾,没做完的事,好像都在这句“做得不错”里,找到了归宿。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总问齐太师,什麽是忠臣。太师说,不是在殿上喊“万岁”,是在百姓哭的时候,敢站出来说话。

在江山晃的时候,敢把脊梁顶上去。

那时他不懂,直到後来在刑场救下被冤的百姓,在朝堂上顶着武曌的怒视坚持立李显为太子,才明白这肩上的分量,原是比紫金玉带重得多。

“太师……”他想说些什麽,喉咙却像被堵住了。

齐太师只是笑,转身往门口走去。紫袍的衣角扫过门槛,带起一阵风,吹得烛火轻轻摇晃。

狄仁杰看着那背影,忽然想起五十年前,也是这样一个秋日,太师牵着他的手走出内阁,指着太极殿的方向说:“你看那宫墙,看着高,其实是用百姓的信任垒起来的。”

“将来有一天,你也要做一块这样的砖。”

原来,他真的做到了。

烛火“噼啪”响了一声,终究是灭了。

房间里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地上铺成一片薄薄的银霜。

久视元年九月,狄仁杰去世,寿终正寝。

消息传到万象神宫时,武曌正在看舆图。

她捏着图钉的手顿了顿,许久才说:“把那道立太子的诏书,明日发了吧。”

殿内侍立的大臣们低着头,听见陛下的声音里,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李元芳在狄府的庭院里,看着眼前的石榴树。

树是去年从长安移来的,说是陈浮生托人送来的,如今枝桠上还挂着几个青黄的果子。

他想起狄公总说,石榴多子,像极了这大唐的百姓,一辈辈往下传,总有生生不息的盼头。

苏无名在书房整理卷宗,翻到那封卢凌风写的拜师帖,忽然发现纸页背面,有狄公用小字写的批注:“此子锋芒太露,需经打磨,然心向正道,可堪大用。”

洛阳城的秋风还在吹,卷着落叶穿过天街,穿过宫墙,穿过寻常巷陌。

有人说,那风里藏着狄公的声音,在跟每一个晚归的人说“早些回家”。

也有人说,他只是睡着了,等来年春天,还会坐在轮椅上,看满城的花,听百姓的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