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 第943章 神龙残梦

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 第943章 神龙残梦

簡繁轉換
作者:哈李路亚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3 16:38:55 来源:源1

第943章神龙残梦(第1/2页)

宝应元年,三月。

长安的春寒还没褪尽,风裹着料峭的凉意,从神龙殿破损的窗缝里钻进来,卷着地上的灰尘打了个旋,落在李隆基枯槁的衣襟上。这位七十八岁的帝王,此刻正蜷缩在殿内西侧的角落,背靠着冰冷的宫墙,像一只被抽走了所有力气的老兽。

他的头发早已全白,稀疏地贴在头皮上,几缕垂在额前,遮住了那双曾盛放过整个大唐风华的眼睛。

如今那双眼空得吓人,没有悲喜,没有怨愤,只有一片死寂的茫然,仿佛连殿外掠过的飞鸟,都不值得他抬眼多看一瞬。

殿内静得可怕,只有殿外巡卫士兵的脚步声偶尔传来,“踏、踏、踏”,每一步都像踩在他的心上。

那些士兵是李亨派来的,殿里侍立的两个宫监也是——他们从不主动开口,除非他要水要饭,否则只会像两尊木偶似的垂手站着,眼神里没有半分往日对“陛下”的敬畏,只有小心翼翼的监视。

李隆基抬手,枯瘦的手指微微颤抖着,想去拂掉衣襟上的灰尘,可指尖刚碰到布料,就无力地垂了下去。

他想起天宝十四载之前的日子,那时他还是长安城里最尊贵的人,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是万民称颂的“三郎天子”。

那时的宫监,见了他要跪行三步,说话要压低了声音;那时的陈玄礼,总持着一把鎏金鞘的长剑,立在宫阶下,眉目如炬,只要他一声令下,哪怕是刀山火海,陈玄礼也会带着羽林军闯一闯。

那时的高力士,更是片刻不离左右,捧着温热的茶盏,轻声细语地说着宫外的新鲜事:“陛下,今日太白先生又在沉香亭醉倒了,还说要陛下赐他一坛新丰酒,才肯写新的乐章呢。”

想到李白,李隆基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动了动。

他记得那个狂放的诗人,总是一身白衣,仗剑而来,醉了就靠在栏杆上,挥毫泼墨时,墨汁溅到龙袍上也毫不在意。

有一次李白醉得厉害,竟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虽面露难色,最终还是照做了——那时的他,是容得下这般狂放的,因为他知道,大唐的气度,就该藏在这些才子的傲骨里。

可如今呢?陈玄礼早在马嵬坡后就病逝了,高力士被流放巫州,至今杳无音讯。而那个会为他舞《霓裳羽衣曲》的玉环,那个鬓边别着牡丹、笑起来能让长生殿烛火都亮几分的女子,也早已化作马嵬坡下的一抔黄土。

他忽然觉得心口发紧,像是有一只无形的手,正攥着他的心脏往死里捏。

他想起天宝十五载的那个夏天,安禄山的铁骑踏碎潼关,长安城里人心惶惶,他带着玉环、皇子和亲信,趁着夜色逃出了大明宫。

走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

可比起马嵬坡的痛,更让他寝食难安的,是开元二十五年的那个雨夜。

那天他听信了武惠妃的谗言,以为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要谋反,竟一时昏了头,下旨将三个亲生儿子废为庶人,随后又赐了死。

他至今记得,三个儿子被押走时,跪在宫门前哭着喊“父皇饶命”的模样。

李瑛是太子,从小就聪慧,五岁时就能背出《论语》,他曾亲手教过他骑射,说“吾儿将来定是个能守得住大唐江山的好皇帝”;李瑶擅长诗文,每次献上新作,他都会拿着仔细品读,还夸他“有太白之风”;李琚则爱舞剑,剑法凌厉,颇有当年薛仁贵的影子。

可他就那样,因为一句谗言,杀了自己最疼爱的三个儿子。

后来武惠妃病逝,他才慢慢醒悟过来,那些所谓的“谋反证据”,全是假的。可人死不能复生,他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对着三个儿子的牌位,一遍遍地忏悔,可忏悔又有什么用呢?牌位是冷的,再也不会有人喊他“父皇”了。

“咳、咳咳……”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的思绪,他捂着嘴,咳得身子不停发抖,眼角沁出了几滴浑浊的泪水。

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那时他刚从韦后和安乐公主手里夺回皇权,意气风发,站在大明宫的丹陛上,对文武百官说:“朕要让大唐,比贞观年间更盛!”

他做到了。

开元年间,大唐的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咸海,南抵越南顺化,北达贝加尔湖,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长安城里,胡商云集,胡姬的酒肆里总是飘着琵琶声。

洛阳的集市上,波斯的香料、西域的绸缎、江南的茶叶堆得像小山。

科举考场外,无数寒门士子怀着“致君尧舜上”的理想,等待着一展抱负的机会。

大唐啊,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箭尖刺破长空时,连胡尘都为之震颤。

有李靖南平吴会、北破突厥,用兵如神,一生未尝一败,被西域诸国称为“天可汗之剑”。

有贺知章醉后骑马似乘船,四入金銮殿时脱帽露顶,引得玄宗大笑,说“贺监的狂,是大唐的福”。

还有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难万险,带回佛经万卷,在大雁塔译经弘法。

惠能在南华寺开坛讲禅,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禅心传遍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943章神龙残梦(第2/2页)

李淳风推演星象,写下《推背图》,道尽世间兴衰……

那时的大唐,人才辈出,星河灿烂,连天上的星辰,都似要为这片土地低头。

可如今呢?

安史之乱虽已近尾声,可洛阳城的断壁残垣还没修好,河北的藩镇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百姓们流离失所,路边随处可见饿死的流民——这一切,都是在他手里发生的。

“我真是……大唐的千古罪人啊。”

他喃喃自语,声音嘶哑得像破旧的风箱,“差一点……差一点大唐就亡在我手里。”

他不敢去想外面的世界,不敢问长安的街市是否还如往日繁华,不敢问洛阳的牡丹是否还年年盛开,更不敢问那些曾称颂他的百姓,如今提起“李隆基”这三个字,是恨,还是怨。

他就像一只躲在阴沟里的老鼠,不敢见光,也见不得光。

就在这时,“吱呀”一声,神龙殿厚重的木门被缓缓推开。

李隆基浑身一僵,像被针扎了似的,猛地抬起头。

他以为又是宫监来送吃食,可眼角的余光瞥见那道身影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随即又猛地低下头,手脚并用地朝着角落深处钻去,像是要把自己嵌进墙缝里。

来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衫,头发用一根木簪束着,脸上布满了皱纹,可那双眼睛却依旧清亮,透着一股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他手里提着一个食盒,脚步轻缓地走了进来,目光落在角落里那个蜷缩的身影上,原本紧抿的嘴角,渐渐染上了几分复杂的情绪。

是齐先生。

我死了吗?好几次,他都想要轻生,可是,他不敢死。

怕的就是如今这种情况。

李隆基身体抖得更厉害了,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头埋得更低,几乎要碰到地面。

齐先生站在离他几步远的地方,停下了脚步。

他看着眼前这个瑟瑟发抖的老人,记忆里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忽然与眼前的身影重叠在了一起。

他还记得开元元年,李隆基刚登基不久,曾召集贤院的学士们入宫议事。

那时的李隆基,不过二十几岁,穿着明黄色的龙袍,坐在龙椅上,眼神明亮,谈吐间满是少年人的锐气。

他说“朕要革除弊政,还天下一个清明”,说“朕要让大唐的旗帜,插遍四方”,说这些话时,他的眼里有光,那是属于帝王的雄心,也是属于大唐的希望。

可如今呢?那个曾立志要让大唐永盛的帝王,竟成了这般模样——像一只老鼠,躲在角落里,连抬头看人的勇气都没有。

齐先生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得发慌。

他原本是带着一肚子的话来的,想质问他为何让一手缔造的盛世毁于一旦。可看着眼前这个满头白发、浑身发抖的老人,那些到了嘴边的斥责,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了。

时间过得太久了,久到足以磨平所有的棱角,也久到足以让一个意气风发的帝王,变成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

齐先生轻轻叹了口气,将手里的食盒放在地上,缓缓蹲下身,声音放得极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李三郎,抬起头,看我。”

“三郎”——这个称呼,还是当年他还是郡王时齐先生会叫的。

他的身体僵住了,颤抖渐渐平息了几分。

他缓缓地、缓缓地抬起头,露出了那张布满皱纹和泪痕的脸。

他的目光与齐先生的目光相遇,那双空洞的眼睛里,终于有了一丝波澜——是惊讶,是愧疚,是难堪,还有一丝早已被遗忘的、属于“李三郎”的温度。

齐先生看着他,眼神里没有斥责,也没有嘲讽,只有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唏嘘。

他指了指地上的食盒,轻声说:“我从宫外带来的,有你当年爱吃的胡麻饼,还有一坛新丰酒。”

李隆基的目光落在食盒上,喉咙动了动,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

他想起天宝年间,每次宫宴,高力士都会为他端上刚出炉的胡麻饼,外酥里嫩,带着芝麻的香气。

李白则会捧着新丰酒,笑着说“陛下,此酒配诗,才不负这大好春光”。

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又仿佛隔了很久很久。

齐浣见他不说话,便打开了食盒。

里面果然放着几块胡麻饼,还冒着淡淡的热气,旁边放着一个小小的酒坛,坛口塞着棉絮。他拿起一块胡麻饼,递到李隆基面前:“尝尝吧,还是当年的味道。”

李隆基迟疑了一下,颤抖着伸出手,接过了那块胡麻饼。

他咬了一小口胡麻饼,熟悉的香气在嘴里散开,可他却觉得苦涩无比,眼泪毫无预兆地落了下来,砸在饼上,晕开了一小片湿痕。

“齐先生……”他终于开口,声音哽咽,“朕……朕对不起大唐,对不起百姓,更对不起……那些信任朕的人。”

“朕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