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科技:打破垄断全球的霸权 >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试探

科技:打破垄断全球的霸权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试探

簡繁轉換
作者:女术士之友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5 21:59:4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周夏老教授越想就越是心里难受,头皮发麻。

而顾青眼前已经有玄武投影的相关内容了。

这位老教授念叨的东西,是来自于大夏国电科某所研发的新型雷达。

该雷达的工作依据是微波量子理论,使用环境也比较特殊,必须要在极冷的温度下工作。与苛刻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匹配的是这个雷达的性能和功能强大。

最远能够探测远达1500万公里之外的物体。

这个十分夸张的距离,相当于月球和蓝星之间直线距离的四十倍左右。

而且根据玄武收集的资料来看,这种雷达不禁可以探测未知小行星,还可以探测到那些被其他探测方法错过的物体,比如某些隐形卫星之类的航天器。

一般的雷达是依靠无线电波来工作的,通过天线向目标的方向发射出无线电波,部分无线电波被目标物体的表面物质反射回来后,再由雷达的接收天线接收,经过系统计算后,就可以得到目标的距离,发射和反射频率够高的话,就可以得到该目标物体运动的方向、速度甚至是重量等重要参数。

只不过这种雷达探测的方式,因为无线电波的限制,所以对遥远目标的探测能力非常弱,而且根据雷达的最大探测距离和雷达最大发射功率的四次方根成正比的雷达探测距离公式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想要探测距离变成原来的2倍,雷达的发射功率必须要增大到原来的16倍,或者如果想要探测距离变成原来的10倍,雷达的发射功率必须要增大到原来的10000倍。

玄武还十分贴心的在这个地方贴了一个例子,美利坚用于小行星探测的雷达有一个直径70米的天线,在x波段上的连续发射功率超过1兆瓦,也只能探测几十万公里外的目标。

而现在大夏国电科某所研发的新型雷达可以在理论情况下,探测到千万公里外的物体。

这简直就和九州科技航空航天项目的某款在研雷达,有点相像了

在浏览完了玄武整理的资料后,顾青看到那位老教授还一脸苦闷的像黄瓜一般憋屈的表情,他叹了口气。

这个误会,自己要是不去解开的话,这位教授会不会纠结死?

周夏看着报道上面的内容,只觉得这些辉煌成果的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刺眼,让他每看一下,都觉得心颤。

“这还是去年的报道,虽然他们只是搞了理论依据,没有把具体实物弄出来,但这种零件都需要特制的装备,他们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把理论搞出来?

都是我的错,我不该去参加那个行业聚会,更不应该喝酒,唉。

该怎么办?

难道让公司和夏科那边打官司吗?这简直,这简直就不可能!

听说公司现在正和不列颠的那群科技公司打跨国桉子,根本不会有这个资源和精力来处理这种情况把。

我的这几个老朋友怎么可能是这种人呢?

他们明明都很正直……可是这个雷达,我——”

“您昨天还在设计新一代的零件,为了将环境限制升级到更温暖一点的参数,您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当时您聚会的时候,还带着我们安保小队的成员,所以您肯定没有泄露机密。”

顾青温和的声音,让沉浸在自责与羞愧中的周教授,神情停顿。

“这是六年前,在珠海航展上的情报,大夏电科展出了量子雷达和微波光子雷达的模型,虽然都是带着科幻色彩的概念产品,但是根据后来的采访,电科是的确在这方面有相关研究。”

周教授听到这句话,这才缓缓抬起了头。

他是这方面的老专家,自然之道这两个雷达的“含金量”有多么大。

量子雷达是利用量子纠缠原理进行工作的尖端领域雷达,通过测量反射的光子,可以计算出目标的大小、形状、方向速度等物理属性。

而微波光子雷达虽然还是用的电磁波反射这一套老理论进行工作,但在工作中会加入利用光子技术,来提升雷达系统的目标分辨率、作用距离、响应速度等关键性能。

顾青看到这位老教授的目光开始聚焦,他继续说道:“您所看到的关于微波量子雷达的理论新闻,也只是在此基础上的新一代技术。

您是搞这方面研究的老人了,当然知道无线电波也是一种光,它可以被分成无法再细分的微小粒子的,这些特制的微波量子与自然界中的微波粒子有很大区别。

而最大的技术难点则是——”

顾青的话没有说完,周夏就自然而然的开口说道:“最大的技术难点就是在于微波量子的能量极其微弱,甚至单个微波量子的能量仅仅只有光子能量的万分之一。

所以这种微波量子必须要使用接近绝对零度的特制超导接收器,才能有所捕获,因为哪怕上升1摄氏度,那极其微小的环境噪声都会将微波量子淹没掉。

他们的理论和我们是相同的,这毕竟是这些年国际学术前沿一直在讨论的技术,美利坚、不列颠都想做,但是他们都无法完成常态化超导接收器的研制。

哪怕曾经世界上所有能够创造这种极冷环境的超级冷却仪器只能由美利坚和欧洲的那几个公司制造的,但我们早已研发出了更好的冷却器。

前两年听说他们建造了一台可以将温度维持在绝对零度以上0.01度的冷却器,现在看来就是这台冷却器给了他们继续研究的条件。

但是哪怕有了冷却器,他们在现阶段也根本无法完成后续的开发,毕竟自然界中,哪里有那么冷的安全环境来让设备保持超导呢?

还有极端冷却环境下的零件与设备,怎样与室温的零件和设备进行连接互通?信号如何翻译?系统如何做?

这些都是问题!

嘿,这群老小子想诈我?

我就说今天刚从实验室休息回去,我那刚读大学的孙儿就拿着去年的期刊来问我这种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