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重生后,她成了权臣黑月光 > 第662章 监视

重生后,她成了权臣黑月光 第662章 监视

簡繁轉換
作者:空酒瓶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8 04:23:51 来源:源1

今日正是云香楼掌柜齐青寂前来拜访阮凝玉的日子,照例商议酒楼近期的账目与经营诸事,他还打算请示阮凝玉买下另一处产业,这事很是郑重,必须亲自跟阮凝玉这个东家商议。

再者他靠着道上的人脉,隐隐约约听说有王爷要起兵谋反的消息,似乎不是空穴来风。若真的要打战了,对他们酒楼的生意必有影响,也不知会不会影响到长安,这些事,他都要跟阮凝玉详谈,寻找后路。

他早已听闻谢凌上任南京都督同知的消息,原以为谢凌人在南......

暴雨如注,檐下水帘垂落如织。周怀安立于古井前,衣袍尽湿,发丝贴额,雨水顺着他冷峻的轮廓滑落,仿佛岁月刻下的沟壑也被冲刷得愈发清晰。他缓缓起身,双目望向南方??那是京城的方向,也是风暴汇聚之地。

“松动?”他低声自语,唇角竟浮起一丝极淡的笑意,“谢云章终究还是个年轻人,血热易燃,也易熄。”

他并不怪他。当年他自己也曾跪在先帝面前,满腔热血要肃清吏治、整饬朝纲,却被一句“书生妄言”贬出京师。十年江南漂泊,才明白真正的斗争不在奏章之间,而在人心深处,在无声处听惊雷。

他转身回屋,推开书房暗格,取出一只漆黑木匣。匣中并非金银,而是一叠泛黄纸页,每一页都写着一个名字,旁注籍贯、志向、性情,甚至弱点。这是《士林录》的原本,比谢云章手中那本更为详尽。其中二十人已被朱笔圈出,正是明经社初定的核心。

但还有一人,名字未圈,却以金粉勾边??陆知远。

此人乃湖州寒门之子,七岁丧父,母纺纱供读,十二岁便能背诵《春秋左传》,乡试第一,会试却因主考官忌其锋芒险些落榜。最终是周怀安亲笔批阅试卷,力排众议将其提至二甲头名。此子文章刚烈如刀,行事却极隐忍,曾有人问他:“若天下皆浊,君独清,当如何?”他答:“我不求独清,只愿为浊世点一盏灯。”

周怀安一直视其为衣钵传人,却从未召见。如今局势已变,他不能再等。

次日清晨,雨势稍歇,天光微明。一名青衣小厮悄然入城,直奔苏州府学旧址。那里如今已成废弃书院,唯有几间偏房尚存。陆知远正伏案抄书,案上摊着一部残破《孟子集注》,是他从市集淘来的孤本。

小厮递上一封素笺,无署名,仅有一行字:“枫桥旧地,故人待月。”

陆知远握笔的手顿住,墨滴坠纸,晕开如血。

他知道是谁。

当夜,月出东山,清辉洒江。枫桥静寂无人,唯流水潺潺。陆知远踏石而来,见周怀安独立桥心,手中执一盏素灯笼,火光摇曳,映得他半面明亮,半面幽暗。

“老师。”陆知远跪地叩首。

周怀安扶起他:“不必多礼。你能来,说明你心中尚有疑问。”

“学生不解。”陆知远直视其目,“谢师兄已组建明经社,为何又要召我?莫非……不信他?”

“我信他。”周怀安缓步前行,声音低沉,“但我更信乱局之中,需有不同路径并行。谢云章走的是明路,聚众发声,以文载道;而你,我要你走暗途。”

“暗途?”

“不错。”周怀安停下脚步,“明经社一旦公开,必遭打压。赵昭不会容忍一股不受控的力量存在。她今日断其仕途,明日便可毁其性命。所以,必须有人藏于阴影,掌握证据,联络四方,调度资源,必要时……也能全身而退。”

陆知远瞳孔微缩:“老师是要建另一支‘影社’?”

“不叫影社。”周怀安摇头,“它没有名字,也不留文字。它只存在于几个可信之人的心中。你们彼此不知身份,只通过特定暗号接头,传递消息、转移人员、藏匿书稿。一旦明经社被剿,你们便是火种。”

他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正面刻“明”,背面刻“经”,边缘锯齿细密。

“此为信物。持此者可调动我在江南十二州的私驿、船队与银库。每月十五,姑苏城外寒山寺钟响十三声后,会有人在寺后老槐树下等你,交付情报。”

陆知远接过铜钱,指尖触到那粗糙的刻痕,心头一震。

“老师……若此事败露,牵连甚广。”

“我知道。”周怀安望着江面,“所以我不会让你一人承担。我会亲自写三封密信,分别送往岭南、川蜀、闽中三位旧部手中。他们曾是我麾下监察御史,后被贬各地,至今仍掌一方教化之权。他们会暗中庇护你们的学生,收纳逃亡士子,传播《明经纪闻》续篇。”

他忽然回头,目光灼灼:“陆知远,你不怕死吗?”

青年沉默片刻,轻声道:“怕。但比起苟活,我更怕睁眼看着天下读书人沦为权贵奴仆。”

周怀安笑了。那是二十年来,第一次有人让他真心展颜。

“好。”他点头,“那你便是‘薪火’的第一根引线。”

??

与此同时,京城公主府内,灯火通明。

赵昭端坐主位,十位新科进士分列两侧,皆着崭新官服,神情拘谨而激动。席间珍馐琳琅,乐声悠扬,俨然一场恩赏盛宴。

“诸位皆是国之栋梁,寒门翘楚。”赵昭举杯,声音温婉如春水,“本宫深知你们一路艰辛,无靠山、无财资,全凭一支笔闯出前程。今春闱放榜,世人皆道是主考官公正,可你们心里清楚??若无本宫压阵,东宫早将你们黜落三千里!”

众人默然低头,有人眼中闪过感激,也有人眉宇微蹙。

“所以,今日设宴,不为别的。”她放下酒杯,目光扫过全场,“只为告诉你们一句话:跟我的人,不会吃亏。”

话音刚落,白露捧上一份名单,轻声道:“娘娘,查到了。除谢云章外,另有七人参与《明经纪闻》撰写,包括陆知远、沈砚之、裴文修等人。其中三人昨夜已秘密离京,疑似南下。”

赵昭冷笑:“南下?去找周怀安了?”

她站起身,走到沈砚之面前??此人出身浙东贫户,靠替人抄书维生,文章清峻脱俗,原定授翰林院庶吉士,如今却被列入禁选名单。

“沈公子,你写那篇《论言路壅塞》时,可想过今日?”

沈砚之脸色惨白,却昂首道:“学生所言句句属实。若因直言而获罪,岂非印证了文中所谏?”

满堂寂静。

赵昭凝视他良久,忽而抚掌轻笑:“说得好。有胆识,有风骨。可惜啊……风骨不能当饭吃,也不能保命。”

她转身下令:“即日起,沈砚之革去功名,逐出京城,永不录用。其余六人,暂囚大理寺,待审问幕后主使后再作处置。”

“娘娘!”一位进士忍不住起身,“此举恐伤士心!”

“伤?”赵昭冷冷看他,“你们以为本宫愿意如此狠绝?可你们忘了,这天下不是文章写的,是刀兵定的。没有我赵昭在朝中撑着,你们连写文章的机会都没有!”

她环视众人,语气渐冷:“我可以给你们官做,也可以让你们一辈子做个草民。选择权,在你们自己手里。”

宴会散后,赵昭独坐偏殿,手中把玩着一枚玉佩??那是周怀安年轻时任礼部侍郎时佩戴之物,后来被她巧计所得,一直收藏至今。

白露低声问:“娘娘真要斩尽杀绝?这般手段,只怕激起更大反弹。”

“反弹?”赵昭摩挲玉佩,“我就是要他们反弹。只有当理想撞上现实的墙,他们才会明白,谁才是真正能保护他们的人。”

她眸光幽深:“传令下去,放出风声:凡主动揭发同党者,不仅免罪,还可优先入选翰林。若有能提供周怀安与明经社往来证据者,赏银千两,授五品实职。”

白露倒吸一口凉气:“您这是……要逼他们自相残杀?”

“对。”赵昭微笑,“人性最经不起考验。亲情会背叛,友情会崩塌,唯有利益永恒。只要开出足够高的价码,总有人会把同窗的名字写上告密状。”

她将玉佩收入锦盒,轻轻合上。

“周怀安想用思想点燃天下?那我就用贪婪浇灭火焰。我要让他们亲眼看着,所谓清流,也不过是一群披着儒衫的凡夫俗子。”

??

三日后,苏州城外。

一辆马车疾驰而至,车上跳下两名书生,神色仓皇。他们是裴文修与崔明礼,奉谢云章之命携带最新一期《明经纪闻》底稿南下,欲交由周怀安审阅刊印。

刚入城门,便觉气氛诡异。街头巷尾张贴告示,赫然写着:“凡举报逆党‘明经社’成员者,重赏不讳。”更有衙役巡街,盘查南来北往士子。

二人不敢进城,绕道前往寒山寺。谁知刚至寺后老槐树下,忽闻一声哨响,十余黑衣人从林中跃出,手持铁链,直扑而来!

“快跑!”裴文修推崔明礼上马,自己拔剑迎敌。

刀光闪处,血溅树根。终因寡不敌众,裴文修被捕,崔明礼负伤遁入山林。

深夜,周怀安得知消息,面色不变,只吩咐左右:“打开‘丙字号’地窖,准备接应逃亡者。”

那地窖位于书院地下,深达三丈,四壁以青砖砌成,内置粮水、药材、兵器,足可供百人藏身三月。这是他十年前便布下的退路,如今终于启用。

翌日,陆知远归来,带回惊人消息:崔明礼虽逃脱,但裴文修已在狱中招供,供出谢云章为主谋,并提及“江南某大儒幕后指使”,虽未点名,然线索直指周府。

更糟的是,朝廷已派钦差南下,携圣旨一道,名为巡查水利,实则彻查“结社谤君”一案。

周怀安听罢,久久伫立庭院。

风吹竹叶沙沙作响,似无数人在耳畔低语。

“老师……我们是否该暂时解散明经社?”陆知远低声问。

“不。”周怀安摇头,“此刻解散,等于认罪。而且,我已经给了他们希望,就不能再亲手掐灭。”

他走入书房,提笔写下三封密信:

其一,致岭南陈清远:“速遣弟子伪装商旅,潜入京城,联络国子监太学生,散布《明经纪闻》副本,并附注解,阐明‘言论自由乃士人立身之本’。”

其二,致川蜀柳承恩:“借赈灾之名,召集当地学子讲学,宣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务使民间议论蜂起。”

其三,致闽中郑怀瑾:“组织渔户盐丁联名上书,控诉官府苛税,要求减免赋役。落款用‘江南平民’,勿提明经社,但文中须引用谢云章语录。”

写毕,他将信封蜡密封,交予陆知远:“明日午时前,全部送出。记住,宁可慢,不可错。”

陆知远欲言又止:“老师……若您也被牵连……”

“那就牵连吧。”周怀安淡淡道,“我早已不是那个惧怕权势的周尚书了。这一生,我避过、忍过、藏过。现在,我想试试,能不能为自己活一次。”

他抬头望天,晨曦初露,东方渐白。

“他们要抓我,尽管来。但我要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可以入狱,一本书可以焚毁,可只要还有人在读,在想,在写,这场火,就永远不会熄。”

??

半月后,京城再度沸腾。

国子监数百学生联名上书,要求赦免沈砚之等人,称“言者无罪,诛心才是祸国之源”。街头巷尾流传新刊《明经纪闻?续》,其中一篇《狱中书》据说是裴文修在牢中咬舌血书,痛陈“权力压制思想,乃亡国之兆”。

更有奇者,北方边镇传来急报:一批戍卒在战壕中传阅《明经纪闻》,竟集体拒战,高呼“宁为明经死,不做糊涂兵”!

赵昭震怒,下令全面搜查,查封所有印刷作坊,逮捕可疑书商十余人。然而越是严打,刊物反而流传越广,甚至有人将其绣在战袍内衬,藏于箭囊夹层,一路传至西域。

而此时,皇后却在慈宁宫设茶会,邀请六部尚书夫人及宗室贵妇,谈笑间提及:“本宫近日读到一篇奇文,说什么‘天下非一家之天下’,虽悖逆了些,但也可见士人心思活跃,实乃盛世之象。”

众人愕然,不敢接话。

皇后轻抿香茗,悠悠道:“寒门子弟苦久了,总要说几句痛快话。何必太过苛责?不如顺势而为,设‘直言奖’,每年评选天下最优策论,由内库出资嘉奖。既能收拢人心,又显我朝开明。”

消息传出,士林哗然。

有人讥讽:“皇后这是要当‘文宗’了?”

也有人感叹:“至少她肯给一条活路。”

唯有赵昭冷笑不已:“好一招釜底抽薪!她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夺走‘士人恩主’之名!”

白露颤声:“娘娘,如今局面失控,连军中都有响应……我们该怎么办?”

赵昭盯着铜镜中的自己,良久,缓缓开口:“传我密令,启动‘赤雀计划’。”

白露脸色骤变:“那可是……最后一步。”

“是啊。”赵昭闭眼,“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她睁开眼,眸中寒光凛冽:“让大理寺‘意外’泄露裴文修供词??就说周怀安不仅操控科举,还密谋拥立新君。再派人假扮江湖术士,在街头散布童谣:‘江南雨,洗龙袍;枫桥夜,换王朝。’”

她嘴角勾起一抹残酷笑意:“我要让陛下相信,周怀安不只是结社,而是要造反。”

雷霆将至,风雨欲来。

而在江南,周怀安站在枫桥之上,手中握着一封来自京城的密报。

上面只有四个字:

**“童谣已起。”**

他仰天长笑,笑声穿透**。

“赵昭啊赵昭,你终于按捺不住,要掀桌子了吗?”

他将密报投入河中,任水流卷走。

“既然你要玩火……那我就陪你,烧了这腐朽的江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