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重生的我逃难到岭南 > 第130章 :重建贸易网络

重生的我逃难到岭南 第130章 :重建贸易网络

簡繁轉換
作者:摸鱼小郎君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23 14:54:05 来源:源1

第130章:重建贸易网络(第1/2页)

战后的岭南谷地,晨光透过新修的木砌仓壁,洒在正在卸载商旅货物的码头。久违的喧闹再次回荡:驮马嘶鸣,商人在安排行装,村民们忙碌而有序。村口高悬的“岭南商盟”旗帜随风猎猎,标志着新的秩序已然建立。

战争摧毁了岭南与周边村寨的阴沟阳关,许多旧盟村寨曾因支持敌对阵营而停商三载,如今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修复这些合作关系。

叶长歌带领苏锦瑟及商会代表,率队前往玉溪寨、南坪寨、岩前村、马岭庄等地,亲自致信与面谈,说明现在盟约已稳,防御已固,重启通商既是双方利益所需,也是和平的象征。

在玉溪寨门前,他与寨主当面交谈:“若能恢复出产茶叶与竹笋,我们岭南商盟可提供护送与银票支持,也欢迎你寨设立驿站为交流点。”

寨主激动地回道:“我们寨中老百姓盼了太久商旅归来,若是叶寨主说到做到,我寨愿投入最多竹材与民力。”

协议于篝火旁公开签订,村人掌声骤起,彼此心中的裂痕也随着言约修复。

次日,玉溪寨率先派出三十载丰程的驮队,载着500担茶叶与新鲜竹笋穿过岭南码头,交易商旅络绎不绝。

同样行动,在南坪寨,协商后,一批药材与麻布也随车而来,供领地村民与南洋商旅置换。

数周之间,旧盟村寨与岭南商盟重建信任,交易线路逐步恢复、货物流动自东南向北推进,形成一个全新的物流环。

成功修复了内陆贸易网络后,苏锦瑟提出下一步战略:拓展南洋商圈,借助海上贸易将岭南推向区域繁荣的前沿。

她在商盟会议厅上说:“我们的商盟已经稳固,但若想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必须走出内陆,接入南洋——那片蕴含香料、珍珠、宝石与丝绸的海域。若不面对海洋,就不算真正的通商共和国。”

会议中,她掏出一张详尽的贸易地图:从岭南港口至南洋群岛的航线清晰可见,标记着香料岛、珍珠湾、宝石礁等重要节点。同时列出多种优质商品计划——香料(肉桂、丁香)、海贝母珍珠、珊瑚雕饰、红木家具、葡萄糖饮料等总共八大类。

苏锦瑟提议:

1.建起临时船坞,留用商盟提供木材与劳动力。

2.招募有航海经验的南洋水手,并收储小型帆船三艘。

3.缔结南洋贸易协定,承诺“先交易、后缴纳”模式,吸引当地商户入盟。

4.引入“贸易担保制度”,对南洋商提供风险保证,一旦延迟或失约,将由岭南商盟赔付银票与新贸易额度。

这一套计划得到了村中长老、各寨代表与商会长老的一致支持。大家认为,仅凭陆地贸易已难以实现更大突破,唯有海路才是岭南崛起的真正钥匙。

翌月初,岭南港口迎来久违的锣鼓与帆影。三艘小帆船被命名:“岭南第一号”、“锦瑟号”和“长歌号”。帆上挂起橙黄色商盟旗帜,船头雕着龙形,象征岭南的荣耀与远航决心。

商会出资银票发放雇佣水手百余人,顾清霜手书职责条令,布置夜间哨塔与简易信号旗。她说道:“南洋航行风险虽有,但若不试,不知深浅。岭南其实比任何人都更需要这一步。”

在社区广场,叶长歌向出发的水手们宣布:“南洋之路不是征服,而是贸易互通。代表我们的不仅是货物,还有我们的信用与信念。记住,归来之日,我们将以品质与诚信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水手们齐声:“岭南出航,归来必丰!”

港口街道恢复热闹,马队与驳船不断到访,商旅上岸即来自各地。村中新设立的兑换所忙得不可开交,本地茶叶与竹笋与南洋香料换银;再由米食商与布商售出货物。

村寨各势力纷纷派代表驻港,这些人身着岭南商盟统一马甲,肩挑商包,日夜护卫着交易秩序。码头上的舵手与顾客之间爆发着笑声与砍价声——三个月前几乎无人的码头,又成了岭南的“经济脉搏”。

与此同时,村中设立的贸易学院也慢慢筹建好几节课:由归顺者讲授丝织工艺、南洋饮食、舵盘导航等知识,村里几位青年已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有的更在实践甲板上清洗桨板。

回首数月前鼎沸的战火,如今成为了遥远的噩梦。许多曾经观望敌对势力的小寨代表,如平江寨转离阵营的二公子,主动登门到港口,参加贸易开幕,手持银锭笑着说:“从今往后,我们与你一道商路相通。”

岩前村、马岭庄、玉坪村等二十余村寨先后与庭签合同,村中多有欢迎宴与盟誓仪式。叶长歌亲临让他们在商盟衊板上签名,承诺“守信互助”,一时村寨云集,场面威仪。

连远在边远山区的新田寨,也派出三老兑口粮至码头,希望下次再送几箱高粱及手工艺品。

这番商旅与拓海行动,使叶长歌声望再上层楼,不再只是“战时领导者”,更成为“和平年代的经济护卫者”。

民众敬畏他归来,妇孺主动上前拜谢;商旅主动递上银票与货物赠礼;湿漉漉的码头上,人人都喊他“岭南村王”,亦称“我们信的那个青年”。

村中老人张掌柜笑着迎上叶长歌:“我这一生,见过风雨,也见过波涛,但真正让我相信你的人,自是让村庄平静后的全盛景。如今连那商盟旗也感人心!”

叶长歌拍了拍他的肩:“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有你们信任,我便无后顾之忧。”

风起南洋,帆影再现。岭南港的晨雾尚未散尽,三艘帆船已破浪而出,载着岭南的茶叶、竹笋、药材与陶瓷,向着南洋海域进发。甲板上,叶长歌站在船首,望着远方水天一色,心中无比笃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0章:重建贸易网络(第2/2页)

他知道,此去南洋,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场民生之战,是岭南摆脱区域孤立、融入大势的起点。

船队出发的第五日,海面忽起狂风。波涛如山,雨点砸在甲板如万鼓齐鸣。水手系紧缆绳,艉舵手咬牙稳控方向,整支队伍如一张绷紧的弓,叶长歌不时亲自上阵巡视。

苏锦瑟虽未随行,但她安排的**“远航补给包”此时发挥了作用,船上设有密封木柜,内储干粮、腌肉、姜汤与常备药物。更有顾清霜留下的“风信图”**,提前预测风势,大大减少损耗。

数日苦撑后,终于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傍晚,船队抵达南洋第一站——【象屿港】,这是个由多个小岛组成的天然港湾,盛产珍珠、香料、红木与海石花等特色物产。

港上早有商会分支成员接应。他们穿着本地传统草织衣,笑容满面地迎接:“岭南的朋友,你们终于来了,我们等这一天很久了!”

叶长歌郑重地与象屿港主代表握手:“岭南愿以商为媒,结友而非征。”

一场跨区域的合作,就此拉开序幕。

在象屿港的交易所,叶长歌提出的合作草案极具诚意:

岭南商盟承诺以五年为期,长期采购象屿特产;

南洋商会可在岭南开设分舵,享受港口税减免三成;

双方设立中立“贸易驿馆”,专供双方商旅歇脚与信息交流。

港主代表是一位年长但目光炯炯的海商长者,名叫马西阿图。他端详叶长歌许久,缓缓道:“许多北方人来南洋只想取利而走,你却愿分享市场、保障地位。岭南若真如你这般,我马西阿图愿与之共赢。”

双方代表各按手印,书立合约为证。交易现场,不仅有香料、红木、海螺粉、紫贝母等珍稀之物进入岭南船舱,岭南茶叶、陶瓷、铜器、丝绢也第一次在象屿港展出,赢得南洋客商连连称赞。

叶长歌当夜便派快船将“合作初成”捷报传回岭南。

成功打通象屿港之后,岭南船队继续深入南洋,接连造访【丹珠湾】、【花礁市】、【石流港】等地。每到一地,叶长歌均以“互惠互利”为准则,不压价,不强取,一改过往中原商人贪婪无度的恶名。

苏锦瑟事先设计的**“商盟契约体系”**也随之在南洋推广——包括:

标准化度量衡:统一使用岭南标准秤重法;

货物信用标识:设“岭南出品·质保月印”;

银票通行制度:岭南银票在合作港兑换比重可达1:1.1,激励本地接受使用;

商会仲裁制度:设立中立仲裁员,解决交易争议,避免武力冲突。

顾清霜派遣的情报小组暗中调查南洋各势力动向,保障航道安全。一旦发现掠商之事,立即上报,苏锦瑟则通过商会系统实施贸易制裁,令不法港口寸步难行。

短短三个月,岭南在南洋已设立六个贸易分舵,形成“港-货-舵-商”四位一体的南洋商网雏形,覆盖三百里海域,联动十五个小港。

船队返航的那一日,岭南村中万人空巷。码头上传来激动人心的号角声——满载南洋货物的帆船再次靠岸。

珍珠、香料、红木雕、鱼胶、海珊瑚……各种本地罕见之物堆成小山。村民围观之余,更惊讶的是村里首次出现了“珍珠铺”、“香料坊”、“红木作工厂”——由商盟投资建设,为返乡青壮年提供就业。

小木匠罗小牛笑着说:“以前打仗,我干防御工事。如今和平,我打红木雕,月银翻倍,还有饭吃。”

田地的收成也因贸易收益而获得技术改良。新购进的南洋水车系统解决了多处灌溉难题,顾清霜的“技术引进课”也让更多农户接受新法种植。

岭南经济开始出现多元化雏形:

农业:高粱、水稻、甜薯外销;

手工业:陶瓷、丝织、木雕输出;

服务业:商栈、酒馆、交易所兴起;

教育:商学馆、技艺班开课培养年轻人。

昔日敌对势力,如乌山寨、横江堡、沙岭帮等,在战后经济封锁与资源短缺下元气大伤。如今看到岭南村庄不仅防御稳固,更在商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纷纷派使者前来求见。

沙岭帮使者低声道:“若可引我帮商人进入你岭南通路,我们愿放弃之前封锁线,甚至可联手打造新驿道。”

叶长歌对此既不急于拒绝,也未立刻允诺,而是回道:“若真有意,我们会考虑你们的表现与诚意。”

商盟内部已设专门小组评估这些外来势力的稳定性与合作意愿,顾清霜称之为:“外围联盟筛选机制”。不乱拉拢,不盲目合并,讲求稳扎稳打。

夜幕下,港口再度点亮灯火。叶长歌立于码头高台,望着满地货物与来来往往的人群,听着远处传来商贩叫卖与孩童嬉闹,他心中涌现出更远的图景:

“岭南不应仅是村庄,不仅是商盟。它应是——一个中心,一种秩序,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

苏锦瑟走到他身边:“再过一月,我们可考虑与西域商道接轨,或许……再往北一点,通往中原主干道的旧路也该清理。”

顾清霜笑着从一旁递来几份新情报:“中原某几大家族,最近也派人暗中打听我们商盟的情况。”

叶长歌收起纸卷,淡然一笑:“那就让他们知道,岭南这支异军,已非昔日之村。”

夜风起,旗帜扬,一轮明月照耀着这片刚刚苏醒的南方热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